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个世界有怀才不遇吗?
我想请唐伯虎与王阳明回答
这个世界有没有怀才不遇?
这个问题,我想请唐伯虎跟王阳明回答。
说起怀才,唐伯虎有一大堆话要说。
死了的不管,活着的人里,确实没有比他更有才。从小是神童,玩什么都第一,诗文书画个个冒尖,十七岁画了一幅画,礼部尚书吴一鹏一看,这不是天才吧。
而且人家还特不爱学习,跟今天的学霸一样,该写诗写诗,古时候写诗其实跟现在写网文是一样的,纯为好玩。该画画也画画,该练字练字。这些东西又不像现在搞得好了可以高考加分。人家就是图个玩。
太有才了,不找点地方发泄,可能会憋坏。还是好朋友祝枝山看不下去了,说你也看点正经书吧。
所谓正经书,就是四书五经这些科考指定教材。
好吧,那就找出来翻翻,突击抱了下佛脚。中考的时候,大家吃饭,唐伯虎说了一句话:这一次的中考状元就是我了。
大家都点头,没有人说他吹牛。
事实也证明他没有吹牛。这一次乡试,唐寅考第一,为应天府解元。
第二年会试,也就是高考。考完出来,大家聚会,聊聊高考情况。作为学霸,标准的回应是:唉,这次考砸了。
唐伯虎没有,他说:不好意思,这一次的会元就是我了。
依然没有太多人怀疑这句话,毕竟唐伯虎的名气已经传开了。毕竟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事实上,把江南这个区域定语去掉,也是基本成立的。但是,不能去掉“才”字。因为如果评江南四大人物,或者江南四大杰出贡献人物、江南四大优秀青年等,可能唐伯虎就排不上了。
有一个人可以排上,比唐伯虎小两岁的王阳明。
说起怀才,王阳明也有一大堆可以说。
王阳明同样是个天才,什么东西一教就会,还能举一反三。
跟唐伯虎一样,王阳明也不是一个“三好”学生。唐伯虎喜欢诗词书画这些能宣泄才气的东西。王阳明喜欢琢磨。一开始就琢磨起月亮跟山的关系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这种绕口令的东西,现在我们知道叫哲学。那一年,王阳明十二岁,就开始研究形而上的哲学了。他照着哲学系教授朱熹编的《圣人是怎么炼成的》一书,在院子里琢磨竹子,希望发现“理”这种传说中的东西,从而成为圣人。
但最终,他还是被父亲打回了教室,开始读起科考指定教材。第一次乡试,王阳明没有说一定是解元。毕竟他也是临时抱抱佛脚,也不是什么四大才子之首,目标不敢那么宏大。确实也不是解元,好在,也考上了。
乡试通过了,接下来是会试。
王阳明还是老一套,平时琢磨形而上,临考突击一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书。
好了,怀才的阶段结束了,接下来,该吐吐槽不遇了。
唐伯虎落榜了,不但落榜了,连复读的机会都没有。
唐伯虎被人告了。在酒店吹牛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他牛,还有人认为他作弊,往上一举报,发现确实已经定唐伯虎为会元。
政府才不管你是不是天下第一才子。他们只会问:为什么榜单还没公布,你唐伯虎就敢宣称已经稳拿第一?再一查,果然有问题。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巧合。唐伯虎冤不冤,已经说不清了。
处理的结果是,主考官被提前退休,唐伯虎被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这等于唐伯虎是去考北大的,结果被调剂到了蓝翔学开挖掘机。
不遇啊不遇!
现在知道为什么学霸们考完之后,都是一副痛不欲生肝肠寸断,上天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一定再检查一遍的模样了吧。
低调才是王道。
王阳明也没有考中,他本以为可以照乡试的方法突击一下,但没想到,地方考试的经验搬到中央不灵了。王阳明考了两次都落榜。好在,他还能够人生豪迈,从头再来。
咬咬牙又复读了一届,终于考中了。考上包分配,兵部武选司主事,六品官,不大不小。这是不是怀才相遇?
是的,他遇上了大太监刘瑾。
当时大家正在开刘瑾的批判大会,他一个热血青年,愤怒文青,也扯着嗓子吼了一通。
他的嗓门最大,一下被刘瑾盯上了,刘瑾奉送他四十大板,然后打发他到边远山区,地点在贵州龙场驿;职务:驿丞,也就是官办招待所所长。编制只有一个,所以王所长又兼了王门卫、王保洁、王电工、王更夫……
这一下,别说遇见伯乐了,就是想遇见一个农民伯伯,也得天气好,人家出来干活才行。
不遇啊不遇。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