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个女人的命运/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木斧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木斧编著的《十个女人的命运》描写了十个回族妇女不同的曲折遭遇,借以反映自清代康熙年间迄今,自北南迁的回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

内容推荐

木斧编著的《十个女人的命运》为“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中的一部,此部为长篇小说,时间跨度大,前后一百年左右,小说展示了四代回族的不同命运,因为时代不同,社会地位和政治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和遭遇也不尽相同。它的社会内容丰富,一百年的风云雷雨、人世沧桑,都在字里行间流泻出来。

目录

序章 影子

第一章 孤独

第二章 迷惑

第三章 泄露

第四章 鬼婆

第五章 大大

第六章 水仙

第七章 窗外

第八章 默契

第九章 追求

第十章 大将

尾章 明媚

试读章节

序章 影子

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十一月,西北地区伊斯兰教苏菲派教主马化龙在宁夏金积堡为众拥戴,举兵反清,接连控制灵州及附近各州县,自称两河大总戎,构筑碉堡,对抗清军。

在烽火连绵的年代,哪怕出现一个短时期的安定局面,也是能够深得人心的。两河大总戎马化龙反清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对于朝廷,有时也采取乞降待抚的姿态,争取时间,养精蓄锐,所以每日屯兵操练,须臾不敢有所疏忽。对于教下,对于黎民百姓,则尽力宣扬回族新教宗旨,主张安抚地方,保卫汉民,注重农事。富裕的金积堡一带,这几年格外繁荣昌盛,市场上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外地客商一律放行。对于读书人,马化龙特别敬重,从秀才到举人,可以来金积堡报考,也可以外出应试,各处哨所一律放行。马化龙礼贤下士,善于经商,每逢集日,常常穿上乡下郎中的衣裳为人治病,声名大振。人们以为这一块小天地的太平盛世指日可待了。

然而住在金积堡里面的人不了解,外面的风声很紧,加上西海固一带遭受连年旱灾,民不聊生,路上经常看见因饥饿而倒毙的尸体,逃荒的人成群结队地向内地涌去。

平凉县城是宁夏通向内地的一个口子,过往客商,都要从这里经过。清军在这里牵起了一个口袋,几经盘问,多数人都被当作是马化龙的细作装到口袋里去了。盘问的方式本身就是撒网式的,带有诱发性质。

“从哪里来?走过哪些地方?”

“打金积堡路过。”

“马化龙待你们如何?”也有盘查的士兵诡称“马王”,脸上挂着神秘的笑。

“没有见过。”

“听说过吧?”

“听说马化龙待人宽厚,是个神医。”

“妖言惑众,不打自招!”于是鼻子哼哼,一声令下,“来呀,带走!”

这样,一批又一批从金积堡一带出来的人,被当作捕获的野兽,用麻绳牵着送到城外,关闭在清军五步一哨的围场中。从城门口到围场只有一里路,这一里路成了湿漉漉的泥泞的血浆路,一路上血痕累累,哭声震天。

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绾着发结的书生,本来已经走过城门了,偏偏这时扭过头来,气愤地说:“为什么金积堡都可以自由通行,这里却要无故抓人?成何体统!”

于是盘问的士兵立即围了过去。

“这么说,你去过金积堡?”

“正是。”

“去干什么?”

“学生去两安应试,来回都经过金积堡,一路上通行无阻。”

“为什么又要出来呢?”

“学生应试完毕,返回豫海老家,方知瘟疫蔓延,家屋倒塌,家人不知逃奔何方。学生是出来寻找家人的。”

“哼哼,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明明是马化龙的说客,岂能容你混过关去。”又是一声令下,“来人,拿下!”

“你……”年轻的书生气得浑身发抖。

围观的人们起哄了。“人家明明是应试的秀才,秀才怎会造反呢?要是日后中举了,你们这些人脱得了手吗?”

“笑话,围场里有的是秀才、举人,怕个毬!只要敢于谋反朝廷,统统的咔嚓!”

书生被带到了围场的沙土之中,一眼看见周围打着赤膊的众多的嫌疑犯,很快便昏迷了过去。

“开饭!”

两个包谷窝窝头,一大碗热汤送到了书生面前。

书生皱着双眉,嗅了嗅气味不正的汤水和窝头,连忙打了一躬,轻言细语地说:“我是回民,不吃这些不洁净的食物。这一顿免了,下次请送清真的汤菜。”

“又来了,又来了!”舀汤的士兵破口大骂,“姓哈的,你喝不喝?你要不喝,那你就去喝西北风吧!”顺手指了指对面砖床上躺着的一个读书人,说:“那位举人相公快要饿死了,还滴水不进。他就是你绝食的下场!”

书生正在惊疑之中,对面一位包着白布头巾的壮年人走过来了。

“按色俩目阿来库姆!”

“我阿来库姆色俩目!”书生说完,便知道是最亲近的人来了,有礼貌地拱了拱手。

“我家相公有请。”那个包着白布头巾的汉子说,“我家相公绝食已经七天,无法走动了,请移步叙话。”

书生跟随他走过去,跪在那个专门为相公用砖石和沙土垒成的床边,望着砖床上的相公已经瘦得形销骨立,不觉怆然涕下。

砖床上躺着的相公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眼睛却睁得大大的,透出了一股清亮的正气。“真主护佑,哈门有救了!”

“你也姓哈?”书生惊喜地问。

“正是。”相公舒了口气,缓缓地说,“普天下姓哈的都是回回,一笔难写两个‘哈’字,这是毫无疑问的了。”气紧,看来兴奋过度,于是闭目静止了一会儿,少顷,复又睁眼,“刚才真主在唤我,我该去了。兄弟,天下回回一家人,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你代我走一趟吧。”

“什么事?”年青的书生怯怯地问。P1-4

序言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9: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