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约56年的教师生涯中,约30年的校长岗位上,都践行着“自己就是自己”的格言,履行着把学生自己培养成自己的神圣使命,未曾停止,未曾懈怠。我愿意让学生成为更富有的自己,更智慧的自己,更自由的自己,更高尚的自己。
一位博士考生在面试时与我的对话,让我难以忘怀,让我忧思着。当我请他评论一下“把自己培养成自己”的教育目标时,他立即说:“不对,应是培养成别人。”“培养成别的什么人呢?”“雷锋式的人,周恩来式的人。”回答得也很快。我接着问:“雷锋式的,周恩来式的,你只是那个式样的,你不还是你自己吗?”这一下,他似乎感到有点困难了,但仍有回答:“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实,这仍然还是自己,但我想,已没办法让他回到自己来了,于是话锋一转,问道:“你要做接班人,请你估计,将是接谁的班?谁向你交班?”此刻,他真的答不上来了。
其实,无论是皇帝向太子交班,还是老子向儿子交班,都还是封建社会的事。我们国家政治领域讲交班,讲培养接班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已实质性地消失了。在英国还保留有王室,但英国的实权已不在王室,不在白金汉宫了,而在唐宁街10号。类似的情形,还有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
或者还可以说,上述那些国家只是保留了封建的外壳,而其实体则是资本主义。这些国家在从封建转变到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大都没有采用暴力。而‘暴力出暴君”的事实,在苏联和类似苏联的一些国家里却屡见不鲜。其结果则是,他们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垂死和没落的是暴力政权。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哈佛大学的一任校长萨莫斯,在北京大学演讲,当有人问及他的教育理念时,他说他的理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当我在给研究生们讲课时,就萨莫斯的话被人问及:“都只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社会的需要谁去满足?”我答道:“当每个人想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时,其走向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其一。即使在个别领域或方面高度聚集了,扎堆了,他们自己会感觉得出来,这对自己并不十分有利,于是许多人将进行自我调整。还有,当他们之中有人感受社会有某种需要时,就有可能因为这更可显现他们的价值,从而向那些无人问津的领域走去。很多人是看重自己兴趣之所在的,实际上,这不是什么问题,更何况,人的需要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在扩张,而对消费品种的无限需要将导致消费品种的无限增加。”
从另一个方面看,当一个学生想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时,难道你就不让他成为那样的人吗?学校就是千这种事的吗?许多教育工作者已意识到了个性教育的重要性,而学生的选择是其个性的重要表现,能不尊重吗?对学生的尊重,首要的是尊重其人格,而尊重其选择是尊重其人格的一部分。
世界上的职业已有成千上万种,越是发达的国家,职业种类越多。我记得一个20年前的数字:美国人一生中,人均转换职业7次。这很好理解,我在加拿大看到一个现象,当失业率处在高位时,正是职业教育兴盛之时,因为此时需要另谋职业,职前的培训是必要的。某一行业冷清了,大约就是另有新的行业兴起了,与此同时,一部分人就处在转换之中了。
工业革命早期,工人大都长期做一种活,因而易导致片面发展,畸形发展。全面发展的学说,起先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并不是首先由教育提出的。在现代发达国家里,人们一生中多次转换职业是常见的事,因而也就基本上不存在畸形发展的情形了。人的选择余地大多了,发展的局限性就缩小了。
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反过来有利于人的发展。因而,归根究底,是人自己在推动和促进着自己的发展,在发展中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
卢梭认为,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可是,有3个事实值得注意。第一,史上有过欧文的试验,在他的试验区里,确实实现了人人平等。在他那里也确实没有私有制。然而,他的试验,再没有任何地方出现过了。这被恩格斯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近代以来出现了“公有制”社会,但事实证明,这种公有制会造成人们的苦难。用与我们这里主题相关的话来说,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人们自己不能自已了,自己想为自己生产的愿望也被剥夺了,想不饿死的基本权利也没有了。
第三,今日,世界上实行私有制的国家已普遍存在,不平等未完全消除,但良好的制度设计,使贫富差距可大幅缩小,也就是说,走在一种现实的减少不平等的过程中。而平均主义与平等主义是两回事,前者所带来的肯定是落后。人类可能会一直走在消除不平等现象的过程中,永远在接近,却永远走不到头。
私有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历史证明,消费资料的公有化是绝对的坏事。私有却并不绝对是好事,然而,它是好事的前提和出发点。有了前提,还并不能完全保证有好结果。但是,这个前提又绝对必要,对此,应当做进一步的说明,对必要性做出论证。
P86-87
关于人生格言
人在我心间,故我在人间
上天之下的人主义
神在我心间,我与神并肩
人即自由,自由即人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人在历史中,历史在人中
生活上,与众不同;学术上,与众不同
真话不一定都说出来,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
有我而忘我,忘我而有我
人主义下的主义
不尊重他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想过的题
非常愿意了解别人,非常不愿意学习别人
上篇之续
生活上安于清贫,学问上追求富有
不计他人之短,只看他人之长
校长不是官,我不想做官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骄傲与谦虚的美妙融合,才等于进步
每人是每人自己,我也是我自己
玩笑在生活中,生活在玩笑中
我属于大自然,大自然也属于我
身外之物值四两,身内之物重千斤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世界那么大,心眼不可小
时间在身边,我在时间边
学问在学问,学问在质疑
课程完善生活,课程提升生活
因为都是人,所以都相似
人有无限可能,却只有有限可行
不在想什么,而在如何想
世界辩证地存在着,我们辩证地生活着
智慧地活着,活在智慧里
看重经验,超越经验
人为美而存在,人本是美的存在
永远做被要求者
人的尊严,即人的生命
管理是理管,我不喜欢管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在扫着地,我是扫地工
身在体制内,心在体制外
全面发展,即发展全面
艺术在生活中,生活在艺术中
上天在上,我在其下
一体三位,三位一体
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
我只调动自己,不去调动别人
语言即人生,人生即语言
忠孝仁爱,孝字当头
原则人共有,团结亦原则
至善至美,一生所求
需要逆向思维,更需要异向思维
人在问着,问着的人
不在活多久,而在如何活
哲学是我们的,我们是哲学的
一生都快过完了,才写《人生格言》,这表明了我的迟钝。十八九岁的人也能写得出来吗?人生才开始就能写出许多感悟,那应当是一些天才所能为之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五十岁应当有所感悟了吧。然而,即使有,也可能没多少工夫把它写出来,还忙着工作,还追寻着事业呢。毕竟在五十岁的时候,还不觉得有回味人生的必要,没有那种紧迫感,还早着呢。
卡西尔是一位杰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他知识广博且洞察力极强。他于192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哲学思考已达到极高水准。而他对人的思考达到巅峰的时期可能要以1944年出版的《人论》为标志了,那时的他正值古稀之年。这一经历是否表明,对人的感悟之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对自然的感知呢?是否表明即使是对大哲学家而言也如此呢?
《人论》并非只是人生感悟,却与对人生的看法密切相关。卡西尔既研究了自然,又研究了人,这使他有可能比较这两个问题的难度。当时,他认为这是同等困难的问题,如果他能活到今天,观点可能会有些变化。事实证明,对人的认识与研究更为困难。人及其意识的起源至今还是个谜,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上天把所有的秘密放在了人身上,就是让人解不开这个谜。
很遗憾,我对自然几乎没有任何研究。数学本身并非自然科学,它可用以描述自然而并非自然科学本身。所以,我研习数学不能算作是研究了自然。由于我的经历多少具有自己的特点,长期的数学教学研究与校长工作,让我对人思考得特别多。我的论著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其中一些是间接写人,而更多的是直接写人。毕竟我所处的时代与71年前的1944年也有了很大不同。关于人,我有更多的论述,这也有其必然性。
关于《人生格言》,我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位教师的感悟”。这当然也是直接写入的,但是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通过对人生的感悟来写;二是大都出自我自身的体悟。这都是思索人、考察人的结果,只不过取了一个特殊的角度。
这种特殊与“格言”有关。教师是人,但人不一定是教师。我所取的是一个教师的角度。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感悟多少会有点不同吧。这种特殊还在于我的感悟主要是针对自我的,是自己的一种体悟,自我规劝或自我提示,自己去遵循或践行。待人的,待事的;做人的,做事的;都有。我没去求全,也不知“全”在哪里。
全书56篇,第一篇是引言,还有一篇是续篇,也就只是54条格言。都是自己的吗?“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也是自己的吗?前半句,大家都熟知是属于笛卡儿的,后半句则属于我,之所以把前半句也写出来,是为了作一点对比,以便更好地阐明后半句的含义。
少数的标题本身不具有格言的形式,但在正文的叙述中是有的,有我的信念。
54条格言,太多了吗?我并没有求全,只是将自己之所想写了下来。有多少条,是自然形成的。刚开始写时,估计会有三四十条,开列后稍多一些;列出提纲时,约80条,自己觉得多了,于是精简了不少。
我想,有一些叙述还可以作一些提炼。不过,写作如艺术,总是会留下遗憾的事。
我把一些人生体悟写下来,依然没有别的目的,主要在于思考自己,抒发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写”下的,只不过有的人没用文字表达,有的人用了文字表达。我属于后一种情形,也不记得是哪一天偶然想起写写格言。不过,一方面我确实思考过人生,还思考得不少;另一方面,我的笔头子经常练着,想清楚了的东西,写出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两点可以解释写出此书的必然性。
谢谢上天,谢谢父母和师长,谢谢帮助过我、批评过我(批评亦帮助)的所有人,谢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谢谢靳玉乐、米社长、郑持军、雷刚,谢谢柏才丽、曾力平,还有我的家人。我只有努力,再努力,去回报他们吧。
张楚廷
2015年8月29日
《人生格言--一位教师的感悟》是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从教多年的人生感言,作者将其凝练成一句句格言,分别以这些格言为主题扩展成篇,娓娓而谈,从教育者的角度讲述人生哲理,传达教育智慧,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启发借鉴价值。
《人生格言--一位教师的感悟》是张楚廷教育文集之一,收录的文章内容是作者的教学人生感言。共收文章五十六篇,包括《人在我心间,故我在人间》、《不尊重他人,就是不尊重自己》、《不计他人之短,只看他人之长》、《每人是每人自己,我也是我自己》、《因为都是人,所以都相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