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生篇: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第一章动荡与磨难:非凡之士自有非凡经历
书香世家定居潮州
一个人能在他所从事的行业取得成功,除了与他自己的奋斗和天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还与他成长的经历和环境、所受到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李嘉诚也不例外,他的成功也和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可以说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李嘉诚是潮州人。潮州历史悠久。潮州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周边文化等相互交融,还与西方文化进行了交流,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潮州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文化。潮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由于潮州是著名的侨乡,所以潮州人享有“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潮州人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据说,潮州人外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元朝军队大兵压境,当地的老百姓留在此地肯定是难逃厄运,于是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而这其中就有一大批人远渡重洋来到了异国他乡。后来,元朝为了扩大势力,向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发起远征,远征的士兵中就有不少潮州人。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留在了台湾、西沙群岛、印尼和菲律宾等地。明末清初,由于一批潮州人参加的反清复明运动失败了,于是不得不滞留在南洋;清朝中期,潮州人郑昭做了15年的泰国国王,一批潮州人因此而迁往泰国,并掀起了移民狂潮;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又有很多潮州人因为种种原因而背井离乡。不过,世世代代的潮州人在出海时,几乎都是身无分文。但是,他们善于经营,再加上吃苦耐劳的天性,使得很多潮州人在他们移居的国家里成了经济强人。
李嘉诚的祖上最早定居在河南许昌。大约是明朝末年,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一个名叫李明山的读书人因受不了饥馑,决定举家迁出生活多年的古城许昌。当时的河南灾民一般都结伙前往辽河故道的关东,因为黑吉辽三省的广大沃土可以养人。然而,李明山却另有主见。他认为,如果随河南人统统去了关东,那么即便再广阔的白山黑水也怕人满为患。于是他与家人计议,决定另辟一条生活的蹊径:前往福建省的莆田。这就是李氏家族向南迁徙的第一个落脚点。
莆田有一些河南老乡,这也是李明山一家人当初决定舍东北而改投福建的主要原因。但是,李明山一家在莆田并没有获得安身立命的条件。莆田并非读书人李明山的再生之地,他原想在此以教私塾为糊口之业,但这种希望很快幻灭。原因是他的河南乡音使他在莆田当地寻找不到生源。他的满腹才学,也因此而不受当地人的青睐,导致他的生活仍然过得相当清苦。不过,李明山毕竟是文化人,久而久之,这里的乡民们也接受了这位河南秀才,当地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弟也开始接受这位“布衣老师”,李明山就在莆田开办了一个“大私塾”。李明山认为,他在这里至少比为那些老财主的子弟上课好些。所以,李明山尽管收入甚微,但因有贫民子弟的拥戴,倒也心情舒畅。
不料,就在李明山准备在莆田做长久定居之计时,忽然一场人祸降临了。当时正是明末清初,一天,福州大清官兵突然涌进了小小的莆田古城。他们杀戮的主要目标虽是脑后尚未留长辫子的前明旧兵,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莆田城里激战不休,双方官兵死伤无数。百姓房屋竟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怜李明山一家好不容易在莆田城郊建起的一座草房,也在这场灾祸中被无情的大火焚烧了。于是,本来已随遇而安的李明山,不得不再萌生迁徙之念。这样,李明山携妻带子,又不远千里地向广东跋涉而来。
这时李明山已经五旬开外,再也不是当年从河南许昌向福建逃灾时的年轻人了。从莆田来广东的路上,他和家人几乎奔波了半年,终于在大清元年的入冬时分,来到了东晋时期就小有名气的古城潮州。这次他选中的落脚点,是在距潮卅l不远的海阳县城。海阳同样物阜民丰,在李明山眼中,无论潮州还是海阳,都是他从没见过的人间天堂。如果说在许昌生活让李明山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在莆田暂居让这位民间才子获得了来自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验,那么在物华天宝的潮州海阳,则让学富五车的李明山饱尝了南粤文化的灵秀。
李明山之所以直投海阳,其原因也像他当年从许昌迁往莆田一样,因为此地有一批同从许昌故里南迁的乡亲们。早在海阳安家立命的许昌亲友们,对既有才华又有人情味的李明山的到来,当然是热烈欢迎的。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位老秀才来教,而李明山也渴望再像从前那样重执教鞭。不幸的是,经过从中原到闽南,再从闽南辗转来往广东的长途跋涉,等他到达了海阳,已经变得骨瘦腰软,缠绵病榻。
不过,李明山喜欢潮州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那条蜿蜒流过古城的韩江,碧蓝透明的江波几乎可以照见他不再挺拔的身影。再看城外的笔架山、金山和葫芦山,三峰相连,城外群峦苍翠,树木蓊郁,把这个在东晋九年建起的古城环绕得如同盆地中的城郭。这在李明山眼里正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