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论商品的多种价格标签
一个人的贫穷或富有,依其享有哪种层次的日常用品、便利品和娱乐品而定。而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个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一部分是靠自己劳动生产的,绝大部分必须仰仗于他人的劳动。如此一来,一个人是贫是富,就要依照他所能够支配的劳动量的多少而定,也就是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量。一个人所占有的自己不想使用的、而想拿去和他人进行交换的某种物品的价值,就等于他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所以,劳动才是衡量一切商品内在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任何一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某人欲获得这件物品所需付出的实际代价,包含了为得到它而承担的辛苦和麻烦。对于既想得到某件物品又欲以其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实价值等于它能为自己免除并转嫁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用货币购买到的,或是用货物交换到的物品,实际上都是用劳动购买的,和我们通过自己劳动生产的没什么区别。这些货币或货物,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我们的劳动,但在交换其他物品时,它们被认为和被交换的物品包含着同样价值的劳动量。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一切货物最原始的抵偿形式。世界上的任何商品,在最初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因此,对于商品的持有者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因为拥有它而获得的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商品和劳动二者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别,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理论方面,更在于实践应用方面。商品的真实价格相同,具有的价值往往相同;但由于金银价值时常变动,虽然其名义价格相同,但具有的价值却可能存在极大差异。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永久性出租地产,并且希望得到的收益能够永葆同一价值的话,就绝对不能始终按一个固定的钱数(金、银货币数量)收取地租。
一定数额的货币的价值免不了会因以下两种情况而发生变动:第一,同一名称铸币在不同时代所含的金银分量不同;第二,同一分量金银的价值在不同时代也可能各不相同。
劳动才是唯一普遍的、精确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说,只有用劳动做标准,才能把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商品价值拿来作比较。
比较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对签订永久或长期的租地契约极为有用,但对于大多数日常买卖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它的名义价格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都成正比。例如,在伦敦市场上出售的某种商品,售得的货币越多,那么它在当时当地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也越多;反之亦然。所以,在同一时问和同一地点,货币也可以作为一切商品的真实交换价值的准确尺度。但是,只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才是如此。 由于一切买卖行为是否合算,最终是看商品的名义价格或货币价格,而且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如此。所以,名义价格比真实价格更被人们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我们这样一本书中,比较特定的商品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不同真实价值,也就是特定的商品在不同时期向其所有者提供的不同的支配他人劳动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此时,我们所比较的,不是出售特定商品通常可购得的不同金银的量,而是不同金银量所能购得的不同的劳动量。但是,对于各个地方在不同年代的劳动时价,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地知道。而谷物时价虽然在史料的正式记载不多,但人们对它的了解一般还是比较清楚的,它也常常受到历史学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得满足于用谷物时价来作比较,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它始终和劳动时价同步涨落,而是因为一般来说二者的涨落比例是相似的。
无论哪个国家的货币,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其作为价值尺度的准确性都取决于这种通用铸币是否合乎相关的铸造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要看这种铸币所含的纯金、银量是否符合它应当含有的标准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商品的货币价格,指的是这种商品交换得到的纯金、银的量,而与各种铸币的名称没有关系。
P10-13
亚当·斯密的贡献在于对经济学进行了清晰表述。他所讨论的主题、运用的方法,甚至各种论题的论述顺序都在现代经济学中重现。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过去的两百年中,经济学仅仅是做了一些梳理工作,在此期间,经济学家们只是对《国富论》的分析工作进行一些补充、更正、提炼而已。
——罗纳德·哈里·科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
至少在三百年内,人们都将生活在市场经济之中,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
《国富论》没有帮助我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但我从中学到了经济学,亚当·斯密在书中给我提出了很好的警告。读亚当·斯密的这本书会让人非常有智慧。
——沃伦·巴菲特,价值投资大师
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马克斯·勒纳,《国富论》英文版编辑
第一篇 论劳动与劳动分配
第一章 分工
第一节 劳动分工
第二节 市场范围限制分工
第二章 货币与价格
第一节 货币
第二节 论商品的多种价格标签
第三节 论组成商品价格的要素
第三章 劳动工资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 劳动工资
第二节 论影响劳动工资的因素
一、不同的职业性质对工资的影响
二、欧洲政策的不平等引起工资差异
第四章 影响资本利润的因素
第五章 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一节 提供长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提供短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篇 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第一章 资产分类
第二章 货币———社会总资产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 拉动的两种形式以及资本积累
第四章 放贷取息的资产
第五章 资本的用途
第三篇 不同国家的财富发展
第一章 关于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农业在罗马帝国衰亡后面对欧洲旧状态所受到的抑制
第三章 城市在罗马帝国衰亡后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章 城市商业如何改良农村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一章 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
第一节 金银流动与重商主义
第二节 对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三节 重农主义
第二章 限制进口
第一节 限制进口的商品
第二节 限制产品输入即使根据重商主义原则也不合理
第三章 奖励输出的措施
第一节 退税
第二节 奖励金
第四章 国家之间的通商条约
第五章 通过建立殖民地进行原始积累达到富国目的
第一节 新殖民地建立的利益动机
第二节 新殖民地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美洲殖民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
第五篇 国家的开支与收入
第一章 国家开支
第一节 国防经费
第二节 司法费用
第三节 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第四节 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
第二章 收入的来源
第一节 君主或国家的专属收入来源
第二节 赋税的几种形式
第一项 地租税
第二项 利润税
第三项 劳动工资税
第四项 原本打算毫无区别地对各种收入征收的税
第三章 另一种收入方式——公债
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就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买进来的物品。
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买进来的物品,对消费者人数,或是有着大的比例,或是有着小的比例,所以,一国国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情况的好坏,视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
但无论就哪一国国民而言,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怎样运用技巧,有怎样的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竟成什么比例。不论一个国家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的,对于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一定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此外,上述供给的好坏,取决于第一种情况的似乎较多。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一切能够劳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有用劳动,尽可能以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他自己和家内族内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渔猎的人。不过,他们是那么贫困,以至于往往仅因为贫困的缘故,迫不得已或至少觉得迫不得已,要杀害老幼以及长期患病的亲人;或遗弃这些人,任其饿死或被野兽吞食。反之,在文明繁荣的民族间,虽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劳动,而且他们所消费的劳动生产物,往往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要多过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所有人都有充足的供给,就连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只要勤勉节俭,也会比原始部落人享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劳动的生产物按照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上各阶级?这就是本书第一篇的主题。
在劳动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程度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不同国民.对于劳动的一般管理或指导曾采取极不相同的计划。这些计划,并不同等地有利于一国生产物的增加。有些国家的政策特别鼓励农村的产业;另一些国家的政策却特别鼓励城市的产业。对于各种产业,不偏不倚地使其平均发展的国家,恐怕还不存在。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政策都比较不利于农村的产业,即农业;而比较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即工艺、制造业和商业。本书第三篇将说明,什么情况使人们采用和规定这种政策。
这些计划的实行,最初也许是起因于特殊阶级的利益与偏见,对于这些计划将如何影响社会全体的福利,他们不曾具有远见,亦不曾加.以考虑。可是,这些计划却引起了极不相同的经济学说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城市产业重要;有的人又说农村产业重要。这些不相同的学说,不仅对学者们的意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君主和国家的政策亦为它们所左右。我将尽我所能,在本书第四篇详细明确地解释这些不同学说,并说明它们在各时代和各国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总之,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人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人。在这一篇里,我要努力说明以下各点: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其中,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而各种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是什么使几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于真实财富,换言之,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什么影响。
国民的财富从何而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来自何处?“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旷世之作《国富论》中,为我们归纳总结了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些本质规律,今天读来,仍值得我们思考。
《21世纪再读国富论(图解版)》精选了《国富论》原著中探讨劳动与劳动分配、资本与货币、财富的创造、经济政策及国家开支方面的重要内容,辅之以丰富的图片和基于21世纪经济情况的深入解读,使这部经典作品变得通俗易懂、轻松好读,也更容易让读者参考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对当下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经济问题的读者阅读。
如何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
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富价值观?
如何掌握现代经济社会的本质规律?
《21世纪再读国富论(图解版)》以21世纪全新的视角再次解读“世界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旷世之作《国富论》,并辅以大量的图解说明揭秘大国财富的创造之路、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