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回与世隔绝的荒岛生活吧!英国青年鲁宾逊踏上了航海的征途,但却意外流落荒岛,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人类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笛福通过这部小说塑造了鲁宾逊这样一个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典型形象,鲁宾逊成了当时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头一个理想化的探险家形象。《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初期的作品,在问世后几个月里就曾四次再版,到十九世纪末已经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版本、译本和仿作,一直备受读者欢迎。为了让青少年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名著,编者进行了重新编排,穿插了对相关知识点的解释,并绘制了精美的插图,力求让青少年读者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汲取养料,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讲述的是: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去了伦敦,第壹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着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
我是1632年出生的,我们家在我的出生地——约克城算是一个有地位的家庭。我的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市,他是后来才移居英国的。所以说,我们并不是本地人。
父亲到了英国后,起先是在赫尔城落脚,然后才开始经商,他大赚了一笔钱之后,移居到约克城,并最终在这里定居,而且跟我的母亲结了婚。我的母亲姓鲁滨逊,母亲的娘家是约克城的名门望族,所以给我取名——鲁滨逊·克鲁兹纳耶。可是英国人习惯将我们的姓读错,久而久之,我就在大家口中变成了“克鲁索”。后来,我们家人也习惯这么叫,甚至这么写了,我的朋友们也都是这么叫我的。
我有两位兄长,大哥已经去世了。他是在与西班牙人作战的敦刻尔克战役中牺牲的。大哥生前效力于英国陆军步兵团,这支部队是由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带领过的,驻扎在弗朗得,大哥当时已经当上了步兵团的中校。对二哥的情况,我一点都不了解,就如同后来我的父母失去我的音讯不知道我在哪里一样。
身为家里最小的儿子,我的父母没有让我自小就去学技术活儿。在自由的童年,我就对出海远游充满了幻想。那个时候,父亲年纪已经大了,但是他对我的教育依然相当重视。我曾被父亲送到寄宿学校学习,还曾被送到一所乡村公费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他希望我长大之后可以学习法律。但是我一心一意只想出海,对他所安排的一切丝毫不感兴趣。
一直以来,我都完全不顾父亲的期望,甚至是违抗他的意愿,对于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导也一概置若罔闻。正是由于天性倔强,我似乎注定是要遭受之后的悲惨命运的。
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睿智、谨慎的人,他已经料想到我会因为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而遭受不幸的命运,因此,他经常对我进行严肃的劝告,并多次对我提出警告。一天,父亲因为痛风病犯了,无法出门,一大早就吩咐我去他的房间,然后再次对我进行诚恳的劝导。
父亲问我,除了天性放荡不羁之外,我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现在的幸福生活,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呢?在这里,我可以仰仗亲友的举荐,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很容易就能发财,平常人家理想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唾手可得的。他还说,选择漫游四海的人,要不就是身无分文,要不就是妄想靠铤而走险而一夜暴富,通过这种不寻常的途径成就他们的野心与虚荣心。但是我根本不需要,更没必要这样做。我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跟那些人都不一样,我的社会地位刚好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中间阶层。由他本身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可以得出,中间阶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阶层,处在这种中间阶层的人们最容易收获幸福。
中间阶层的人既不需要像下层社会的人那样每日辛苦劳作,为了生计而奔波无着落;也不会像那些贵族社会的人那样由于傲慢、欲望和妒忌而身心俱疲。所有人都对中产阶级的生活羡慕不已。就连许多la王也会常常抱怨自己处在帝王之家所遭受的种种不愉快,他们也非常期望自己生活在中产阶层。就像《圣经》里的智者曾祈祷:“使我既不贫穷,也不富裕。”由此、可见,处于中间阶层最能使人幸福。
他还告诉我:“要是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高贵者和低微者的生活是充满灾难的,最幸福的是生活在中层的这部分人,他们没有上层或下层社会那样忽起忽落、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层阶级既不会像那些阔人那样,因为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生活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像那些穷人那样,因为终日劳苦、少吃少穿,而把自己搞得叫苦不迭。所以说,只有中间阶层才有福气享受一切美德和安乐。他们不用奔波劳累,也不会承受嫉妒和利欲导致的痛苦;他们可以在平静的环境中悠闲地享受生活,体味幸福。”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