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孔子培养的人才实力获得了认可,他们作为智囊活跃在各个诸侯国,遵照儒家理念指导政治。孔子的高徒之一子夏前往魏文侯门下,推广孔子的教义。孔子的徒孙李悝做了魏国的宰相,参与魏国的改革。在鲁国从事教育的曾子也是孔子的高徒,他的弟子吴起曾效力于魏国,后来去楚国当了大臣。
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齐国君主鼓励来自全国的学者和思想家聚集在临淄的一处城门下自由讨论,这样发展起来的学问叫做“稷下之学”。孟子、荀子等孔子思想的继承人,以及被称为“九流”的形形色色的思想家都是从这里诞生的。
大家自由讨论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形成这种局面的思想家们被称为“诸子百家”。尽管他们各自的思想立场和政治信条不尽相同,但是议论的中心都是探讨在旧秩序倒塌和在弱肉强食蔓延的风潮中怎样能够恢复眼前的秩序和安定。
儒家实践家庭伦理,提倡通过学习圣人的教义来掌握仁,再通过仁来施行德洽主义政治,但是战国时期出现了批评这一主张的思想家。
墨子跟孔子一样出生在鲁国,他认为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有区别的爱,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要以无差别的爱对待万人,相互扶助,提倡和平主义和博爱,他是主张兼爱的墨家的始祖。
老子把孔子所说的仁和礼看成是人为的,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他否定一切人为,向无为的世界求道。老子和孔子被认为是同时代的人,据说老子见到孔子后说孔子是“不可理解之人”,但是老子是否真实存在则遭到了质疑。另一方面,庄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运用丰富多彩的比喻描绘绝对自由的理想世界,宣传“无用之用”,从儒家所重视的现世道德秩序中逃离,把自然无为当作理想。这种学派叫做道家,其思想后来与民间信仰相结合,发展成了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
除此之外,诸子百家中还有依据阴阳二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说明宇宙原理与自然现象的阴阳家,有因“白马非马”的诡辩理论而出名的名家,也有从农民的立场出发宣传农耕的重要性和平等主义的农家,有说明兵法和战略的兵家,也有融合了各家思想的杂家等,的确是丰富多彩,让人感觉好像中国所有的思想原型都是从那个时代爆发出来的。
王道还是霸道
孟子生于战国时期的鲁国,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从稷下之学发展了儒家思想,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人性本善是孟子学说的主旨,他是这样论证“性善说”的。如果现在突然看见一个幼童即将坠入井中,这时无论是谁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产生惊恐怜悯之心,想去救那个孩子。这并不是为了要跟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也不是因为想受到赞扬。对他人的同情心人皆有之,昔日的圣人都是以这种同情心施行政治的,所以治理天下很容易。
孟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凭借武力解决问题、实力主义横行的时代了。他批判道,与为政以德的王道相反,用权力治理天下,表面上伪装仁者,那是霸道,正如月亮借助太阳的力量发光一样,不是真正的仁政。但是,战国诸侯很难接受这种主张。《孟子》的开头用下述文字清楚地记录了这一点。孟子前往魏国与梁惠王见面时,梁惠王问孟子:“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怎样才能为我国带来利益呢?”孟子答道:“有何必要谈眼前的利益呢?大王所必需的只是仁义之道。”
……
P29-31
本书的执笔源于出版社委托笔者写一本浅显易懂、有头有尾,能让一般读者对中国产生兴趣的“中国历史”读物。笔者也一直希望能有这样一本好书,可从来没想过自己竟然要面对这个难题。
笔者曾写过《现代中国的履历》(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3年)这样一本极为简单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然而,正如书名所示,该书十分偏重于近现代,以致笔者把这本书送给某位先生时遭到了“嘲讽”:“我研究的时代竟然只写了一页,真是令人目瞪口呆!”这次,经过反省,笔者决定“公平”地对待古代。这或许又是“暴虎冯河”之举,但笔者希望通过这样“鲁莽”的举动,重新审视整个中国历史,努力理解“暴虎”的“生态”与“大河”的“流域”。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自秦朝统一以来,因为“帝国”的观念,中国一直处在一极集中统治的“国家幻想”与多极分权统治的“社会现实”的夹缝之间。它把由一个权力统治整个中国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并非如此的现实之中,维持了“帝国”作为国家制度的一致性。10世纪以后,“传统中国”继承了“帝国”的传统,同时把实际统治区域扩大到东亚周边,对各地域、各民族也使用了这样的观念。北京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首都。定都于北京的政权成为影响全世界的象征。凭借其安定与繁荣,清朝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世界的中心,成就了“中华帝国”。从这个意义来说,18世纪可以说是“传统中国”成立的时代。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中国无法再维持“传统中国”的状态,为了寻求一个新的框架,进入了混乱与摸索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再次统一在“人民中国”这样一个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框架之内,成为一个新的国家,继承了清朝的领土及其由多民族构成的人民。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以后的历史,笔者意识到它深受“传统中国”的影响。
本书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构成,笔者给每章起了一个符合那个时代特色的标题。为了避免繁杂,将出场人物控制在了500人以内。500人并不算少,但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这些人已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英”。通过“观赏”他们演出的历史剧,如果能为诸位读者理解中国提供哪怕一丝帮助,对笔者而言都是无上的喜悦。
这一次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特别是本书的前半部分,承蒙水野卓、村松弘一、大川弘子、小川快之等专家审读相应时代的书稿,指出了笔者明显的错误。Gauche公司与中山义幸先生自始至终参与本书的编辑工作,为笔者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再次对诸位表示感谢。
中村邦彦
2010年8月1日
前言 “中国"的含意
现在我们对“中国”抱有怎样的印象呢?说起从前的“中国”,一方面大家头脑里浮现出一个上古时期就诞生了卓越文明、位居世界第一的先进国家,它给日本和亚洲各国带来了数不尽的恩惠;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形象该怎样与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在压迫和贫困中反复经历混乱与挫折的事实联系起来呢?说到现在的“中国”,一方面我们头脑里浮现出一个在共产党一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形象该怎样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赶超日本的事实相联系呢?说到“中国人”,一方面我们头脑里浮现出的是泰然自若,重信义、有教养、有文化的“大人”形象;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形象该如何与我们常常遭遇的公务员的傲慢态度以及商人们唯利是图的行为等事实相联系呢?总之,“中国”就是一个在不同场合拥有不同形象,甚至有时留给我们相反印象的国家,把它的形象用一个方向来概括可以说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想了解“中国”,就要求我们思路灵活,不受从前固有观念的束缚。
想想“中国”的大小。在说明中国的国土面积时,一般会指出它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它的面积能够完全覆盖整个欧洲,这出乎我们的意料。另外,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行政区包括省和自治区一共有34个。而日本的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单从面积来看,英国、法国还有日本都只不过是中国的一个省或一个自治区罢了。既然如此,我们日本人以日本为基础形成的国家概念,在中国看来也是同样的吗?想要了解“中国”,我们首先必须留意这一点。
中国幅员辽阔,因此产生了其他各种各样的特征。中国领土东西相距5200公里、南北相距5500公里,覆盖如此广阔地域的气候和风土,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南北纬度相差50度,包括除寒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东西经度相差60度,拥有从湿润到干燥所有类型的土壤。这种富于变化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给中国带来了地大物博(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恩惠,迅速地诱发了这里卓越文明的出现。既然如此,在同等多样化的风土中养育的人,可以视为拥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同一价值观的均一集团吗?想要了解“中国人”,我们必须留意这一点。
卓越文明的早期出现又赋予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农耕文明自有史以来长达4000年,如果追溯到史前时代,一般认为公元前5000年中国已经出现了稳定的农耕社会。单就文明的古老程度而言。埃及可能更胜一筹。但是埃及文明的中心没有留在埃及,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希腊到罗马再到西欧,一直不断迁移;相反,中国文明的中心则一贯固定在一个地区,虽然不断给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一直保持着文明中心的地位,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中国”这一名称本来就是世界中心的意思,中国人现在还有这种意识。因此,中国虽然在19世纪后半叶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而让出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但是中国人认为从整个悠久的历史来看,这充其量不过是150年“微不足道的短暂’’时期。想要了解“中国历史”,我们必须留意这一点。
本书概观“中国”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并透过它的历史过程来思考“中国”是什么,“中国人”是什么。现在,我们并不缺少了解现代“中国”的信息。但是,现代“中国”脱胎于过去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浓厚地保持并继承了过去“中国”的传统。正因为如此,想真正地了解“中国”,必须接触中国完整的历史。本书的目的也尽在于此。
2010年8月1日
中村邦彦
中村邦彦的《中国的故事(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中国历史入门书,作者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而是从浩浩历史长河中精选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透过简明而前后连贯的事件,从中国的起源一直讲述到现在的整个发展历程,并透过这个历史进程来思考“中国”是什么,“中国人”是什么。
现在的人们并不缺少了解现代中国的信息。但是,现代中国脱胎于过去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浓厚地保持并继承了过去中国的传统。正因为如此,想真正地了解中国,必须接触中国完整的历史。本书的目的也尽在于此。 为了避免繁杂,将出场人物控制在了500 人以内。500 人并不算少,但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这些人已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英”。通过“观赏”他们演出的历史剧,如果能为诸位读者理解中国提供哪怕一丝帮助,对作者而言都是无上的喜悦。
国内首部引进,由日本人向中国人系统、全面、通俗地讲述中国的历史。中村邦彦的《中国的故事(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概观“中国”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并透过它的历史过程来思考“中国”是什么,“中国人”是什么。
书中有十二处观点,非常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在国内一般的历史著作中是看不到的。
中日对抗,英美得利;中日联手,天下无敌。愿读者能从历史教训中探索出中日关系的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