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一下,蜀军兴高采烈,很快按计划将四十营寨搬移完毕。吴军也好像视而不见,不加理睬。此后,蜀军高兴地屯驻于后山溪涧林密阴凉处,安心地等待凉爽秋季的到来。
东吴方面,众将领都请求都督陆逊趁刘备移营混乱的当儿出兵进攻,陆逊却不答应。众将领碍于陆逊是孙权设坛拜的都督,掌六郡八十一州兼统荊楚诸路军马,全权处理军务,便不再言语,心中却愤愤不平,暗笑陆逊胆小。
陆逊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蜀军的动向,直至蜀军懈怠不再提防的情报送来才笑在眉头。过了几日,陆逊召集大小将士听令:“令我军将士尽数出动。大将朱然从水路进军。大将韩当、周泰从陆路进军,两路军士各带火种、茅草、硫黄焰硝等引火之物,到蜀营后顺风纵火,每间隔一屯烧一屯;大将徐盛、丁奉追杀刘备;我领大军压后。各路军马带足千粮,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昼夜追袭,擒获刘备重重有赏。若有差池,军法从事。”
六月中的一日,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吴将朱然驱使水军千帆竞发。韩当、周泰、徐盛、丁奉率领陆路兵马悄然急行。蜀军无备,只有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先是刘备御营左屯火起,接着御营右屯火又起。火乘风势,风助火威,刹那间,御营周围林木都哔哔剥剥燃烧起来了。风声、火声、喊杀声、马嘶叫声、鼓声、哀嚎声……混成一片。吴蜀双方在火光中混战,蜀军自相践踏,死亡不计其数。蜀主刘备跃身上马,招呼数将及御林军疾奔东南冯习营时,冯习营也已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刘备心慌,又遇徐盛、丁奉夹击,幸得张苞、傅彤两支军马杀人重围,救得刘备上了马鞍山。
第二天,吴兵又放火烧山,蜀军在张苞、傅彤指挥下砍树断了火道,火才没有烧上山来。相持半日,关兴引数骑杀上山来救驾,刘备才止住眼泪计议杀开一条血路突围。黄昏时分,关兴在前,张苞在中,傅彤断后,保着蜀主,杀下山来。吴军见刘备突围,皆要争功,各引大军,遮天盖地,往西追赶。蜀主令军士把战袍铠甲尽都脱下,阻塞道路,放火焚烧,以断追军。刘备等正奔逃之间,吴军朱然带一队人马从江边杀来,陆逊大军从山谷中杀出。蜀主仰天长叹:“朕死于此地矣!”他刚要拔剑自刎。被陈震拦住。忽然朱然军背后喊声震天,吴军纷纷落马倒地,一彪军杀到,威风凛凛,为首一员大将腰悬宝剑,手握长枪,左挑右拨,前刺后挡,吴军一员将宫被刺落马。蜀主睁大眼睛一看,晨曦中将旗上一个斗大的“赵”字赫然在目,来将正是他思念着的虎威将军赵子龙,高兴得又落下泪来。于是蜀主振奋精神,在众将护卫下逃过冲口,奔过山槽,越过山垴。百余骑人马,忍着饥饿千渴,往东再迂回西折,奔往白帝城去了。
號亭
采录:孟宪田 1993年采录
獷亭之名源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相传蜀汉虎将张飞在宜都郡任太守以后,视察辖区内各关口,一日来到虎牙滩下北岸,见这里地势确为险要,便令工匠在居民点的江岸边修建一亭来记述它。亭子快修好的时候,张飞一行又来到这里,见亭的楹柱上雕刻有动物图案装饰,形状似虎又似犬。张飞见后环眼瞪得更圆,大为震怒,问为何物。工匠急中生智,慌忙扯白‘说:这是老虎捕捉猎物的形状,名为號,意欲显将军虎威。张飞听后,顿收怒容,大笑不止。张飞又令工匠在亭上篆刻“獷亭”二字悬挂。于是,这块土地便因獷亭而得名了。之后,这里发展为一集市。又据《辞源》注:獷。又作猇,虎怒吼之声。这与虎牙滩、虎脑背相吻合。
獷亭还有一些地名与刘备兵败猇亭有关,这里有刘备遭到陆逊火烧连营被困的马鞍山(獷亭金岭村辖地),刘备危急时刻,赵子龙正率兵出峡口.遥望东南火光冲天,策马奔驰到猇亭东南角约三里的“赵望山”头(獷亭蔡家畈、石板冲所辖),看到吴兵重重包围马鞍山,赵子龙一马当先,杀进重围,救出刘备,自马鞍山岗至“逃出冲”(逃出冲现名桃子冲,獷亭桃子冲村辖地)口,来到“下马槽”(猇亭下马槽村辖地)。下马槽上有滚牛坡(下马槽村辖地)相阻,山势陡峻连牛都难爬上,子龙、玄德只得下马,徒步攀上“将军垴”(桃子冲村辖地),略事歇息后,上马飞奔白帝城.这一仗蜀兵人马死伤无数,血水顺溪流人长江,溪水全被染红,“红溪港”因而得名。血水入长江后,直冲南岸,连南岸江岩石也染得鲜红,故名红岩子。
P4-5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號亭卷》固守传统文化根脉,传承琥亭文化薪火。猇亭卷的问世,是獍亭区民间故事“现在时”状态真实地再现,是猇亭区领导、民间文化传人以及全体编纂工作者同心协力的成果。
猇亭区历史悠久。三国以来,多次著名战争发生于此,獷亭的三国传说形成了灿烂的三国文化,为猇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与之同时流布的獷亭来历的传说、生活故事、民间笑话等,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猇亭区民间故事采录工作起步早。在20世纪80年代,獍亭民间故事收集工作就已全面展开,成批民间故事被采录在案;其后,獍亭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采录工作始终在向前推进。1993年猇亭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又出版了三峡开发丛书《西塞烽烟》《獍亭诗粹久2003年,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程实施以来,獍亭区的民间文化传人受到了宜昌市命名表彰,这进一步推动了獍亭抢保工程的进展,为民间故事號亭卷的编撰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12月,猇亭民间故事集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纳入出版计划。琥亭卷在历年采录成果的基础上,择优充实了以前来不及选人的和新近采录的篇计,全面展示獍亭区民间故事的“现在时”,确保科学版本的科研价值。
2006年,新年伊始,琥亭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把《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猇亭卷》列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项目,并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编委会、工作专班,拟定了成书的工作计划。2006年6月份以来,號亭卷的编纂工作进入刹尾阶段,采录编纂人员昼夜不分,加班加点,形成了“采录-编稿-打印-校对”一条龙的工作程序。獷亭区委、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区委书记黄克同志亲自过问此书的编纂进度,区政府杜伟区长拨出专款,区委李启端、龚名财副书记,宣传部邓先兵部长、区委办张兵主任、区政府蔡永芬副区长都为编纂工作排忧解难。编纂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民间文艺学家王作栋先生的指导,得到了中国民协会员、湖北民协理事王友兵和中国民协会员杜心宁先生的鼎力相助,此书方得以按期送审。
猇亭卷的编成,离不开猇地区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奉献,徐荣耀、吴云轩、唐纯杰、高克新、孟宪田、胡学林、李瑞荣、涂长权等诸位先生均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中有的已年过古稀,却都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以卓有成效的劳动保证了本卷顺利完稿。
在獍亭卷编纂过程中,猇亭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全体干职人员既是指挥者又是战斗员,全力以赴,尽心、尽职、尽责、毫不懈怠。但由于水平有限,选入本卷的有些篇目还不够完整,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方家学者、读者批评指正。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由杨君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猇亭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由杨君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湖北宜昌猇亭卷)》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