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小说借船医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现实。格列佛生于诺丁汉郡,从14岁开始在英国与荷兰的大学念书,后来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船上工作,不幸在苏门答腊岛遇险,漂流到利立浦特国。那里的居民身高都只有六英寸左右!后来,他又起航,但却在巨人岛搁浅了。那里的人身高六十英尺,格列佛又变成了“小人”。接着,他又展开了第三次航行来到了飞岛,那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人们的观念封闭阻塞。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是以格列佛船长自叙的方式写成的,主要叙述了格列佛船长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驷”国的奇特经历。通过小说的形式,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的讽刺与批判,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我站起身来,环顾四周,必须承认从没见过如此有趣的景象。一眼望去,小人国像是一座连绵不断的花园,那些圈起来的地通常有四十平方英尺,像是许许多多的花床。这些田地当中又隔着一片片树林,据我看最高的树只有七英尺。我观察城市的左边,它犹如剧院里的一幅城市彩色画。
几个小时来我一直很想大便,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我几乎两天没有减轻肠胃的负担了。可是我既迫切又害臊,非常难办。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爬进庙里。我这样做了,并随手把门关上,尽可能走得远一些(身上缚着链子),松下了那让人不快的“包袱”。不过这是我犯下的仅有的一次肮脏行为,我只好希望正直的读者,对我不幸的处境慎重而公正地考虑后给予适当容忍。从此,我就习惯于早晨一起来就走到链子极端在庙外排便,并注意赶在有人到来之前完成,以便让两个专门清便的仆人用手推车把那讨厌的东西弄走。这样一件事也许最初看来微不足道,如果不是因为在对待世间的卫生方面我认为有必要为自己的品德辩护,我本来不会对此费这么多口舌。我听说一些爱诽谤我的人,已在这样那样的场合对我的品德提出质疑。
冒过这一风险后,我又走出寺庙呼吸新鲜空气。这时国王己走下塔楼,骑着马向我靠近,可他也真是冒险——虽然这匹马受过严格的训练,但对眼前的情景完全陌生,它觉得我仿佛像一座大山在移动,因此竖起了后脚。不过王子是一位优秀的骑手,他上前把父亲在马上稳住,直到随从跑上来,抓住缰绳让国王下去。这时国王万分惊异地打量我,站得离链子远远的。他让待命的厨子和管家给我吃喝,他们就把食物装在许多容器里,用车子推到我够得着的地方。我取出这些容器,不久把里面的东西吃得精光。有二十个容器装着肉,十个装着酒,先前的每一个我两三口就吃喝完了。我把装在十个陶制小瓶里的酒倒进一个大容器里,一口喝光,其余的也一样。王后和年轻的王室成员们,由许多小姐侍候着,坐在远处的椅子里,不过看见国王的马出了问题,他们都站起身来到他身边。下面我就对国王这个人作一番描述。他几乎比王室里的任何人都高,仅此一点就足以使旁观者对他产生敬畏。
他的面部特征突出,具有阳刚之气,嘴唇与奥地利人的一样,鼻子呈勾形,面色似橄榄,身姿挺直,四肢匀称,一举一动都显得高雅威严。他年过壮年②,满二十八岁零九个月,其中他执政将近七年,十分成功,常获胜利。为了更好地观察他,我侧身躺着,这样我的脸便与他的面容平行,他站在离我只有三码远处。不过我已见过他多次,所以对他的描述不会有误。他的服饰简单而朴素,其式样综合了亚洲和欧洲的风格。他戴一顶饰有珠宝的轻便金制头盔,顶端插着一支羽毛。他拿着一把出鞘的剑以自卫,以防我挣脱铁链。这把剑近三英寸长,柄和鞘全用金子打造而成,并且用钻石装饰。他的声音尖细有力,表达清楚明白,我站起身时听得一清二楚。女士和朝臣们全都穿得富丽堂皇,所以他们站的地方就像是一副铺在地上的裙子,上面绣着金银人像。国王陛下和我说话,我也作出回答,可是彼此一点听不懂。有几位牧师和律师(我从他们的举止上猜测出来)在场,国王让他们同我说话,我尽量用各种自己懂得的一点语言知识回答,比如德语、荷兰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混合语,但一切徒劳。大约两小时后宫廷的人退去,留下一批强大的卫兵,以免我受到乌合之众无礼甚至恶意的骚扰。他们壮着胆子迫不及待要挤到我身边,有的趁我坐在门口地上时竟然冒失地用箭射我,有一支箭差点射中我的左眼。上校下令抓捕了六个罪魁祸首,认为把他们捆着交到我手上是再恰当不过的惩罚。一些士兵便照此办理,用矛柄把他们推到我够得着的地方。我把他们全部抓手里,将其中五人放入衣袋,至于第六个人,我做出要把他活活吃掉的样子。这个可怜的人发出刺耳的尖叫声,上校及其军官们都很难过,尤其是当他们看见我拔出了铅笔刀。不过我很快让他们打消恐惧,因为我看起来很温和,我随即把捆住他的绳子割断,将他轻轻放到地上,让他跑开了。我对其余的人也同样如此,把他们一个个从衣袋里拿出来。我注意到,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都对我宽大的举动十分感激,宫廷的人对此也大加描述赞赏。
P14-17
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世界名著的翻译。我在不断的“再创作”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在阅读和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时时禁不住惊叹,惊叹于它奇特构思和想象,惊叹于它辛辣讽刺和揭露。
构思奇特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关于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已闻名遐迩,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小人国里,人的身高不过六英寸,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可笑的情景:作为普通人的作者,在他们面前犹如庞大的巨人,可以将许多人拿在手里当玩物,可以任凭他们在身上走来走去。但来到大人国,他在他们面前竟然渺小不堪,因为大人国的人一般身高六十多英尺!在作者眼里,他们就像一座座高塔。他们的声音远比高音喇叭大,像打雷一样。于是其他东西也相应增大:小麦至少有四十英尺高,篱笆至少一百二十英尺高,树木高得让他无法估量,一只猫竟然有三头牛大。以前是主人公把小人国的人拿在手上,现在反过来了,是女王将他拿在手上。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看惯了一个个巨人,以致对自己渺小的身材感到可鄙,最后回到本国时有了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举止。
飞岛国的故事也十分离奇。它由一块奇妙的磁石控制着飞行,君主大臣们高高在上施行着统治,假如某一座城市不服管制,国王就让飞岛飞至该城上空,剥夺其阳光和雨水,使居民遭受饥饿和瘟疫。如果仍然不屈服,就让飞岛落在他们头上,将下面一切人和物都毁灭。最可笑的是,该国建立了一所“发明学院”,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比如一人可以干十人的工作,一周可以建一座宫殿,果实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成熟,而且收获多一百倍;在山上挖一条运河或建一座水库,从黄瓜里提取阳光,把粪便转化为食物。
在慧马国里,马竟然和普通人一样是理性的动物,它们统治着该国,有自己的语言,而其他一切动物都服从它们的管制,连人形兽“雅虎”也是被管制的动物。主人公被当做一只独特的“雅虎”,专心学习慧马的语言,向主人报告自己的航行经历,听它谈论“真”与“假”的概念。主人公要向主人报告英国的情况、欧洲君主间的战争原因,并说明英国的宪法制度;马主人提出的它对人性的看法,等等。
由此看出,奇特的构思是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形式。他通过虚构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英国十八世纪前半期的社会矛盾,揭露了英国统治者对外疯狂掠夺的殖民政策。在奇特的构思中所包含的辛辣讽刺,才是本书的灵魂,正是因为运用奇妙的寓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作品才显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成为举世闻名的著作。斯威夫特的讽刺才能是一流的,他堪称杰出的讽刺大师。自然,他讽刺的目的在于鞭策,在于除弊兴利,促进社会发展,所以他的讽刺便具有了积极意义。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经常会感到作者的辛辣讽刺。如小人国国王任用高官大臣不是根据其才能品德,而是看谁最善于走绳索,谁翻的-筋斗最高!而书中谈到的两大政党互不相让,一党的鞋跟高另一党的鞋跟低,已经非常明显地把矛头指向了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吃蛋究竟该先敲破大的一端还是小的一端,便有了大端派和小端派之争,甚至为此出版过几百部著作,影射英国的党派斗争毫无意义和价值。宫廷中不幸失火,怎么也扑不灭,“我”急中生智排小便将其扑灭,然而该国有一项法令,任何人无论其地位怎样,凡在宫廷院内小便一律处死。这里的描写,都对英国的宪法和行政作了毫无掩饰地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书中谈到的许多事都是有来历的,常常是有所影射的。如小人国国王就是影射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但两者的身体特征和思想特征完全不同,这里作者是有意为之,是为了避开政治迫害。王后影射的是安妮女王而非乔治一世的王后。国王对最好的表演者给予奖励,分别奖给第一、二、三名蓝色丝线、红色丝线和绿色丝线,而这三色丝线暗指英国嘉德勋章、巴思勋章和蓟花勋章的绶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读者自可细细体会,欣赏这位讽刺大师的卓越才能。
我们还能读到书中更富有内涵的东西。比如作者说,“比较是世上最滑稽可笑的事,这l;C较我真的开始觉得自己比平常又缩d,T许多。”这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相对性”。“我”在小人国是高大的,但到了大人国我又很矮小。这里包含着深刻寓意:“无论谁都不要太自以为是。在大人国的时候,当主人公已习惯那些庞然大物后再去照镜子,简直受不了在那种对比之下,我甚至对自己都不屑一顾。”这又说明了习惯力量的强大。其他颇有内涵、十分精辟的地方还很多,不胜枚举。
我觉得,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青少年读物,应该说是一部构思奇特、寓意深刻的大众读物,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阅读,每个人都能从趣味昂然的故事中,读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这便是文学名著的魅力所在。
此书是笔者翻译的不少名著中的一部。尽管从事文学翻译不易,但我仍然坚持不懈地走着这条路,原因就在于对这一崇高事业的热爱。就译文而论,我首先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力求把原著较好地“化”成中文——这其中的甘苦,没有经过大量实践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所以每次译完一部书后,我都不能说非常满意,而只能说尽了自己的努力。
本书由笔者最初翻译,出版于十多年前,后来又多次再版。为了使译文更加完善,此次又进行了全面修订。根据多年的翻译经验,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译文要尽量流畅易懂,力求避免受原文影响而出现生硬拗口的语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腔”。修订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时,即对照原文进行核实、修改。在修订过程中,我有幸再次欣赏到了这部世界名著的巨大魅力,再次读到其中所包含的许多有益启示,看到人类社会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比如争夺利益,腐败贪污,自以为是等。对于这些问题,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应引以为戒,予以杜绝或克服,从而使社会不断进步。
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同仁对不当之处赐予指正,以便今后完善。
刘荣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