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第1回脚踏实地:跟司马光学做人 李斯怎么办呢?他怎样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呢?他分两步走:先是学习,拜苟子为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然后上到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学习,等待机会,等机会一到,他有能力抓住,就成功了。 我也可以这样。为了生计而努力的同时,坚持学习;而互联网就是一个更高的平台,我把书和节目搬上了互联网,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努力。 我真诚地感谢黄骅电视台节目组,感谢华夏盛轩编辑团队,感谢爱奇艺和蜻蜓FM的朋友,感谢黄骅市委领导,感谢张洪瑞、关士杰、王英明、曹胜高等前辈,谢谢你们的支持与包容。 最后,再打两句小广告吧。 一是,宣传我的国学励志理念的: 激励精神、广求智慧,让国学经典接地气。 二是,宣传《谷园讲通鉴》的: 最牛的人、最酷的事儿、最经典的智慧、最极致的精神,上下千年、生死兴衰,尽在谷园讲通鉴。 谷园讲通鉴,这才是历史。 谷园 我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整理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后面都会讲到。不过最有名的,还是它的作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上小学时就有这么一篇课文,好像还是要求背诵的。另外,有一年的春晚,赵丽蓉和侯耀文演的一个小品里,赵丽蓉教他小孙子:孩子啊,听话,奶奶给你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司马光砸光”……结果一下子,司马光就火了。由此可见,电视传播或者视频传播等现代的传播手段威力之大。可惜的是,赵丽蓉和侯耀文这两位笑星、表演艺术家都已仙逝,偶尔看到那个小品的重播,总让人感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这也是我读《资治通鉴》时经常会有的一个感受,它里面有太多的生生死死,充满悲剧意味。 司马光出生于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正在光山县这个地方做县令,于是给他起名叫司马光。他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官,并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程颢、程颐、邵康节、黄庭坚等很多著名的文化人物,都生活于那个时期,而且几乎都在同一个圈子里交往,彼此都有交集。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有这样强的一个文化阵容。 司马光首先是一代名臣,他的谥号是“文正”。这跟曾国藩的谥号是一样的,曾国藩被称为曾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也是“文正”,范文正。凡是有这个谥号的,差不多都是顶级的名臣。 谥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文正?古人为什么重视谥号?这些在《资治通鉴》里都有提及,以后会讲到。 名臣当然会有了不起的政绩,不过,真正让司马光名垂青史的还是这部《资治通鉴》,正所谓“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十九年,天天写,每天要写一丈长的手卷,赶上哪天有事,没写够,第二天就得补齐。为了投入更多的时间,就得少睡觉;为了少睡觉,据说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警枕”,那个枕头就像个圆木头,睡觉时一翻身,脑袋就从上面滑落,就惊醒了,然后接着写。最终他写了三百多万字,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一直写到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即宋朝以前,一共1362年的历史。这三百多万字,对今天那些写网络小说的人来说可能也不算什么,据说有的写手一天写一万字,一年就能写三百万字。可是,文字与文字的质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经典中的一句顶你一万句,这样讲,是不为过的。 而且,司马光的手稿肯定不止三百万字,还要多得多。与他同时期的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一篇笔记中记载,他曾经见过这些手稿,没有一字潦草,全部都是工笔正楷! 公元1084年,65岁的司马光终于完成全书,进献给宋神宗,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资,是帮助的意思;治,是治人、治事、治国平天下;通,是全部、整个的意思,比如“中国通史”就是全部的中国史,而不是一部分;鉴,是镜子,引申为可以使人警惕或作为教训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案例。连起来即为,帮助领导者从事治理活动的案例全集。关于治国的所有问题,在这部书里都能找到对应的案例以供参照和借鉴。简单讲,它就是一部管理宝典。 司马光在进献这本书时,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回顾了他编写这本书的意图和历程,最后写道: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 意思是,老臣我如今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齿都快掉没了,什么事情转身就忘,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被这部书给耗干了。 这篇奏折附在中华书局版的《资治通鉴》的最后。我第一次读完全书,读到这里时,眼泪差点掉下来,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啊! 而接下来,他以这样的身体,又坚持做了两年宰相,将此前王安石变法留下的烂摊子拨乱反正,把国家拉回正轨,两年后他就去世了。 他曾让好朋友易学宗师邵雍评价一下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邵答: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你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这个评价印在我的脑子里,主导了我的人生观,我也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不玩虚的,埋头实干,老实做人!P2-4 目录 第1回 脚踏实地:跟司马光学做人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 ⊙司马光触动作者的一段话是什么? 第2回 三家分晋与多家博弈 ⊙晋国一分为三,靠礼、名、分维持的社会体系如何被打破? ⊙赵家的宗主赵襄子是如何选择接班人的? ⊙《资治通鉴》里涉及的个刺客是谁? 第3回 魏文侯的得人智慧 ⊙战国雄主魏文侯是如何放下身段、如何识人选人的? ⊙魏文侯的得人智慧,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何借鉴意义? 第4回 商鞅变法为何功成身败 ⊙商鞅克服困难推行改革,使秦国得以强大,缘何后落得个功成身败、惨遭车裂的结局? ⊙改革成功的基本模式和改革者的一般宿命是什么? 第5回 大丈夫的复仇方式 ⊙齐威王是如何处理内臣与外臣的关系的? ⊙韩昭侯的驭臣之术是什么? ⊙孙膑和庞涓有怎样的矛盾纠葛,孙膑又是如何用大丈夫的方式复仇的? 第6回 苏秦、张仪玩的就是心跳 ⊙历史上的纵横家苏秦是如何从底层崛起,终把各国国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 ⊙苏秦死后,张仪是如何把各国国君挨个忽悠一遍,瓦解了合众之势的? 第7回 赵武灵王的普京范儿 ⊙赵武灵王身为一国之首为何要去秦国做间谍?后他成功了吗? ⊙赵武灵王作为一代君主,为何活活被饿死了呢? 第8回 两个国家的绝地反击 ⊙齐国差点灭了燕国,燕昭王是如何进行大反击,又差点灭了齐国的? ⊙齐国后只剩下两座小城,苦苦坚持,缘何又把燕军打败了? 第9回 齐国君主权臣的那些高人门客 ⊙权臣田单功高盖主,为何不被齐襄王忌惮,反而更受器重? ⊙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如何一步步“得寸进尺”获得门客的高待遇的? 第10回 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们 ⊙孟尝君是如何选人用人的? ⊙冯谖是如何为孟尝君设计保身之道的? ⊙孟尝君的用人之道对今天的政商精英有何借鉴意义? 第11回 秦国的三世攻伐 ⊙历史上真实的“芈月”是怎样一个人? ⊙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是如何接力赛跑般使秦国强大起来的? ⊙秦赵两国渑池会盟,蔺相如有何惊险举动? 第12回 范雎的快意恩仇 ⊙范雎为何落难,又是如何成功逆袭,坐上秦国宰相的宝座的? ⊙春申君黄歇是如何帮助楚国太子由秦国的人质成为楚烈王的? 第13回 长平之战的启示 ⊙赵国是怎样一再决策失误,导致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大败? ⊙秦国大将白起为何被称为“杀神”? 第14回 战国三君子联手克秦 ⊙“战国三君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是如何联手,大破秦军,解了赵国之围的? ⊙毛遂如何自荐,帮助平原君说服楚烈王,顺利请来援兵的? ⊙信陵君为何要偷魏王的虎符? 第15回 主角们的结局如何 ⊙战神白起、名相范雎、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等牛人的结局如何? ⊙为什么只有范雎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得以晚场 善收? 第16回 秦国的狗血剧 ⊙大商人吕不韦是如何倾家荡产,帮助落魄王孙异人登上王位的? ⊙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究竟是谁? 第17回 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史上的政商奇人吕不韦位高权重,缘何终落得自杀的下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第18回 先秦后一位纵横家 ⊙李斯是如何从一个小地方的公务员华丽转身,成为秦国的宰相的? ⊙李斯嫉贤妒能,是如何设计将韩非子杀害的? 第19回 韩非子的东方帝王术 ⊙卫灵公和他的男宠弥子瑕之间的爱恨情仇是怎样的? ⊙魏安王和他的绝色男宠龙阳君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第20回 《韩非子》里精彩的故事 ⊙晋平公这个音乐迷是如何被音乐所害的? ⊙乐羊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为何却失去了魏文侯的信任? 第21回 战国名将的悲剧 ⊙赵国李牧缘何打得匈奴十几年都不敢再来入侵? ⊙李牧又是如何遭小人陷害被刺客所杀的? ⊙战国名将廉颇为何会不得重用而客死他乡? 第22回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中5 个有名的关于刺客的故事都是什么? ⊙春秋时鲁国的曹沫、吴国的专诸、晋国的豫让、韩国的聂政,以及燕国的荆轲,是如何通过行动体现中国的血性的? 第23回 荆轲在等谁 ⊙荆轲在燕国临行前其实在等一个人,他等的这个人是谁?如果这个人当时被等来了,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荆轲刺秦王缘何以失败告终? 第24回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 ⊙在秦一统六国的过程中,王翦父子为何功高盖主却得以善终? ⊙秦灭六国对理解当今世界各国的战略格局有何借鉴意义? 序言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有道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也算是一条历史经验吧。 我本来计划只写八本国学励志书,分别是关于曾国藩和“四书”、《易经》、“黄老”、《庄子》《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的。要把这些最重要的国学经典的老酒装进励志书的新瓶子,接上地气,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学得会,我就算功德圆满了,既为往圣继绝学,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图书门类——国学励志。 按照这个计划,写完《吃透曾国藩》《人生四书》《简易经》之后,我就应该接着写道家的黄老。写到十几万字时,我感觉得调整一下。因为道家出于史官,道家的理念得用历史来验证和支撑,如果没写过历史方面的书,上来就写道家,会单薄,不让人信服。 于是,我把计划中对《资治通鉴》的解读提前。之所以不是《史记》,是因为王立群讲《史记》比较有名,易中天讲《三国》比较有名,没人讲《资治通鉴》比较有名,我希望自己是那个人。 然后,写了四十多万字的书稿,写到了南北朝,大致还得四十多万字,可以写完。这时,开始担心这么厚的书没人买。 怎么办?改变计划,做视音频。 当下基于电视与互联网的视音频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传播意义非凡。我认为,中国文化在一百年前经历了一次大变化,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现在,又经历一次大变化,就是从文字过渡到视音频。文言文好比马车,白话文好比汽车,视音频好比动车。我要让国学经典接地气,就得把马车上的东西,搬到汽车上,也搬到动车上。 于是,在黄骅电视台的支持下,有了这个中国首档国学励志脱口秀节目《谷园讲通鉴》。现在您拿在手上的这本书,是被我改到吐血的终极文字版。我先前写的那四十多万字初稿是非常简洁的风格,适合出书,不适合演播,做节目时完全推倒重写;写出演播稿来,现场录制时还要调整;录完后,节目制作时还要修订,时不时得插入个“谷园补白”;然后,从节目再还原成书稿的形式,又费了很大的功夫;最后,按出版标准,编辑还要修改。 在这个艰苦的过程里,内容更加严谨了,同时,计划又变了,想法更大了。 本来,只计划把《资治通鉴》里精华精彩的思想和故事从头到尾串下来,让它生动好看,也就完了。可是,一旦做成节目,一期期地播放,就希望每一期节目的内容都是越丰富越好,越生动越好,越有思想越好,越准确越好。 于是,很自然地,内容不再局限于《资治通鉴》,而是着眼于《史记》等第一手史料,还有相关的各种国学经典。《资治通鉴》则成为一个讲述的框架,一个筐。您会看到,很多直接引用文言文的地方,标注的都是《史记》中的出处。后面,直到汉武帝之前的内容,也都会是这样的,我把大半部《史记》都装进了这个筐里。 以第一部《这才是战国》来讲,不少内容是从《战国策》里选的,《资治通鉴》中没有。在讲到吕不韦和韩非子时,则花了很大的功夫讲《吕氏春秋》和《韩非子》。我把这三部经典中的精彩思想也都装进了这个筐里。 我这样做,其实有人早就帮我做好了背书,就是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他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就是在讲一部有思想的历史。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中国史家的宗师是孔子,孔子作《春秋》为的是微言大义,建立中国人的价值传统。司马迁著《史记》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为的是教给皇帝如何治国平天下。二十四史不是人物事件的罗列,不是故事会,而是中国人曾经的思想、智慧、精神的总结。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经济之学,诸史咸备。历史是经世济人的思想学问。 还有一位给我背书的哲学家是意大利的克罗齐,他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人爱讲,以史为鉴。把历史当镜子,照见的肯定是当下的自己。立足当下,既是研究历史的态度,又是讲历史的手段。我尽量多地把当下的元素,包括热门的人物、事件、电影,甚至段子,也都装进这个筐里,让历史变得更加亲和、生动。 历史本来离我们也不远,秦皇汉武踩过的大地,仍然在我们脚下。很多表面的东西可能变了,而更多本质的东西都没变。 克罗齐还讲过一句西方的老话: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这跟我的国学励志理念非常契合。历史包含着海量的人生经验.教给我们怎样思考和解决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一个小城中的小人物,像上蔡的李斯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揣着伟大的梦想。 李斯怎么办呢?他怎样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呢?他分两步走:先是学习,拜苟子为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然后上到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学习,等待机会,等机会一到,他有能力抓住,就成功了。 我也可以这样。为了生计而努力的同时,坚持学习;而互联网就是一个更高的平台,我把书和节目搬上了互联网,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努力。 我真诚地感谢黄骅电视台节目组,感谢华夏盛轩编辑团队,感谢爱奇艺和蜻蜓FM的朋友,感谢黄骅市委领导,感谢张洪瑞、关士杰、王英明、曹胜高等前辈,谢谢你们的支持与包容。 最后,再打两句小广告吧。 一是,宣传我的国学励志理念的: 激励精神、广求智慧,让国学经典接地气。 二是,宣传《谷园讲通鉴》的: 最牛的人、最酷的事儿、最经典的智慧、最极致的精神,上下千年、生死兴衰,尽在谷园讲通鉴。 谷园讲通鉴,这才是历史。 谷园 内容推荐 谷园著的《这才是战国(谷园讲通鉴)》是在视频网站爱奇艺和音频网站蜻蜓FM上播出的国内首档国学励志脱口秀节目,自播出以来,反响强烈,广受好评。内容以《资治通鉴》1362年的史料为主,注重经史结合,把历史上牛的人、酷的事儿、经典的智慧、的精神,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头到尾讲出来。该节目有趣、有料、接地气,适合当今人们的口味,尤其深受年轻读者喜爱。本书是该视频节目前24回有关战国部分的文字结集,从战国初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一气呵成讲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的历史,精彩纷呈地演绎了其中诸多的历史事件。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正史的严谨,读来别有趣味,犹如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有前奏,有冲突、有高潮,既有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又有英雄豪杰的爱恨情仇。还着重彰显与现代人相关的修己利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对今天的读者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谷园著的《这才是战国(谷园讲通鉴)》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秦国以一敌六,蚕食鲸吞间,尽显智士的运筹帷幄。 这是一部关于智慧的书。或辩士,或谋士,或纵横家不断涌现,要么一言兴邦,要么利口覆国。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书。卑鄙小人与志士仁人同场竞技,人性的善恶美丑轮番登场。 诸多历史疑问都能在此获得解答—— 商鞅克服困难推行改革,使秦国得以强大,缘何最后落得个功成身败、惨遭车裂的结局? 孙膑和庞涓有怎样的矛盾纠葛,孙膑又是如何用大丈夫的方式复仇的? 历史上真实的“芈月”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上的纵横家苏秦是如何从最底层崛起,而最终把各国国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 大商人吕不韦是如何倾家荡产,帮助落魄王孙异人登上王位的? 荆轲在燕国临行之前其实在等一个人,他等的这个人是谁呢?如果这个人当时被等来了,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