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yanna,1863-1952),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美国批判实在论的倡导者。代表作有《美感》、《理性的生活》(5卷)、《存在诸领域》(5卷)、《最后的清教徒》、《人物与地点》等。《人性与价值》是乔治·桑塔亚那作品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性与价值(精)/涵芬书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乔治·桑塔亚那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yanna,1863-1952),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美国批判实在论的倡导者。代表作有《美感》、《理性的生活》(5卷)、《存在诸领域》(5卷)、《最后的清教徒》、《人物与地点》等。《人性与价值》是乔治·桑塔亚那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人性与价值》是乔治·桑塔亚那的随笔集,该书原名Little Essays。内容涉及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该短文集出版后,受到西方读者的极大欢迎,被誉为“当代最迎合人意、最生动、最调和、最公正的散文”。 目录 译者序(陈海明) 第一部分 论人性 1振奋精神主体 2道德的由来 3理想的真谛 4理想的现实维度 5心灵的愿望 6被压抑的本能 7理性的诞生 8理性的作为 9身体与心灵 10自我 11自我、虚荣与名声 12痛苦 13忍受 14未成熟的优势 15理智的本质 16知识与价值 17科学的相对性 18数学与道德 19外表与内心 20性格学 21友谊 22爱情 第二部分 论宗教 23宗教的本质 24理解宗教 25宗教与无知 26信神之可悲 27古希腊宗教 28原初的基督信仰 29皈依 30基督教的道德寓言 31基督教的史诗 32基督教中的世俗习惯 33耶稣基督与圣母玛利亚 34正统与异端 35新教 36虔诚 37神圣性 38祈祷 39对死亡的恐惧 40灵魂现象 41来生 42兴趣与非兴趣 43柏拉图式恋爱 44理想与永恒 第三部分 论艺术与诗歌 45为艺术辩护 46艺术与道德 47难得的美感 48艺术与快乐 49功用与美 50善与美 51纯粹艺术 52价格与美 53星星之美 54音乐 55文学的精华 56需要诗意 57诗与哲学 58诗歌的要素 59诗歌与散文 60原始诗歌 61至高无上的诗人 第四部分 论诗人与哲学家 62关注智慧 63凤毛麟角的伟人 64理智的过时 65存在与本质 66不怀好意的心理学 67存在就是被感知 68康德 69靠不住的理性主义 70不公正的判断 71现时代的诗歌 72艺术家的不幸 73罗马人的诗 74但丁 75没有宗教的莎士比亚 76对自我的无知 77原始人 78浪漫主义 79浮士德的政治 80爱默生 81雪莱 82尼采 83内在价值 第五部分 论道德 84道德中立 85非理性的价值 86外物崇拜的悲哀 87醒悟的快乐 88唯物主义的作用 89价值的相对性 90理性与道德 91自然的快乐 92原初的感觉 93快乐与良心 94快乐与痛苦的价值 95暴政的由来 96世俗与享乐 97战争 98爱国主义 99工业理想主义 100集体主义 101后理性道德 102需要规则 103幸福 104超然境界 105生活的价值 106美与快乐 试读章节 1振奋精神主体 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有一种偏见,以为任何精神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或者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当我们感到自己被物质的东西和客观的法则所包围时,我们才会觉得心满意足。其实,无论我们多么藐视自己的情感,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所感觉到的巨大的外部世界,其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某些东西之所以有趣,那是因为我们关心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如果我们对所感觉的那个世界毫无兴趣,我们就会对它闭上眼睛;如果我们的理智并不帮助我们的情感,而是偷懒地让幻想自由奔驰,那么,我们甚至会怀疑二加二是否还会等于四。 可是,许多人对纯粹情感的东西依然十分强烈地觉得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譬如对于善和美,我们本应该从我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中去寻找,但是有些研究道德问题的人,虽然他们孜孜不倦且严肃认真,却一直致力于在人的精神之外去寻找所谓的善和美,就像让我们的理智活动寻找外部的事实那样。这些哲学家似乎觉得,除非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能够反映客观真理而不仅仅只是反映人的本性,否则,他们会不断摒弃这种无望的且无意义的判断。然而,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相反,那种仅仅从人的物质利益出发,以为真理只有一个,是唯一的,这样的抽象才是真正无意义的。在人们的各种各样的判断中,确实有不重要的判断,这就是那种游离于精神之外的判断,或者说对于梳理和丰富人的心灵毫无作用的判断。人的本性首先要通过对自身的评价而获得意义。 2道德的由来 人类学是对一系列有关人的习惯和情感的事实的记录。它并不表达任何理想化的东西,也不指出事态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然而,它应当描述那些能够使理想化的东西成为可能并被理解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假如任何一种动物被想象为具有生命活力,那么显然,当他找到有利于他成长的东西,他会称之为善;当他发现有害于他成长的东西,他会称之为恶。他会根据自己不同的习惯和情感对他人一一做出判断。他会在心目中,把一些人称为有虚荣心的,把另一些称为大方的,把其他一些称为有良心的;而且认为,这些人由于一开始就无法协调、互不合作,因而有可能互相吞并、互相侵犯。正是这种内心情感之间的互相冲突构成他的道德发展和人格的成熟,正如他在社会中主要的兴趣爱好与其他兴趣爱好之间的冲突构成他的外部经历。那种能够立即对所有这些兴趣爱好进行审视并且能够看出它们之间如何互相制约或互相支持的想象,被称为理智。当理智是活生生的和强有力的时候,它会给那些有可能成功的兴趣爱好以勇气和特权,而削弱或泯灭其他那些看起来注定要失败的兴趣爱好。显然,理智在心灵中具有一种舍弃与融合的力量,能够舍弃不可能的东西,融合所需要的东西。 理智与各种情感最初都是独立的、自发的。由于人的本能各不相同,每一自发运动都有可能走过了头,摇摆于克制与非理性之间。道德常常无可奈何地被当作一种克制,就其本质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艺术正好相反,它常常需要保持一种非理性,以免丧失其灵感;它常常忘记了创造的理性原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恶,艺术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善,这一切本来都应当在人的作用下相互协调。 像人这样的生物,其存在形式并不是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理想,而是现实的生活或经验。他必须找事做,必须在一种所有一切都与当前不同的环境中周旋。如果一切都已结束,艺术不再成为需要,那么生活也就完全不可能存在,理智的生活就更不存在了。毕竟我们最大的兴趣爱好是生存。如果我们过去所实现的获取、同化、控制和创造现在已成为不可能,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再活下去。所以,每一项活动都必须以现有的事实为前提。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本身所坚决要求的就应当坚持下去。 在现实世界里,这种生活的首要条件实在是太容易实现了。P3-5 序言 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生于1 863年12月16日,卒于1952年9月26日)是20世纪前叶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原籍西班牙,9岁移居美国,23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后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两年。重返哈佛大学后,他师从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乔西亚·罗伊斯(Josiah Royce)攻读博士学位,并任教于哲学系。桑塔亚那在日常生活和学术思想中推崇自然主义和创造性想象力,这些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著名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 S. Eliot)和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Stevens)。其自然主义思想主要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同时深受詹姆斯的启迪。49岁之际,他察觉到大学生涯无益于知识追求与快乐生活,毅然辞去哈佛大学教授职位,重返欧洲致力于哲学、文学创作。此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盛情邀请他前往任教,哈佛大学更是提供杰出教授岗位(诗歌与哲学领域)吸引其回校,最终均被婉谢。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桑塔亚那巴特勒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在哲学上的杰出贡献。桑塔亚那晚年定居罗马,为贯彻其自然主义世界观,他要求死后埋葬于未被宗教化的土地上:实际上,这些地方在罗马般是埋葬罪犯的场所。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他的自然主义之诗——《诗人遗嘱)“大地所赋予的一切/我会全部奉2/一切将回归田野的犁沟,墓地不留痕迹 ” 桑塔亚那的哲学著作蕴含强烈的文学色彩,为美国现代哲学带来了诗意与人文气息,被誉为“最为通俗的20世纪哲学文选”(见怀特著:《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页)。《美感》(1896年)被公认为美国人所著的最杰出的美学著作;《对诗歌和宗教的解释)(1900年)讲述了诗歌和宗教都是人类对生命的欢庆,宗教是一种诗化生活;《理性生活》(5卷本)(1905—1906年)曾对美国的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他还出版了《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和歌德》(1910年)、《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1923年)、《存在领域》(4卷本)(1927—1940年)等著作。 作为文学家,桑塔亚那的作品不仅文笔优美流畅,而且富含哲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小说(最后的清教徒)(1936年)和自传《人与地》(1944年)曾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书籍。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诗歌与随笔。桑塔亚那在文学上的影响似乎远超其在哲学上的影响,成为英文写作的大家之。 《人性与价值——桑塔亚那随笔精选》是桑塔亚那的随笔集,原名Little Essays,内容涉及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该短文集出版后,被西方读者誉为“当代最迎合人意、最生动、最调和、最公正的散文”(见《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077页)。希望本书的中文版也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指引我们跨越时空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达到丰富精神家园、领悟人性真善美的目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本是难事,对大师哲理美文的转译更是难上加难。本书的翻译力求在准确理解原著内容基础上,经由适当修改、润色,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译作的信达雅。但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与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指正。 2014年8月于鹭岛磨心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