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喜鹊登枝
2015年的8月6日,第四轮生肖猴票开机印刷。
生肖猴票刚刚印刷而已,这街头巷尾、短信、微信、微博就议论开了:
——生肖猴票是黄永玉设计的。
——这生肖鸡票由谁设计呢?
陈龙也有着同样的疑问。
是呀,猴年过后是鸡年。
对于刚刚举办的生肖猴票开机仪式,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其实陈龙心中很是激动。
他想起,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出线,以及在天安门广场置身于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人群中,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情。
他心里清楚,作为一位普通的邮政人,一生能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足矣!
按理说他应该欣喜若狂,但是这种感觉刚有个苗头就被他给熄灭了。
此时,陈龙呆坐在办公桌前,桌案上摆着印制局刚刚送来的猴票样张,以及印刷开机现场的照片。旁边的墙壁上,贴着生肖猴票的印刷进度表。
关于邮票的印刷,有一个常识需要在这里普及一下:
——中国邮票的印刷工艺,在一般的年份,胶印和影写大约占七成多,雕刻版邮票占三成不到。
——邮票印刷采用何种工艺,主要取决于邮票图稿的设计风格。
——用雕刻工艺印制的邮票最受集邮者的欢迎。
——近些年,雕刻版邮票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这套生肖邮票由于是采用胶雕套印,生产周期至少要5个月。
隔着办公室的窗户,陈龙看到外面的空调机上站着一只喜鹊。它一边叽叽喳喳叫着,一边向里面张望。
当然稍有头脑的读者都明白,喜鹊这时候出现绝非偶然,完全是为陈龙产生联想做铺垫。
于是,陈龙叹息道:“这,鸡票谁……”
这喜鹊配合地被他的叹息声所惊动,振翅飞到附近的一棵大树上。
陈龙眯着眼睛目送它飞走。
“喜鹊登枝”,好兆头!
陈龙又回到他原来的思路上来: “这鸡票该由谁来设计呢?”
他知道,这些年,每年的生肖邮票的设计者人选一般都是最令人头疼、最难确定的事情。
想到这里,陈龙心里面多少有些烦躁,不过表面上却还是风轻云淡的样子。
“当当当”有人敲门。
“领导,忙啊?”一个人推门进来。
陈龙好不容易理出的头绪又没了。他不悦地抬起头,发现来人是武马,只好把不满压下去,露出和蔼的笑容。
“武马,进来,不忙,在想事。”
武马这人信息量很大,业内业外的情况都知道一些。更何况他看问题有自己的见解,经常能说到事情的点子上。
武马看样子有什么正事,不像是来闲聊天的。
“生肖猴票印刷开机后,舆论反应不错……”
反映这样问题的同事每天都要来十几个。
尽管陈龙很忙,自己的同事来反映问题他都得接待。这大概是他了解基层情况的一种方式吧,也是基本的礼貌。
闲聊了一会儿,陈龙不得不问武马: “你还有别的什么事吗?”
武马说:“哦,是不是该考虑鸡票的设计者了?”
陈龙一拍手: “咱俩想到一起了。”
这是欣赏。武马这个负责邮票选题部门的领导看来很称职!
“武马,你的意见呢?”
一般的邮票设计,两人事先还是要商量一下的。何况生肖邮票不一般。
“我也没想好……从第四轮生肖猴票的设计者来看,我们选的很准,这效果已经出来了……可是第二枚鸡票选谁,我……”
“你这家伙也真是的……有什么想法就说……”
“有舆论建议,是不是这一轮都请黄永玉先生来设计?”
“这事不那么简单……至少生肖邮票的发行历史上没有过……”
“但是,美国邮政好像是一个人,而且还是华裔设计家,叫李什么……”P1-3
很多年前,我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很多时候,人们执着地干一件事情,都是出于偶然的尝试。
当初我喜欢上写作也出于偶然。
当时,同几位朋友闲聊天,大家都说集邮活动影响够大,可是缺少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
小说?是想写就能写得了的吗?
人家真诚地告诉我,其实写小说也不难!
于是乎,我就冒出个想法,自己要写小说。
当然,是不是能写出来,我得试一试。
我先到网络上了解一下情况,如此看了一圈儿,发现了很多好的作品,与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比较,心里凉了大半截。
虽然万般不甘心,但也不得不任凭“写作”两个字在脑海里翻滚,无法阻挡。
于是乎,决定试一试!
出于偶然的谈话,却成型于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包括节假日。为此,我每天清晨六点钟到单位,每晚九点回家,也算早起晚归了!
本人步人中年后才开始写小说,最初的小说应该是2012年发表的《见信如面》。那本小书刚出版后喜得什么似的,赶紧催着出版社要样书,然后签上“雅正”一类的词汇发朋友圈。
渐渐地写得多了,也就渐渐麻木了。
但作为写手,还是希望自己的码字能变成铅字,读者越多越好,风格越变化越好。
新书《猴年过后是鸡年》没有延续《猴票她爹和爹的猴儿》、《黑便士的奇幻穿越》和《“猴王”是怎样炼成》几本书的写作风格,尝试的是另外一种简约、诙谐、朴实的文风。
相信认真的读者读后能感觉到写作风格的变化。
这里要特别感谢韩美林先生和他的夫人周建萍女士,他们不仅通渎了全书,对个别章节做了改动,为小书写了序,设计了封面,题写了书名,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插图。
愿读者能够喜欢这本小书。
作者
2016年9月8日于北京
邮票在中国是个舶来品,中国最早的大龙邮票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方寸之间的喜怒哀乐,联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其中由中国邮政发行的生肖系列邮票,自一诞生起,就广泛受到社会关注。
我与中国邮政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彼时我就颇爱集邮。1956年,我收集了十几大本集邮册,一万多枚邮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邮票丰富了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视野。后来这些邮票在“文革”抄家中散落,至今也不知道它们的下落。改革开放以后,我分别设计了《癸亥年》的猪票和后来的《熊猫》特种邮票,当年想到这些邮票同信使一样,行走于各个厂矿、村庄,邮票中生肖及动物的形象就一定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今,邮票的实用功能虽然减弱了许多,但此时的邮票流入的都是有着更高欣赏水平和眼光的藏家手中,对邮票艺术效果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和中国邮政合作设计丁酉年的鸡票,也可算是这么多年友谊的延续。
随着丁酉年生肖邮票的诞生,其过程中的种种经历都变成了精彩的故事。有些是我亲历的,比如建萍为了说服我修改设计风格用的种种手段,有些我是看了书稿才知道,像为了确定鸡票的设计者引发的“龙虎斗”。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故事仿佛联通了时光隧道,让我又回想起跟生肖鸡票有关的美好时光。
于我而言,鸡的形象是我比较喜欢的题材。首先,在很多上古岩画和古代图案中都积累了丰富的和鸡相关的造型;其次,鸡的色彩绚丽多彩,组合变幻可以很丰富;多变的造型、装饰与色彩的搭配,可以演变出成千上万种不同形态的鸡的形象,这些形象元素又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所以说,画好一张鸡并不难,难的是在生肖邮票的设计中,一方面要尊重邮政公司作为委托方的意见,二是要在方寸之间将各种含义融合进去,还要和同一轮的其他生肖邮票保持统一和协调,这和艺术家随心所欲的创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由此,邮票诞生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的想不到和出乎意料,这些有着戏剧性过程的记录在今天看来,正是事情本身在经历过不同的尝试之后所做出的选择,其中包含人与人之间性格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对于真实生活而言,协调处理各种问题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这些来自生活的点滴在经过作者的搜集、整理和创造之后变成文字、情节和故事,最终体现为《猴年过后是鸡年》这本书稿。
作者送来这部书稿,遵嘱为这本书作序,我想一是这段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想法到现实的故事,其间充满了新鲜和趣味,二是综合了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对生活逻辑的理解以及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手捧这样的文字娓娓道来,至今仍能让人感觉到字里行间散发出的一丝丝热度。
汪嵩编著的《猴年过后是鸡年(1983-2017农历丁酉年)》是一部全景式展现第四轮生肖鸡票从设计、雕刻、印刷到发行的长篇纪实文学小说,主人公是第四轮鸡年生肖邮票的设计者韩美林。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全方位展示了生肖邮票的魅力、生肖邮票收藏者的热情和生肖文化的内涵。相信读者看过此书后都会为他的艺术才华、他的坎坷经历、他的一瞥一笑而触动自己的内心。
汪嵩编著的《猴年过后是鸡年(1983-2017农历丁酉年)》全景式展现第四轮生肖鸡票从设计、雕刻、印刷到发行的过程;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为该书作序,设计封面,题写书名;韩美林先生和他的夫人周建萍女士为该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插图。邮票在中国是个舶来品,中国最早的大龙邮票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