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优秀的悬疑小说有情节曲折的,也有情节简单的。情节曲折的,由于其情节能够吸引人,即使作者制造悬念的能力稍稍不足,也基本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情节简单的,就要考验作者制造悬念的能力。一句话,这类悬疑小说靠的就是作者制造悬念的能力,否则,悬念不足再加上情节简单,结果肯定不妙。
布莱克·克劳奇著,曾雅雯译的《黑松镇(共3册)》就是情节看似简单但悬念十足,读来非常吸引人的悬疑小说。最近二十年,美国的悬疑小说作家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对这类小说的基本情节作了小小改动,由之前的完全写实变为在书中加进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由这类畅销书改编的电影尤其如此),本书后半部出现“艾比”就比较典型。
作者布莱克·克劳奇后记里提到电视剧《双峰镇》对他的影响,此电视剧非常著名,我觉得说本书作者是在向《双峰镇》致敬,不过分。
布莱克·克劳奇著,曾雅雯译的《黑松镇(共3册)》讲述了美国特勤局特工伊桑奉命来到黑松镇寻找失踪的两名特工。他发现小镇并不大: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物,整齐划一的街道,和睦相处的邻里,这里的一切显得完美无缺,但他却无法和外界取得任何联系……
他恢复意识苏醒过来,发觉自己是仰躺在地上的,阳光倾泻在他脸上,附近有潺潺的水流声。他感到视觉神经剧烈疼痛,颅底区也有规律地跳动着作痛——这些都是偏头痛即将来临的征兆。他略微侧了侧身子,用手支撑着身体坐了起来,蜷缩着双腿,将头耷拉在膝盖之间。在他睁开眼睛之前,他就用这样的姿势感知着周遭的世界。他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有些摇晃,整个人找不到平衡感。他费力地深呼吸了一下,胸口顿时感到一阵剧痛,如同有人用一个钢楔碾过了他左上方的肋骨。他呻吟着抵抗住了这种疼痛,并强迫自己睁开了双眼。他的左眼一定肿胀得很厉害,因为他觉得这只眼睛就像是透过一条缝隙在看外面的世界。
这儿是一片他所见过的最绿意盎然的草坪,一直延伸到河岸边,草坪中的几株矮树有着大而柔软的叶片。河水清澈见底,流速很快,从河床上的大圆石之间奔流而过。河对岸有一道高达上千英尺的峭壁,一丛丛的松树贴着突出的岩架不知疲倦地生长着。微风吹来,他大口呼吸,空气中弥漫着松树的气味,还有些许河水的清新味道。
他穿着黑色的长裤和黑色的外套,外套里面是牛津纺衬衫,白衬衫上点缀着斑斑血迹。他的领口松松垮垮地系着一条领带,跟外套一样也是黑色的。
他努力想站起来,可双膝却不听使唤,像棉花一样软弱无力,于是他重重地跌坐在地上,一阵灼热的疼痛掠过了他的胸腔。他的第二次尝试总算成功了,身体虽然有些摇晃,但终究还是站起来了,这时他感到脚下的地面就像一块倾斜的甲板。他拖曳着双脚,缓缓地转过身去,继而将两只脚分得很开,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现在河流在他的身后,他正站在一片旷野的边缘。远处有一座公园,几个铁制的秋千架和儿童滑梯在正午强烈的阳光下微微闪光。
他的四周别无他人。
他的目光越过公园,瞥见了几栋维多利亚式的房子,在更远的地方是一条大街和更多的建筑物。这个小镇的方圆最多只有一英里,周围全都是高达上千英尺的由红色条纹状岩石构成的峭壁,小镇仿佛坐落在石砌的圆形露天竞技场的正中。峭壁的顶端有一些残留的积雪,不过他所处的山谷却很温暖,头顶上蔚蓝色的天空清朗宜人,万里无云。
男人伸手摸索着裤兜,然后又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单排扣外套的衣兜。
没有钱包。没有任何证件。没有钥匙。没有手机。
他只是在外套的一个内兜里找到了一把折叠式小刀。
来到公园的另一侧之后,他变得更加警觉,然而也更加困惑了。随着脉搏的每一次跳动,他的颈椎也开始疼痛起来。 他已经想起了以下六件事情:
现任总统的名字。
他母亲的模样,不过他不记得她的名字和她的声音。
他会弹奏钢琴。
他还会驾驶直升机。
他三十七岁了。
他得尽快去医院。
除了上述事情之外,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并非完全超出他的理解能力。他可以感知到一点点徘徊在意识边缘的真相,但事实上真相仍然处在遥不可及的地方。他走在一条安静的居住区街道上,仔细观察着停在街边的每一辆车。这里会有一辆车是属于他的吗?
左右两侧的房屋看起来都很新,也许它们都新近粉刷过。每一栋房屋前面都有一块绿油油的方形草地,草地四周围着尖桩篱笆栅栏。每一个家庭的名字都用白色的大写字母印在一个个黑色私人信箱的侧面。
几乎每一栋房子的后院都有一片生机勃勃的花园,花园里不仅种着花,还种着各式蔬菜和水果。
这里的一切色彩都非常鲜明。
当他在第二个街区走了一段路之后,疼得皱了皱眉。费力的行走使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他深呼吸了一下,左侧身体的疼痛感使他不由得停下了脚步。(P2-4)
尽管有证据表明人类还在继续进化,但生物学家承认,其实每一个人都在疑惑进化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时代周刊》,2009年2月23日
《黑松镇》凝结了我的所有努力,我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构思和准备,终于创作出这样一部能让我找回当年《双峰镇》那种感觉的小说。
——布莱克·克劳奇
如果你留意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你会发现生命暂停的状态其实跟永生极为相似。
——马克·罗斯(细胞生物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