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母亲胡希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江琴、徐琪编译的这本《我的母亲胡希明》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围绕胡希明女士的一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一位伟大母亲的个体奋斗精神,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在作者优美的文字表现下跃然纸上,反映了一个羸弱客家女的刚毅。作者同她的外婆、母亲一起生活、成长,对母亲胡希明的心路历程理解深邃;但对她的生父郑汀,可能只是概念式的理解。

内容推荐

江琴、徐琪编译的这本《我的母亲胡希明》不是一篇小说。

它是一位母亲真实的人生。

在汀州,父亲母亲情订终身;在厦大,他们终成眷属。1949年,海峡把他们分隔在了两岸。

父亲被打成右派的时候,母亲在台湾以“匪属”的身份拉扯着一大家子。母亲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候,父亲存落难中再婚了。

肯尼迪总统的一通电话为母亲送来了滞台的女儿,25年时光却没有捎来一丝父亲的讯息。

中美关系缓和,1974年,母亲在北京见到了父亲。除了无尽的悲怆,她什么也没有带走。

母亲再不肯见父亲。可就算在2001年因渐冻症离开人间,她也不曾从爱的苦旅中找到心灵的平静。她的等待被时间判了无期徒刑。

繁忙的工作占据了她的肉体,绝望的爱情则耗尽了她的元神。遗物里,她手书的办公室铭牌“工作是最好的麻醉”,是她一生最痛彻的注脚。

她曾专情的爱人,今年九十周岁,住在福州西湖畔。

目录

第一部分

 1.大脚行大运

 2.十字路口

 3.注意细节

 4.葡萄藤下的时光

 5.订婚与入伍

 6.青年军

 7.回家

 8.大学时光

 9.喜庆的婚礼

 10.欢乐一箩筐

 11.伤离别

第二部分

 12.台湾

 13.绿墨水风波

 14.月夜玫瑰香

 15.难以承受之殇

 16.交换学者

第三部分

 17.北婆罗洲

 18.泼汤事件

 19.友谊,是相互的馈赠

 20.图钉与礼服

 21.早晨的玫瑰

 22.签证被拒

 23.离开台湾

 24.团聚

 25.陌生的国度,崭新的生活

 26.佛罗里达

 27.美国苹果派

 28.纽约长岛

 29.科罗拉多州之丹佛

 30.无处投寄的思念

 31.思念无尽

 32.交换老花镜

 33.重逢之后

 34.期待与父亲的初次见面

 35.开往福建的火车

 36.前往香港

 37.许义在中国

 38.密克罗尼西亚

 39.伊利诺伊州厄本那一香槟市

 40.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

 41.密歇根州米德兰市

 42.新泽西州

 43.母亲的学术活动

 44.伊拉

 45.外婆在纽约

 46.加利福尼

第四部分

 47.永别了,希鹭小姨

 48.杰出的教学教授

 49.1995年与父亲第二次见面

 50.母亲生病,外婆去世

 51.母亲最后的日子

 52.母亲去世

附录

试读章节

1.大脚行大运

我母亲出生于1927年。当时,外公胡汉基是割据福建省西部郭凤鸣部的一名年轻陆军中校。1929年3月12日,蒋介石利用这支部队抵御从江西省进入长汀的朱德、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惨烈的长岭寨激战中,郭氏军阀被击毙。不久以后,外公亦弃甲从商。

母亲出生时,外公二十四岁,而外婆赖淑姬年仅十八岁。外公高大英俊,外婆娇小纤弱。外婆生长在一个遥远的乡村,由于方言不通,她刚嫁入胡家时,既无法表达沟通,也不能理解外公家人所说的话。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失去了与娘家的联系,从此便全心全意地照顾起丈夫和他的家人。

童年时,我曾问外婆她的父母是怎样的人。她温柔地说:“我的爸爸开了一家糖果店,我还有一个哥哥。”眼中满溢着乡愁。外婆非常怀念自己的童年。在村子里,曾外公相对富裕,而外婆又是大家庭里多年来才生出来的长女,因而受到了万千宠爱。

外婆甚至逃脱了当时盛行的残忍的裹脚习俗。“太疼了!”她不禁打了个寒颤,然后告诉我说,当她第一次看到别人家用三米多长的布条裹缠小女孩的脚时,连忙逃走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大”脚或“解放”的脚一直被认为是年轻姑娘找到好婆家的障碍。为了限制脚的生长,母亲会在自家姑娘仅两岁时用布裹住她们的脚,除了大脚趾头外,把其他的脚趾向内弯曲,紧紧裹在脚底里。)幸运的是,外婆的父母舍不得让她遭受这么大的罪。一些亲戚担心到时候没有出身名门或富贵的好人家来提亲,曾外公却说:“大不了一辈子跟着我们。”当然,这并没有发生。幸运的是,1912年,这个残忍的旧俗终于被废除了。

外公外婆的结合相当随缘。按照传统婚俗,外婆直到结婚那天才能见外公。据说,曾外公为了给外公挑选一位合适的新娘,精心制订了一个计划:他先联系了一个媒婆,从她那里拿到五位家境优越年轻姑娘的生辰八字,将这些生辰八字记在红纸上,然后晚上出去打麻将前,他会随机盖起一个生辰八字。如果输了,那位姑娘便被排除,生辰八字也会被礼貌地退回;如果赢了,便记下赢了多少分数,然后把生辰八字收起来,一直赢到满意为止。结果曾外公很快便在第三个晚上赢到满意的分数,外婆的生辰八字给他带来了好运。于是,外婆被迎娶进了胡家,当时的她年仅十七岁。

2.十字路口

结婚一年后,外婆生下第一个孩子——我的母亲,而日早产四周。外婆这么年轻第一次生育,且远离自己的父母,可以想象当她第一眼看到如此幼小、弱不禁风的女婴时,是多么的害怕。外婆不止一次告诉我:“人们过去经常对我说,如果这个孩子能活下来,熏鱼都会游泳哩!”

尽管这个预言令人沮丧,但是外公外婆没有放弃。他们坚定的决心和对女儿的挚爱使得虚弱的母亲不但存活了下来,而且越长越结实。虽然外公外婆对自己初为人父母的成功感到自豪,但曾外公是个有着封建价值观的传统男性,他像当时的许多中国人一样,希望能有个男孩传宗接代。由于外公是他唯一的儿子,他更加期待外公有一个男孩。出于极度的失望,曾外公准备给我母亲取名“招弟”,顾名思义是要母亲生一个小弟弟。

外公定定地看着曾外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名字。他轻摇着躺在臂弯里的爱女,坚定地说道:“父亲,我会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无论是男是女,我都会珍爱他们。我给她起名为‘希明’,愿她能有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未来。”

我想,母亲打小便知晓了她名字的由来和意义,且真正领会了外公在她身上寄予的厚望。事实上,母亲一生不懈地追求卓越便是对她名字最有力的印证。P3-5

序言

我同胡希明、郑轸曾(郑汀)夫妇,都是上世纪40年代厦门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我于1941年入学,胡希明、郑汀分别于1945、1946年入学,我应是他们的师兄。由于我于1946年回校任助教,曾协助系主任李培囿教授等指导他们的教育实习,也可以算是他们的老师。

更为重要的是,“文革”之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同他们夫妇,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交往。1983年,我读了胡希明的《教育讲座》,并于她应聘西北师大兼任教授之际,邀请她顺道来母校做报告。因为怕触动她的伤痛,我们只谈当时教育问题,对往事她也不愿深谈。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间,由于编辑出版书籍事宜,我同郑汀有较多接触,郑汀也数次主动向我述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和他的两难抉择:一边是17年音讯渺茫的等待;一边是被错划为右派、病魔缠身时,作为护士的现任妻子以身相许的恩爱。

据我所知,对这特定历史背景所形成的无可奈何的悲剧,两人均选择自己承担痛苦,不愿造成新的伤害,但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郑汀重在情感,希望倾泻过去思念之苦和“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永远思念;而胡希明较为理智,宁愿将“无处投寄的思念”深锁于自己的心扉。

我完全同意本书作者郑晓蕾所说的:“父亲母亲永恒的爱情就像一部悲剧——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刻骨铭心的悲痛是如此真实。”(第228页)

这位郑、胡长女,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就是近70年前胡希明经常在松岩公寓花园中散步时抱在手里的婴儿。当时,作者的外公胡汉基是厦门大学总务处的工作人员,闲暇时帮朋友看管毗邻厦门大学校园那栋蜂巢山麓的两层别墅式公寓。我曾租住于这一公寓底层西侧的一间房,厅堂、花园都是共用的。

作者同她的外婆、母亲一起生活、成长,对母亲胡希明的心路历程理解深邃;但对她的生父郑汀,可能只是概念式的理解。虽有1995年重逢时较为深入的谈话,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中,其理解的深度不如我们这些过来人。某些情节,还可能略有出入。

作为一个传记式的历史故事,他们的爱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然而这样的历史悲剧,应当永远不再。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个传记式的历史故事,他们的爱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然而这样的历史悲剧,应当永远不再。

——潘懋元

在20世纪中国的大变局、大动荡中,有太多的生离死别,在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被过滤了,个人史、家史重现的不仅是她们在政治碾压之下的命运,而且将一个人承受苦难时的人性之坚忍、美善一一呈现出来。这是一本心中盈满泪水却不舍怨含怒之作,回望苦难又超越了苦难。

——傅国涌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传主胡希明女士的人生际遇与故事,最终或可归结为这样一个古典命题;可以泛泛而论感叹世事人心的无奈,更可将其视作1949之后所有悬而无解的中国故事之又一版本。

——肖伊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7: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