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弘道遗爱(来华英国女传教士艾伟德传)/沁河风韵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中亚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赵中亚著的《弘道遗爱》是该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赵中亚著的《弘道遗爱》力图在扎实的文献史料基础上,参照艾伟德个人以及中英社会的历史大背景,努力呈现一个真实、复杂的艾伟德,揭示她从一个普通的女仆到社会楷模的演变历程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最后要指出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本研究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田野及口述访谈,这也是引以为憾的事。

目录

引言

一、艰辛的来华之旅

 1.来华之背景

 2.来华遭拒及努力

 3.跨越欧亚大陆

 4.进入山西

二、传教于晋东南

 1.八福客栈

 2.放足监督

 3.救助难童

 4.监狱传教

 5.家信中的战前生活

三、抗日战争中的艾伟德

 1.艾伟德笔下的战争

 2.救助伤兵、难民

 3.刺探日军情报

 4.教化土匪

四、大迁徙及在中国内地最后的岁月

 1.转移难童的原因

 2.大迁徙

 3.病倒

 4.在中国内地最后的岁月

五、晚年的艾伟德

 1.享誉故乡

 2.对电影《六福客栈》的态度

 3.艾伟德的心结

 4.《六福客栈》公映之后的艾伟德

 5.去世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艾伟德年谱简编

附录二 艾伟德相关文献选编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传教于晋东南

1936年7月21日,艾伟德给刚刚添了宝宝的亲友写了一封信,信中内容表明,之前她在烟台已经给亲友写过信。但在这封信中,艾伟德主要表现出的是对获悉亲友家(属于其母亲的家族)添了新生儿的开心,同时也向亲友们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世界。艾伟德重申自己不再想结婚,但也不讳言自己很孤独的情况,希望英国的亲人们常给她写信,多些交流。此外,艾伟德还谈到在劳森夫人去世后自己曾经协助医学传教士霍伊特(Hoyte)照顾其临产的夫人,并因此得到一些薪水,从而使自己生活得较为体面。而两年前,艾伟德患重病期间得到过霍伊特医生夫妇的帮助,并在他们的照顾下得以康复。在信的末尾,艾伟德告诉英国的亲友,她从晋城到烟台的旅程需历时两个星期。最后,她也向家人交代暂时没有回到英国的打算。以下附上该信的原文:

我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呢?我像你们一样兴奋。刚刚我才离开一个在内地会神道院里学习的女孩的婚礼现场,然而那算不得什么,你们厚厚的来信才令我很振奋。我拿着信回了自己的房间,打开前,我还在想这次令我兴奋的究竟是什么呢?我跪了下来,为蒙上帝应许的人们祈祷。我确信你们这次定是得到了上帝的应许,没有什么比成为你们孩子的教母更令我开心,你们带给我一个小精灵。我回到家时看到信中的内容时,几乎为你们高兴地要哭了起来。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实在太高兴你们告诉我孩子的名字以及关于他的一切……愿上帝保佑你们。孩子交托给你们了,他尚不知以我为荣,但你们的事情还是令我很快乐,因为我知道什么事会永久,我也保证将一直为你们祈祷。孩子将为荣耀上帝而长大,他会帮助你们,取悦你们。我以后要时常小声哼唱那句赞美诗,“感谢上帝垂听、应许我这个不配的人。”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抬头为A.E维斯基(维斯基是艾伟德母亲原来的姓)及其儿子的便条,看了又看,我突然明白,要看得更久远一些,我终于止住了幸福的眼泪。我很高兴你们喜欢那些小礼物,想到自己是第一个送孩子礼物的人,我就很骄傲。你一定能够看到礼物里所蕴含的狂热和兴奋,以及我晚上爬起来包装礼物时祈求上帝保守你们的心意。我愿全身心地为你赞美那个孩子。上帝一定会与你们在一起,感谢他所带来的一切美好。我觉得孩子是部分属于我的,所以当然有义务送他礼物。你们不能、其他人也不能剥夺我的这种快乐。我再说一次,我永远不会结婚,但我会和所有的朋友在一起,也会因他们而幸福。

亲爱的,你能够体会我生活中的孤独,时常有些刺激,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关门上锁后整晚只留下你一个人时的感受。在许多星期里的每天晚上,没有人和你讲话,因为中国人不会也不曾真正理解我们。我爱他们,爱那些孩子,爱教会中的女生,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也一直渴望来自英国的友谊。

我很高兴你们告诉我家里的一切,也愿意闭上眼睛想象你们在家里做的事情。妈妈写信告诉我厨房窗帘的颜色,架子上摆放了许多的玫瑰花,我的视线从我所居住的单调、肮脏的中式房子里挪开,停在家乡那间可爱的、红色的厨房里。

我不晓得你是否了解我的情况,劳森女士去世后,我在附近居住了一段时间后,然后去给霍伊特医生帮忙,他的妻子将要临产。你要知道,我们这里没有护士,也没有英国医院的那些东西,因为这里外国人太少了。我所在的地区,中国人基本不懂得清洁、卫生,也没有任何用于消毒的东西。而且你也知道,我并非护士,只是了解一点卫生护理的知识,所以那时候和医生一同守在产妇身边。孤零零的生活在中国,我仍然没有一处自己的住所,只有很少的钱,也不懂多少中文,这真是很令人不快的感觉。P48-49

序言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就要付梓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同时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乐意受诸位作者之托写下一点感想,权且充序,既就教于作者诸位,也就教于读者大众。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

说到“协同创新”,是要费一点笔墨的。带有学究式的“协同创新”概念大意是这样: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教育部2011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做法上又提出“四个面向”: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4年春天,山西大学成立了“八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是由我主持的“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在2013年11月山西大学与晋城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征求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集中校内外多学科同人对沁河流域进行集体考察研究的计划,“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由此诞生。

风韵是那前代流传至今的风尚和韵致。词有流风余韵,风韵犹存。

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风尚和韵致: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这里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北方城堡”;这里有相当丰厚的煤铁资源;这里有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这里更有那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横穿山西中部盆地的汾河流域以晋商大院那样的符号已为世人所熟识,太行山间的沁河流域却似乎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沁河流域在滚滚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也在波涛翻涌。由此,我们注目沁河流域,我们走向沁河流域。

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对沁河流域进行考察和研究,是由我自以为是、擅作主张提出来的。2014年6月20日,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鸣锣开张:走向沁河流域”的报告。在事先张贴的海报上,我特意提醒在左上角印上两行小字“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平台,一个众教授聚首的场域”,其实就是工作坊的运行模式。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是一个集多学科专家学者于一体的学术研究团队,也是一个多学科交流融合的学术平台。按照山西大学现有的学院与研究所(中心)计,成员遍布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城乡发展研究院、体育研究所、方言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按照学科来计,包括文学、史学、政治、管理、教育、体育、美术、生态、旅游、民俗、方言、摄影、考古等十多个学科。有同人如此议论说,这可能是山西大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真正的一次学科交流与融合,应当在山西大学的校史上写上一笔。以我对山大校史的有限研究而言,这话并未言过其实。值得提到的是,工作坊同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使大家取长补短,而且使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得以提升,.他们就“沁河风韵”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甚至以此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是一次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学术实践,是图书馆和校园里的知识分子走向田野与社会的一次身心体验,也可以说是我们服务社会,服务民众,脚踏实地,乐此不疲的亲尝亲试。粗略统计,自2014年7月29日“集体考察”以来,]二作坊集体或分课题组对沁河流域170多个田野点进行了考察,累计有2000余人次参加了田野考察。

沁河流域那特有的风尚和韵致,那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引着我们。奔腾向前的社会洪流,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在召唤着我们。中华民族绵长的文化根基并不在我们蜗居的城市,而在那广阔无垠的城镇乡村。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文化先觉的认识者和实践者,知识的种子和花朵只有回落大地才有可能生根发芽,绚丽多彩。这就是“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同人们的一个共识,也是我们经此实践发出的心灵呼声。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是集体合作的成果。虽然各书具体署名,“文责自负”,也难说都能达到最初设计的“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写作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位作者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作,每一本书的成稿都得到了诸多方面的帮助:晋城市人民政府、沁水县人民政府、阳城县人民政府给予本次合作高度重视;我们特意聘请的六位地方专家田澍中、谢红俭、王扎根、王家胜、姚剑、乔欣,特别是王扎根和王家胜同志在田野考察和资料搜集方面提供了不厌其烦的帮助;田澍中、谢红俭、王家胜三位专家的三本著述,为本丛书增色不少;难以数计的提供口述、接受采访、填写问卷,甚至嘘寒问暖的沁河流域的单位和普通民众付出的辛劳;田同旭教授的学术指导;张俊峰、吴斗庆同志组织协调的辛勤工作;成书过程中参考引用的各位著述作者的基本工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对本从书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都是我们深以为谢的。

后记

人文科学研究向来注重积累,在掌握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才可能取得较为出色的成果。在博士阶段,本人的研究领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曾涉及大量与传教士相关的中外文献。2012年,到山西大学工作以后,考虑之前的学术积累,本人将山西近代基督教史作为个人的主要领域。但很快发现,相关研究的开展面临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与新教)在近代山西流布很广,但山西地方志中关于基督教的记载较之临近的河北、山东、陕西、河南等省少之又少。档案馆相关的收藏多少是一个方面,开放程度却乏善可陈。于是本人只得暂时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尽量在一些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信仰覆盖的村庄做些调查访谈,寻找感觉;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山西基督教相关的外文文献。然而,如何着手进行研究却仍是个问题。

2014年,行龙教授牵头研究沁水流域,吸引到山西大学多学院、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在行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本人确定以20世纪30年代在山西省阳城县传教的英国女传教士艾伟德为个人的研究选题。正是借助这个选题,本人才真正进入山西基督教史的研究领域。故而,要特别感谢行龙教授的关心与帮助。

而在收集史料过程中,感谢山西大学校研基金的支持,以及挚友李丹婕在本人查阅北大图书馆所藏艾伟德英文传记时所提供的帮助,感谢山西大学教师国外培养计划的资助,使本人有机会赴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访学,从而有更为便利的条件收集研究所需的文献。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所藏之艾伟德个人档案的获得,则要特别感谢在伦敦大学就读的占蓓蓓博士以及余琼博士。至于识读艾伟德的英文手稿方面,则要特别感谢与本人在同一办公室的山西大学博士后、美国友人倪志宏(Matt)。

此外,本人还要感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胡英泽教授与《六福客栈:小妇人艾伟德传奇》的作者张石山先生惠赐新著;也要感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其他同事在本人研究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与鼓励。最后,还要感谢从未谋面的台湾友人陈中陵先生,感谢他惠赐自己的硕士论文。

由于本人学识浅陋,理论功底一般,加之时间仓促,文献无法穷尽,以至于目前所呈现这部小传不足之处必多,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赵中亚

2016.02.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