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世界》是作者李翔德的游记和摄影作品系列,是一个美学家眼中的“全球化”时代的大干世界。
由于李翔德是一位资深新闻出版编辑、记者,又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成就的美学家和摄影爱好者,并怀着浓烈的激情,不辞劳苦,奔走于世界各地,从事摄影、游记的创作及学术研究,必然把这种激情投射到人文及自然景观上面,使其本质力量集中凝练在这些对象上。因此,他的作品充溢着哲情诗意,展现出一个个博大恢宏、神奇瑰丽的光影世界,并不时冒出一些新的学术思想的火花。他还擅于“以小见大”,摄古通今,帮助读者穿梭古老历史的隧道,从历史、哲学与美学的高度,审视社会和自然,在平淡中见真奇,在愉悦中悟真知。特别是他把所见所闻所历,把这种全球的、世界的、人类的美学实践,转换为自己的一种研究成果,用美学来拥抱世界,其意义更非同凡响。
本系列涵盖20多个东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国家,此次推出的有以下五种:《根在中华》、《情系德国》、《“疯”在印度》、《醉在澳洲》、《悟在希腊》。季羡林生前曾为本书作者的图文系列作序。
本书为《醉在澳洲》。
因为作者李翔德在澳时间较长,去的地方较多,《拥抱世界》的主旨,在《醉在澳洲》中体现的最为充分。其突出特点就是视野广阔,包容万象。大堡礁、大洋路、企鹅岛、索福林金矿、热带雨林、萤火虫洞、华纳兄弟电影城、悉尼海、邦迪海滩等,他无一疏漏。非旅游景点,他也有浓厚的兴趣;新闻出版、博物馆以及墓地,也是他眼中的重要景观。许多未被称为博物馆的自然景观,他也认为是珍奇的“博物馆”。他的许多奇特的摄影作品,正是在这些地方拍摄的。有些在空中、海上和岩群中拍摄的照片,就像一幅幅抽象派大师笔下的油画,甚至使这些大师的油画也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它不只是画,而且是诗。从自然景观到社会、人文景观;从“和谐日”庆典、希腊文化节、动物雕塑展、社区慰问、动力博物馆、战争博物馆、沸腾的海洋,干帆竞渡,到“天堂农庄”、“地下寓所(墓地)”,构成了一首更为广阔和绚丽多彩的多元、和谐的组诗。澳大利亚则成了他笔走龙蛇,任意驰骋,淋漓尽致,阐发多元文化、民族和谐的“自由王国”。
2006年2月15日--2月16日从北京到悉尼·悉尼大桥
我终于登上赴澳大利亚的飞机,顿时觉得非常轻松。我属于探亲旅游,手续比较复杂,且须在澳大利亚驻上海领事馆办理,却办得非常利落。我2006年1月17日体检,2月6日才将医疗保险单传去,2月8日即办理了签证。我申请在澳停留47天,签证签了3个月。澳大利亚驻上海领事馆的热情服务、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办事效率,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是第一感觉。
此次由太原华旅订购2月15日一3月27日北京一悉尼往返机票需7990元人民币。不两天看到电视新闻上报道赴悉尼机票为5000元,2月14日到京后又得知为4000元,感觉机票买得吃亏了。但此航班为北京一悉尼直飞,11个小时直达,无须到广州或香港中转,方便多了。机舱内每座均设有小电视,而且可以看到本机行程:高度、速度、温度、当前所在地(已飞行时间)以及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画面很漂亮,自己能看到自己所乘飞机在空中飞行,心中欣喜,得到一种安慰——钱算没白花。此乃此程第二感觉。
第三感觉:原以为携带物品报关很复杂,预先将所携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茶叶、醋……一一用英文填写。一是觉得填表复杂,二是入关表自己填不了怎么办,还有海关检查是否顺利,云云。不料,在飞机上即发了人关表,项目简单,带食品只画一个“√”,声明有即可。我特别注明带了茶叶。到出检口一看,单子上有茶叶,便让打开皮箱。但看了一眼后即放行,态度礼貌,手续简便。心中又是一喜。
出港后,我女儿和外孙女早已在等候,并有一位叫赛蒙的先生开车,拉我到我女儿的住处。稍事休息后,我乘车观看悉尼市容,印象最深的是悉尼大桥和悉尼歌剧院。这是悉尼和澳大利亚的两大标志性建筑,未来前就不陌生,来了之后,只想早点看到它。今天,不仅看到了,还从大桥上穿越而过,而歌剧院就在大桥的右边,可以从大桥的钢架中望见,只是无法拍照。 悉尼大桥这个标志性建筑真够“标致”的。“致”者,极致也,用北京话说就是“绝”。它在海上腾空而起,架设在南北两岸之间。它的主体跨度为503米,拱顶高出海面135米,拱形的钢架重达39006吨,两个火车道,一个自行车道,一个人行道。桥的两头是高大凝重的花岗岩砌成的塔门。塔门下面各有两个巨大的钢墩,它们就像巨人的铁臂,将这座大桥举向天空。这座桥粉刷一遍需要10年时间、3万升油漆。待这一遍粉刷完了,另一遍又要开始了。这座大桥有多大、多么宏伟,即可想而知了。澳大利亚叫它什么呢?“衣架!”可能因为它的形状像个挂衣架。这个“衣架”宽达49米(桥面),有8车道,2个火车道,1个自行车道,1个人行道。不过不都在一层,火车道在二层。桥的拱顶若算一层,那就是第三层。这个拱顶上若是再来一个过山车,那该多好玩啊,那它不更吸引入?!不过人家那是为攀登者预备的。人们可以从拱顶攀登,也很有趣呦!
赛蒙说:“你有兴趣攀登一次吗?”我说:“我有兴趣,但没时间。”其实不止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力和胆量。徒步攀登此桥,需要两个半钟头,还要穿上胶底鞋和灰色的“大桥服”(以免分散下面司机的注意力),系上绳子,10人一组,由导游带领。当你攀登上离海面135米的拱顶时,便可以360度全方位俯瞰海上美景和城市风光。但是,你只要抬头往拱顶一望,也就足够了。尤其像我这把年纪,不要太“浪漫主义”,还是选择“现实主义”吧。这种“享受”还是让给别人吧。在我的“享受每一天”中,已经没有它的份额了。
据说在《鳄鱼邓迪》中成名的明星保罗·霍根曾在这座大桥上当过油漆工。若是能在黄金海岸上的“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城,见见这个人,倒还有某种雅趣。
过了悉尼大桥,就到了岩石区。赛蒙把我们领到一家日本餐馆就餐。据说这是悉尼最好的一家日本餐馆。赛蒙先生要的菜很好,鱼虾的做法很特别,烹调手艺非凡。以前虽也吃过日本餐,只有这次留下了非常好的感觉。方知日本餐馆也有很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再来的名菜。尤其一出餐馆,便见一棵好大的榕树,鸟声四起。赛蒙先生告诉我,此树上有几百只鹦鹉,有许多为红色,像一件件艺术品。心想,这一景好奇妙:有几百只鹦鹉欢迎我的到来,莫非也是代表好运?!它们以后还会同我相遇吗?……
2月16日
悉尼·媒体帝国
今天,我们出版社的美编室主任李松年来看我,中午即在我女儿住处旁边的公园里用餐。他女儿及外孙早已在澳洲,他来过多次,每次来住的时间也较长,对这里的情况很了解,对国内和社里的睛况也很了解。从国内到国外,从社里到社外,无所不谈,使我大开眼界。尤其谈了不少社里鲜为我知的一些情况,让我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对在澳注意事项,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里的车开得很快,走路千万注意!”甚至在未见我之前,他就在电话里叮嘱我女儿了。P1-3
李翔德系山西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编辑室主任,后任总编辑。今年也75岁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主持出版《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达10卷,为几百名著名学者“树碑立传”。当时许多学者尚未正式被平反、恢复名誉。我1980年6月20日所写的传略,被收入首卷之中,并在书前特意刊登了我的照片。这是我国解放后尤其在“文革”之后,首次出版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的传略,是一个大胆举措,当时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但我一直未同李翔德见过面。直到今年3月8日他来京看望我,我们才得以相见,相识恨晚矣。
但可喜的是,李翔德也是一位执著的学者,在工作之余,写了不少哲学与美学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特别是他面向现实社会,紧跟时代节拍,对伦理美学与和谐社会,作了一系列探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他的游记和摄影作品,也很富有情趣。他所写德国、印度及希腊等国的游记和照片,勾起了我对往日岁月的许多回亿。
现在,他的《图文系列》就要相继出版了。在《美的哲学》(上下卷)出版后,又要出版《中国美学史话》、《美学中国一一中国伦理美学史》、《美学社会学》以及游记与摄影作品《万水千山总是情》(改为《拥抱世界》)系列中的《根在中华》、《情系德国》、《“疯”在印度》、《悟在希腊》等作品。我感到高兴。他作为一个业余社会科学研究者,而且在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产生这么多成果,亦很不容易,精神可嘉,特予祝贺。
2009年3月于北京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学家、思想家、北京大学教授)
《拥抱世界》(前四卷)后记的落款,是“2006年10月5日”,那时未能出版,至今已过了9年!这本身就是很值得纪念的。著书人的艰辛,由此不难想象。
这么漫长的时间,若是一只母鸡,该生多少小鸡啊!
这次所以能将9年前排好的四卷付印出版,并增加了《悟在希腊》一卷,则是由于山西人民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
同时。为了提高审校质量,我特请太原师院教授张霞、晋祠博物馆研究员贾莉莉又一次认真仔细进行了审校。
其中尤以张霞教授所审《情系德国》等卷值得称道。再就是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王海云的最后一次“拯救”!她在这套书即将开印之前又发现并校正了许多错误。
在这套书审、改、编、排至印制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支持的还有山西人民出版社印制部主任赵宏生、质检部主任郭永慷、关编武卫、谢成、李扬,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彩色制版中心的贾瑞仙、张宇光、冀小利、闰旭芳、田郑国、梁瑾、达富凤、李春兰、尚海燕、耿丽京、贾英英等同志,特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015年10月16日于太原书苑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