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行文浅白,兼有厚度与后劲,所呈现的人文观点,极具启发性与前瞻性。且看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仿佛老师为学生讲课一般,论道说理,揭示重点,并娓娓道来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有待你慢慢寻思,细细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

内容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介绍: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

而人生,会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

阿德勒说:故事即人生。

他的不完美哲学、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镜,深入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故事的内在,照出真实的一面。

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创始的个体心理学,紧扣“自卑感的问题与力量”发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学。自卑感是人类努力与成就的基础,却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开其副产品——“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对人们的戕害。他并提出过好生活该有的“常识”“社会兴趣”与“社会适应能力”,期盼能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消除情结的障碍,设定有用与健全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主张,决定我们生活型态的“人生风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岁就由“人生原型”决定。因此,对于孩童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而且方向必须正确。童年时期如果出了差错(如父母过于溺爱),未来就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犯罪)。而对于行为出现偏差的人,方法就是减低他们的自卑感(但毋须完全根除,因为自卑感也是让人向上的力量),让他们发展出对人生有用的“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进而导正他们人生的目标。

只要每个人都能好好运用自卑感,培养适当的社会兴趣,就能萌生勇气,融入社会并适应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学所倡导的“没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拥有正常、圆满的人生。

目录

第一讲 生活的科学

第二讲 自卑情

第三讲 优越情

第四讲 人生风格

第五讲 早期记忆

第六讲 态度与行

第七讲 梦与梦的解

第八讲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

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第十一讲 爱情与婚

第十二讲 性与性的问题

第十三讲 结语

附录 阿德勒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讲 生活的科学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经说过:“唯有和人生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句话或许也能这样解释:在一门和人生直接相关的科学里,理论和实践几乎密可不分。由于人生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fe)是透过生活脉动型塑而成的,因此又称为生活的科学(Thescience of living)。上述观点相当适用于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这门学问。个体心理学将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视为一个统合的整体;把人的每一个反应、每一项行动与冲动,都视为互相联结的环节,亦即个人生活态度的一部分。这门学问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因为了解个体心理学,有助于修正、改变我们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蕴含着预言的双重意义:除了预知未来会发生何事,还能像先知约拿一样,预先警告未来将会发生的灾祸,好让我们设法避免。

个体心理学的发展,出于学者努力理解一股神秘的人生创造力;在人们渴望发展、奋斗与达成目标时,这股力量就会显现出来。这种创造力甚至可以借由追求A面向的成就,来弥补B面向的挫败。这股力量奠基于“目标”之上,会在人们为了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涌现,而且,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人的身体与心理必须合而为一、同心协力。因此,不考虑个人整体,而将身体行动与心理状态分开研究,何其荒谬。举例来说,在犯罪心理学的领域,我们往往比较关注犯罪行为,而非罪犯本身。这其实很不合理。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罪犯,而非犯罪行为。况且,除非我们能把犯罪行为视为罪犯人生中的某个片段,不然就算再怎么缜密地分析行为本身,也无法了解其背后的真义。同理可证,同一种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是犯罪,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合法。因此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生命脉络,找出牵动此人所有行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等到掌握目标后,我们才能理解隐藏在个别行为背后的含义,把这些看似独立的行为都视为整体的一部分;换言之,当我们研究“部分”时(前提是要把它当成整体的一部分),便能更了解“整体”。

以我本人来说,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源于行医。行医让我明了目的论(又称目标论)的观点。如果想了解心理事实,目的论是不可或缺的。在医学界,所有的器官都有明确的目标,并朝着该目标努力发展,等发展到一定的型态,就代表这些器官已发育成熟。此外,当器官出现缺陷时,自然会采取特别的方式来克服缺憾,或者改由其他器官承担缺损器官的功能。生命总会设法延续下去,而且在面对外来阻碍时,生命的力量绝不会还没挣扎就先高举白旗。

人类心理层面的活动也和生命的功能面向类似。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类似目标或理想的概念,一心想要超越现状,并通过制订出具体的未来方向,来克服目前的缺憾和困难。通过这个具体目标,人们得以想象未来成功的样貌,进而感受并认定自己必能超越当下的困境。要是感受不到目标,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是行礼如仪,毫无意义可言。

所有证据都指出,人必然早在童年时期就确立了人生目标(而且是具体明确的目标)。成熟人格的人生原型(prototype)或典范(model),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请各位读者试想一下,有个体弱多病的小孩很自卑,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掌控所处的环境,因此努力成长茁壮起来,朝着他为自己选定的目标努力发展。在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比起物质条件,决定方向的目标更为重要。至于“人到底是如何确立人生目标的”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但人生的目标绝对存在,并主宰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很少有人在孩提时就懂得何谓力量、冲动、理由、能力、失能……然而,懂不懂其实并非重点,孩子无论如何都会先确立好人生目标,再确立发展方向;只有当我们看出某个人生命发展的方向时,才能预测此人未来的走向。

当人生的原型(即怀有具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人格)成形时,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行为模式从此确定。因此,我们才能预测他未来的人生。等到人的统觉系统(scheme of apperception)也成形之后,人生的发展方向便在这套系统的框架范围中。孩子无法靠着认知去理解实际情境,只能凭借个人的统觉系统去感受;也就是说,未来的他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认知情境。P3-5

序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dler Alfred,1870一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们为得到满足和实现自我而一生努力奋斗,以补偿产生自童年时期的强烈自卑感。大部分人可以满意地实现补偿;而那些没有成功实现补偿的则发展为神经症。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三大巨擘。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犹太粮商家庭,家境富裕。他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三。3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又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5岁时得了肺炎,痊愈后他决定当医生。

1895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维也纳大学深造。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Raissa Timofeivna Epstein)结婚。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库尔特(Kurt)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1899年至1900年,他与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行医,两人结识后并成为好友。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克尔一起从事《心理分析汇编》的编辑工作。1902年,阿德勒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他是第一个虔诚地对弗洛伊德理论产生兴趣的人,认识到其理论打开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一个新发展阶段。

1908年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会议上,阿德勒发表了关于“好斗的冲动”的报告。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拒绝接受弗洛伊德将性作为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的观点,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1914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 920年后他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22年至1930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主持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地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内在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各司其职。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识到行为的动机,意识与无意识并非绝对对立。对某些事物,如果我们意会到了,那么就是意识的;如果失于意会,那么就是无意识的。意识的行为是人类主要的行为。

阿德勒致力于倡导与人直接相关的心理学,即生活的心理学,他教给我们生活的“常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但并非总能如愿以偿。阿德勒认为,人如果丧失了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生目标,就会产生自卑情结,从而陷入无益的生活面向。

阿德勒首创“自卑情结”一词,首度将“补偿作用”运用于心理学,开创了心理自助运动的先河一一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拥有有益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紧扣“自卑感的问题与力量”发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学。自卑感是人类努力与成就的基础,却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开其副产品——“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对人们的戕害,并提出过好生活该有的“常识”“社会兴趣”与“社会适应能力”,期盼能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消除情结的障碍,设定有用与健全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主张,决定我们生活型态的“人生风格”(the style oflife)在四五岁时就由“人生原型”决定。因此,对于孩童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而且方向必须正确。童年时期如果出了差错(如父母过于溺爱),未来就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犯罪)。而对于行为出现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减低他们的自卑感(但无须完全根除,因为自卑感也是让人向上的力量),让他们发展出对人生有用的“社会兴趣”(socialinterest),进而导正他们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论道说理,揭示重点,并用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来阐释、佐证,非常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意义。

通过本书,你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并将其化为养分,萌生勇气,面对一切挑战与逆境。

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而人生会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

阿德勒说:人,做得到任何事!他不在乎过去,不认同宿命论与天注定,主张事在人为,并如此相信:唯有你自己,能决定你人生的样貌;也唯有你自己,才能改写人生的剧本。阿德勒用一生观察并剖析“何而为人”,终得此结论。请打开本讲义,进入阿德勒心理学殿堂。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