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是中国成立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建于1927年,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博士。学校建校时间不长,但声誉日隆,教育质量属远东第一流。在1935年周小燕报考以前,学生中就有冼星海、贺绿汀、刘雪庵、戴粹伦、李献敏、劳景贤、丁善德、陈又新、徐锡绵、谭抒真、李翠贞、江定仙、斯义桂、谭小麟、蔡绍序、喻宜萱、裘复生、老志诚、钱仁康等后来饮誉海内外的杰出优秀音乐人才。
在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建校50周年编纂的《大事记·名人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本校二十四(1935)学年度招考新生共录取46名。伍正谦、唐荣枚、谢绍曾、何其超、汪启璋、吴乐懿、周小燕、张全铃、范继森、郎毓秀、陈传熙、王家恩、邓昭仁、何漂民等于此时入学。”小燕主修的是钢琴和声乐。在这本《大事记·名人录》中,关于周小燕的还有这样几段记载:“2月4日(1936年)本校举行35次学生演奏会。表演有周小燕(独唱)、郎毓秀(独唱)、王春芳(独唱)、胡然(独唱)、陈蚧(钢琴)、梁雪儿(钢琴)、周迂春(独唱)、何惠仙(钢琴)、凌安娜(钢琴)等。”“3月2日(1936年)本校举行第39次学生演奏会,节目有:孙德志钢琴独奏《无词歌》(门德尔松)、周小燕钢琴独奏《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莫扎特)、林文桂钢琴独奏《奏鸣曲》No.25(贝多芬)、宋丽琛钢琴独奏《降B大调即兴曲》(肖邦)、狄润君独唱《你知道那地方否》(托玛斯)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武汉成为全国的抗日中心。7月15日,学校放暑假了,小燕与同在上海学习的两个弟弟回到武汉老家。听说姐弟仨回来了,已经解散了的武汉雅美管弦乐团的队员们,又纷纷聚拢周家,拨拉弹唱,热闹非凡。雅美管弦乐团的指挥和小号手夏之秋,比小燕晚一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系,这时也回到武汉。夏之秋是一位热血青年,在武汉和汉口组织了两支歌咏队宣传抗日,小燕和弟弟们也参加了。
“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校舍也遭到轰炸,上海沦陷。周苍柏对小燕姐弟说:“你们不能为了学习,去做日本人的顺民。”这样,暑假结束后,小燕姐弟没去上海继续上学,而是留在武汉,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运动。
夏之秋也没有回上海,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斗争中,他把光未然发表在《大公报》上的诗《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改编成合唱曲,小燕担任领唱,在武汉各地演出。有一天,诗人桂涛声送来了刚写的诗《歌八百壮士》,夏之秋当晚就谱好了曲,交给小燕演唱。几天后,在武汉维多利亚纪念堂,小燕首唱了这首歌。当时,钢琴谱还没有来得及写好,夏之秋自己上台为小燕钢琴伴奏。“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军奋斗东战场……”激昂的歌曲将观众的抗日情绪点燃了,应观众的要求,小燕唱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大公报》发表文章,称“中国不会亡”这个口号提得好,说出了四万万同胞的心声。《歌八百壮士》很快被印成歌片,发行全国各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横行,大片国土沦丧,全国文化界很多仁人志士汇聚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光明戏院宣告成立,并且发表宣言:“我们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在这样的激情下,夏之秋和周小燕商量,把武汉的青年组织起来,成立武汉合唱团,武汉的一些高校和中学,也有同学闻讯后报名参加。这样,一支有40多名队员的武汉合唱团,在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诞生了。3月,武汉合唱团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了“宣言书”:“受着时代的需要,为着掩不住的热情,我们在抗战期中组成武汉合唱团。没有第二句话,我们的工作就是救亡工作……的确,我们唱一百个歌也不能直接地赶走一个东洋鬼,但相信歌声是能激发人类感情的。我们希望能够将大家隐潜着的热力,用我们雄壮的歌声,将它诱发出来,使每个人都能奔上抗战的阵线……”
工厂、学校、车站、医院、街头……到处可见小燕和合唱团的身影。他们演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毕业歌》《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旗正飘飘》《牺牲已到最后关口》等,武汉合唱团成为全国孕育和推广抗日歌曲的重要之地。周小燕是团里的女高音独唱演员,不仅独唱,还要参加合唱、领唱,甚至钢琴伴奏,有的作曲家有了新歌后,就拿着曲子直接来找她。她来者不拒,用心练唱,以最快速度让歌曲与听众见面。这个时期,武汉合唱团和周小燕,名扬武汉,几乎家喻户晓。
刘雪庵,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那时,他为正在筹拍的电影《关山万里》谱写了歌曲《长城谣》,可惜的是,这部影片因种种原因没有拍成。刘雪庵拿着谱子来找周小燕,请她演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随着周小燕的歌声,《长城谣》很快传遍武汉。不久,中国动画片之父万氏三兄弟,编制卡通电影《抗战歌辑》,选录了周小燕演唱的《长城谣》。接着,电影《热血忠魂》选用了周小燕的《长城谣》作为主题插曲。由此《长城谣》传遍全国乃至海外,经久不衰。
在抗战的洪流中,武汉合唱团不断发展壮大,影响越来越大。有人建议,武汉合唱团应该唱到国外去,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和支持。武汉有一位叫陈文炳的人,对此事非常热心,他四处奔走,最后与美国有关方面达成武汉合唱团访美演出的协定。到美国去演出?小燕自然乐意。回家后,她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摇了摇头,不同意。父亲说:“你可以到美国去,但不是现在。在艺术上你还是个年轻的小姑娘,懂得并不多。到美国去演出,如果成功了,也有可能会被捧红,你飘飘然了,又没有多少根底,以后怎么办?如果演出不成功,你又怎么办?什么都不会,只能流浪街头,当一个白华。艺术的宝库很丰富,你最需要的是下决心多学习,只有练好了本领,成为真正艺术家了,到时候再去美国也不晚。”
小燕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但是,她不知道艺术的海洋到底有多深,自己什么时候才算是艺术家。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