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跨越百年的美丽(珍藏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衡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跨越百年的美丽(珍藏版)(精)》是梁衡先生首套珍藏版“梁衡文存”第一卷,收录了作者新作及经典人物传记60余篇,堪称迄今为止反映梁衡先生人物传记创作的文本。全书共分七部分,包括品评历史文化名人、重新解读领袖人物、述说温情暖人故事、人生随笔和创作的感悟等,其中一些篇目脍炙人口,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大无大有周恩来》等。

内容推荐

《跨越百年的美丽(珍藏版)(精)》精选梁衡先生散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包括海外游历见闻、品评历史名人、人生随笔等。其中一些篇目脍炙人口,如描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描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等。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品评有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文笔优美,读罢令人掩卷深思。

目录

梁晓声-静夜时分的梁衡

季羡林-追求一个境界

 觅渡,觅渡,渡何处

 大有大无周恩来

 跨越百年的美丽

 文章大家毛泽东

 把栏杆拍遍

 这思考的窑洞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毛泽东翻脸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

 周恩来的普世价值

 周恩来让座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一个伟人的生命价值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邓小平的坚持

 邓小平认错

 朱镕基不修传

 朱镕基改稿

 李瑞环的文风

 乱世中的美神

 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心中的桃花源

 读韩愈

 读柳永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百年明镜季羡老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忽又重听走西口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你不能没有家

 梁思成落户大同

 宋子文怒辞外长

 青山不老

 一个没有被荣誉宠坏的人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事业便是你的宗教

 白杨树下的身影

 热炕

 桑氏老人

 人格在上

 说经典

 文章五诀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书与人的随想

 背书是写作的捷径

 用文学来诠释政治

 我写《觅渡》

 一片历史的青花

梁衡-跋 永恒璀璨的人性之光

试读章节

跨越百年的美丽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做,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则只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

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仰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三年而他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的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进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P36-39

序言

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

最近几年,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流派主张(或许是大声地主张),散文之妙就在一个“散”字上,信笔写来,松松散散,随随便便,用不着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我姑且称此派为“松散派”。另一个正相反,他们的写作讲究谋篇布局,炼字断句,我借用杜甫的“意匠惨淡经营中”一句话,称此派为“经营派”,都是杜撰的名词。我还指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境界说”是王国维论词的新发明,《人间词话》有很多地方讲到“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_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之谓无境界。

“境界”,同“性灵”、“神韵”等一些文艺理论名词一样,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颇难以严格界定其含义,但是统而观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这是一个富有启迪性、暗示性、涵盖性的名词,上举《人间词话》最后几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现在从梁衡散文中举出一个例子来,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他忽然抓住了“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运笔如风,写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后记

永恒璀璨的人性之光

我最初从山水题材步入散文创作领域,曾很努力地创作并研究山水散文的理论,不能说没有成果,如《晋祠》等篇入选中学课本,有的还刻碑勒石,但再好也只是在山水的审美层面上打转,没有直接进入人的灵魂。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我自己,更大的震撼是开始了人物散文的创作之后。这个转折点是1 996年,我发表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很快被收入中学课本,并刻碑立在常州秋白纪念馆门前。后来又有周总理百年纪念时写的《大无大有周恩来》,邓小平百年纪念时写的《广安真理宝鼎记》等。还有历史人物题材的,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写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写林则徐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

这些人物,首先是感动了我,激动了我。有的我从小就读,读了几十年;进入写作时反复打磨,虽是一篇数千字文章,一般都是数年得一文,有的甚至用了20年。发表后确实也感动了读者,不少入选课本,并被反复转载,如《大无大有周恩来》发表18年来几乎年年一月的总理忌日都有报刊重新摘发。而像《把栏杆拍遍》,写的虽是一个离开我们已900多年的古人,却仍让今人如此激动,一位军官带领他的战士集体朗诵,说感谢作家为我们武人立传。该文也入选中学课本和《现代散文欣赏辞典》,而同名的散文集,已重印11次。《跨越百年的美丽》写的是一个100年前的外国人,有的家长将它复印寄给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子女。这两篇文章也都入选中学课本。一篇人物,胜过十篇、百篇山水。有论者说到《觅渡》等文时,说数千字胜过一本传记、一本小说。这种震撼是我始料不及的。

是什么力量吸引着读者、编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呢?是这些人物的人性、人格的力量。山水散文主要作用于人的审美,而人物散文直捣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思想。在这些人物身上,无论是今人、古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都体现了做人,做一个最优秀的人所必需的要素。这说明人性是不分古今中外的,而人性中的最光辉之点,并不是随时随地,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它要有时代的际遇、命运的碰撞和岁月的积累,如同火山喷发、地震释放、尖端放电那样,要等上多少年,越过多少人,在偶然的时候,落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因为政治是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斗争的焦点,这些人物大多和政治脱不了干系,有的就是处于时代旋涡中的政治家,而且大多有悲剧色彩。因为只有悲剧才能撕开现实给人看,而喜剧只是现实之上的泡沫。原子只有裂变之后才放出原子能,这些人物是在时代裂变中飞出的一粒传递人性光辉的火种。作家就是去寻觅这些火种,像传递奥运火炬那样,点燃后人的心灵。这些神圣的火种弥足珍贵,当然不能像野草那样大把地收割。要披阅历史,吹去尘埃,一点一点地寻找。如同踏遍千山万水,去寻求大自然中的奇景。六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行行止止,上下求索,穿过历史的烟尘,取来这样一些零碎的亮点,这样一些历史的坐标点,献给读者。可惜不多,还得继续寻找。山水让我们享受自然之美,而人物的群山则把我们一程一程地接引到理想的天国。

拂去滚滚红尘,甩脱那些熙熙攘攘的事件,留下来作为人类文明史坐标的只有那些伟大的人物,或者虽是小人物却实现了伟大的人格。

伟人所以伟大,让后人时时想起,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他的业绩、他的思想曾经辉煌一时,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这将永不会改变,人们永会怀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现实意义。对照现在发生的事情,新的矛盾、新的课题,人们又想起过去的伟人,发现许多事情在他们那里早已解决,或者深受启发,找到了打开现实之锁的金钥匙,比如他们的思想、方法、人格、作风、经验等。有着这两个理由,伟人题材是永写不够的,并且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和作家阅历体验的不同常写常新。每一个后来人,当他或因国是而心忧,或因琐事而心烦,或因歧路而彷徨时,回望一下伟人这座高峰、这座灯塔,就能得到一股浩然之气,一种聪明,一种智慧。

伟人与我们总会有一定的距离。伟人的影响已经很大,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靠政治影响。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的距离再拉回来,就是要把这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要沟通情理,有血有肉,让读者可亲可信。所以我写伟人时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瓜摸藤”去找那些碧绿的叶片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在这个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我找到了瞿秋白同志的故居,特别是门前的那座已成过去的“觅渡”桥,找到了邓小平同志落难江西时劳动的工厂,找到了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延安窑洞,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指挥了国共大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战略指挥部——西柏坡,还有召开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那间旧伙房。甚至远渡重洋,在日本找到了周总理游历过的岚山和岚山诗碑,在德国西部找到了马克思出生的房子。伟人的思想和业绩是一棵大树,我要找的是这树的生长点,是它的年轮。我努力在那个新思想的生长点上做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启示出一个过程,指出一个亮点。

应当指出的有两点。一是伟人大多是政治家。虽然也有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但唯有政治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政治家这个位置最容易考验出一个人的才学与品质。能对一个时代呼风唤雨的人,毕竟比对一个方面有发言权的人要影响大一点。我在写人物散文时首选政治人物,而且首选与我同时代或者接近一点的人物。二是人无完人,伟人不是没有缺点。过去我们喜欢把伟人说成十全十美、通体透明、永远正确,这不是唯物主义。近年的研究表明像毛泽东这样于民族有大功的伟人,仍有不少缺点错误,但仍不失其伟大。作家不应回避这些,相反,如实写出他们的个性更有震撼力。

伟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都已为人打通,明白如话,纤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会别有一番惊喜。还有,伟人已在人脑子里形成一个旧框框,不容易打破,但是如果你真的有所发现,而且能自圆其说,读者也会有一阵惊喜。这就是创作。

我相信,社会、历史是以杰出人物为坐标而确定其轮廓的。我曾长期当记者,经年累月在人海中穿梭,但是一年下来,在头脑里留下印记的只有几个人,再十年下来,能留下印象的仍不超过寥寥数人,余皆缥缈如云雾散去,寂寂似尘埃回落。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潮起潮落,人流滚滚,能够为史家所录,为后入所记住的又有多少人?一点不假,群众是历史进步的动力,但群众总是推举杰出人物来作自己的代表。而历史则筛选出那些有贡献、有个性、占领了各个制高点的人,做自己进程的坐标。他们的名字或者代表一个领域的开拓,或者代表一段历史的过程,或者他本身就是一个海。他们可能是伟人、名人或者凡人,但是他们所蕴藏的思想和人格的内涵,足够我们驾船撒网去作永远的捕捞。

文学是入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最大的体验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自然。大自然雄宏博大,气象万千,它借形、色、质的变化进行排列组合,这是一个无穷的数,是一个不尽的过程,是主观的人永远看不尽赏不够想不透的。因此就不断地激发着我们的情感,激发着我们的艺术创造力。第二个对象是人,是我们自己的同类。因不同的遗传、环境、阅历等因素而排列组合成的人,也是一个无穷的数。正如天下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山,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对茫茫人海的探秘就如对大自然的体验一样,也是永远看不完、说不够的。我做记者时,每当发现一个杰出人物,我就由衷地感叹,环境大致相同,何天地独钟灵秀于其人。静夜读史,每遇杰出入物便顿觉如登五岳,上天界,峰出云外,风光无限。我越来越相信,人物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正如大自然在地球板块的断裂、碰撞、隆起中才造得几处奇山秀水,社会历史在奔突冲撞中也才造得一二杰出入物。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的,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

我的笔就像盲人手中的一根竹杖,轻轻地触摸着这些人生路上的坐标,引领自己慢慢向前。

梁衡

2016年1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季羡林:梁衡总能将满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尚无第二人。

冯牧:粱衡作品体现了对自然山川美、历史文化美、生活直谛美、语言文采美的追求。《晋祠》等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课本,其思想内容、审美观点、遣词造句都无可挑剔,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梁晓声,著名作家:我喜欢梁衡散文,一如尊敬他的为人,他的作品给我不少营养。与历史人物敞开心扉对话,他就变得火花四溅,文字也恣肆张扬起来……《觅渡》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堪称文章典范。

何西来,著名学者:梁衡的文笔雅洁、凝练、明丽,调子乐观、昂扬,文字、意象都经过长期酝酿、修改和打磨,很有点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他在寻绎一种弥足珍贵的传统,一种也许早被金钱浪涌和权力追逐冲淡了的价值。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梁衡的思想高度使他的文章表现出大家之气,不像古今那些力求精致而趋于小气的作者。严肃而重大的题材自不必说,即使小题材也能以小见大。

卢新宁,《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喜欢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因为文字美、结构好、立意高,更因为字里行间的那种凛然大义、磅礴大气、诚挚大爱、剖肝沥胆、刻骨铭心,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和人性的真挚,让人一读倾心,掩卷难忘。

贺绍俊,著名学者:梁衡追求“鲸鱼碧海中”的气势,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他直承中同传统儒士文化精神的真髓,满腔社稷情怀、忧患意识和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粱衡先生写文章绝不随手随性,每一篇都广集资料,慢蕴情感,遇到合适的时机和灵感便一挥而就,文传四海。中学生要学习梁衡先生的这种文章“经营之道”,多读、多想、多写,才能写出真正的美文。

严寅贤,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文章为思想而写,梁衡先生的文章都是用心、用情写成,文质兼美,十分耐读。他存师牛中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我和学生至少15年前就开始读他的作品,至今不辍,获益匪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