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谜(浪潮之巅续集)》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还原硅谷成功的真相,探求背后的科学基础,揭示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
《浪潮之巅》姊妹篇,吴军博士回归IT之作,内容上是对《浪潮之巅》的更新和补充,并在理论高度上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吴军,之前出版的《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系列、《大学之路》影响深远,拥有极高的网络人气和读者。
创新工场李开复作长篇序力荐,重磅介绍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颠覆了人们对硅谷的一般性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硅谷之谜(浪潮之巅续集)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吴军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硅谷之谜(浪潮之巅续集)》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还原硅谷成功的真相,探求背后的科学基础,揭示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 《浪潮之巅》姊妹篇,吴军博士回归IT之作,内容上是对《浪潮之巅》的更新和补充,并在理论高度上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吴军,之前出版的《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系列、《大学之路》影响深远,拥有极高的网络人气和读者。 创新工场李开复作长篇序力荐,重磅介绍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颠覆了人们对硅谷的一般性认识! 内容推荐 《硅谷之谜(浪潮之巅续集)》是一本颠覆人们对信息时代的认识、对创新和创业的理解的好书。作者吴军通过介绍硅谷成功的秘诀,揭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方法论。 近年来,吴军从技术和管理人员变成了投资人,他对IT领域,尤其是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根据这些年在硅谷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了长期以来令大家深感困惑的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为什么硅谷在全世界其他地区难以复制? 《硅谷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浪潮之巅》的续集或姊妹篇。在《硅谷之谜》中,吴军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把硅谷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硅谷真正做到了宽容叛逆、宽容失败、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这些特点造就了硅谷几十年的长盛不衰。 目录 序言 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 前言 从《浪潮之巅》到《硅谷之谜》 第一章 硅谷的奇迹 第一节 硅谷的明星公司 第二节 硅谷的顶尖大学 第三节 硅谷的风险投资 第四节 硅谷的产业变迁 第二章 宛若似真的分析 第一节 硅谷成功的气候说 第二节 斯坦福之说 第三节 风险投资说 第四节 政府扶持说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说 第六节 波士顿地区并没有出现硅谷 第三章 硅谷的起源 第一节 硅谷前传 第二节 天时与地利 第三节 怪才和叛徒 第四节 仙童公司 第四章 硅谷的发展 第一节 硅谷1.0——信息革命的前夜 第二节 硅谷2.0——信息时代 第三节 硅谷风险投资自身的发展 第四节 硅谷3.0——后互联网时代 第五章 硅谷的奥秘、(上)一硅谷的独特之处 第一节 叛逆和宽容 第二节 多元文化 第三节 拒绝平庸 第六章 硅谷的奥秘(下)——硅谷的企业文化和情怀 第一节 宽容失败的文化 第二节 工程师文化 第三节 不迷信权威 第四节 扁平式管理 第五节 世界的情怀 第七章 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 牛顿和机械思维 第二节 泰勒管理理论 第三节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制度剖析 第八章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三论与管理 第二节 从预测到反应,从局部到整体,从控制到通信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企业制度剖析 第四节 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索引 试读章节 第三节 硅谷的风险投资 说到投资,大家首先会想到华尔街。但是说到风险投资,大家则会想到硅谷一条不长的大街——门罗帕克(Menlo park)著名的沙丘路,那里聚集了全球最大、最多的风险投资公司。反过来,人们在讲硅谷时,也总要说到那些风险投资公司,它们是硅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风险投资促成了硅谷的奇迹,另一方面这些风险投资公司也因为硅谷的出现和发展而不断续写着传奇。 硅谷的风险投资为什么这么有名?当然首先是因为其历史悠久、体量大、回报高。硅谷地区的风险投资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新鲜事物,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区类似的投资方式都是向硅谷学习的。从今天风险投资的强度来看,硅谷占了美国风险投资金额的4成左右,从2002年到2013年,每年投到硅谷的这部分资金都在一百亿到一百二三十亿美元之间。2014年因为全球风险投资过热,投到硅谷的资金激增至160亿美元左右。毫无疑问,硅谷是全美国风险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从回报上来看,硅谷地区也是美国风险投资回报最高的地区,这一方面是靠我们在第一节中提到的那些明星公司给投资人带来了“本垒打”,另一方面也是靠硅谷一种特殊的机制,使得成功具有了普遍性。 当然,光靠这几点还不能说硅谷风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风险投资,并且按照某种指标衡量已经超过了硅谷,比如今天的中国,其风险投资的总体规模就超过了硅谷地区,像日本的软银(softbank)的回报率也比大部分硅谷风险投资更好。甚至有人说硅谷风险投资的历史也不是全美国最长的。 严格来讲,风险投资并非起源于硅谷,也并非在二战后才有,只是在二战后旧金山湾区的土壤里才得到了茁壮成长。早在19世纪末,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著名金融家JP摩根便能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风险投资人。他所投的两个人都很了不起,一个是发明交流输电的奇才特斯拉,另外一位名声更大,那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而事实上,爱迪生电气公司以及后来从它发展起来的通用电气公司GE,都是JP摩根风险投资的硕果。当年的另外一个风险投资人就是大文豪马克·吐温,他一生挣了无数的版税,可惜都被他那些不靠谱的风险投资糟蹋掉了,最后,当有人向他推荐贝尔先生的伟大发明时,这位活跃的投资人却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由此错过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具有风险性的投资在美国东部很早就存在,而且也不是职业投资人的专利,当时社会上有不少人都在做类似风险投资的事情。 既然不是历史最久的,它的体量和回报率也都可能被超越,那么入们为什么还要对硅谷的风险投资如此看重,甚至可以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呢?全世界搞科技的和搞风投的,几乎每年都要跑到硅谷看看风投的趋势是什么,就如同搞服装的每年都要去米兰时装节或者巴黎时装节一样。这里面一定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别之处。 硅谷风投的特别之处首先来自于它的传奇,一而硅谷风投的传奇首先是人物的传奇。 历史上,有好几个人都被称为硅谷风投的教父。第一位是洛克(ArthurRock),若没有他从纽约的费尔柴尔德家族(Fairchild,当时IBM最大的股东之一)带来的投资,就没有仙童公司。在接触旧金山湾区之前,洛克是华尔街的传统投资人,如果不是因为投资硅谷,他可能和众多华尔街投资人一样,最终籍籍无名。1957年,_由于业务的原因,他碰巧接触到仙童公司的投资项目,并且成功地达成了费尔柴尔德家族对诺伊斯和摩尔等“八叛徒”的投资,从此他渐渐迷上了风险投资这件事。开始他只是作为业余爱好来做,经常利用周末坐夜班飞机从东部跨越整个北美大陆飞到加州,4年后他再也受不了这种经常性的飞行,索性辞去了东部银行家的工作,全心全意在硅谷做风险投资了。洛克投出的第二家著名公司是英特尔公司,关于他是如何帮助诺伊斯和摩尔创立英特尔的,拙作《文明之光》第三册中有详细介绍。洛克打出的第三记“本垒打”是苹果公司。有了这三个漂亮的投资记录,洛克便足以名垂风险投资的青史了。不过,洛克成功的投资记录还不止这些,他投资的很多公司都成功上市了。此外,洛克还是洛克一摩尔定律(也称摩尔第二定律)的发明人,其内容大意是,半导体生产线的成本每4年翻一番,当然这个速度比半导体本身的提升(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要慢不少,但是几十年下来,也让半导体这个行业变成了资金密集型行业。洛克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预见到这一点,足以说明他对半导体行业所具备的洞察力。一 在洛克之后,硅谷最著名的投资人还包括克莱纳(Eugene Kleiner)、帕金斯(Tom Perkins)和瓦伦丁等人,而其中克莱纳和瓦伦丁都来自仙童公司,用当下中国的流行词来说就是“仙童系”的。 P24-27 序言 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 这是一本颠覆人们对信息时代的认识、对创新和创业的理解的好书。作者通过介绍硅谷成功的秘诀,揭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方法论。 吴军的书有一种魔力,以至于让人爱不释手,从他的《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到后来的《文明之光》和《大学之路》,无一不是如此。而他的这本新书《硅谷之谜》依然保持了这个风格,我拿到样稿后一口气读完了这部著作。 在吴军已经出版的四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可能依然是他的第一本书《浪潮之巅》,其主要内容是基于吴军在谷歌做研究员时,对美国IT行业和各大公司进行研究的成果总结而成。此后,吴军没有停止对IT行业的研究,从技术和管理人员变成如今的投资人,对IT领域,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反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根据这些年在硅谷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在硅谷地区接触到的IT领域的各种风云人物,特别是创业者,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了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所在,同时也回答了长期以来令大家深感困惑的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一为什么硅谷在全世界其他地区难以复制。在《硅谷之谜》一书中,吴军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并且把硅谷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硅谷之谜》是《浪潮之巅》的续集或姊妹篇,是对《浪潮之巅》内容的更新和补充,但是在理论高度上,与《浪潮之巅》相比,《硅谷之谜》则又上了一个台阶。 作为IT行业的一名老兵,尤其是曾经在硅谷数家公司里负责过多种产品研发的管理者,我对硅谷的情况应该算是相当了解的。我们也一直在探讨硅谷成功的原因,并且不断帮助中国各地区建立科技园,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又尽可能地把硅谷成功的经验介绍给我们所投资的创业公司。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创新工场成功地孵化、辅导和投资了很多创业公司,应该说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相比硅谷的明星公司,中国的科技公司似乎还欠缺点儿什么。从整体上讲,中国各地的创业园区,虽然对当地经济有很大带动,也提升了当地的科技水平,但是相比硅谷的成就,就显得相形见绌了。硅谷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多少GDP,甚至不在于它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在于它孕育出了许多伟大的公司,比如仙童、英特尔、基因泰克、思科、谷歌和特斯拉等。同时,硅谷催生出了一种高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并培养了众多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硅谷依靠工业界的力量,借信息时代的东风,由过去文化和科技都相对落后的“蛮夷地区”,成长为拥有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技术中心。 这么多年来,中国和世界各地仿照硅谷建立了很多科技园,但仍没能出现与硅谷相媲美的创新之都,当然也就不敢说能够引领世界IT发展的潮流。那么世界上诸多科技园区和硅谷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或者说硅谷究竟具有哪些世界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呢?关于这些疑问,目前各种媒体都有不同的解释。吴军在《硅谷之谜》中把过去媒体上常见的解释总结成下面几点: 1.气候说,即硅谷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 2.斯坦福之说,即硅谷是靠斯坦福大学不断孵化新的公司而维持繁荣的。 3.风险投资说,即硅谷的成功是靠风险投资促成的。 4.政府扶持说,即硅谷的成功靠的是政府的支持。 5.知识产权保护说,即对专利的保护是硅谷能够不断创新的原因。 这些原因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经常见诸于报刊电视的,也是大众普遍接受了的。但是,吴军却并不认为上述特点就是硅谷所独有的成功的秘诀,换句话说,即使具备了上述条件,也不可能再造二个硅谷。在《硅谷之谜》中,吴军一一剖析了这五种说法,并且列举对比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具有这几个特点而且各方面条件良好的地区,比如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地区,但那些地区却没有在IT领域获得类似硅谷的成功。吴军以波士顿地区作为反例,说明即使有了好大学,有了高科技,甚至有了足够多的人才,依然不足以形成高科技产业。波士顿地区拥有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在内的50多所大专院校,在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上,并不比硅谷地区差,甚至当地的128号路沿线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也曾经是比肩硅谷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但是进入了80年代之后,整个波士顿地区都没有诞生一家能够进入美国财富500强的企业,而同期硅谷地区却诞生了思科、雅虎、eBay、谷歌、特斯拉和Facebook等伟大的公司。为什么两个曾经同步发展、条件相似的地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吴军认为,硅谷地区具有波士顿地区所没有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则是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所在。 在《硅谷之谜》一书中,吴军把硅谷成功的奥秘首先归结成叛逆精神和对叛逆的宽容与支持。硅谷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家叫做仙童的半导体公司,它被称为全世界半导体公司之母,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全世界各大半导体公司的负责人大多来自于仙童公司。这家公司的八个创始人(史称“八叛徒”)则都是从先前的雇主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叛逃出来的。而仙童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们后来继续着这种叛逆行为,并且由此派生出了近百家公司,包括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正是靠着这样的叛逆行为,才形成了整个硅谷地区的半导体产业,硅谷也才因此而得名。 然而,如果光是有叛逆者,包括那些不断跳槽的人和离开公司创业的人,而全社会对此不宽容,那么这种行为也就难以持久。硅谷的长期繁荣和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全社会(包括公权力)对叛逆的宽容和许可。2011年加州政府起诉苹果、谷歌、英特尔和Adobe四家公司,原因居然是它们之间相互不挖角。2014年法院判一定这四家著名的高科技公司败诉,一共赔偿3.24亿美元,这四家公司不服判决上诉,上诉法庭的判决却是把罚金增加到4.15亿美元。为什么加州的公权力要支持公司之间的相互挖角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加强公司的竞争力,并且从长期来看促进技术进步。与加州不同的是,美国很多工业发达地区,包括波士顿地区,对员工的叛逆行为都很缺乏宽容。 除了叛逆精神和对叛逆的宽容,吴军还给出了硅谷的另外几条本质特质,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有三点,即第五章里面详细介绍的多元文化和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以及在第六章里重点讲述的对失败的宽容。我认为这些特质也恰恰是中国社会所缺失的。拿多元文化来说,硅谷是个以移民为主的地区,它的发展得益于多元文化,这不仅使得它的产品都是针对全球市场的,而且使得当地即使是小公司,也都是跨国公司。相比之下,中国高科技企业基本上是单一文化,产品也只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即使它们有幸成长为成功的大型企业,依然会遇到国际化的瓶颈。再比如追求卓越和拒绝平庸这一点,虽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不强调自己在追求卓越,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在追求卓越方面脚踏实地地做事。吴军在《硅谷之谜》一书中指出,硅谷的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在先前公司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做N+1的工作,而中国的很多公司所做的都是N-1的模仿,即做一个成本更低、利润更低的复制品。 虽然所有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不希望看到失败,但是对于创新来讲,失败是常态,成功是特例,如果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就难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创造。相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硅谷是对失败最为宽容的地方,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风险投资对创业失败的宽容,还体现在对公司内部失败项目的宽容。我们总是会看到谷歌、苹果和Facebook等公司能不断推出在全世界受到追捧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它们内部开展的项目比外界能够看到的多得多,而很多项目都失败了,因此大家看不到相应的产品。但是这些耗资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失败项目,并没有妨碍这些公司继续在新技术和新产品上大力投入。正是靠着对失败的宽容,硅谷的公司才敢于尝试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从而引领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吴军分析的这些原因,比如多元文化和对失败的宽容,以前也有人提出过,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将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并且形成一整套理论,因为这并非易事。《硅谷之谜》这本书,好就好在系统而完整地揭示了硅谷的奥秘所在。至于为什么硅谷地区能够形成这种特殊的文化,《硅谷之谜》则从产业的科学基础和方法论出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吴军认为,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是牛顿力学,它强调面对未来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而经典的泰勒科学管理方法其实就是牛顿力学的方法论在工业时代管理上的应用。但是到了信息时代,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社会发展和商业活动的主流特征,因此过去那种基于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管理方法及产品设计开发方式就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了。吴军认为,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是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硅谷地区在1948年三论出现之前没有什么工业,反而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约束。从产品研发、公司管理到市场开拓,硅谷公司均跳出了过去工业时代下的局限,直接采用了适合信息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在《硅谷之谜》的最后一章,吴军运用三论的方法解读了硅谷宽容叛逆、多元文化、宽容失败、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特质,并说明了这些特质在信息时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关于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吴军强调,一个封闭系统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变化的,即从有序变为无序,只有从外界引入负熵,才能变回到更有序的状态。因此一个公司也好,一个组织也好,如果引入多元文化,就会变得更好,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反之,如果一个组织内只有单一文化,近亲繁殖,道路便会越走越窄。正是因为包容多元文化,硅谷才能够不断进步。 读完《硅谷之谜》,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种“三观被毁”的感觉,因为这本书颠覆了过去人们对硅谷的一般性认识。其实,这并不是说过去我们宣传的硅谷和吴军所描述的硅谷有本质区别,而是吴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硅谷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因而会使读者感到震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吴军的《硅谷之谜》一书特别有现实意义,相信各种身份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益。书中指出,工业时代人们所热衷的那种顶层设计的思路和层次分明的管理结构,到了信息时代便不再适合产业的发展。我认为这对于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者,特别是对那些依然热衷于做规划、做设计的主管们,无疑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承认,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自底向上的做事方法才会更有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质也在于此。对于一个地区的主管来讲,支持和宽容叛逆行为,倡导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是保证这个地区能够不断创新,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于企业的主管来讲,只有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学会宽容失败,才能让企业真正具有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IT行业的从业者来讲,通过阅读《硅谷之谜》可以了解IT产业发展变迁的规律,以及最新的科技动态,更有利于把握未来的机会。当我们真正掌握了硅谷成功的秘诀之后,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复制一个硅谷,而只需要借鉴它的经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信息时代的规律办事。如此,就有可能催生出伟大的公司,出现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创新之都。 《硅谷之谜》一书资料翔实,分析深入细致,文字平实而生动,是一本难得的全面介绍硅谷的好书。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我祝愿中国的创业者们能够不断进步,创办出中国人自己的伟大公司。 李开复 2015年11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硅谷的创业者们利用无限联通的网络、巨大的计算资源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帮助硅谷不断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刺激这些因素的生长。模式一直在演化:从谋定而动演化到容忍失败和叛逆;从增量改进演化到强调颠覆创新;从完善管理的流程和规定,演化到尊重个人、平等合作;从完备的理论研究,变化到注重可用的产品。 ——邹欣/微软Windows中国工程团队首席研发总监 《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作者 硅谷是被过度“开采”的题材,要写出“谜”的深意是难上加难。选题《硅谷之谜》,既要融入那方水土那方人、零距离体悟,又须拉开距离、产生思考的纵深空间—只有吴军兄有这个条件和能力。书的第1部分写硅谷的起源与发展,是《浪潮之巅》的春秋笔法。第2部分写硅谷的文化和情怀又有《文明之光》中浓浓的人文之风。第3部分拔高到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初看似有李善友老师互联网世界观的痕迹,实则形似而神不似,作者从系统科学老三论与硅谷形成的时间先后切入,独辟蹊径地探讨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至此方恍然大悟,这才是硅谷真正的谜底。 ——吴甘沙/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吴军的《硅谷之谜》一书特别有现实意义,相信各种身份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IT产业发展变迁以及全新的科技动态,更有利于把握未来的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科技产业的认识,尤其是对依然热衷于做规划、做设计的领导们,敲响了警钟。相反,当我们真正掌握了硅谷成功的秘诀之后,我们并不需要复制一个硅谷,而只需要借鉴它的经验,就应该能创造出伟大的公司,建立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创新之都。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