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瑔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张荣芳、慎海雄、岑桑编著的《江瑔》这本小册子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江瑔的家世、家族及教育,民主革命社会活动,学术研究成果及文艺创作。希冀使读者对江瑔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瑔/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荣芳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瑔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张荣芳、慎海雄、岑桑编著的《江瑔》这本小册子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江瑔的家世、家族及教育,民主革命社会活动,学术研究成果及文艺创作。希冀使读者对江瑔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内容推荐 江瑔(1888~1917),字玉瑔,号山渊,良垌镇南溪村人。民主革命者、政治活动家、中国同盟会员、南社成员。祖父江诚和、父亲江慎中、胞兄江珣都是举人,江瑔是南溪第三代最有名的才子。江瑔平生著作甚丰,著有《山渊阁诗草》、《绿野亭边——草庐诗话》、《仂庵文谈》、《姓名古音考》、《诗学史》、《经学讲议》、《读子卮言》、《作文初步》、《劫余残灰录》、《旅京一年记》、《芙蓉泪》、《辣女儿》等。张荣芳、慎海雄、岑桑编著的《江瑔》从江瑔的家世教育讲起,介绍了其革命事迹,还论述了其相关著作的社会影响,是其通俗小传。本书收入《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共五万字。 目录 一、家世、家族与教育 二、民主革命社会活动家 三、《读子卮言》及其影响 四、《新体经学讲义》及其价值 五、编纂《作文初步》 六、“经世致用”的史学成就 七、《芙蓉泪》及其社会意义 八、先继承后创新的文论与诗话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世、家族与教育 (一)家世 江瑔(字玉泉,号山渊),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今廉江市)南溪村。江瑔后人江日亨在《廉江文化名村南溪》(未刊稿)一文中说,南溪村是岐岭村的子村。岐岭建村已达三百年。岐岭江氏先祖一支初隐居福建汀州上杭县,后再迁永定县。明嘉靖年间举人江念(作圣)公次子江柔(安贞)公由闽迁粤茂名;柔公次子江鼎(金铉)公再由茂名卜居石城丰一都下仓村。鼎公长子文富公是一位穿村走乡的货郎,一天路经岐岭,略懂堪舆术的他,见此地青山环抱,林木茂盛,四水汇聚,前面一马平川,景色秀丽,山川形胜,遂购置田地,带家眷到此定居。村名原为麒麟寨,后改为岐岭寨。文富公是个收买货郎,将其作为岐岭村的开基祖有点不相称,而他的上二代即父亲、祖父也只是普通老百姓,作为开基祖也不合身份。因此,岐岭村把远在福建的明代举人出身的曾祖父江念公奉为开基祖,始迁岐岭的文富公成了岐岭村的第四代。岐岭村经过逐步发展,到八、九、十、十一世,走向鼎盛。江瑔的祖父诚和公是十二世祖。诚和公的祖父、十世祖江浩然公,拥有当铺十八间半,常以手推车车队运送铜钱,人称“江百万”。岐岭读书人多,有功名者多,做官者多,有“十人九居官”之说,可见江瑔的祖先是富家大族,而岐岭村是望族大村。 (二)家族 江诚和(1816—1871)从岐岭村迁出来建南溪村,成为南溪村的始祖。在廉江东南的良垌与平坦之间,有一条流出湛江海的南桥河,其中一段人称南溪河,南溪村就坐落在南溪河旁。南溪村在清代出了父子祖孙三代举人和一批著名人物,以其杰出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传扬粤西,名噪一时。 南溪第一代始祖江诚和,《高州府志》和《石城县志》(1931年版)都有《=;工诚和传》。他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参加乡试。所谓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会(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的称为举人。江诚和参加正科考试,考中录为举人。他为南溪村的第一代举人。中举后,曾做过短期的兵部武库司主事(正六品),加员外郎衔。后辞官在廉江“主讲松明书院,英俊多出其门”,“善属文尤工诗赋,作《松明书院赋》,孙观察称为奇才”,“平生刻意治经”,“兼通医算之学”,“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他有三大举措。 一是建“绳武桥”。鉴于地处高雷廉琼交通要道的南桥河两岸,被宽深的河水阻隔。虽然先祖江浩然捐资设义渡,但年年洪水泛滥时,船不敢渡,交通断绝。遂以诚和、式和弟兄名义兴建高于洪水位、四个船孑L可过木帆船、阔长牢固的大型石桥,名为“绳武桥”,取“承先志,绳祖武”之义。桥如巨龙蜿蜒,呈一百度角弯曲形,显得矫健壮观,别具特色,实为罕见之作。石桥始建于1868年秋,1869年春建成。正桥长六十余米,连引桥约百多米,宽约三米,翼以扶栏,东西两端各建一亭,西亭跨立桥上,两面正顶石刻“绳武桥”,两旁刻联“绳陈继始先犹行率乃;武接遵同轨有极归其”。行人车马必须穿亭而过。此亭侧旁十米处是南溪村口魁星楼,夏夜清风习习,流水淙淙,明月当空,波光闪闪,沙滩洁白,四野寂静,南溪村的青少年男女,多到此桥头乘凉,列坐在两旁扶栏上,谈论时政见闻趣事。东亭是一大茶亭,名为“绿野亭”,建在桥旁的大榕树下,为过往路人供茶,甚至憩宿。亭内竖大理石碑多块,分别刻泐了状元林召棠、知县伊绍鉴、宗人江熙和等撰写的《新建绳武桥记》,三人原碑文均见《石城县志》中。石城县知事伊绍鉴的《新建绳武桥记》,高度评价了江诚和的建桥善举,说江诚和建桥是帮助千万人而且帮助人于长远的举措,“此江氏一门盛德也”。江琼在《琴缘》一文中,记载此桥日:“余家一面枕山,三面临水,余祖曾建石桥,飞跨水上,蜿蜒数十丈。”并有诗记这桥的景色:“绳武桥边去,新晴好放舟。片帆随石转,一水傍山流。落日乱峰外,荒烟古渡头。天涯又木落,萧瑟洞庭秋。”(《舟中作》,见《南社丛刻第二十三集》)。江瑔还以“绿野亭边一草庐”作为自己的斋号,并以绿野亭边一草庐诗话》作为自己作品的题目。可见“绳武桥”、“绿野亭”对江瑔影响之深。P1-5 序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巳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部 2004年8月 后记 江瑔的著作,已知书目有五十多种(包括学术著作、诗、小说、散文、诗话、文话、译作等种类),已查找到的有28种。廉江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钟珠和江瑔后人江日亨、江荣宇先生把已找到的28种著作加以标点整理,编成《江琼著作汇编》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阅读江瑔的著作和相关背景材料,深为他的横溢才华动容,为他创新的学术成果折服。他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时代,从他的作品看,他是一位“新学”人物,是一位站在反封建潮流前列的新人物,一位时代的“弄潮儿”。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29年,生命像一颗流星在空中一闪而过,但他作品的价值是永恒的。他不愧为清末民初廉江的一位杰出的先贤。 江瑔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本小册子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江瑔的家世、家族及教育,民主革命社会活动,学术研究成果及文艺创作。希冀使读者对江瑔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江瑔的堂侄江日亨长期研究其家族的历史,有很多重要成果。本书的写成得益于他的长文(镰江文化名村南溪》(未刊稿)。关于江瑔家世、家族、教育背景材料,主要来自该文。我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向他请教许多重要问题,如关于《芙蓉泪》的论述,多吸收他的意见。在此谨致由衷的谢意。对本书文字和图片的录入,内子黄曼宜花了许多心力,亦表示感谢。最后衷心感谢《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执行主编、九十岁高龄的岑桑先生,执行副主编陈海烈先生,以及编委沈展云先生的支持与帮助。对责任编辑谢尚女士的辛勤劳作表示感谢和敬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