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郝平著的《战争往事》是该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争往事(沁河流域的动荡岁月)/沁河风韵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郝平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郝平著的《战争往事》是该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郝平著的《战争往事》介绍:从长平之战时的屯城而驻到助岳飞抗金时的太行忠义,从明末清初的“流寇”过境到清末乱世的太平军、捻军纷扰,从军阀混战的动荡不安到全民抗日的太岳战场,“一村一堡寨”,处处皆历史。沁河以其宽厚广博的胸襟传承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书写着一部部传颂千秋的中华历史。 目录 绪言 一、长平之战:孔道之间筑屯城 1.韩亭献地 2.王龅攻城 3.廉颇坚守 4.赵括为将 5.逐鹿长平 6.千秋往事 二、太行忠义:依山据险共抗金 1.金军南侵 2.义结丹坪 3.南阳村激战 4.忠义传千古 三、兵燹之患:堡寨林立护村落 1.明清映像 2.揭竿而起 3.“流寇”袭扰 4.官兵与流民 5.筑堡自卫 6.瘟疫骤起 7.劫后苍凉 四、此起彼伏:风云接踵扰沁河 1.太平军临境 2.“闹盐粮 3.西捻军过境 4.饥荒与匪患 5.阳城义和团 6.农民反增赋 7.洪汉军 8.溃军为非作歹 9.民众抗匪 五、同仇敌忾:抗日烽火耀太岳 1.建立根据地 2.抗日运动 3.苦难记忆 4.难忘太岳战场 主要参考文献 写在结尾的话 试读章节 一、长平之战:孔道之间筑屯城 从靳、谢二人的研究情况来看,赵军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为秦赵交战之初最早的防线;丹河防线,即依靠丹河两岸之山川阻隔构筑第二道屏障;百里石长城防线,即西起今高平丹朱岭(长平关),向东经羊头山,再经金泉山到陵川与壶关交界之马鞍壑处。如果说空仓岭(赵西垒)是赵的防御前哨,丹河是主阵地,那么百里石长城便是赵军的后路了。由此我们再读上文史料,便可知王龅率领的秦军首先将赵国的第一道防线给破除了,初战失利,老将廉颇屯驻今高平米山镇之大粮山,“坚壁以待秦”,打算通过坚守来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于是廉颇命人在大粮山上修筑“廉颇屯”,同时命人以沙子装袋,白天运上,夜晚运下,故意告诉秦军赵国军粮充沛,以打击舟车劳顿的秦军妄图速战速决的野心。 “秦数挑战,赵兵不出”,王龅几番骂战,老将廉颇只是按兵不动,这使王龅大为恼火,找个什么方法来鼓舞士气呢?赵军不是在大粮山设置粮仓吗,秦军也设,于是在空仓岭上,一座座粮仓随即设立起来,据雍正《泽州府志》载:“空仓山,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沁水县界。《县志》:‘右阻仓岭,即白起诡运米置仓于此,以绐赵军。’”县志中记载空仓岭的粮仓是白起为诱骗赵军而设的,但就长平之战的整个推进过程来看,似乎是王龅更为准确,或许是出于显白而隐王的缘故,个中缘由,似乎已经是无史可稽了。 怎奈空仓岭为坚岭石壁,岭上多是石头,缺乏砂土,于是建起来的粮仓只能空荡荡的用锁锁上。粮仓落成之后,秦营有意识地组织士兵参观,炫耀他们粮食充裕,实力雄厚,以稳定士兵情绪,并虚张声势,极力向四处传播,以山对山,以仓对仓,和赵军所在的大粮山相对抗。不料此地突然连刮了几天大风,将秦军所建之粮仓尽行摧毁,空仓之实便显露无遗,之后,乡人因事命山,此地自此遂名空仓岭。 4.赵括为将 随着王龅攻下赵之“西垒壁”后,秦赵之间的战争便进入了对峙时期。眼看长久之战必定是利赵弊秦,秦国无奈,只得派人使出了离间之计,掷重金让人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仅打了败仗,而且还让军士死伤甚多非常不满,又恼怒廉颇在败仗之后竟然坚壁不出战,于是听信谗言,下令由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这边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的消息一出,秦王立即密令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起赴上党,而原来的秦军统帅王龅降为尉裨将。一时间秦军也秘密地完成了将领的更替,同时严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武安君白起进入上党腹地,那么其驻扎何处呢?在今天沿沁河南下的沁水、阳城交界处有个武安村,相传这就是当年白起进入沁水流域之后扎营之所。 武安村位于今天的沁水县嘉峰镇东南边陲,光绪《沁水县志》载:“武安城,即今武安村。白起侵赵,屯兵于此,故垒尚存。”武安城西临沁河,背倚峭壁,寨中还有地道与外界相通,地道口与寨门至今尚存,这或许可算作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用兵地道了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但凡路经沁水道,总要来此瞻仰观看一番,前文提到的明中叶之文坛领袖、复古主义流派“前七子”代表李梦阳便是如此。 李梦阳是明朝弘治年间的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而遭牢狱之灾,刘瑾倒后,李梦阳迁江西提学副使。李翰曾巡按陕西茶马,又任陕西按察使,二人有师生之谊。李梦阳受李翰之邀,赴陕途中,道经沁水,沿途一路观光赏景,途经沁河流域之时,更是被其沿岸优美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古迹所吸引,留下了几首怀古诗作,除了前面的《端氏城》之外,尚有《马邑城》、《武安城》、《王离城》三首诗作,全部辑录于其《空同集》中。诗人笔下的武安城又是何等模样?P6-7 序言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就要付梓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同时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乐意受诸位作者之托写下一点感想,权且充序,既就教于作者诸位,也就教于读者大众。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 说到“协同创新”,是要费一点笔墨的。带有学究式的“协同创新”概念大意是这样: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教育部2011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做法上又提出“四个面向”: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4年春天,山西大学成立了“八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是由我主持的“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在2013年11月山西大学与晋城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征求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集中校内外多学科同人对沁河流域进行集体考察研究的计划,“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由此诞生。 风韵是那前代流传至今的风尚和韵致。词有流风余韵,风韵犹存。 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风尚和韵致: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这里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北方城堡”;这里有相当丰厚的煤铁资源;这里有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这里更有那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横穿山西中部盆地的汾河流域以晋商大院那样的符号已为世人所熟识,太行山间的沁河流域却似乎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沁河流域在滚滚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也在波涛翻涌。由此,我们注目沁河流域,我们走向沁河流域。 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对沁河流域进行考察和研究,是由我自以为是、擅作主张提出来的。2014年6月20日,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鸣锣开张:走向沁河流域”的报告。在事先张贴的海报上,我特意提醒在左上角印上两行小字“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平台,一个众教授聚首的场域”,其实就是工作坊的运行模式。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是一个集多学科专家学者于一体的学术研究团队,也是一个多学科交流融合的学术平台。按照山西大学现有的学院与研究所(中心)计,成员遍布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城乡发展研究院、体育研究所、方言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按照学科来计,包括文学、史学、政治、管理、教育、体育、美术、生态、旅游、民俗、方言、摄影、考古等十多个学科。有同人如此议论说,这可能是山西大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真正的一次学科交流与融合,应当在山西大学的校史上写上一笔。以我对山大校史的有限研究而言,这话并未言过其实。值得提到的是,工作坊同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使大家取长补短,而且使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得以提升,.他们就“沁河风韵”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甚至以此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是一次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学术实践,是图书馆和校园里的知识分子走向田野与社会的一次身心体验,也可以说是我们服务社会,服务民众,脚踏实地,乐此不疲的亲尝亲试。粗略统计,自2014年7月29日“集体考察”以来,]二作坊集体或分课题组对沁河流域170多个田野点进行了考察,累计有2000余人次参加了田野考察。 沁河流域那特有的风尚和韵致,那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引着我们。奔腾向前的社会洪流,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在召唤着我们。中华民族绵长的文化根基并不在我们蜗居的城市,而在那广阔无垠的城镇乡村。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文化先觉的认识者和实践者,知识的种子和花朵只有回落大地才有可能生根发芽,绚丽多彩。这就是“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同人们的一个共识,也是我们经此实践发出的心灵呼声。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是集体合作的成果。虽然各书具体署名,“文责自负”,也难说都能达到最初设计的“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写作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位作者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作,每一本书的成稿都得到了诸多方面的帮助:晋城市人民政府、沁水县人民政府、阳城县人民政府给予本次合作高度重视;我们特意聘请的六位地方专家田澍中、谢红俭、王扎根、王家胜、姚剑、乔欣,特别是王扎根和王家胜同志在田野考察和资料搜集方面提供了不厌其烦的帮助;田澍中、谢红俭、王家胜三位专家的三本著述,为本丛书增色不少;难以数计的提供口述、接受采访、填写问卷,甚至嘘寒问暖的沁河流域的单位和普通民众付出的辛劳;田同旭教授的学术指导;张俊峰、吴斗庆同志组织协调的辛勤工作;成书过程中参考引用的各位著述作者的基本工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对本从书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都是我们深以为谢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