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是一套反映北京独特风貌的丛书,也可称之为“特色志书”。说它是志书,因为每一部书稿都真实地记载了一定地域范围的、自古及今、可圈可点、可查可考的人、事、地、物、情,是史实和现实的忠实写照,有给后人以认识前人、借鉴历史、传承文化的传世作用,有服务当代、辅政明事、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启示、样板、佐证的资政作用,还有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养的教化作用。
李鸿斌著的《庙会》为丛书之一,介绍北京地区传统庙会的由来、形成、繁盛和衰弱过程,又介绍了新型庙会的出现与特点,图文并茂。
北京的庙会,是最有北京地域特色的集市形式和娱乐形式,是中国式的嘉年华(carnival)。传说起始于辽代,有准确记载的以元代白云观庙会最早。庙会之期,“百货云集,百戏杂陈”。你可以观看民间艺人的杂技表演,可以跟随菩男信女们烧香礼拜,可以挑选古色古香传统物件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跟随作者李鸿斌“任意西东”于不同的庙会,你可以聆听关于庙会的种种传说,品味庙会的兴衰之变,领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情。
花市庙会
花市是一条大街,位于崇文门外。明代称神木厂大街,是宫廷存放木料之所。清代成为假花生产的集散地,更名为花儿市。口语中加儿音,书面也写作花儿市。这种假花儿是以通草、绫绢、绒、纸为原料制成的,是北京特产,当时统称通草花儿。清代,满汉妇女以在头上、衣襟上插花为时尚,逢年过节,就连寿桃寿面、上供的月饼蜜供也要插花儿,叫做供花儿,有的供花儿还要做出各种吉祥图案。北京的假花儿工艺甲天下,被誉称为“京花儿”。花市大街以羊市口为界,以西叫做西花市,以东叫做东花市。东花市一带许多家庭都从事假花儿的生产和销售。
花市大街上有两座庙举办庙会,一座是都灶君庙,一座是火神庙。都灶君庙庙会是每年开放一次的节日庙会,火神庙庙会是每月开放数次的定期庙会。
都灶君庙在东花市大街路北。京城有好几座灶君庙,和都城隍庙、都土地庙一样,都灶君庙是级别最高的一处。门前一对铁狮子久负盛名,高约一米,是清初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花市以北上头条的一个香会献给庙里的,由于天长日久,被抚摸得光滑发亮,犹如涂抹上了黑漆。北京有一句歇后语:“灶君庙狮子——铁对儿”,用这对铁狮子来形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朋友。
都灶君庙每年八月初一起开放三天,京城的厨行在此祭灶王爷。因为时近中秋节,应时的玩具就是仿照月宫里捣药的玉兔塑成的泥偶,北京人取名为兔儿爷。有一句戏词:“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供我兔儿爷。”这种泥偶明代就有,但流传至今的形象则出自清末。相传光绪年间,两个看守太庙的差役借职务清闲之便,用太庙里的黏土捏成京剧扮相的兔儿爷,笑脸迎人,白粉脸,长耳朵,三瓣嘴,头戴金盔,身穿战袍,背插靠背旗,足登粉底高靴,威风凛凛,就像戏台上的大将军一样。各有坐骑,或牛或马,或象或鹿,还有骑狮子、老虎的,有坐莲花宝座的。除戏剧化的兔儿爷之外,还有模仿老百姓日常生活,被赋予不同身份时装的兔儿爷,做成卖油的、卖菜的、锔碗的、剃头的、算命的、收破烂;以及模仿妇女形象,穿着时髦,兔头之上梳起各种发型的兔儿奶奶,什么抱小孩的、洗衣服的、织布的、纳鞋底儿的,一切生活角色都能表现出来。兔儿爷都是用黏土做的,用模子翻出来,再配上耳朵,干透后刷胶,上色,就算完成了。单个的兔儿爷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大的三尺多,中的一尺,小的两三寸。精致的兔儿爷还有嘴唇能活动的,最简单的兔儿爷只是个捣药小白兔。兔儿爷最招孩子们喜欢,来逛庙会的孩子都要抱一个回去。还有用几个兔儿爷组成一出戏的,用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兔儿爷组成兔儿爷山子的,成为了一种精致的工艺品。虽然兔儿爷一年一度风光一阵,并且取得“爷”的地位,可是谁也不真的把它当成神看待。卖兔儿爷的从八月初摆出摊来,卖到八月十五日,再往后就没人要了。
火神庙位于西花市大街路北。火神正名叫做火德真君,富户多或者店铺多的地方往往建有火神庙。乾隆年间京城有数十座火神庙,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地安门外万宁桥以西,花市和厂甸两处不以庙冠名的庙会各有一座火神庙。
P23-25
这是一套反映北京独特风貌的丛书,也可称之为“特色志书”。说它是志书,因为每一部书稿都真实地记载了一定地域范围的、自古及今、可圈可点、可查可考的人、事、地、物、情,是史实和现实的忠实写照,有给后人以认识前人、借鉴历史、传承文化的传世作用,有服务当代、辅政明事、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启示、样板、佐证的资政作用,还有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养的教化作用。凡是志书的优势和效用,它皆有之。但“志书”前面又加“特色”二字,则是因为这套丛书,除志书的共性外,又有独特个性。
首先,它在众多的北京志书中,最能反映北京的特点和亮点。人们在称赞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时,其头脑中最先联想的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北京猿人遗址等已被国际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云居寺的石经、旧城的胡同、明清的园林、金元的遗址等展示辉煌历史的盛迹,王府井、大栅栏、琉璃厂、天桥、什刹海等“文味”、“京味”浓郁而又集中的特殊地域,王府、祭坛、会馆、庙会、“老字号”等文化内涵深厚独特、星罗棋布于京城东西南北中的“亮点”,都是北京“特色志书”的编修对象。如果一一成志,使其系列化、大众化,不仅使各自的“特点”在互相比较中更为突显,也使“亮点”在相互映照中更为亮丽,集聚效应,显而易见。
其次,称“特色志书”还因为,我国当代修志采取的是政府主持的体制,全国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和大家都遵守的编修体例,各省、区、市则在政府统一主持下,作出篇目和工作的具体安排,并组织实施。北京市第一轮修志规划172部,第二轮修志篇目暂定百部左右。志书的编纂,都是组织有关各方,“众手成志”。而特色志书的编纂,绝大多数不在政府规划之列,而是在第一轮修志基础上,由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另行策划和组织的“专家修志”。
在写法上也有两个突破之处。一是更多地使用了图片。图片具有直观、美观的特点,有的图片本身就有历史文献价值。特色志书,特别是这套风物图志,则几乎页页见图。地图、实物图、风情图、照片、绘画、特制图等等,凡是有助于展现地域或景物的图片,尽可能选用,使文字和图片相互照应,既美观,又增强了说服力。二是在忠实承袭作为志书生命的写真求实的特点的同时,对修志另一特点“述而不论”则有所超越。叙述史实,不仅饱含激情,而且有所评点,有的甚至以学者的认真,作出了推论甚至结论。这在一般志书中是忌讳的。而特色志书,却常常透出作者的好恶。某个评点,也许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但却给人以启发,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北京作为举世公认的文明古都,其历史文化积淀深邃厚重,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又增添了新的风采。用志书、辞书、百科全书、资料汇编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整理、发掘、记录北京的历史和现实,是一项重大的、影响深远的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是北京文化基础工程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北京这块宝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创造称之为珠宝遍地、晶莹璀璨,繁星满城、彩光交辉,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那么这套丛书就是从珠宝中择取了几枚珍贵者,繁星中选出了几颗亮丽者,群花中采摘了几朵美艳者加以展示,以奉献于人们。这对于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于实现“人文奥运”,办好第29届奥运会,都是很有意义的。
段柄仁
为庙会写书的想法产生于地坛庙会举办以后,我在东城区园林局党政领导的全力支持和资助下,完成了《北京庙会史料》和《北京庙会史料通考》两部资料书,其中《北京庙会史料》获得北京市优秀图书奖和北京市园林局科技进步奖。接到编写北京凤物图志的《庙会》的任务后,一则以忧,一则以喜。我生也晚,亲眼见到的庙会只有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蟠桃宫庙会和厂句庙会,妙峰山是在重新开放以后才去的。北京有的是年长者,有的是专家学者,凭什么由我来写?应该说这就是一种缘。虽然喜忧参半,但出于对庙会这种非物质遗产的热爱,还是壮着胆子接受了任务。我深知庙会不好写,因为每个年长的亲历者和学业有成的研究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庙会,让大家都认可不容易。我是依据自己辑录出的近50万字的史料来写的。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在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的领导下,终于拿出了稿子,诚惶诚恐等待读者的评判。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东城区园林局王中华局长、董秀琴书记,东城区地方志办公室王之鸿主任,市园林局史志办公室诸同志许多同仁的指导和帮助,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李鸿斌
二〇〇四年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