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编著的《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际公共品供给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应用》选取集体行动为视角,突破已有单一基于产品性质或集体特征的研究范式,从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客体属性与主体特征两个维度阐释跨国集体行动中可能蕴含的激励抑制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探讨能够促使各国形成合意激励的国际制度安排。本书以国家异质性的存在与国家间的策略互动作为考察对象,建立了一个分析跨国集体行动供给国际公共品的动态博弈模型。本书应用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际公共品供给分析框架,从经济学的视域结合博弈分析工具,对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的性质与成立的机制、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结果表明,亚投行成立的核心原因在于亚洲地区国家间异质性的存在,尤其是中国在其中所发挥的大国作用。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假设
1.4 本书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集体行动理论研究综述
2.2 国际公共品供给研究综述
2.3 简评
第3章 国际公共品供给影响因素Ⅰ:客体属性
3.1 消费属性对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影响
3.2 生产属性对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国际公共品供给影响因素Ⅱ:主体特征
4.1 国家数量对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影响
4.2 国家构成对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促进国际公共品供给的途径:连接客体与主体的国际制度安排
5.1 选择性激励
5.2 替代性制度
5.3 组织结构优化
5.4 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Ⅰ:国际金融合作框架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6.1 亚投行的国际公共品性质
6.2 亚投行成员国特征
6.3 亚投行成立的集体行动机制
6.4 小结
第7章 案例分析Ⅱ:国际金融合作框架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7.1 金砖银行的国际公共品性质
7.2 金砖银行成员国特征
7.3 金砖银行成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7.4 金砖银行成立的集体行动机制:国际制度安排
7.5 小结
第8章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对策思考
8.1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品供给的身份定位
8.2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品供给的策略选择
8.3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具体措施
8.4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