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泉乡土文化丛书(共8册)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舒喜春选编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青山作证

几位小城文化人,忽然心血来潮,相约去牛门岗古文化遗址漫游。

早就听说小城东北隅、离城三里的牛门岗,有许多原始社会的石器遗物,诸如箭镞、锛、石斧、石刀、纺轮、网坠等,极想去走走。只是自己知识浅陋,不识货,相逢未必相识,未能涉足。此次相约的同行中,还有专事文物工作的行家杨君引领,很可以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起了个早,一行五入带了小齿锄、小铁镐之类的工具,戴着遮阳帽,俨然一副考古工作者的模样,走入了绿树重重、野草离离的牛门岗,去追寻先民的足迹,去追寻远古先人们遗留在山问、可以触摸得到的生产和生活的气息。

季节已是初秋。秋老虎一点也不饶人,一个个汗流浃背而兴趣不减。在树林里,在野草间,尽可能将身躯贴近地面,东掏西挖,渴望奇迹的出现。然而,除了普通的泥土石头之外,还是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正当我们有点失望的时刻,对古文化颇为内行的杨君叫了一声,说是发现了一枚箭镞,于是给我们带来了一阵惊喜。围而观之,这小小的石箭镞,磨制十分精良,形体扁薄,两边对称,边缘锋利如刃,表面光滑细腻。这枚箭镞的发现,无疑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于是大家更加专心致志地寻觅了起来,早忘却了山里的闷热,自择路径,任野草淹没身躯,如老眼昏花的老婆婆失落针线般寻找这些先民们遗留的文明碎片,生怕这些文明的碎片,从我们眼皮底下逃走。

当我们在山道上、绿树间、草丛里不期而遇时,都捧出自己所得,喜不自禁地交换鉴赏着。杨君是行家,自然独具慧眼,收获比谁都丰,不只有石箭镞,还有石锛、石刀、石斧、石杵。当然,准也没有空手,只是比杨君少点而己。而我除了寻得几枚箭镞之外并无更多收获。不过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所得的一枚箭镞,磨制其精巧比一些友人得到的还略胜一筹。可临近下山之前,对古文化津津乐道、首先倡导上牛门岗的市政协副主席林世荣先生得到的比起我那一枚来,更为完整和精美,令同行爱难释手。

乘兴而去,乘兴而归,大家郡说个虚此行。

青山作证!有原始先民,曾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青山作证!先前在这里发现过现在还遗留着的石器,告诉我们远古先民在原始社会有过怎样的渔猎生活。

青山作证!先民们正是用这些锐利的石器,创造了瓯江上游、龙泉溪畔历史文明。

风雨沧桑,留在牛门岗的是历史的废墟。正是这苍凉的废墟向我们诉说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力量。废墟是历史的昨天,没有昨天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瓯江上游的龙泉溪畔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祖先们不仅留下众多的石器,还留下了充满创造力的生命的基因,此后能生产出技艺精良的龙泉宝剑与巧夺天工的龙泉青瓷也就很自然的了。龙泉大地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早已写入了历史。但是不论历史怎样光辉灿烂,毕竟已是历史。那么作为改革时代的我们,将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文化和什么样的自身形象呢?

牛门岗,沉甸甸的石器,留给我们也是沉甸甸的思索。(P2-4)

目录

《龙泉话赏析》卷引言

 方言概说

 龙泉话的语法

 龙泉话与古汉语

 龙泉本地造字

 龙泉话词语举隅

 谚语的实践性和艺术性

 龙泉谚语选

 童谣的方言训练意义

 龙泉童谣选

 菇民的隐语“山寮白”

 “山寮白”选

《龙泉古村落》卷引言

 东乡文化名村大舍

 源底寻古

 大窑——龙泉青瓷的朝圣地

 漫说“北乡好上田”

 枫林深处官埔垟

 出鸿儒、节妇的盖竹村

 胡深故里南弄村

 住溪四百年

 柳山头,古风古树古村落

 双溪口与叶子奇故居

 宫头——偎依在城市里的千年古村

 “屹倚高巅孰是俦”寻奇探胜横坑头

 中国传统村落一古村锦安

 阳山头大屋,菇民生活的一抹余辉

 人文炳蔚季山头

 车盘坑,琉华山麓一明珠

 白云明月下樟村

 黄南,根植于历史深处

 赵麻圩·古来山·季可

 芳野旧事

 石马元宵

 章溢故里

 龙泉青瓷的传承地溪头村

 昴山之麓岭根村

 龙井菇民村

 菇民“山寮白”选

 屏南镇垟顺村

《龙泉古代名人史话》卷引言

 宝剑祖师欧冶子

 明法守正何琬

 有猷有为管师仁

 文行忠信叶涛

 宰相郡王何执中

 刚正谨廉张端礼

 忠耿直言季陵

 龙泉窑宗师章二生

 香菇之神吴昱

 博学恤民季南寿

 两朝帝师何澹

 永嘉学派代表叶适

 理学大师真德秀

 勤恤民隐连元

 江湖派诗人叶绍翁

 辨伪考正叶大庆

 末代遗臣季可

 草泽将领张三八

 布衣硕儒王毅

 文武之才胡深

 开国元勋章溢

 学究天人叶子奇

 乡曲才子林西溪

 李浚重建济川桥

 反清英烈徐仰山

《龙泉民间故事》卷引言

 人物传说

……

 宝剑传说

 青瓷传说

《龙泉民间谜语》卷引言

《龙泉歌谣》卷引言

《龙泉民俗文化》卷引言

《龙泉山川村野走笔》卷引言

 第一辑 历史记忆

 第二辑 山水风光

 第三辑 村野履痕

 第四辑 闲情琐记

序言

林世荣

市老科协乡土文史分会的同仁经过一年零五个多月的努力,编写成这部50余万字的《龙泉乡土文化》丛书。在提交出版之时,我们首先想到要感谢市长季柏林和市政协副主席罗诗兰同志,感谢市文化旅游委员会的领导,是他们给我们在精神上的鼓励和资金上的支持,我们才有可能投入这一事业。

乡土,即家乡、故土。乡土,生乡愁、乡思、乡情。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其《登楼赋》中就说“人情同于怀土,岂穷达而异心!”一地的风俗民情、村规民约、家族谱牒、传说故事、名人传记、乡音俚语、传统技艺、古村聚落等等构成的乡土文化是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原始动因。因此,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都是民族的无价之宝。

龙泉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这方土地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春秋战国时这里就是神州剑乡。一千二百多年前立县不久,就由“中县”上升为“望县”。而此时她已是世界知名的中国青瓷的生产中心。“山川雄秀必产英才”,古处州十县历代进士数龙泉居第二,“儒者实学,处为端士,出为名臣,立德立功立言,并堪不朽”。

龙泉向为“瓯婺八闽通衢”,“自昔物产有常,民俗俭朴力勤,亦称乐土”。

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蕴积了无比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默默地在鸡鸣狗吠的古村落和倾圮漫漶的古遗迹中延续,在一代代乡贤名士的闪光功绩和清风亮节中延续,在口口相传的方言、民谚和山歌、说古、猜谜中延续,在乡里乡亲宗族谱序和祀典礼俗中延续……。它是一种割不断、扑不灭的血脉、亲脉、情脉的延续,在延续中溶入了整个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洪流巨川之中。

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实,会痛心地看到,长期以来,由于战乱兵燹、政治运动、建设性破坏,加之国门开放后西风化融,相当多的乡土文化(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已经遭到摧毁、摒弃、淡忘。

所幸,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有了这样清明的政治环境,正是遇上了中华传统文化进入全面复兴的好时代,我们才有可能从事龙泉乡土文化的收集编撰。  都说“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书”。但它是散落在龙泉3059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明珠垂棘,怎么荟集梳理?怎么写?目前还找不到规范的标本。我们自行确定编写这套《龙泉乡土文化》丛书的主旨是:传承文化,记住乡愁。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要挖掘历史根脉,但不是写历史教科书;要记述传统的民间文化、游乐、礼俗活动,但不具体记录活动的技艺细节;久已消亡了的民间习俗活动不再记述;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须有史籍依据,行为细节则可想象描画。力求做到:大事有据、细节不拘、行文畅达、雅俗适度。即力求达到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结合。

整套丛书奉呈读者面前,品质如何,悉听读者的权威评判。

2015年8月于中庸居

内容推荐

由林世荣所著的《龙泉乡土文化丛书(共8册)》一书仅为今后龙泉方言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资料,并通过它引起龙泉人对家乡语言的热爱,以保护和弘扬这份文化遗产。

编辑推荐

由林世荣所著的《龙泉乡土文化丛书(共8册)》一书通过龙泉土话资料的赏析,论证龙泉方言在语言艺术性和实践性方面的突出特色,进而证明方言对于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作用。龙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0年将该书列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偏于语言的艺术性和实践性的赏析;为便于现时读者的阅读、领会,语音方面概以汉语拼音或以汉字俗音作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