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朗//汪明//汪朝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汪朗、汪明、汪朝著的《老头儿汪曾祺》内容包括:爸爸的身世、上学只有文科好、“高射”过闻一多先生、“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习作得了120分、吃饭馆泡茶馆,苦中有乐、五年也没捞上毕业文凭、汪曾祺认识了施松卿、妈妈的档案、京沪之间的落魄才子、没能“混进”革命军队、救活没腿儿的“死马”、写过一篇表扬稿、写了几句词儿,认了几个人儿、三生有幸当了“右派”、随遇而安的三年、三篇小说与三个剧本、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站在政治漩涡的边缘、赶进小楼成一统、稀里糊涂上了一次天安门、深受“三突出”之苦、几度改写《杜鹃山》、大乱十年成一梦等。

内容推荐

汪朗、汪明、汪朝著的《老头儿汪曾祺》介绍:汪曾祺的人生起起伏伏。他童年少孤;大学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其过人才华得到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三位教授的一致公认。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份子,他几经命运中的起伏,尝尽了生活的各种滋味。他编杂志,编话剧,直到60岁之后才真正成了一个作家,被誉为“最后一个士大夫”。而在儿女们眼中,他只是一位特别普通的父亲,有时候还因种种陋习招来全家人的批评。他善吃、善写、善画、善饮;可亲、可爱、可敬;这位父亲在名利面前有点糊涂,处事起来过于天真;女儿们在家都叫他:“老头儿”。

目录

引子

我们管爸爸叫“老头儿”

岁月留痕

爸爸的身世

上学只有文科好

“高射”过闻一多先生

“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

习作得了120分

吃饭馆泡茶馆,苦中有乐

五年也没捞上毕业文凭

汪曾祺认识了施松卿

妈妈的档案

京沪之间的落魄才子

没能“混进”革命军队

救活没腿儿的“死马”

写过一篇表扬稿

写了几句词儿,认了几个人儿

三生有幸当了“右派”

随遇而安的三年

三篇小说与三个剧本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站在政治漩涡的边缘

赶进小楼成一统

稀里糊涂上了一次天安门

深受“三突出”之苦

几度改写《杜鹃山》

大乱十年成一梦

赋闲两年写闲篇

60岁后又成了作家

写了个小和尚的恋爱故事

老头儿成了“下蛋鸡”

一辈子只会写短篇

只写自己熟悉的事

搂草打了只肥兔子

也写书评也作序

“老头儿”三杂

误打误撞成了美食家

和京剧较劲,一拳打在城墙上

写话剧写电影一个没上演

集淡泊与执着于一身

“老头儿”如何看“老头儿”

往事杂忆

高由艮汪曾祺

生死相依的老鸳鸯

朋友和玩伴

爸爸和“帽子”

国会街五号

后院

“老右派,新表演”

木盒、语录及红太阳

理解万岁

浸透信纸的父爱

“右派”的影子

妙笔亦有枯涩时

“玉渊潭畔太分明”

“泡”在酒里的老头儿

《骑兵列传》的诞生

曾遭“退货”的“葡萄”

“西门鱼”时期的汪曾祺

不知为不知

君子之交坦荡荡

老头儿与孙女

爸与他的年轻朋友们

我们家的几个保姆

不肯麻烦人的爸

最后一日

我们的爸

后记一

“名门之后”个中味——汪卉

后记二

感怀——齐方

试读章节

爸爸的身世

在家人中间,爸爸爱扎堆,但并不健谈。我们海阔天空瞎聊时,他常常凑过来在一旁静静地听,觉得有意思时便抿着嘴偷笑。不过,逢到兴致好时,他也会阱讲以前经历过的事情,绘声绘色,颇为传神。时间长了,我们渐渐对他的“历史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爸爸出生在江苏高邮县县城,但是祖籍却在安徽徽州。汪家大约是清朝时迁到高邮的,到他出生时已经是第九代了。对于家中以前的事情,他似乎也不甚了了,只知道他的曾祖父曾经在外地教过书,后来做“盐票”蚀了本,家产几乎赔光。他的祖父后来几乎是白手起家重新创出了一份家业。到爸爸出生时,家里居然已经有了两百多间房、两千多亩地和两家中药店、一家布店。他的祖父除了经商之外,还热衷于科举,有小小的功名,按现在时髦的说法,也算是“儒商”了。

如何创出的这份家业,好像与行医卖药不无关系。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还有祖传秘方。爸爸的祖父是有名的眼科医生,置办下家业之后,也还给人看病,只不过不再收钱受礼。爸爸的父亲解放后也在县城当过一段医生,好像也是凭着祖传的医术,因为他并没有受过专业教育。至于爸爸,小时经常到药铺瞎转,因此多多少少也懂得些中药的药性、配伍。他还知道,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出生后,家里人都要从药店的羚羊角上刮些粉末给孩子冲服,如此孩子便不会上火长疮,此方颇为灵验。不过,给人看病开方他是决计不会的,不然也不会当作家了。

汪家后来能够中兴,还靠着省吃俭用。爸爸小时,尽管家境已然说得过去,但是勤俭的习惯依然保留着。他的祖父应该说是家里的“功臣”,但是平素喝酒的酒菜只是一只咸鸭蛋,而且一顿只吃半只,余下的一半还要用纸盖上留待下一顿再吃。

在爸爸看来,汪家在高邮虽然算是殷实人家,但还够不上望族。所谓望族,一要有产业,二要有功名,缺一不可。汪家的地虽然不少,但大都是贫田瘠地,不长庄稼,只能种草。家中几代人虽然都读过书,但最高功名不过举人,所做的官也只是“教谕”、“训导”之类的学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科级干部而已。爸爸的祖父汪嘉铭中过清朝末科的拔贡。所谓拔贡,就是从各地秀才中选拔出来的“三好生”,12年才“拔”一次,因此当拔贡也并非易事。拔贡本身还没有资格当官,只有从各地“贡”到北京,进入国子监再学习一年多,其间要经过三番五次严格的考试,侥幸过关者,才能步入仕途。尽管拔贡一类的贡生与举人、进士一样属于正途出身,但当官的起点则很低,外放最高不过七品。因此,比起高邮当地那些中过进士、出过翰林,门前戳着高旗杆的大户来,汪家实在平常得很。

不过,汪家虽然没有出过大官,却还有些文化,家里人大都读过书,书画、字帖之类的也不少。爸爸说过,汪家有几方田黄印章,有唐朝宫廷的薄胎碗,有李邕的一个什么碑文的最早的拓本,全国只有两份,曾被出版社借去制版发行;还有一方有几十个“眼”的砚台,当年他都见过。尽管这些宝贝爸爸一样也没得着,但家庭的文化背景对他走上文学之路不无影响。

爸爸生于1920年3月5日,正好是阴历正月十五。他是家中的长子,上面还有个姐姐,是阴历七月初七生的。传说这天是牛郎织女分居一年后相聚的日子,过去女子在这一天晚上要穿针许愿,谓之乞巧。因此他的姐姐取名巧纹。爸爸那一辈女孩子纹字排行,我们的几个姑姑都叫什么什么纹。他父亲的出生在阴历的九月。这个月也称菊月,人们常要饮酒赏菊,所以他父亲名为菊生,字淡如。在爸爸以后的不少小说中,人们都能够看到这位淡人先生的行踪,只不过姓上少了三点水,改为王淡人了。汪家这一父一子一女,生日都挺有意思。

不过,爸爸的姓名和生日却没什么关系,完全是按族谱的规定取的。他们那一辈男孩中间都有个曾字,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生辰时日算算命里的五行中缺什么,在第三个字中找补一下。他有个堂弟,命里缺火,因此取名曾炜,他年纪和爸爸差不多,小时淘得厉害,后来成了国内有名的心脏外科专家。爸爸还有个堂兄弟叫曾浚,自然是命里缺水了。爸爸倒是金木水火土什么也不缺,因此得了个祺字,也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不过,这个祺字并没给爸爸带来什么吉祥,他这一辈子苦头没少吃。爸爸也没有借生日取过什么字或是别号。他倒是有个小名,叫小黑子,家中药店的伙计们称他“黑少”,这并不是因为正月十五是灯节,要等天黑了才热闹,而是他从小长得黑。

爸爸少孤,三岁便死了娘。爸爸的生母姓杨,杨家是大户,在高邮很有些影响。他几次说过,他对于自己亲生母亲的最深记忆,就是乘船陪她到外地看病,船上到处挂着大头菜,大头菜的气味一直留在他的心里。人说没娘的孩子最可怜,但是爸爸小时似乎过得还愉快。他的继母对他很好,祖父、父亲也很喜欢他,他还有个二伯母,更是对他疼爱万分。P12-15

序言

我们管爸爸叫“老头儿”

老头儿,是汪曾祺在家中的“别号”。妈妈这样叫,我们三个儿女这样叫,就连他的小孙女也这样叫。有时外人来了,我们在言谈话语之间,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儿”冒了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这家人,怎么回事?没大没小。

没大没小,是爸爸自找的。他一向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从不讲究什么父道尊严。他甚至还写过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说什么“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有这样一个爸爸,不叫“老头儿”实在有点对不起他。

“老头儿”之称呼用于汪曾祺,是在他尚未到60岁时。后来他虽然戴上了“著名作家,,甚至“著名老作家”的帽子,参加各种活动被人恭恭敬敬地称为汪先生、汪老师、汪老,但是在家人中间,他始终只是“老头儿”,平平常常,随随便便,还经常受点打击。孙女小时跟安徽小保姆念歌谣:“老头子,上山抓猴子。猴子一蹦,老头儿没用。”老头儿凑过来插话:“猴子没蹦,老头儿有用。”“不对不对,老头儿没用。你这个老头儿就没用!”“没用就没用。”老头一缩脖子,笑嘻嘻地走了,继续写他的文章。

“老头儿”文章写得好,全家人都同意。惟一投反对票的是孙女:“爷爷的文章一点也不好,和别人的不一样,没词儿!”当时她上小学,老师让班上的同学从名著中找点花哨的辞藻用在作文中。她很用心地在“老头儿”的文章中找了半天,毫无所获,于是很恼火。“老头儿”听了哈哈笑:“没词儿,好。”

“老头儿”成了名人之后,写他的文章有不少,有些我们看了直纳闷:“这说的是谁呀?这么高大?是不是还有个汪曾祺?”还有的简直就是瞎编故事。“老头儿”在世的时候,对这些故事往往一笑置之,不去计较。可如今,我们做子女的觉得,还是应该让人知道我们眼中的汪曾祺是什么样子,这个“老头儿”未见得高大,但比较真实。

真的要提笔写东西了,我们兄妹还真的有点怵。在“老头儿”心里,我们都不是干这行的料,借用他评论别人的话——不是嗑这棵树的虫。这一点,虽然他没明说,但我们却心知肚明,不然岂不枉当了一回汪曾祺的儿女。尽管如此,为了还“老头儿”一个真面目,我们还是尽力把这件事完成了。文章大致分两部分,《岁月留痕》主要把“老头儿”的一生简要梳理一番;《往事杂忆》和《我们的爸》写的是我们与他生活几十年中的一些片段。如果有人看过之后觉得还有些意思,我们也就知足了。

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

汪朗汪明汪朝  2011年11月

后记

直到现在,我们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习惯把作家汪曾祺先生叫作“老头儿”,好像其他任何叫法都显得不够顺溜、亲近、自然,显得生分,没有家庭气氛。

我上初一那年,老头儿连个招呼都没有跟我们打,就突然飘离了这个世界。

在上高中之前,我对老头儿的记忆只停留在他的烟、他的酒,他的菜、他的饭,以及家人对他的玩笑、外人对他的赞誉,和与他没大没小地厮混的片段上,但在那之后,所经历的种种,让我不知是该叹息声:“惜哉!”还是该嬉笑句:“缘,妙不可言”。

高中,我的偏科倾向越来越明显,文科像情人,理科似仇敌。理科成绩可以用“且战且退,涉险过关”来形容,而文科却是风景独好,捷报频传,作文常被当成范文。在那段纠结的日子里,我“阿Q”地想:老头儿数学也不怎么样,这是遗传啊遗传。

大学,我考入了前身为国立艺专的中国美术学院,这是老头儿当年在昆明欲投考的学校之一,后来他被西南联大录取。可是已经成了著名作家的他却一直对没能进入美术学院无法释怀。站在校门口,我得意地想:我考进了老头儿曾经神往的学校呐!

大一,期末的作业是写一篇中国古代画家的介绍,并模仿一幅这位画家的作品。我选了倪瓒,文章写得很顺利,但临画时却犯了难。随一位国画系的同学学了近两个月的水墨,才勉强交差。之后在老头儿的文章中居然看到了倪云林,还提到他早年临过倪的字!我后悔地想:要是小时候向老头儿学点中国画和画学理论就好了!

随学校去苏北考察时,我专程到“富春茶社”吃扬州干丝,茶社墙上嵌着一幅老头儿的书作,于是好感倍增。干丝很好吃,却不是老头儿做出的味道。没有记忆中的鲜美,没有记忆中的欢畅,更没有记忆中老头儿那一脸得意的笑容。我默默地想:早该珍惜的!

做毕业论文时,我的选题是“华岳与扬州八怪的交往关系”,研读了大量的关于扬州八怪的古论今书,当然也看到了老头儿论述华新罗、金冬心、郑板桥的文章,于风趣的文字中领略到他精到的见解。我郁闷地想:为什么当初没问一句老头儿对扬州八怪的看法呢?这得是多高级一论文参谋啊!

现在,已工作的我,对老头儿的学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正在学着从他的字里行间汲取营养,享受快乐。有时候读着他的文章,似乎看到他的表情,听到他的声音,会忍不住会心地一笑。我理解了人们推崇他、喜爱他的缘由,对名叫汪曾祺的这位老头儿,我这个外孙女也开始崇拜了。

篡改一句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台词,老头儿已经去世14年了,我十分怀念他。

201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