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营利组织的一般特征
非营利组织在其最初出现的时候,只是一些非营利的民间组织。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全球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在一些国家,非营利组织已逐渐向制度化转变,进入了制度化进程。在当今世界上,非营利组织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民间组织形式,而是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规则与行为规范。目前,非营利组织的合法地位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社会已普遍得到承认,许多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已针对非营利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或规章,非营利组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肯定。世界上的非营利组织数量众多,形形色色,但不论具体的某个或某些非政府组织状况如何,非营利组织作为一套规范与行为正在逐步为各个社会所接受。目前,非营利组织不仅在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够在全球各个层次的决策过程中施加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全球角度看,非营利组织在其组织发展过程中,正在成为一个由特定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构成的独立的社会部门和全球性的组织体系。尽管世界上由非政府组织所构成的这一社会部门内是非常庞杂的,但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还是体现了一些共同的东西。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办法展开研究。
(一)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社会公益性事业
一般来说:每个非政府组织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其中贯穿着的是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非营利组织公开宣布的组织使命和活动目标,一般都是社会公益性的,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被主流社会组织体制即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所忽视或难以顾及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有人口、贫困、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环境保护、少数民族、卫生保健、残疾人以及人道主义救援和人权等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谋求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旗帜下开展活动,这使它们成为一种道义性社会组织力量。政府和政府问国际组织的行为是反应式的和危机处理式的,而非营利组织则可以持续不懈地致力于特定问题的解决。它可以为政府预先准备报告和资料。非营利组织作为专门致力于社会公益目标的社会组织,愿意进行长期细致的发展工作,认真从事调查、咨询、讨论与项目可行性的分析以及对发展项目的评估等工作。这使得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其所工作的特定领域里成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组织,并使非营利组织在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时成为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或者企业的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二)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是被主流社会组织体制所忽视或排斥的边缘性社会群体 非政府组织不是为本组织成员谋取利益的组织,它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穷人、农民、失业者、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以及难民等。这些弱势社会群体构成了每一个社会和每一个国家中的边缘性社会群体,即社会意义上的边缘人和地理意义上的边缘人。这些边缘性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金钱、财产、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弱势,有些人甚至几乎处于完全被剥夺的境况。这些边缘性社会群体是伴随着一个社会中的主流社会体制的发展而形成的,在很多情况下,主流社会体制的成功发展是以这些边缘性社会群体的形成和存在为代价的。在市场体制和国家体制这样的主流社会体制中处于决策地位的那些人们,掌握着社会的资源、资产、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构成了社会中的权势群体。从战后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看,当主流社会体制获得成功之时或成功之后,这些权势社会群体也会回过头来扶助那些弱势社会群体,改善他们的处境。但是,这种由主流社会体制中的权势群体对社会边缘性群体的扶助有两个局限性:一是这种扶助总是在权势群体的人们先获得足够多的金钱、权势和达到足够高的生活水平之后;二是权势群体的人们几乎从不把扶助弱势群体当做优先事项。这两个局限性是造成边缘性社会群体长期存在和扩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除了使穷人在经济上受益外,还使弱势社会群体在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得到很多好处。例如,非营利组织帮助弱势社会群体成员减少对有钱人和当地社会上层人士的依赖,在决策方面享有更多的独立性,增加他们的政治参与,减少他们所受到的社会歧视,提高他们的自尊。非营利组织把促进民众参与当作其目标,通过帮助建立和促进社会基层的民众组织和社区组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人们自立、自助和自主发展。P6-9
辑Ⅰ 学习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考察与思考
加拿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
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几点认识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效转型发展的启示
辑Ⅱ 工作
对大学办学的若干思考
大学:传统与创新综合体
法治精神与大学
继往开来 推陈出新
谈大学文化建设
制度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
关爱心灵的成长
坚守信仰 展望未来——在201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辑Ⅲ 生活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同学艳劳
怀念郑慧生同志
怀念吕育康同志
团圆年
寄语卢茜
唠叨(一)
唠叨(二)——和女儿聊天
清明时节忆恩师
榜爷二三事
同志凤山
雨果曾说,读书就是去点燃火种。多年来,纵然际遇变迁,生活辗转,读书,却始终初心未改,如影随形,宛若我生命中永不熄灭的灯火,总能在夜幽人静时,照亮我的内心世界。小时候,对于一个出生于贫困乡村的孩子来说,自发的读书,成为点燃我人生启蒙的火种。记得一次不经意间发现母亲收藏着的一些发黄的旧书,没有封面,没头没尾,甚至不知书的名字,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便如饥似渴、磕磕绊绊地读了起来。读得如此入神,乃至心绪伴随书中的情节波折起伏,时而欣喜、时而忧虑、时而悲戚、时而恐惧……后来,慢慢知道了书的名字.,有《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那些当时的“禁书”,却点燃了我读书的梦想,让我热爱书、热爱读书,并从此与书结了缘。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恢复高考制度,我才能有机会考上了大学,后来又攻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读书,使我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孩子在知识的洗礼中破茧成蝶,成长为一名知识分子。这些年来,一直令我铭记在心、感恩不已的是小平同志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不仅带来了中国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也让无数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读书梦。泽被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党的好政策,自己才有机会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说来自己十分幸运,29岁就做了副教授,31岁就当上了教授,后来又做了博导,还做了大学的书记校长。回首往昔岁月,令人不由感慨: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利益融合在一起,顺应时代大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谓时势造人、造化弄人,抑或就是这种含义吧!
罗素将读书、爱情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一并视为支配其一生的最强烈情感。除了对罗素深深认同之外,我还坚信,读书,对于个人而言,或许是一种人生追求,也或许是一种个人癖好,而对于社会,必定是一种责任和良知。从个人角度来说,正如我在《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文中所讲到的,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涵养气韵,改造一个人的心理和心智结构,塑造人的思想和灵魂,决定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从社会角度来说,读书能够开启大众智慧,祛除社会蒙昧,促进社会向善,推动社会文明。作为深受知识裨益的读书人,如何才能在读书的同时秉承一份社会责任、张扬一份人类良知?无非是将读书浇灌的果实借助语言的介质播撒开来,言传身教,“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这样,才真正如雨果所言,是“去点燃火种”。
说内心话,我一直梦想做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纯粹的读书人,做一个有思想、有研究、有成就的学者——倘若有重新再来的可能,我定然如此抉择。然时世弄人,自己很早就开始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到如今,几乎成了职业管理者了。既然肩负起这份职责,就要竭忠尽智,守好本分,忠于事业,不辜负组织和师生的信任。为此,也便开始了与自己专业方向不一致的阅读、学习和陆陆续续的写作,有理性的体悟、工作的思考,也有友情的回味、亲情的感触;有的发表了,更多的则是私下与朋友同事交流,无意于发表的东西。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河南大学出版社的朋友张云鹏教授、侯若愚同志发现,多次鼓励、催促我结集发表。平时随心随性草就而成的星散驳杂的文字,难以做到气正言宜,真要拿出来公之于众,内心多少有些忐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惟有一颗真诚之心可聊以自慰吧。这些文章倒也是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用心思考和真情流露,第一部分,是自己这几年到国外学习培训的所学所得;第二部分,是自己工作中关于大学的思考和一些心得;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友情亲情的怀旧抒情之作。小书一册,却蕴含着很多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感谢云鹏教授和若愚同志的鼓励和督促,感谢李舟等同志在书稿编校上付出的辛勤劳动。
《平实录》是卢克平散文集,分为“学习”、“工作”、“生活”三辑,是作者对学习的思考,对工作的探索,对生活的感悟,是作者深思后写的文字,内容言之有物,语言质朴平实,是一本质量相当不错的文集。
《平实录》第一部分,是作者这几年到国外学习培训的所学所得;第二部分,是作者工作中关于大学的思考和一些心得;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友情亲情的怀旧抒情之作。卢克平,1963年12月出生,河南省舞钢市人,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