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3 天赐横财,黎家五口人狂喜。 陶九香整夜搂着那一袋金豆,乐颠颠地问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这是不是做梦?” 大儿子妈武激动地说:“不是做梦,妈妈,我们要想想,这些金子怎么用?” 小儿子妈貉说:“我们去猿水赶场,买骡子,买马,买白米。” 妈武急忙补充:“还要买红糖,买糕。” 黎爹柱合不拢嘴道:“就晓得吃。” 二儿子妈绥大声说:“可以去念书。” 吃了几顿白米饭和糖糕,全家人一起冥思苦想,还干点啥安逸。 一个猿水老街,除了斗行的粮商,还有香烟客、鸦片烟贩子、布商和银匠、剃头匠等形形色色的手艺人,都知道黎爹柱有金豆,争抢着向他招揽生意。“我只捡了一粒,可得省着点。”他笑呵呵对人撒谎,开始考虑资金流向。二儿子妈绥有脑筋,知道读书识字。这孩子六岁出痘,脸颊上留下了十几颗麻点,既聪明又呆气。猴子跳到屋旁竹丛里吃笋,撵山狗冲上去狂叫,猴子快爪长伸拧住狗耳朵狂扇,吓得他喊爹喊妈。妈武和妈貉出来放枪,把顽猴打散,一只笨猴不跑,猴头知它中了弹,把同伴拉到背上飞蹿。这孩子好奇,撵到坡上躲着观望,看见群猴一齐动手,在地上刨个坑,把同伴埋进去,守着露在上面的尾巴哭,哭一阵,又把死猴拖出来摸,摸了又埋,埋了又摸,感动得唏嘘落泪。谁知猴子“呼”地跳过来,骑在仇人身上连抓带扯。妈武听见二弟人的尖叫,狂奔过去打枪,仇恨的猴群才被驱散。 陶九香捣烂了一些消炎的草浆,涂在呆家伙伤口上,痛得这孩子火烧火燎,在屋里又哭又喊,猴子也在山坡上哭泣。晚上,人兽交替哀号,忽高忽低,忽长忽短,黎爹柱听得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更古坪生灵气太重,应该送儿子们到猿水,学一点《千字文》。 霜降过后,一个雪花飘飘的早上,他让妈武妈绥和妈貉换上新草鞋,父子四人背着杂粮和衣服隆重上路,去汪家私塾。 妈武愣头愣脑地问:“快过年了,我们明年去行不?” 黎爹柱说:“再不拜师,你小子成猴了,过年还早。” 妈貉问:“我们都去念书,晚上谁陪你和妈妈?” 黎爹柱一边走,一边回答:“多弄几条狗回来。” 话虽这么说,第二天晚上,当他离开猿水回到三叉棚,却感到无比孤独,和陶九香躺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厚重的黑暗和空气中,好像有种神秘的力量在向人挑战,狠着呢,一屋子野气。但他也有股邪劲,创业的豪情激荡在胸,脑子冲动难抑,彻夜考虑两个问题:向谁买地?买哪块地? 下了半宿雪雾,清晨时停了,黎爹柱背了新买的烟叶,出门求教无所不知的保长。秦家坐落在油墨溪边上,是一处竹林丛生的低矮岩坪,小地名叫箭竹沟,水声很大,满天的枝叶,被久违的太阳燃得一片喜气和辉煌。 “秦保长!”黎爹柱对着一幢密枝掩映的木板房喊。 木板房前有一个小坝子,临着一崖岩坎,溪水在坎下湍急地冲刷巨岩,激起团团浪花。如果不小心向外多跨一步,就有可能摔到坎下,幸好有一蓬竹子遮挡住视线,增添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四个高矮不一的男孩儿,大的十三四岁,小的五六岁,一人手里拿着根棍,在坝子上舞得眼花缭乱。最小的家伙肥得像个猪崽,衣服下面的布袢扯断了,露着个硕大的肚脐眼,欢势地模仿哥哥们。 看见客人,大男孩儿收了棒,汗淋淋地走过来,递给黎爹柱一根竹棍,说:“叔叔,我们两个比武,你狠点劲,我喊停,你就停。” 这样的游戏,黎爹柱在三又棚外和儿子玩过。他伸出砍柴挖土的大手,说声开始,拿起根棍就打,谁知男孩儿灵活异常,横竖都落在他的竹棍上。 “猎豹,一边去!”秦保长从屋里走出来,叫道。 黎爹柱丢掉竹棍,对这个叫猎豹的家伙刮目相看。 “就喜欢舞枪弄棍。”秦保长打量着自己的长子说,“明年去学点《千字文》,搞清一三五六、子丑寅卯。” 黎爹柱笑呵呵地说:“我屋崽崽前天去了,他们以后是同窗。” 秦保长道:“学学算账,免得败家。听说你捡到金豆了,讲个实话,捡了多少?” 黎爹柱抠着裤子上的泥撒谎:“也不咋多,够买几亩薄地。” 秦保长道:“晓得梨树湾向家不?昨天带信问我买不买地。你算算,要送猎豹读书,又要起两个偏院,让媳妇进屋宽敞些,我是手长衣袖短。你拿金豆买嘛,不买就借给我,总不能放在屋里成精。” 秦家长子猎豹刚和花椒湾大户金绍三的女儿定了亲,黎爹柱晓得,向锦堂是恩施县梨树区的区长,向家三代望族,二代武举,家宅就在毗邻油墨溪的梨树湾。秦保长的大女儿嫁了向家的一个远房侄子,黎爹柱也晓得,他眨眨眼睛,好奇地问:“向家又不缺钱,为什么卖地?” “向家被神兵抢了。”一个头缠青布、瘦瘦长长的女人走过来,大大方方端给黎爹柱一碗热茶,自然是秦保长的勤快媳妇。 秦保长接话道:“去年年关,神兵从黎哈窟过境,狗日的冲上垭口,砍死黄团总的马弁,扔下几具尸体向恩施方向走了。在梨树湾又和向家兵马血战,双方损失都大,黎哈窟的地太远,又不成片,收租不方便,向家想收缩摊子。” 黎爹柱从背篼里拿出背来的烟叶,往桌上小心整齐地摆放,满脸堆笑道:“我买就买,闲散地角荆蓬荒山,向家弄起来太麻烦,我们隔得近,怎么都好办,还请保长帮忙说合。” 秦保长友善地回答:“行行行,你福气好,我不照顾你照顾哪个?回头转告向老爷。” P13-15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作品丰寓了我们今天整个文学格局的类型,可能是近几年来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收获。它以魔幻的、或者说象征式的语言完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这个叙事是整个长篇小说格局里面罕见的,有大气象,大视野,有些地方甚至是大手笔。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评论家 雷达 鲁迅先生说,中国本姓巫,它把中国人的本性给写的很有特色。虚实相间的方法是很棒的,叙事上一点都不做作,一点都不乱,大作品的气息都有了。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评论家 胡平 中国文坛最近这十多年,除了《白鹿原》和《尘埃落定》,就是这一部了。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评论家 陈众议 它的出来不仅仅是猎奇,不仅仅是把一种逝去的文化的形态表达出来,它的意义可能要超乎我们现在的想象。 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评论家 白描 隐喻性和辩证件很强,有思想深度,有广阔的视野,渗透着反思、总结,以及重构的文化姿态,在民俗和图腾崇拜的文学书写上,具有重要的突破和拓展。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评论家 包明德 史学人类学的创作范本,作者以通灵的眼光审视这个经历着巨大文化变迁的时代,完成了一个作家的文化再认同。 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叶舒宪 后记 (第11届国际萨满文化研讨会暨世界仪式人类学高级论坛分组发言) 方棋 如果给出对巫歌的定义,应该是仪式活动中的逻辑表述,以吟诵和唱诵两种方法传达,主要用于祭祖崇拜,祈求丰产和禳灾还愿,为巫师家传或师传。巫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部落时代,与原始人对声音的崇拜有关,是南方古文化的延续和衍变,残存于中国长江中上游边远山区。 中国的书面文学始于殷商,甲骨卜辞古奥艰深,不乏音乐舞蹈的元素:“今夕奏舞,有从雨。”(《殷墟书契》,卷三,24页,罗振玉)“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郭沫若)蕴含节律动作。文学起源于巫术,萌芽于神话,发祥于仪式。巫歌不仅是说出来,而且是舞出来,唱出来的,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作为权威手段促进发展。 先秦诸子直接从原始巫歌和神话中汲取营养,思想原典百家争鸣,光耀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我们引经据典,一直在继承和模仿,扩展改造未得成功。起点如此难以超越,因为老祖宗来路深远,伟大的创造与上古智慧、祭祀文化与仪式系统有关。《左传》里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为神话著作。《三坟》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八索》是八卦之说,《九丘》是九州之志。但是倚相之后,谁也没有见过这些巫王遗书,根源和奠基方面大打折扣。 原始崇拜与信仰催生文学,《礼记·效特性》记载了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要求土、水、昆虫、草木服从人的意志,不要危害农事;土返回田里,水流回沟中,昆虫不要发作,草木长回山泽。这就是原始巫歌。伊耆氏一说是神农,一说是帝尧。蜡是古代年终时的一种巫祠,始于伊耆氏时代,可见巫歌的作用及其与祭祀的关系。先秦古籍文史哲不分,歌舞乐融汇,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墨子·公孟篇》云:“儒者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仪式流绪明显。古代君子精神气质何来?孔子概括“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天地之道即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即君子之道,礼乐文明即仪式文明,巫歌纲领性地解释世界,原为庙堂表述。 商周巫觋位居高层,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务实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崛起,巫觋渐受排斥,在官方舞台沦落失意。两汉以后,巫祠全面退出国家祀典,成为纯民间的谋生活动,黄金历史一去不返,最终遁入山区,失散求存于边疆村落,与少数民族的筮占和祭祀传统一起,构成华夏巫史的古风余韵。 秦以后,诸子百家失去舞台,改行研究方技术数:医经、房中、天文、历谱、五行、蓍龟等等,学问无一不从巫。士大夫们总结有道才有理,有理才有气,有气才有象,有象才有数,日东方神秘文化,作为习俗渗透并塑形于华夏,和四书五经组成古代知识分子的左右手。只因世俗解读,传统走低,积淀实用,唯见纬书与符命,阴阳与灾异,话本志怪滥觞,缺乏崇高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是故,认识中国需要读巫,弄解儒释道与“巫”的渊薮: 甲骨文把“儒”写作“需”或“濡”,象形会意“斋戒祈雨”。《礼记·檀弓》载:“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焉,曰,‘天久不雨,吾欲暴胆而奚若?’”又载:“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夫子就是孔子,曾以治丧相墓闻名。儒者出自巫史,六七百年秉持殷周旧礼,把原始仪典引申为社会秩序,通过对祭祀的世俗梳理和解读,建构了华夏道统。《尚书·舜典》规范乐官职责:“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圣人以风、雅、颂分类集纳地方乐调、王朝正声和祭祀舞诗,标准为音乐性质,巫歌影响是也。君子以圣人为师,学识来自天地,来自吟诵与唱诵,此其一。 佛教在中国以适应性行方便法,吸纳民间神祗、原始咒术和礼仪,充实道场的内容和形式。台湾灵鹫山连续20年举办水陆法会,每年先以黄豆献纸马,纸马携符前往邀请诸佛菩萨,途中黄豆洒落,信众争相收藏祈丰,“跑马发符”,是为人乡随俗。巫师也接受轮回思想,贵州侗族山区以拜忏、踩灯、做牛角道场、玉皇会、千人会、万人缘、倒白虎、开财门等“红坛”活动诠释经文,称为文教。武教承担驱鬼保胎、求嗣求雨和冲傩还愿,表演上刀梯、捞油锅。“文武两教”并行,进行灵魂的中国式表达。大量疑伪经如《咒魅经》《天公经》《救疾经》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受到巫俗影响,反过来对中国本土信仰产生作用。此其二。 道教源于黄老之学,以八卦符号说明万物运动,将散漫的巫术程式化、系统化,社团斋醮离不开天干地支,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升降消长。翻开一部《道藏》,从参同导引的经戒炼养,到镇魔压邪的符箓禁咒,无不体现巫与道之间的血缘联系。一百年不到,玉皇就成为巫事活动所请的主神。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理论融合,西南各地更是佛道儒巫混杂,以武陵山巫歌为例,今已演化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基础,杂糅着儒、道、佛等成分的祭祀韵文。此其三。 巫歌源自卜祀祈祝,具有遥远混合的力量,结构、文辞等相对固定,内容取决于仪式的性质,大多不入典籍,较之书面文学,流传空间有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以武陵山巫歌为例,一般为三、四、五、七字句,长短穿插,两句一节或四句一节,一部分用假借字。句尾押韵,讲究格律,分吟诵和和吟唱两种表达方式,唱腔以高腔和平腔为主,有双句押尾韵的自由体和两句一节,四句一节句尾押韵的格律体,多为四言七言句式,因为大山的阻隔和语言的不稳定性,并非毫无变化,大体是同源传承,封闭发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巫歌未随诗骚史传登上大雅之堂,但贯穿中国社会几千年,塑造出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我发掘到武陵山巫师的祖传科书,内容竟是楚辞《招魂》,前后添加了完整的祭祀仪轨,可见其仪式精髓,也说明原始巫歌与传统经典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渗透和影响。 独立的诗歌、散文、小说是语言逐渐成熟的产物。英国学者约翰布朗提出:“一切原始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是一个统一体,即歌、舞、诗不分,后来分离成不同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又分化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是一个长期的裂变、专门化和蜕变的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最终将返回到各种艺术再次统一为一体的原始形态。”不是回到语言文字的不成熟期,而是重新逆向聚合,集中内心深沉的感情和思想,努力完美地解释大至宇宙小至生命体的奥秘,解释这个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的世界。 有万物则有万象,有万事则有万感,还原文学的初始功用,才能恢复威力,才能对抗人类的混乱和沮丧,才能发出真正的庙堂之声。 目录 新版序 原版序 引子 上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下部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尾声 新版后记(代) 原版后记 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灵魅之笔独有之书 根本在哪里 序言 方棋 十多年前在山区考察,目击一条龙头形状的巨石,张开大嘴俯视田野,颈部以下完全溶入沉积岩,好似受着大山的禁锢。巫师说那厮是蛟,因想干番大事业,行洪毁地犯了天条,被天神囚牢。长江中上游多孽龙吞江的传说,这类喀斯特地形的神话解释,并未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却给了一个不速之客灵感。 三峡是亚洲古人类的故乡,洪荒天宇,文明发祥,智慧初蕴,几千年后卷人工业化浪潮,仍回响着原始蛮荒深邃的回声。互联网给跨界倾听提供了可能,逝去的文化模式里,或许藏着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叹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传说很久以前,天干得不成样子,村民和动物一起逃往他乡,不知走了多少天,遇到一条没断流的溪沟,大家都争抢着喝水,但是蝴蝶却成群结队,抬着水去浇林子。一只,两只,三只,成百上千只蝴蝶双双飞向天空,相互之间小心翼翼照应着,始终保持水平和一尺左右的距离,如果一只飞快了,就在空中停住,等另一只飞上去靠齐,不让一点水洒出来。 天帝出游回来,看到那片林子上空腾起雾气,现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对诸神叹息:“力气大的精英不管事,蝴蝶这小东西倒管事。”于是下了一道旨:“蝴蝶抬水,天要下雨。”一时间风涌雷动,瓢泼大雨从天上落下来,田野、山林又恢复了欣欣向荣,人和动物都回了家。 今天,只要蝴蝶密密麻麻来到溪边“抬水”,久旱无雨的状况一定结束,当然少不了会有许多蝴蝶途中力尽,坠倒在地,这是弱者的史诗。本书写了七年,七年当中,我也天上地下,我也焦急不安,敞开封闭的、隐藏的翅膀和蝴蝶一起锲而不舍,抬水飞翔。 真实好似太阳,直视易受灼伤,于是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认真观察“太阳”的光芒,然后把所见和感受传递给别人,他们既善于感觉又善于表达,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用音符和节奏来表现的称为音乐家;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的称为画家;用故事和情节来表现的称为作家。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迹留在三峡两岸,观天火之炎炀,听大壑之波声,一个再平凡普通的人,面对如此壮美绚丽、神秘诡谲的东西,也会冲动忘我地选择一种表达方式。 天文造就地理,地理造就作家。 感谢文汇出版社鲍广丽女士重新编辑出版这部小说,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董令生编辑、作家出版社雷容、田晓爽编辑之前的付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背景设置多有权宜,随着时间的沉淀,决心还之于夔门。借此机会,不少内容也作了增删和修订,希望给读者更多的满足。 感谢巫师的歌谣。 2015年7月19日 内容推荐 《最后的巫歌(新版)》由方棋编著。 他们来历不明,家世复杂,是长江中上游最古老的民族,因战败奔白虎星飞升,留下预言警世:凡星光照耀之地,将千万次同窠厮杀,在血中应验重生。 很多年过去,山民认白虎为祖,采伐耕猎于密林,用巫歌替族群禳灾。云端突然响起枪炮,山民之子殉国于三峡,跨海而来的侵略军被打败,腰间藏着一张护身符,和当地巫师画得一样曲曲绕绕。 史诗由此开始。一个民之初生,绵延到斯的艰辛历程与精神之旅,超迈磅礴,直指民族文化的隐秘发源;元气充盈,直面人、神、兽性交融挣扎的广阔镜像。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要到哪里去? 编辑推荐 虎族在末日来临时奔白虎星飞升,留下魔幻预言警世。两千多年过去,山民认白虎为祖,在森林里平静地生活,世代相传着关于战败部落的若干神话。云中突然响起枪炮声,抗日战争爆发,山民之子殉国于峡谷大战,跨海而来的侵略军被打败,战俘腰间藏着一张护身符,血糊糊和当地巫师画得一样曲曲绕绕。古老预言魔幻重现,脍炙人口的故事由此开始…… 气势磅礴的三峡史诗,令人信服地推演了神性、兽性与人性永恒挣扎的生存寓言一个民之初生,绵延到斯的艰辛历程与精神之旅——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要到哪里去…… 方棋编著的《最后的巫歌(新版)》叙述了三峡原住民开拓、发迹、破产、抗争以及幻灭的一生,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峡江人融入工业和信息社会的故事。内容厚重宏阔,是一部笔墨野、犷、瑰、奇,显示出独有特色的传奇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