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伏魔一百单八星宿命人间下凡来
时当距今九百年前,中华的黄土大陆唤作大宋国,定都于东京汴梁,宋朝历代的皇业,正由四代仁宗皇帝所继承。
事在嘉祐三年(1058)三月三日。
这一天,天子驾幸紫宸殿,受公卿百官之朝贺。然后仪式便在乐府的仙乐声和满庭的万岁声中结束了。此刻,正是人们望见身披衮龙锦衣的龙体,同侍座的玉簪、侍从的花冠一道从龙椅上站立起来的时候。
“啊,陛下,请稍待片刻!”宰相赵哲和参知政事文彦博慌忙出列,伏阙上奏:“臣等有愿请奏,古来今日之上巳节,乃是以桃花流水为祓,官民无别,和乐与共之喜庆佳节。臣等谨愿值此吉日,圣明若示下民以仁政之实,则皇宋宝祚之荣,定可万世相传。”
仁宗皇帝听罢,突然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爱卿这是为何?当此良辰美时,百姓尚有何不悦?”
“事出有因……”,二人更九拜覆奏:“此数年之间,五谷不登,且今春天下流行恶疾,江南江北,东西两京皆没于病臭之中,家家面有菜色,病死之尸弃之道边,目不忍睹。入夜则惧群盗横行,夜不能寐,天下之势,一至于此。”
“哦,事体危殆情状,竟到这般地步?”
“虽有如开封府尹包待制者,督励施药院之医吏治病救人,又散自家俸给,拼命救济灾民。但实在无可奈何,疫疠猖獗不休,如此下去世上一半丁口,恐有划人鬼籍之忧!”
“兹事体大!速令天下诸寺须行祈祷法事以为禳解之术!”
不管是国土之患,还是一身之灾,无论发生了什么大事,都要依靠寺观的加持祈祷这点,汉土和吾朝藤原时代’权门的风习倒是完全相同。不,这只是尚在一步一步接近文明社会,但又距文明如此之远的当时人智之局限。
去江西的旅途是那般遥远。不过,倒也是适合旅行的仲春时节。守御禁门的大将军洪信,带领大票部下车骑,离开了东京都门,日转月移,到达了江西信州的县城。
“敕使驾临鄙地,千万不可怠慢!”
州官以下的大小吏员和士兵且莫论,连当地的男女僧俗,咸皆堵列道旁,迎接洪大将的到来。
不用说,当晚地方上大摆筵席,给敕使接风洗尘。地方小吏有机会就会竞相谄媚中央大员,这古往今来都没有什么变化。何况这更是奉着丹纸大诏而来的敕使,满县的官吏都为这场招待而操碎了心。
不过,这洪信确也是个军人,性子豪放磊落。且也吃惯朝廷的赐宴,遍尝市尘间银盘玉杯,无论何种款待,亦不足使他的眼睛和舌头有所惊动。
“好啦好啦,列位放下杯子,不劝酒也行。这一回下来此地,对俺来说,身负重要敕命,方才派来的传令带来的令状,列位都看过了罢。”
“下官已然拜阅”,州官急忙诚惶诚恐地展开令状:“下官已将旨意作速转达给了本地里处的龙虎山上清官,报称是已经准备万全,等待大人前去祷祝了。”
“是这样吗?如此今夜就要斋戒,明起沐浴更衣,要登上清官行事,尔辈速速退下吧。”
第二天,洪信一清早就离了旅店,朝着出州门西南八十华里的大岳行去。在带路的州吏之后,他正被山舆要摇摇晃晃地颠簸着,部下百骑则捧着敕使的旗帜。
龙虎山一带,自古以来便是集全国信仰于一处的道教圣地。
自唐代以来,历朝对此地之皈依甚深,其敕额在朱门楼阁上就能远瞻。在溪谷中,站在生满青苔的石桥上眺望的话,也可微见群山深处的十三层塔。且众道士所住之墙院仙馆,遍布山峦峰谷之中,缀于松柏间的黄白花丛深处,诚可谓仙猿白鹤之游苑者欤。
不过,此仙境在当天正如长眠方醒一般,钟鼓妙音自一山钟台中沸起,薰风香露自枝头翩翩飘下,园中仙鹤振羽欲翔,满山禽兽一同啼鸣。放眼望去,自院主大师以下,道士、稚童、力士之群列,如彩霞一般遍播于三清官至大石桥之间,焚香袅袅轻升,金铃小鼓齐鸣,众人将当今敕使洪将军迎入仙院,拱手行礼。
“列位,有劳了!”
洪信边施注目礼,一边大喇喇地走进仙馆。
将一碗滋味非凡的仙茗一服而尽后,他立即将敕书的旨意转达给院主。
“前日上巳节,我皇上听闻世间疾疫不止,宸襟为之不安。即日颁下大赦令,在各道口搭建施药施粥之棚。仍遣臣洪信远赴此地,命请当山虚靖天师行祈调伏病魔。旨意你可知道了么?”
“谨遵圣意。”
“敕愿之诏书,正挂在这锦囊,谨悬于臣洪信胸前。请速会龙虎山大仙虚靖天师,将圣旨转达与彼,天师方今何在?”
“大仙如今不在此处,仙人嫌忌此处俗尘,如今更在山深处,龙虎山尽头结一宇草庐,除日常修行仙道之外,不欲思及他事。”
“那样,如果登往斯处,可会得天师否。”
“那也只能派御使一名,在斋戒沐浴后方得上去。”
“呃?真是让人为难,这可是敕命啊。”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