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三浦玲一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浦玲一著陈明霞编译的《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着眼从全球化视域解读后现代日本流行文化:村上春树、宫崎骏、石黑一雄、奈良美智等作家作品。作者认为全球化文学的美学特征在于家园的丧失和对“误读”的开放。这里确实有种新的、可称为后现代美学的、新小说创作方式的价值基准。这完全不同于后期现代主义的美学,也不仅限于书中提到的村上春树等几位作家。全球通俗文化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全球化的文学。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我们对全球化的文化是批判还是欣赏,是积极主动地吸收还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我们都无法忽视它,因而也有必要对其进行详尽的探讨。

内容推荐

在全球化背景下,陈明霞编译的《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作者三浦玲一通过对全球化文化与文学、后现代日本文化及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村上春树作品与文化现象的后现代主义特点与意义,探讨了诸如纯文学的分野、全球化及自由主义对文学的影响、村上春树作品与后现代日本文化的关系等诸多议题。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化的文化与文学

 ——村上春树,提姆·奥布莱恩、雷蒙德·卡佛

 1. 前言——作为杂货的西洋书籍及其背后的东西

 2. 文学全球化与文学的后现代主义

 3. 纯文学与内外之分——大江健三郎对村上春树的评价

 4. 家园的丧失——《谈谈真正的战争》

 5. 误读的世界——村上春树与雷蒙德·卡佛

 6. 小结——何谓全球化的文学

第二章 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

 ——自由主义、全球主义的世界

 1. “灵魂来去之路”和《1Q84》的世界

 2. 石黑一雄、《风之谷》和《阿基拉》中的核心

 3. 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灾难片隐藏的东西

 4. 奈良美智的后女权主义

 5. 宫崎骏电影《魔女宅急便》与《红猪》

 6. 价值榨取、自我启发革命及其外部

 7. 发现阶级化的世界

第三章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与现实主义的消亡

 ——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意义

 1.《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扭曲

 ——现实主义的幻想

 2. 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兴盛与我们的现在

 3. 内收型帝国主义的异性恋的中心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

 4. 身份认同竞争的市场——《太阳照常升起》

 5. 隐藏在偶然性中的历史

 ——《押沙龙,押沙龙!》

 6. 记述我们生活的帝国

我们现在的现实主义与乌托邦——作品解读

 1. 前言——三浦玲一的人生轨迹

 2. 后现代文化即全球化文化

 3. 《魔女宅急便》成为名作的理由

 4. 乌托邦批评

试读章节

1. “灵魂来去之路”和《1Q84》的世界

村上春树的《1Q84》讲述的是,1984年的日本存在着另一个拥有不同历史和有着自身过去与未来的平行世界。如果说《1Q84》在小说中试图要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作家石黑一雄在现实中已经实施了,那么接下去我们会得到怎样的结论?本文将由此展开论述。随着1982年《远山淡影》、1986年《浮世画家》的发表,石黑一雄开始了他的职业作家生涯。他在英国创作以日本为舞台的小说,试图构建另一个平行的日本形象。本文称之为后现代日本。

后现代日本的形成,与冷战结束和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世界格局中最重要或者说曾经拥有最大影响力的两大理论相关,即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这一后现代理论,以及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这一身份认同理论。本文的结论是,《1Q84》的主题就在于对这两个广义的后现代理论进行批判性介入的尝试。

福山的论文《历史的终结》发表于1989年夏天,因宣告或者说预言了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而引起广泛关注。后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书出版发行,即《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之后又被翻译成日语。与此类似,亨廷顿的论文《文明的冲突》最初发表于1993年,不过该文宣告或预言的不是“历史的终结”,它预言:由于各种身份认同无法共存,所以对立才是今后的全球化模式。该文也被整理成书出版发行,即《文明的冲突》,后被翻译成日语。众所周知,后者已成为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后、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文化状况的最为重要的理论。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就是对世界的正确分析。确切地说,我只是以此来解释下文将要论述的“世界”。亨廷顿的理论虽然是从批判福山理论的角度提出的,但他的中心论点“意识形态之争的终结,导致身份认同的冲突”,本质上不仅没有否定自由主义的胜利宣言——“历史终结论”,反而成为其补充。

福山把自由主义的胜利称作“历史的终结”,这种耸人听闻的措辞,源自亚历山大·科耶夫对黑格尔的理解。在福山的蓝本、科耶夫所著《黑格尔导读》的注解中,我们可以发现科耶夫把日本视作“历史的终结”之后的后现代社会,不过他要论述的并非“日本在世界上是个例外,是深度后现代化的社会”这一观点。与其说日本特别后现代,不如说认为日本特别后现代的科耶夫,其实只是在日本发现了神秘的东方,他与以往的东方文化学者并无二致,这一看法更为冷静和客观。

不过,对石黑一雄的认识很关键。当时所谓的后殖民文学作家相继出现在英国文坛,作者的民族身份认同对其作品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黑一雄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他创作的是以日本为舞台的小说,但他认为所谓的日本性和自己的种族身份认同与他的作品无关。石黑一雄要表达的不是准确的日本性,对他而言有用的是作为符号的日本,那是科耶夫所看到的,或者说是自科耶夫以来沿用至今的作为后现代主义符号的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福利国家体制,而支撑这种福利国家体制的社会结构是福特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美欧三极委员会不断指出这种模式的危机,随后出现了终结福特主义的新福特主义,还有作为后福特主义出现的丰田主义(以准时制生产方式、持续改善、自动化等为特征的丰田汽车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在如此的背景中,日本是西方国家之外唯一的发达国家,因此在海内外均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标志符号。就冷战末期而言,由浅田彰、磯崎新、大江健三郎、柄谷行人、酒井直树、纳吉塔·哲夫(Tetsuo Najita)、哈利·哈鲁图尼恩(Harry D. Harootunian)、诺玛·菲尔德(Norma M. Field)、三好将夫等著名学者完成的《后现代主义与日本》,于1987年发表在了《现代思想》的特辑中,两年后被翻译成英语,由杜克大学出版社编辑成书出版发行。巧合的是,这刚好是冷战结束的年份,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同年发表。

不过,这里要重申,“日本到底有多后现代,又是如何后现代的?”这样的问题不会把我们导向任何地方。要对后现代状况下的文化,即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性分析,我们需要从下列三个前提开始着手。

P28-31

序言

20世纪末,日本出现一股美国文学热,引进介绍了众多当代美国作家。这股美国文学热与村上春树的流行有关,它是村上春树受人欢迎的重要原因,本章将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论述。

当时,美国文学正是时兴的、蓬勃发展的“亚文化”概念的中心内容之一。“美国文学”意味着潇洒、时尚、酷。还有书店把日语译著和英语原著摆放在一起——我觉得这在日本书店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店同时摆出原著和译著,这不免让人想到原来有读者想要买原著和译著两个版本,或者只买原著。不过这大概不是因为通过阅读原著来理解作品的读者,在那时突然增多到了足以改变历史的程度,而是因为当时原著作为一种杂货非常畅销,就跟欧美唱片和CD的畅销一样。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正如欧美音乐一样,很有市场。

我在大学教的是英语和美国文学,所以我认为上述现象其实还有另外一面。上美国文学史这门课时,我曾让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让他们列举自己知道或喜爱的作家。学生列出的名单有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约翰·欧文(John Irving)、提姆·奥布莱恩(Tim O’Brien)、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斯蒂夫·埃里克森(Steve Erickson)、斯蒂文·米尔豪瑟(Steven Millhauser)、斯图尔特·迪贝克(Stuart Dybek)等。除此之外还有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等。而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me)、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索尔·贝娄(Saul Bellow)等人则不在名单之内。

第一组是当代作家,第二、第三组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相对于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学生们提得更多的是当代作家。顺便一说,第一组的后面三人(尤其是最后的迪贝克)在美国也是相当小众的作家,“普通美国人”可能都不了解。也就是说,因为喜欢美国文学而选修美国文学史的日本大学生,关于当代作家他们拥有近乎专业的知识,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而这正好是美国文学史课要讲的)却没兴趣。换言之,他们喜欢美国文学,但不喜欢美国文学史,他们不是因为喜欢美国文学史而选修美国文学史的课程的。

总之,作为全球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当时美国文学在日本很受欢迎,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阅读美国文学不需要美国文学史”,这是非常重大的认识,它关系到原著主义的问题。

关于作品初期的海外接受度,村上春树提到了翻译方面的各种问题。当然首要理由就是——这已是现在的常识——村上被翻译的作品在海外非常畅销。他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海外大约45个国家,据说《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作中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品,被翻译成36个国家的语言。中国有他32部作品的全集,在许多欧美国家他大概也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前几年还举办了一个关于村上的国际影响力的研讨会,聚集了来自19个国家的研究者和翻译家,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本书,名叫《世界如何解读村上春树》。我任教的研究生院有而在意大利村上的新作却获得高度评价,那么日本和意大利哪一方对村上的评价更为恰当?如果不是意大利一国而是欧洲多国,情况又如何?意大利便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视作“正确的解读”吗?

原著主义的思路是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准确意义存在于原著当中,准确理解这个意义即准确理解这部作品。在原著主义者看来,阅读译著的行为不可取,最好直接阅读原著,至于转译作品,则尽可能不要阅读。为了尽量准确理解原著,研究者必须成为了解该国整体文化、熟知作品诞生背景及文学史的专家。原著主义隐含着这样一种观点:不了解文学史,那么最终也无法确切理解该作品。

这种原著主义框架,在村上及作为全球通俗文化的美国通俗文学的大受欢迎面前,基本已经坍塌。不过,原著主义的主张本来就很单纯,它指的是理解美国文学作品时,必须阅读英文原著。这真的有错吗?准确理解村上的,究竟是阅读日语原著的日本读者,还是狂热的海外读者?读了劣质的翻译作品而成为村上粉丝的,是否便是错误的粉丝?

本文的目的在于思考以村上为代表的全球化的文化和文学。这个主题的成立有一个前提:如要论述全球化的文学,那么这种文学应该与之前的文学在结构、主题、美学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全球通俗文化不承认原著主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