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要寻求治国良策。”黄氏小声答道。
祖母叫来伯庸骂道:“治国治国,屈家列祖列宗谁不为治国出力拼命,但又有谁不治家的?老祖宗都像你,你从哪儿来?你不生儿子,屈家要绝后了哦!”祖母、母亲不由得哭起来了。
祖母罚他与一妻三妾去跪到将军石下思过。跪了三天,疲倦不过,闷沉沉地打起瞌睡来。朦胧中,见一个白发白须老头,长声吟道:“播于深山兮育于幽谷,灌于灵泉兮得之秀木。”正想问个明白,却听见黄氏“啊”地叫了一声,大家神智一清,只见黄氏手里捏了一颗核桃大的黑石子,圆溜溜亮晶晶的。一只小鸟从眼前飞过,黄氏说朦胧中见那只小鸟从将军石顶上弹落这颗石子下来砸在了她头上。大家赏玩一番,交给黄氏收好,回家去了。
祖母得知伯庸思过结果,告诉伯庸“播”“灌”是夫妻大礼,求子秘窍,并遍询庄客何处有幽谷灵泉可以求子?其中一个庄客说沿香溪到游家河过溪进七里峡,往里走到五指山脚下,那里有好多幽谷、飞泉,并说那里有求子包、求子洞,灵得很。若站在求子包往求子洞投石头儿,投进去生儿子,投到边上生女儿,投不进就只好下次再来。祖母见说中了解心病的药方,立即吩咐庄客带伯庸和妻妾前去。临走前祖母告诉庄客、伯庸,这是一个秘密行动,不准对外透露半点消息;若能生子,就地养育,不成大器,不准出峡;若三年无生子希望,另娶妻妾,务必使屈家香火有传。她还一再告诫:心要诚、礼要敬;俗要尊、教要严。
阳春三月,鸟兽不安,百花闹春,鱼虾跃潭。他们一行换了麻布短衣,骑了毛驴,进了七里峡,在峡中坪里庄客家落脚,伯庸说:“这坪叫什么?”庄客答:“这坪大家都叫它落脚坪。”第二天他们带丁香、烛、纸、表,随了庄客,沿鲁家河来到五指山下。一路赏景闲话,实在快乐。庄客指引了求子包的方位,告诉了他们的求子方法后,便去捡柴、搂草,准备他们的露营地和篝火去了。他们按楚的风俗,脱光了衣服,在清澈的鲁家河中沐浴净身后,爬上了求子包,立在那一根独立的石柱下,往溪对岸看去,俨然一个求子洞就在岩壁上,与包相隔一条溪沟,不过三、四丈远。那岩是白色的,中下方有个梭形岩屋,岩屋边几丛兰草飘逸,正中偏上一棵千年老岩花子斜伸出来。树根下碗大个石洞,细细一道清泉在洞口欲滴不滴,树的须根一部分裸露,一部分伸进洞里。由于一道夕阳余晖的反射,将这岩屋照得粉红粉红的,而这石柱黑黑的倒影正硬直地指往这洞口,仿佛告诉他们要往这里边投石子一般。伯庸想起了“播”“灌”礼俗,浑身燥热起来。
他们磕头、焚表、点好香。要投石子,却没有可投的一一原来包上的小石块早被人捡光投完,扔得那么远的小石只有溪里才有了,几位小妾飞奔下溪,而黄氏却不慌不忙,从腰间兜肚里摸出那颗将军石上落下来的黑石子,递给伯庸。伯庸瞄准那求子洞,心里念道:“皇天厚土,列祖列宗。求您保佑!”手中的石子飞过去,打到那株岩花子树裸露的须根上,停住了。伯庸夫妻同声晾叫:“女儿!”谁知那石子被须根网住,不一会儿,却掉进了洞里。原来须根那里正伏了一条大蚂蛇子,也就是人称的“变色龙”。它见突然飞来一颗黑色光滑的石子,以为是宝珠,一张嘴,叼住了,愣了一愣,见溪对岸有人,吃了一惊,“哧溜”一下,衔了石头钻进了洞里,霎时洞里一道清泉喷射了出来。夫妻快活得拍了手大叫:“儿子!我们有儿子了!”伯庸看看求子洞,看看夫人,双手狠命一拍屁股,吼一声:“我晓得哒!”猛地搂住光溜溜的夫人,翻倒在包上的嫩草里。
几位小妾气喘吁吁地从溪底爬上来,顾不得收拾一下浑身细皮白肉被荊棘拉出的血痕,赶紧把拾来的石头儿递给伯庸一一也有两三块的,也有五六块的,也有七八块的。伯庸看对面岩屋,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岩壁灰黑,求子洞已看不清楚了,再加上刚才一阵疯狂,有些疲倦,接过石子也不管投得准投不准,“噼里啪啦”扔向了对面。
庄客点起了篝火,大家歌舞一番。
第二天庄客在人烟稀少的香炉坪一座庄院里安排他们住了下来。
十个月后,夫人黄氏临产了,这天是己丑年丁丑月己丑日(夏历腊月三十)。半夜子时,一个嬰儿落地,捡生婆儿高声报喜,“恭喜老爷得了个芈幺姑儿!”楚始祖母姓芈,楚人习惯称幼女叫“芈芈儿”或“幺姑儿”表示尊重,捡生婆一是高兴二是忙,把两个称呼一同叫出来了。伯庸听了并不高兴,想:“求子要子不得子,年尽子时,好倒好,只是我石子明明投进了洞里,怎么还是生了个女儿,莫非列祖列宗也故意跟我涮坛子?可是我绝后不要紧,他们不也一样断丁香火吗?求子洞的神灵也不灵,怎么会是女儿呢?”
看看到了丑时,胞衣不得下来,月母子呻吟不停,“生伢的不急抱腰的急”,伯庸急得在堂屋里团团打转,屋里踱到门外。才交寅时,三星亮晶晶地从东方升起,一声雄鸡嘹亮地划破夜空。“作怪!”他心里骂道。“昴日卯该卯时鸣,怎么寅时叫起来?”
P6-7
在秭归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通过秭归县文联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秭归卷》终于编辑完成定稿。从2005年11月全面开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补充调查、编辑校对、分类归卷,至最后完成初稿,历时5个月。全卷收录了屈原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摇黄的故事、西陵峡风物传说、民间生活故事、笑话共300多篇,包括前言、后记、注释、资料附录约计30余万字。
秭归的民间故事采录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全面展开期间,“秭归民间故事集成”就已取得标志性成果。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又地处长江三峡最险峻的西陵峡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关于屈原的故事,关于西陵峡和秭归民俗风情的传说,以及乡民的生活故事,都具有浓烈而鲜明的地方特色。所收故事的资料来源,一是1980年、1982年县文化馆整理付印的《秭归民间故事》两册;1983年由宁发新整理出版的《屈原的传说》;2004年郑邦清出版的《秭归风物传说》等书面资料。二是从“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活动中,获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像水田坝乡的民间艺人桓兆泮,梅家河的民间艺人谭志凤,乡村教师袁邦建等人,他们多年生活在农村,收录了大量的原始风味的民间故事资料。其中桓兆泮收集整理了近2万字的民间故事,秭归卷中,仅桓兆泮一人收集的故事,就选用了很多。这一部分资料,是对秭归民间故事的有力补充。
按照《中国民间故事丛书》编纂、出版的要求,文联编辑人员对所有收集、选择的民间故事进行了重新分类整理。在编录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民间语言的原汁原味,对每篇故事的讲述者、记录者、采录时间、地点、流传地区都做了核实和补充,对重点讲述者和记录人,附录了资料和照片,对难以读懂的方言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此次选录,还特意选择了一些流传在民间的笑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保持民间故事的原生态,为后世保存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在编者们的努力下,秭归卷较为完整地再现了秭归民间故事的全貌,为秭归民间文化的收集和保存,留下了一本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资料,这是令人欣慰的。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秭归卷》的所有内容,是我县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凝结了民间文艺爱好者和文化艺术工作者辛劳的汗水,在此,向宁发新、王健强、郑邦清、桓兆泮、谭志凤等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表达我们由衷的敬意和谢忱!没有他们的默默耕耘,也就没有今天《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秭归卷》的问世。
秭归卷是对秭归民间文学的一次大型展示,也是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相信它的出版问世是对屈原故里的一次有力的宣传。因时间紧张、人力有限,难免存在一些疏漏,我们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內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由周凌云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秭归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由周凌云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秭归卷)》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