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英雄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时代。从黄埔军校走出去的万千师生以其鲜活而富有朝气的新形象、新勇气,在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等斗争风暴中砥砺前行,展现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中华儿女的风采。回顾军校中那些英雄们的人生,或褒或贬,无关成就高低,只是风采不同,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我是一名黄埔军人”。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这一人物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去寻找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不同社会领域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走过的历史足迹,在寻找群体印记与个人记忆的过程中,去展现他们共性与个性并存的黄埔人生,见证他们火与血的人生传奇。
请看由梁汝森所著的《铁军铁拳头(黄埔军校出身的叶挺独立团官佐)》。
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其前身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由周恩来亲手改组,而叶挺独立团又是周恩来一手组建起来的。她之所以能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誉,其自身又被誉为“铁军”的铁拳头,这除了她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所不同的由共产党领导和掌握等诸多因素之外,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独立团内的许多官佐出自于孙中山亲自主办的黄埔军校。
梁汝森所著的《铁军铁拳头(黄埔军校出身的叶挺独立团官佐)》就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铁军铁拳头的众多官佐中介绍影响较大的诸位,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叶挺独立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前言
第一章 开国上将周士第
一、铁甲车队中的周士第
二、北伐战争中的周士第
三、在南昌起义中
四、终成开国上将
第二章 英年早逝的北伐之星曹渊
一、黄埔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
二、北伐先锋团的先锋营营长
三、英年早逝的北伐之星
四、党对革命遗孤的关怀
第三章 年轻有为的军事家许继慎
一、叶挺独立团中的先锋营长
二、在平定夏斗寅叛乱中
三、鄂豫皖根据地的开拓者
四、取得反“围剿”胜利,四个师长唯许继慎马首是瞻
五、英雄史迹传千古,英灵长留白雀园
第四章 朝鲜族最有名望的军事活动家杨宁
一、在旧军队中习武
二、黄埔军校学生队队长
三、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初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四、红军长征中的红色干部团参谋长
第五章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出身的开国元帅陈毅
一、“八一”南昌起义前后的陈毅
二、积极参与组建新四军,任代军长、军长时的陈毅
三、解放战争时期,率领华东野战军大显身手
第六章 英勇善战的红军将领孙德清
一、在战斗中成长
二、在南昌起义中
三、红军高级指挥员
第七章 第一个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卢德铭
一、黄埔军校的优等生
二、北伐战争中叶挺对卢德铭大加赞赏
三、任武汉警卫团团长,参加南昌起义
四、参加秋收起义,成为工农红军总指挥
第八章 红四军领导人之——董朗
一、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叶挺独立团团部参谋
二、南昌起义中的董朗
三、参与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四军领导人之一
第九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彭明治
一、率部挺进苏鲁豫皖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二、转战东北,参加辽沈战役
三、担任新中国第一批驻外使节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地方领导干部陆更夫
一、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四一二”后反蒋最力
二、参加广州起义,奔向海陆丰
三、牺牲在中共两广省委书记任上
第十一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任副参谋长袁也烈
一、参加北伐先锋队作战,成为南昌起义主力营营长
二、坚持抗日战争,开展抗日大反攻
三、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呕心沥血
第十二章 我军早期高级指挥员彭干臣
一、从进步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二、考取黄埔军校,成为军事干才
三、参加北伐战争,赢得“铁军中铁将”美名
四、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
五、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战争
第十三章 众多英年早逝的革命英烈
一、“为民众谋解放,我虽死无憾”的胡焕文
二、“若沙场战死,此乃吾之光荣”的吴兆牲
三、叶挺和全团官兵信得过的机枪连连长练围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924年4月,共产党员周其鉴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的身份,带领30多名在广州就读、就业的青年学生、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回到广宁,从事农民运动。他深入到各乡村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协会,至是年“五一”,“踊跃签名加入农会者达三千家”。5月中旬,中共广东区委又派遣彭拜到广宁,加强对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使农民运动迅速发展,6月,入会农民达6万多家,并成立了江屯、潭布、拆石、螺岗、柯木嘴等8个区分会。广宁被定为全省8个重点农运区之一。
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必然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于是地主豪绅在卸任反动县长李济源的指使下,组织反动民团于6月10日先攻江屯,次攻谭布,撕毁农旗,焚毁会所,农会的文件、会员册籍及一切财物被劫掠一空,造成了骇人听闻的“广宁风潮事件”。周其鉴和彭拜(广东区委为加强对广宁农民运动的领导,派遣彭湃到广宁共同负责农民运动的领导工作)通过“大闹天天楼”,揭露反动县长李济源及其反动民团摧残农民、破坏农会的罪行,使得真相大白,也使“广宁风潮”变成如火如荼的“广宁农潮”。入会人数更是迅速高涨,同年10月10日成立了全县性的农民协会。11月,经中共广东区委批准,成立了中共广宁支部。
广宁农民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减租斗争。减租运动自然触犯了地主的切身利益,在广宁便展开了一场反动地主武装与农民自卫军的激烈斗争。由于农民自卫军尚且弱小,终被反动地主武装民团所镇压。
那时正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支持农民运动,中共广东区委委派铁甲车队,由党代表廖乾五、队长徐成章、副队长周士第率领铁甲车队两个排,支援广宁农民运动;由军事教官赵自选、政治教官曹汝谦率领一个排留守广州。
他们于1924年12月11日到达广宁社岗。第二天清早,六七十名农民自卫军在潭布附近出击反动地主武装,铁甲车队赶赴应援,农军士气大振,敌人抵挡不住,纷纷退入江家大炮楼,负隅顽抗。潭布有两个大炮楼:一个是江家炮楼,一个是黄家炮楼。江家炮楼规模较大,炮楼有五层楼高,非常坚固,炮楼内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及生活用品等,炮楼内可容纳几百人。一有事情,地主民团他们就搬进炮楼,负隅顽抗。而驻防广宁的第三师师长郑润琦派来的两个连则采取中立态度。
铁甲车队和农军商议,铁甲车队和农军的人少,武器差,一时是攻不下炮楼的,就决定暂时撤出,不攻打炮楼,加紧训练民兵。同时成立广宁绥缉善后委员会,由廖乾五、彭湃、时任广宁县长蔡鹤朋和第三师副官詹学新四人组成,负责处理广宁农民与地主斗争的问题。周士第与周其鉴研究商量,发动农民向绥缉善后委员会请愿,详细列举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农民的事实,提出农民各项要求,但遭到蔡鹤朋的反对,双方坚持不下,周士第等向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同志报告后,周恩来与中央农民部长廖仲恺、大元帅府代帅胡汉民商定,派出大元帅府卫士队队长卢振柳率领卫士队,并携带大炮一门,于1925年1月9日开赴广宁,协同铁甲车队镇压反动地主武装。
P3-4
对黄埔军校的有关研究从军校建校之初就已萌始,不过作为一门“显学”走入公众视野,还是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内,尤其是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及各地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对黄埔军校的专门研究及资料性积累工作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1984年6月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对黄埔军校文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就此展开,研究成果相继呈现。正是这一起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为我们当下更深入地进行黄埔军校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黄埔军校研究成果已经蔚然大观,不一而足。黄埔军校已不再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时代产物局促在狭隘的历史角落里,而是化为一个承载了更多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象征,传世流芳。其包罗万象的丰满身躯,日益受到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探究与认知的兴趣与日俱增。
关于黄埔军校的研究地位,各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基本认同通过对黄埔军校的研究能放大还原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既有益于微观史学的研究,也裨益于大历史观研究的范畴。黄埔军校存续的历程正处于中华民族风云交汇、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中,其跌宕起伏的变迁史既随着近代中国变革的洪流而动,也在这一洪流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各方家都能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和历史事件中找到黄埔军校的印记,尤其是那些受过军校教育和生活洗礼的万千师生的身影。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时代。从黄埔军校走出去的万千师生以其鲜活而富有朝气的新形象、新勇气,在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等斗争风暴中砥砺前行,展现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中华儿女的风采。在黄埔军校生中,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近40人,其中上将以上有徐向前、林彪、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周士第、陈明仁、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国民党军方面,任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徵、黄杰、桂永清、郑洞国、邱清泉、王耀武、胡琏、廖耀湘等。这些优秀师生代表终使“将帅摇篮”得以功成名就,万千军校师生也以他们为楷模,与母校共荣辱,与祖国同患难,与民族齐抗争,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枚枚在革命与斗争的烈火中重生的顽石,共同镶嵌在了黄埔军校的荣耀之门上。回顾他们的人生,或褒或贬,无关成就高低,只是风采不同,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我是一名黄埔军人”。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这一人物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去寻找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不同社会领域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走过的历史足迹,在寻找群体印记与个人记忆的过程中,去展现他们共性与个性并存的黄埔人生,见证他们火与血的人生传奇。
这套《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正是在这种理念感召下,由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提议立项的,我馆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聘请黄埔军校研究专家对丛书的选题、审稿等进行指导。2014年6月,在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庆典之际,我馆通过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签订《(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出版意向协议书》,正式启动了此套传记丛书的出版工作。
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谨代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希冀借助这一套丛书的出版,能使黄埔军校研究在某些方面突破既有的樊篱,进入到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历史视野中,也希望能通过丛书的出版在专业研究者和社会大众之间搭建起一个“认识黄埔、铭记黄埔”的分享平台,共同感恩历史,关爱当下,继往开来,期待丛书作者们能“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鉴人明事”,深入发掘黄埔军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不仅从更丰富的层面上展现黄埔群英风采,也从更具个性化的角度凸显黄埔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对黄埔军校更深刻、更强烈的感知。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杨琪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军铁拳头”,这种崇高的荣誉是来之不易的,那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北伐战争中就有许多英雄的官兵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仅就武昌攻城一役,据参谋长周士第的回忆,牺牲了310多人,但由于天气炎热,围城时间又长,从9月初到10月10日攻克武昌,历时近40天,武昌攻克后只收得191名烈士的遗体合葬在武昌洪山南麓,很多烈士的遗骸无法辨认,还有100多位烈士牺牲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为纪念他们的历史功绩,武汉国民政府和当地军民在武昌洪山修筑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墓前的碑坊和墓碑上刻有“精神不死”、“浩气长存”;“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等语,还刻有曹渊等191名烈士的芳名。后来,叶挺在给曹渊的一封家信中表达了他深切的怀念之情:曹渊“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的最好的同志,不幸殉职于围攻武昌之役。深夜追怀,常为血涕。十年来我流亡异地,每思查考其后裔而未获”。周恩来在给曹渊家属的信中对曹渊烈士作了高度的评价:“曹渊同志为谋国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我全党同志多为曹渊同志这种英勇牺牲精神,表示无限的敬意。”
1936年国民党政府在编撰黄埔军校史稿的《本校先烈》一书中也收辑了曹渊、胡汉文、吴道南(即吴兆牲)等人的英雄事迹。1971年台湾正中书局印行的《黄埔简史》中则记载了曹渊的简历。1976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的《黄埔精神》一书中,还把《曹渊传略》收入其中。由此可见,北伐英烈的芳名及其英雄业绩,为海峡两岸人民所共同敬仰和怀念的。这些英烈不仅属于无产阶级,而且属于中华民族。他们的事迹不仅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泯灭,更不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而被淡忘。相反,他们必将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星光熠熠而光照人间。他们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铭记在人们的心田。他们必将随着祖国的统一,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伴随着中国梦的实现而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更加光辉灿烂。
本书得到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馆长陈羽的大力支持,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章荣玲、刘晓生、徐义伟也为本书征集了很多有关资料,值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必然不少,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并就教于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