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读苏州(共5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嵇元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吴和苏州

以前大家都知道,位于苏州市区中心的苏州老城是从春秋吴王阖闾时所建的阖闾大城演变、发展而来。苏州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过去是苏州地下党员)陆咸先生介绍了一些背景情况:

1951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参加苏州市政府召开的座谈会时,对当时的苏州市长汪东年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河道环顾也。”这一观点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谷口满定的《苏州城的发展》一书,他在考察了中国一些古城的衰落和消失的情况后,这样写道:“在这一点上,苏州则不然。苏州自建立以来直到今日,城墙的构造和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尚无先例。”美国汉学家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指出:“长江下游……地区城市体系反复重组,但该区几个大城市却没有一个趋于衰落。苏州就是个显著的例子。把1229年的石刻全图与1945年航空摄影图并列对照,足见城市非常稳定。城墙、城濠、街道与运河,都极其接近一致。只是城门的数目与位置,可见看出略有不同。”(《略论苏州古城的水城特色》,为苏州吴文化研究会2014年的“苏州古城建城史研究”课题的论文之一)

苏州城从吴国阖闾大城在原址上发展过来,而且至少城市格局从南宋到1945年未有大变动,在这一城址上的历史,反映的就是苏州和吴的关系,是血脉和文脉延续的关系。苏州人,还有其他人、包括国际上的研究者,都是这样认为的。两千多年来,都没有疑义。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问题了。

一是有个苏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倡说春秋的阖闾大城建在今天木渎到光福一带的山陵区域里(距离大约从今天苏州古城的西城墙往西,直线距离10公里以外),并说今天的苏州老城区(或叫姑苏城)是东汉王莽时期始建。此说的要害是吴都和苏州没关系。后来有学者“完善”成苏州城是战国中期或秦汉时形成,但仍然割断了吴和苏州城的关系;

二是无锡在某段时间以吴都八百年自居,将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1400米、面积仅2.94平方公里的城堡遗址说成阖闾大城(其实一半遗址属常州),搞了一些活动以扩大影响。无非是想营造出一个新观点:吴文化源自无锡(无锡过去宣传自己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其实无锡这个地名直到汉武帝灭南越后才有,《史记·东越列传》中载:“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见《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东越作东粤,这是无锡这个地名首次见于两个权威史籍)。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苏州以外的学者这样总结说:吴国创始人、商朝末年的太伯、仲雍奔吴与句吴的历史、文化无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述《吴太伯世家》时,对史实的考辨并不一定准确;苏州市区是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城市,与吴、越都城有关的传说如泰伯庙、锦帆路、胥门、伍子胥祠,甚至虎丘的吴王阖闾墓传说等等,都是秦汉以后人的附会,误讹最甚者为《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啊!司马迁已尸骨无存,已无法自辩撰写《史记》用了哪些材料,他当年自己到吴都故址即今天苏州城及郊外作实地考察,无法说清楚是“听取(了没有史学价值的)民间传说(后当作了吴国历史)”还是听到了的是口述历史?学者大棒一挥,《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所有古籍关于苏州古城是吴的记载,成了全是附会之说。但这位学者的观点,又有些什么证据来做有力支撑呢?

有人还认为,吴是淮夷南下太湖流域一带建的诸侯国,有学者对此不知是赞赏还是肯定,说这一说法很有“魅力”。那么,《左传》中记载了吴王本人、许多诸侯国,甚至包括周天子自己,都认为吴是太伯之后(见《左传》中多处记载),这位学者是不是要将《左传》记载所具有的权威性,也一并否认呢?

吴本与越是同一民族,语言相通、风俗相同,泰伯、仲雍南来创建的吴国政权,统一了太湖流域各部落的原住民,苏州人一直以春秋时吴国的后裔自居,以泰伯后代自居,今天的苏州人虽和春秋时吴都人没有明确的血统关系,但这块地,历史上确实是叫吴,朝廷在这里建的地方政权,叫吴郡,汉末孙氏在这里创立的政权叫吴,唐末钱氏在杭州创立的政权叫吴越国(吴越国不包括无锡,无锡属南唐政权),从历代中央政权到地方,都以吴为号,过去这块地上生活的人祖祖辈辈,从心理上、文化(包括民俗、语言等)上,都认为今天这块土地上生活的苏州人是吴人的后继者。

但是,因为近年出现了这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吴和苏州没有了关系。

198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的纪念大会,会场设在公园会堂,这是在苏州公园南大门东侧的一个结合人防工程修的地下会场。因为许多苏州古籍都记载,苏州公园这一片区域是过去吴都的子城即吴宫所在地,选在这里开这个会,大约也是有更深考虑的吧。

应该说,这个会议是很成功的,影响深远。当时我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虽然出席证上印的叫“联欢会”,其实是一个很庄重的会议,因为出席了这个会议,所以我对苏州建城史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还作为驻地记者参与为新华日报撰写了一个整版的文章,来配合这一活动。

P1-3

后记

我的《走读苏州》2013年初出版后,看手头有平时积累的20来万字笔记,每篇八百、一千字左右,想顺手将这些素材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谁知整理了不到一半,书稿已有三四十万字,却感觉整理不下去了。不是缺少写的内容,而是觉得这么多字数只是一些资料和感想的堆砌,就好像一个大型动物没有骨架,站不起来。

我想,如果准备写成一本随笔形式的文化散文书,似不宜靠一堆文章堆砌成书,而是应该有一个架构。但这样一来,就需要象造房子一样,先要对心中的工程有个通盘考虑。

苏州是江南名城,城乡一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灿烂的过去,又有生机勃勃的现在,2530年时间里上演了兴盛与毁灭、坚持与前行、复兴与辉煌、雄壮与优雅、富庶与奉献、接纳与辐射、罡风摧残与霞光加持等一页页可歌可泣、可喜可贺、可骄傲可深思的历史。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江东地区.也就是今天江苏南部地区,苏州是第一座史书记载不绝的城市,所有的其他城市都吸吮过苏州的乳汁,苏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包括上海近代开埠后的崛起,有着苏州这座城市的功劳。以姑苏城为中心创造的文化,说是吴文化也好、苏州文化也好,总之这座城市的基因,影响着长江下游地区,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苏州可以作为一个样本来观照。而且,苏州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又作为江苏省省报记者在苏州工作30年。广泛接触社会,因此我决定选择写苏州。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学教授伊恩·莫里斯说:“我们所衡量的每个社会维度都应该符合六项基本标准。第一,必须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必须与社会发展有所关联。第二,必须具有文化独立性。例如,我们或许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有用参数,可是我们对此类参数的判断具有严重的文化局限性。第三,这些特征必须相互独立。譬如,如果选用国家人口总数和财富总量作为特征,我们不就使用人均财富作为第三个特征,因为这是可以由前两个特征推算出来的。第四,必须有足够的档案记录。由于是回顾几千年前的事,这一点的确很重要。因为各个特征可供使用的证据数量差距很大。尤其是年代久远,我们根本无法了解某些有用的特征。第五,必须具有可信性。也就是说,专家们大都同意证据的意义和价值。第六,必须具有便捷性。这或许是标准中最不重要的一项,可是证据越是难以获得,或计算结果所需的时间越长,该特征的可用性也就越小。”(《西方将主宰多久》第三章,中信出版社,2014年)

莫里斯其实是提出了分析、研究或者说写一个城市所要坚持的六项标准,为我写作提出了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方法。当然在实践中,我对他第六条的说法持相反的看法,我认为材料越是稀见难得,在很多时候越是有价值,我也为搜集这些材料作了一些努力。

我不是学者。我学过医,医学知识浅陋;我做记者,是组织调动从外行转入,虽获得工作单位的培养和前辈的指导,但在写作此书时还是甚觉知识不够、笔力孱弱。写作此书我采用了这样几个方法,一是多利用资料、不借助想像,比如积极依靠苏州市档案馆、方志馆、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和我工作单位新华日报社的资料室;二是阅读许多书籍甚至是阅读网上文章;三是采访,过去的采访笔记要利用,写作时再作一些补采访;四是一些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希望通过引用多方面获得的材料,加上个人的观察再带一点浅薄的学术式思考,或许能让书显得内涵丰满一些。

关于苏州的书,学术的、文学的、新闻报道的、个人回忆的、资料汇集的等等,可说汗牛充栋。这些有关苏州的书和文章,各有睿智的观点,读后受益非浅。但皮相之谈的,误解、想像、歪曲、贬低的也有,有的是学术问题,或者是材料占有不同导致得出结论也不同,这些都可以理解甚至仍有启发价值,但有的也可能是各人的写作方法或者别有用意。我的书也不能说处处准确和正确,但我尽可能讲真话,讲出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思考过的观点,引用的材料尽可能注明出处(个别的当时看到时做了笔记但没有注名出处,现在要引用又无法核对,来源只好付之阙如,如民国报纸),这样虽然好像行文不够简洁,但尽可能做到言之有据,材料可信。

书的架构是这样考虑的:以空间为经,时间为纬,将苏州包括下属各市看作是一个整体,好比是从高空看苏州,然后一直看下来从区域到古城、到镇、村,直到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甚至饭碗里(后因考虑阅读兴趣将原第八章调至第二章)。时间的选定,主要是太平天国离开苏州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至现在,到我动笔时正好150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kuhn)认为中国的现代史不是从鸦片战争而是应该从太平天国时开始,我无学力谈全国历史的分期,但苏州的近代史从太平天国时开始,似乎让人可以打开思考的另一扇窗户。人们常常说明清时期,但对苏州来讲,明代有朱元璋时敲骨吸髓式的严酷统治,也有后来的经济恢复和繁荣时期,以及明末的繁华和动荡;清代有康乾雍时期的繁荣,也有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后给省城苏州带来的挑战,以及接踵而来太平天国的冲击,接着是同光时期的短期恢复及后来的苏州开埠、满清政权覆灭。历史继续前行,民国肇始,日寇侵华苏州沦陷,然后是内战;新中国诞生,政治运动不断,直至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幸亏改革开放,苏州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太平天国以来,苏州经历了那么多的冲击和动荡,相应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变化,这段历史也是新老苏州人在这方热土上进取和更新的过程,期间有拼搏和牺牲,挫折和委曲,收获和欢乐,虽说坎坷曲折,血泪交进,但也屡仆屡起,百折不挠,一路前行。经过不断奋发,争取新的辉煌,终于使得苏州成为共和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我的时间之纬,就写了这150年来的变化,这是大的纬,每个主题也会有时间起讫,这又是小的时间之纬。但总的说来,别人说得多的,我避免重复就不写了,如园林、昆曲、读书、教育、乡镇工业、开发区,一些钩沉的往事,可能里面有悠悠的回味,有鲜为人知的秘辛,心香一瓣奉献给前贤也奉献给大家。此书只能说是一种私人的叙述,不是有关苏州近代史的学术著作,错误或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贤达赐教。

虽说只取150年的横断面,20来万字的资料还没有用完,书稿却已经超过了90万字。有朋友善意提醒说,苏州是一部写不完的书,你哪怕再写一两倍字数还是没有写完苏州。但在打住的过程中因补充修改又写了50来万字。也有朋友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支持我再补写一点必要的章节。这些新增写的文字,加进去前我也很犹豫,就拿给一些亲近的人看,看过后的意见是有价值,如果不放进去,可能也就湮没了,这才有了收入书内的勇气。但在控制字数的原则下,结果有些原来计划要写的内容,或约好了采访对象或已作了采访,但实在因篇幅不能再增加下去而不得不停笔不写,甚至有的已写好了稿子,只能忍痛抽稿。改稿时,有的内容适当采用互文(包括通过照片说明)的写法,或略有提及,或互为映照,也算是一个聊补缺憾。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照片多,根据内容配了近1400张照片、图片。我寻觅这些照片、图片大约用了一年半时间,所用的工夫,惊动的单位、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甚至超过文字写作。

这些照片、图片得到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大力而慷慨的支持,有的档案是从未发表过的,有的是收藏者家藏几十年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保存下来的,有的是通过拍卖高价买来,却让我首发,我只能在每张照片下面署上照片来源,以表示由衷的感谢(一部分未署名的照片是我和杨蕴华近年所摄)。这些照片从上万张中选出,约70%为老照片,约70%是没有发表过的,约90%的场景已经消失或改变。还有一些是费新我(苏州市档案馆提供)、杨明义、张晓飞、顾曾平、张天寿等苏州名画家具有历史信息的画,也让我无偿用在书中;顾曾平还将他的线描长卷让我用在封腰上。此书出版前还请了一些人试阋书稿,他们除提修改意见外,还认为本书因有了这些照片和图,较为吸引人,显得耐读。

写书是一项遗憾工程,虽然尽了很多心,但因种种原因特别是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有限,书中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只好请读者谅解和不吝指教。但我还是要在本书完成之际,对支持我写这本书的朋友和家人给予衷心地感谢:这本书的写作和资料收集、采访,找到并获得这么多资料、照片、画作、档案的使用,以及出版过程中,得到无数领导、朋友的关心和支持,让我感谢、感激和感恩,因限于后记篇幅,无法一一申谢,如有遗漏、误记还请谅解。他们是(其中许多人工作岗位或职务已有变动,未能一一更正):

苏州市档案局局长肖芃、副局长沈慧瑛、征集处处长贾莉、副处长刘凤伟、年鉴处处长俞菁,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兴南、编纂处处长林锡丹、资料处处长庄建中、秘书处处长丁瑾,苏州市农委副主任朱伟新,苏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顾铜,苏州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福民,苏州大学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宁华,南京中医药大学党政办主任曹凯,苏州高新区宣传部副部长周皖斌、宣传处处长王晨明,苏州工业园区新闻办主任姚文蕾,吴中区委研究室主任管炳锋、区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刘薇洁,吴江日报社长徐国平,江苏省汾湖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张洪蛟,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志》副主编姚富坤,常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祝慧江,苏州市文化局组织处处长吴蓉蓉,苏州滑稽剧团名誉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大奖得主顾芗、苏州锡剧团团长那建国,江苏昆剧团副团长尹建民,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刚毅,中国昆曲博物馆馆长郭腊梅、资料保管研究部副主任孙伊婷,苏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政委许建华,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王晨,姑苏区文史专家谢勤国、吴江十大文史名家之一周德华、吴江区盛泽镇组织委员孙阿利,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顾问李海珉、横扇镇文化站站长华玉龙,苏州市农委办公室主任李国章,苏州创元集团办公室主任徐留金,苏州市文联秘书长薛亦然,苏州市丝绸协会秘书长商大民,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冷坚,苏州玉石雕刻行业协会秘书长单存德、副秘书长黄鹤钟,苏州日报记者沈锡锡、查坤林,苏州振亚丝织厂《振亚报》主编向祖德,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文化站副站长马觐伯,苏州刺绣研究所资料室主任徐肖琴、针法研究室主任赵丽亚、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李华,常熟翁同和博物馆副馆长吴芳、常熟市图书馆副馆长周冬英、常熟古里镇组织委员顾小燕、梅李镇组织委员周琴花、梅李镇聚沙园管理办公室主任薛春燕、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江苏省伊斯兰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伊斯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优素福·马霄龙,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薄建华、苏州道教协会副会长刘明华、苏州道教协会秘书长黄新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岳钦韬、苏州宏文书店经理费洪文等,对我联系采访、提供资料(照片)、指导写作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新华日报新闻编辑中心主任戴心平、记者通联部主任刘宏奇、前主任汪海刚,苏州评弹团团长孙惕,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王芳,上海市城市投资集团战略部经理马磊,百忙中对部分书稿作了审阅和修改;新华日报校对组组长尹宁锋等同仁校对了一半多书稿;苏州图书馆馆员卿朝晖不仅提供了许多资料,而且对书中许多引用资料作了校对和考证,查阅了许多古版本,并纠正了引用资料的一些错误。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陈建宾老师对我写作此书给予鼓励和关心;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周宁,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赵阳,浙江摄影出版社社长助理、编辑室主任林青松(《走读苏州》的责任编辑),新华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许建军、新华日报文艺部主任薛颖旦,出版部主任金其雄,记者通联部徐苏,记者周铮、记财部崔笑非等,对我此书写作给予了关心、支持或指导。苏州记者站原聘用帮助工作的周永成、杨蕴华、沈筱霞,自始至终支持、关心、鼓励我写作此书。

特别要申谢的是中国核工业苏州阀门厂(五二六厂)党委书记、厂长徐铮,他年近七旬,居住上海,身患疾病,通过参加拍卖活动、交换等各种途径,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反映晚清和民国时中国内容的外国老明信片、老照片,极为珍贵,许多从未发表过,他多次从上海将这些珍稀的历史影象资料送到苏州,无偿供我选用。商大民先生收集有苏州唯他才有、基本齐全的“文革”期间的造反派小报,供我阅看;向祖德先生不仅为我召集丝绸业老前辈座谈会,还提供了全套苏州振亚丝织厂厂报《振亚报》;苏州大学图书馆金华主任和郑红老师,帮助让我查阅了“文革”前的苏州地方报纸;新华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熊晓绚,将解放后新华日报关于苏州的报道,只要是写作需要,都在当天找出提供给我;苏州档案中心相关人员,也帮助查找、复印档案……因为这些珍贵的照片、档案和资料,此书得以披露许多鲜为人知、或原先几乎湮灭的历史信息。

学者王稼句还有好朋友周宁生、陆允昌、程大炜、柳鹤鸣、贡正、丁华强、杨同兴、何绪庆、沈澄、潘建铜、赵薇、周晓冬、燕儿、莺儿姐妹等,对我写作也有许多帮助和指导。

杨蕴华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整理,还包括数以万张照片(实用约十分之一强)的整理、挑选、扫描、制作等具体工作,工作量尤大。

本书也得到了张家港市委宣传部、苏州高新区宣传部、吉林省珲春市委宣传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文联主席王振林,苏州博物馆、苏州地方志办公室、苏州市外事办公室、上海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翁同和博物馆、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创元集团、常熟市蒋巷村、吴江区开弦弓村、张家港市永联村、沙钢集团等单位,苏州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健行、市文联副主席祁连庆,著名画家杨明义、张晓飞、顾曾平、作家姜晋、徐刚毅、李克祥、“千山行”群主徐正英、“爬楼党”微信主编顾益明等,无偿提供照片、影像资料和其他宝贵的帮助。还有曾是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前辈摄影家、苏州市委宣传部离休干部朱熙钧,新华日报摄影前辈、《光与影》杂志主编、离休干部晓庄,《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刘世昭,苏州老照片收藏家、检察干部谭金士,苏州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陆树笙,得月楼餐饮有限公司书记周静嘉以及程月梅老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著名书籍设计师、北京意匠文化有限公司丁奔亮先生携邓天一姑娘,为本书所作的大气华美的装帧设计;邓天一从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学成回国,原准备为我书稿八个大章节分别配上铜版画,但因国内条件所限只能改用钢笔写生画稿,但已足够让本书增色。

新华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新华日报社社长、(原)总编辑周跃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对我写作多有指导和鼓励,审看了初稿后为表示支持而赐序,尤感荣幸。

江苏新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韩阳,无论多忙随时随地接受我电话法律咨询,不厌其烦,详细解释,为本书许多内容作法律上的把关。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先生对我写作一直关心和勉励,本书的出版获得了他的宝贵支持,作家出版集团团委书记顾超博士对此书出版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责任编辑桑良勇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心血,尤其难以说清,他在本书编辑、出版整个过程中的认真和尽心,让我如坐春风。一本书的问世,其实是作者和编辑及共同劳动的成果。作家出版社张亮女士不仅为本书排版和照片使用非常用心,还和桑编辑精诚合作,仅改稿就逾10万字,工作勤恳,态度温和,让我感动。

我借此书出版之际对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的老师、领导、同仁、朋友、亲属,再次表示无比的感激和感谢!

当然,也要感谢我太太王榕华的理解和支持。

嵇元

2016年11月12日改定于姑苏留馀皆(下)

目录

品读苏州(一)

 序一:丰厚·勤奋·思考

 序二:风物徘徊忆乡愁 烟云过往传乡情

 序篇:苏州·苏州人

吴和苏州

从吴到苏:一条大河波浪宽

吴和苏:伟大的史诗

吴的基因,苏的风韵

“三吴”:古人的太湖平原

吴国、吴郡和三吴

皇天荡战火与苏州入浙

苏州是个大家庭

苏州人是个什么概念

保管碉堡钥匙的人不见了

短暂的县和新诞生的县

 水的苏州

海风轻轻吹

海运创造的辉煌

海洋的乳汁

我家就在江边住

美丽家园热血铸就

江风瑟瑟江花红

老布的悲歌

盐铁塘的帆影和烟柳

唱一首歌给母亲湖

太湖鱼从门前过

稻花香,稻米白

太湖水养这方人

唱着那动人的歌谣

滔滔大河千道湾

胥江:大河向东流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仙人说,娄江岸边好地方

运河好似金腰带

往事并不如烟

一路风光,一路故事

走向辉煌之路

 真味苏州

青菜最是味道好

四季不断青菜

清味如诗的盐齑和菜干

美味的菜饭和菜馄饨

虾仁菜、鸭菜趣话

那溜溜的虾仁

水乡鸭菜趣谈

吃猪肉:永无止境的讲究

苏州人不爱吃牛肉

红宝石般的红烧肉

酱方:大块吃肉的经典

红烧肉,真功夫

蒸菜:饭锅里炖蛋引出的回忆

炖和蒸:蒸汽造就的美味

老八样:江南农家味

藏在豆腐里的思绪

雪花菜:回想当时已惘然

豆腐当肉吃

农家菜:乡野吹来的风

农家灶,城里厨

野菜:辛酸消尽是温情

品味道,听故事

最相思的是碗面

汤:面的精华所在

面浇头:面子必须讲究

吃面是一种文化享受?

茶食盘里苏州味

茶食:茶的伴侣

有一种好吃叫苏式糕饼

蜜饯与糖果

糕团香糯,生活美好希望在前

苏式糕团之“糕”篇章

苏式糕团之“团”篇章

艺术糕团:俏丽芳容难再睹

带着泥土香,清新又奔放

品读苏州(二)

 乡下苏州

在那外婆桥的地方

外婆家在水乡的镇上

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

外婆为何住在桥畔?

外婆是地主、富农吗?

外婆家的那些桥

外婆镇上的乡愁

湖底的世界

真有三洋县沉陷太湖中?

神秘的上马石

荷香散作万家灯火

尹山湖啊尹山湖

山青青,如一本本书

吴王的那些山

山里的神仙,百姓的庙会

山里的先人在何处

花开花谢村里事

当年阳山挖来一丛草

四境无闲田:七种八养九行当

一户农家的往事

他们一早站在桥边

江涛声里夜未央

在那遥远的小村

 古城苏州

城河静静流

旧梦依稀内城河

远去了橹声帆影

汽笛声中迎曙光

乡愁最浓是苏城

古城好比棋盘与棋子

城头上:多少往事多少情

街巷名:厚实的乡土教材

家乡的水井,悄悄远去……

园子里的风景

田园风光,养眼又清心

醉人最是姑苏巷陌

姑苏城现出别样的面孔

传教士们纷来建洋房

欧风美雨催变了桃李花

观前街风情

荡观前,因为一种情结

玄妙观:神仙在人间

低档不低贱的美味

给你欢乐:玄妙观里谋生人

小公园:商业文化广场

欲说还休的青年会

中市大街:承载历史2600年

先有都亭桥,后有姑苏城?

阊门:千年的标志性建筑

苏州第一首诗歌咏的地方

一门两状元和苏州土产

老店谈昔:几多悲欢几多愁

石路,城外风光别样好

不尽西来南去水:复兴到落寞

清真之风吹向姑苏

风尘消去旧痕难觅

戏园里的往事

清白传家的小户人家

生活在人间世

好女儿,好儿郎

外来人的贡献

庄敬自重的中户人家

衣裳着相和城市体面

规矩或礼数:动荡凋敝中的坚持

凄美回望:花开花落不见春

新时代精英,许多出自草根

风骨如玉的大户人家

走出大门是大潮

书香浃髓,本质还是文人

古道热心,直面社会疮痍

百年激荡,烟云消散无觅处

落英纷纷因风骤

常熟有个古里瞿家

品读苏州(三)

 时节苏州

最难忘那年的味道

年盘里,满满是甜甜的温情密

年夜菜、年夜饭里的秘密

除夕夜热腾腾的两道菜

团子、圆子和年糕

苏州财神多

二月里来好风光

早春梅开姿最清

玉兰花开满堂春

能赏幽兰人有品

撑腰糕探秘

初夏的风景

立夏的风情

黄梅天,彩虹飞来的季节

池塘生青草

小满前后农家忙

蚕花娘子人不见

枇杷如金杨梅如丹

七月流火是三伏

水动风凉近黄昏

天上雷声,心中雷神

荷花生日背后的密码

夏天杂谈

酱香如蜜味道长

八月桂花遍地开

在那桂花盛开的地方

桂香如酒醉人生

月到中秋圆

秋风起,菊花黄,蟹脚痒

大煮蟹和大闸蟹

从蟹灾到养蟹

舌尖上的蟹菜

冬日悠长,冬味也悠

冬日腌菜

从“红嘴绿鹦哥”说起

冬至大如年

腊八粥香味更长

寻找那最香美最暖心的粥

羊肉:冬天里的一把火

落雪天,天冷人情暖

威武的青鱼

 民俗苏州

两姓之好,百年好合

城里的喜事

江村的红线姻缘

水乡婚俗:黄昏的绚丽晚霞

远去了的太湖渔民婚俗

茶味悠悠岁月长

茶叶以外的茶

茶馆往事

茶色里的女人

请喝一杯苏州的茶

独特的神祇

市民的狂欢节——轧神仙

蛇王原来是将军

张王独享“狗屎香”

究竟谁是文昌?

被后娘害死的猛将

好似亲戚邻居

家家观世音

黄泉路上的官府设在人世间

品读苏州(四)

 工商苏州

远去的背影

南货店:生活因此更有味

回望酱园:色彩迷离似旧画

徽州人当铺背后的秘密

苏州味中的历史低吟

酒不醉人“落山黄”

倩影依稀“小篮党”

船菜、花船菜漫谈

且看宾馆菜如何打败“四六四”

精雅绝代苏州货

玉雕:三落又三起

灯影装点人间不夜天

广东觅来橄榄核

怀袖雅物苏州扇

委婉如歌说苏绣

精、细、雅、洁,苏州风

几番风雨,落红无数

大师们的拯救

延续三千年的尊贵

戳纱:一朵清丽的花

桃花依旧笑春风

可爱的苏州猫

苏州绸缎:绚丽如烟

绸缎被面的回忆

漳缎:皇家织物命悬一台机

精美的丝绸会唱歌

厂医每天需要活蛤蟆

食堂饭菜为何香?

十万纹样诉说曾经的辉煌

工业梦:追梦路上的几个片断

总商会:士绅的觉醒和追求

清末三件事:实业之梦的发轫

豪情消磨尽,只剩清香似旧时

激情洋溢的火红年代

风雨中,机器声继续歌唱

品读苏州(五)

 文化苏州

星星点灯,照亮那个时代

小巷里一座祠堂的来历

皇帝为何要举朝大讨论?

书生要去战辽东

本是草根人,升作耀眼星

此生只与金石约

彩云散,谁人记得状元事?

书的故事:页页皆有血泪斑

曾见刀光与血影

木渎·天京城下·虞山之麓

晚霞暗去,月华凉如水

书啊,你的命运如此坎坷

常熟有奇书,当惊天下殊

八年离乱完璧归来

山塘街血经传奇

书画在日常生活中

练字即练人

城乡氤氲丹青气

从土山湾到沧浪亭畔

烽火散后还留桃花一点红

老鼠做亲……

桃花红艳易凋零

巷口的课堂

一抹昔日的阳光,照在心头

慧星耀眼划过夜空

解读苏州话里的“密码”

苏州话和阿尔泰语有关系?

苏州话里透出的文化信息

经济在苏州话中留下的痕迹

苏州话里的上海因子

苏州老古话说……

苏剧:茉莉花般清香

一根发出三树花

辉煌从边缘处迸发

前滩与后滩

美就美在最苏州

走出乞丐与妓女的阴影

说书人为何要和乞丐打群架?

弹词女演员:美丽背后的曲折

弦索叮咚话听书

书场小社会

市民大学校

委婉动听的弹词开篇

脍炙人口的四大名弹词

全本噱头的“五毒书”

《三笑》:长脚笑话

“翡翠”《玉蜻蜓》,传奇万口传

唱不塌的《珍珠塔》

手做生活口唱歌

炽热大胆的私情山歌

山歌是唱的,不是念的

苏州山歌真好听

山歌唱了千百年

医药往事

远去的单方

药香里的端庄和温馨

杂谈瓦松、红姑娘之类

吴医之光

春风亭和苦妹子

生活情趣:体现在细节中

盆景:生命的《欢乐颂》

金鱼,水中之花

蟋蟀的传奇

摆设和清供

后记

序言

丰厚·勤奋·思考

——序嵇元的新作《品读苏州》

2014年9月28日将近下班时,苏州记者站的嵇元打电话给我说,说他完成了一部书稿,下个月就要退休了,因此这部书稿是他作为驻站记者写苏州的一件职务作品。然后他提出要我给他写序。

1985年,嵇元从苏州市卫生局调到报社。当时报社正组织刚从全省各市调动来的、大学毕业分配的及从南京市招聘来的新编辑、记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闻业务培训,我去给他们讲课,就这样认识了嵇元。时间一晃,就是30年,作为在报社工作30年的老记者,嵇元也要退休了,能写本书作为自己告别记者生涯的“句号”,当然是件令人高兴也是值得祝贺的事,我虽然工作非常忙,但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写序没有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嵇元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先是在医院里做临床工作,后来在苏州卫生部门的机关里工作,他来报社前应该说对苏州的了解还是比较局部的。嵇元到新华日报来当记者,是组织调动,半途转业,后来报社又安排他做驻苏州记者,这就要求对苏州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对他来讲驻站记者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但是,我看了他发过来的书稿,颇为意外,一是内容是写整个苏州,二是字数达146万多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个驻站记者,因为工作特性,需要长期沉在驻地。作为省报记者,跑的面只是一个市而不是全省,而嵇元又是在驻地当了30年记者没有变动,这对嵇元来讲,或许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局限,但反过来看,这又是一个难得人生历练。因为这30年中,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自己有意识的安排,驻站记者可以对驻地的方方面面跑得广,进得深,对事情了解得很细,这是驻站记者相较于编辑部的编辑、记者的工作优势。而一干30年的驻站记者经历,更是嵇元写苏州的优势。我曾想,这部书,为什么要起名叫《品读苏州》呢?品就是可以细细体味其中含义的意思。一件事物,从客观来讲,其内容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值得读者来品;从主观来讲,需要静下心来,才能谈到品。也就是说,嵇元这本书中的许多东西,是值得读者细品的关于苏州的信息精华。现在信息爆炸,有许多信息其实并没有什么阅读的价值。但一部积累了省报记者30年观察、思考、资料收集、认真写作而成的书,我想还是值得一品的,换言之,读这本书,读者必有所得。

嵇元虽是从外行转来从事新闻工作,除了个人主观的努力之外,也应该说新华日报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是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集体。这个集体对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和业务有严格的要求,也提供持续的培训,嵇元就是组织安排又去南京的大学进修了三年新闻传播专业。凡是在新华日报的年轻人,如果能工作较长一段时间或能做到退休的,只要主观上努力的,基本上都能有所进步。嵇元就是在报社入的党,评上了副高职称,当了站长,作品经常得奖,也多年评为先进(十佳),成长进步的历程一路走高的脚印很清晰。报社里有大批优秀、认真、负责的领导、编辑和记者前辈及同行,对嵇元的业务严格要求,稿件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抠,非常计较,这是报风所然,自然对嵇元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他来新华日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视眼的开拓是明显的。同时,报社领导多次率领报社优秀骨干组成特派采写组到苏州采写重点报道或重大报道,这种“战役式”报道对嵇元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正是日常工作中编辑部对嵇元的严格要求,领导、前辈和同行对嵇元的辅导带动,使嵇元从一名新闻外行成长为内行,今天方能写出百多万字的书。如他不在报社30年,可能写万把字都会很吃力吧。报社文字记者的一大特点,是用词严谨,平时写文章需要挤干“水分”,我看这部书稿,虽然说字数逾百万,但可以讲还是体现了省级报纸一位老记者的文字水平,流利、干净、有“干货”。现在有人说纸质媒体受多媒体挑战正走向衰落,但嵇元这部书稿恰恰证明了,培养写作人才,写出一流稿件,可能只有纸质传媒才能做到最好,这也是纸质媒体和其他电子等传媒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嵇元这部书稿,引用材料之多,出乎一般想象。一方面,这是嵇元平时喜欢看书,长期的阅读积累,使得这部书内容厚重。但另一方面,我发现这部书里引用了大量内部资料、非正式出版资料。这些内部资料又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档案,二是地方志材料,嵇元在写作时显然得到这两大块材料的支持;三是内部出版物、内部文件和内部资料等,获得这些材料应该说是驻站记者的优势。记者在日常采访中,采访的党政机关、有关人士,会提供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大都没有出版;许多乡镇、行业,会出版一些读物,这些读物也不是正式出版物,从资料的角度来讲,这些内部的资料,数量少、又稀见,一般人不易得到,嵇元作为记者平时有获得之便利,加上他自己注意积累,写作时这些材料通过适当利用,就能使得这本书显得有独特性。这倒让我想起唐·韩愈《进学解》中所说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用于形容嵇元这部书中引用材料之多、反映出他平时对材料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勤于积累,倒也有点合适,但更主要的是一种平时阅读的厚积薄发——而平时多看书、多留意收集材料,正是新华日报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对读者来讲是这本书很耐读,但我却从嵇元这部书里体味到我们新华日报的报风,因此我是很高兴的。

作为驻地记者,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平时工作不仅仅是为苏州的市区等党政机关和主要领导服务,还常常需要采访到普通人。嵇元这本书里,就涉及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其面之广,也只有长期驻站才能做到。这些人往往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或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深刻的见解,记者通过采访,无非是像蜜蜂采蜜,将这些人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人生体会中的见解、旁人所不知道的有用信息,用这些精华酿成文章,当然比信笔而写、一味吟咏感想的文章要厚实些。新华日报在重庆时就提倡要在工作中注重交友,交友不是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而是记者在驻地广交社会各层面的良友,获得信息,吸取养料、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接地气,有人气,文章也洋溢着才气。仅从嵇元这本书里配有约400来张老照片、绘画作品,也能感受驻地记者交友多的优势。正是那么多部门和朋友的支持,提供了这么照片,才让《品读苏州》虽文字多,却显得更有看头,结合老照片读来,更觉得津津有味。嵇元做驻站记者的苏州,是一个山温水软、历史厚重、文化辉煌、经济发达、城乡协调发展、生活丰富多彩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在这样的城市当记者,虽然说事务繁杂、工作量大、人很辛苦,但能在报社的领导下、同事的支持下当一名驻站记者,也是很福气的。因为,工作就是一种人生的积累,苏州的各级领导视野开阔,能力强,做事务实,各个部门的领导水平高,对嵇元看各种事物常有指导,加上苏州各个地方都有挖之不竭、写之不尽的内容,真是只要肯动笔,加上肯用心,挥洒皆能成好文章。

我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将这百多万字的书稿全部看完,但也看了一些。2003年嵇元出版了一本近40万字的书《走读苏州》,听说不到两年就印了4次,这是值得庆贺的。但那本书主要还是借一条老街,一座园林,一座城门,一座宝塔,一座名山等“硬件”来介绍其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读来让人趣味盎然。而这本书,却是用“软”的方面来解读苏州。什么叫苏州?什么叫苏州人?苏州因何而兴、今天发展再上层楼应凭借什么?苏州人为何不爱吃牛肉、不注重过生日?苏州农村为什么有那么多土庙、有那么多外人不知道的土神?苏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时社会、经济受到很大摧残,百多年来如何在探索发展、创出了和明清时不一样的苏州?苏州人精工制作的扇子、玉雕等,是供人把玩的玩意还是体现了一种“匠的精神”?为什么说苏帮菜是改革开放后因菜品丰富才发展成的一个菜系?苏州精美的丝绸背后有些什么故事?苏州人为什么对工业情有独钟?苏州在崛起过程中有些什么喜悦或辛酸?苏州的镇,是一个什么样的温床?茶馆仅仅是为了让人休憩的场所?苏州人过年只是为了准备许多吃的让全家共享吗?……

新华日报写作提倡“抓问题”。就是这一篇报道,你记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引人以思考,给人以启示。写文学作品也应如是吧,你写这篇文章给读者看,是想说明什么?文各有体,许多文章只是谈谈吃、谈谈穿、谈谈玩,谈谈风花雪月、闲情趣事……这固然也是文坛需要的一类文章,但作为新华日报老记者所写的一部城市随笔式散文,我想还是应该有点“问题”在里面,告诉一般人所未知的秘辛。许多谈苏州吃的文章,也是别开生面,凝聚一段段乡愁在里面,让人一篇文章看过后,会忍不住掩卷想一下。嵇元这部书稿,考虑到不要让人阅读时的感觉太沉重,只是娓娓而道一点往事,许多问题也只点到为止供人自己作思考,并没有深入涉及,但文字的背后凝聚了嵇元的许多思考。我想,这样的书,只要让人耐读,读后有点体会,那这部书就有价值了。其实看苏州,确实不能只是看到园林、小吃、戏曲、幽巷、美女、状元之类,苏州是一座博大精深、各方面都很精彩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今深看一眼,或用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还是有意义的——因此如果能细细阅读嵇元这部书,是必有所得的有意义的事,因此我愿意作郑重的推荐。

听说嵇元现正在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撰写一本有关中药的书,那这是嵇元的第三本书了,没想到他老本行还没有生疏,我期待嵇元不断有佳作推出。

周跃敏

内容推荐

嵇元著的《品读苏州(共5册)》从今天苏州的源头——古代吴国泰伯建阖闾大城写起,将其历史脉络、文化基因、风土地貌、城市变迁、民俗人情、市井工商、衣食住行、书画雅玩等等,几近面面俱到地叙写一番,旁征博引,详略得当,结构清晰,语言活泼。

作者以独特散文笔法写苏州古代特别是近150年来的发展与社会风情,尤其是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果实,使得这个地级市横空崛起,靓丽得就如共和国一颗耀眼明星。作者以水的苏州,真味苏州,乡下苏州,古城苏州,时节苏州,民俗苏州,工商苏州,文化苏州八个方面讲述苏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史。同时,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及珍贵照片。

这是一部有关苏州这座城市的百科全书,一部全景式展现苏州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一部有关苏州方方面面的精品力作。

编辑推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更是了不起!

160万纯文字,1400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和图片,旁征博引大量历史资料,30年记者生涯,独特散文笔法,共同铸就一部明星城市苏州的百科全书,一部全景式展现苏州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一部有关水的苏州、真味苏州、乡下苏州、古城苏州、时节苏州、民俗苏州、工商苏州、文化苏州的宏篇巨作。

凡读嵇元著的《品读苏州(共5册)》后,必不会失望;凡关心、热爱苏州的,理当一读;凡收藏此书,愈久弥珍,必有所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