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关场坐落在一片浅丘包围的山坡上,西充河从场口流过。场内,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因人们长年累月的蹬踩而显得凹凸不平。修筑在石板路两边高低不齐的灰黑色瓦房,不知是房屋的年代久远,还是风雨的侵蚀,到处是大洞小眼,显得破旧不堪。这是川北农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集市。因它太小,乡亲们只能呼之为场,即取“义”于“市场”之意。就是因为场小,所以,站在场口的这一头,一眼即可望到场的那一头。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就是几竹竿长。用现在的尺码来量,约有100多米。别看保关场小,它可是西充南边要镇,是古西充到南充的必由之路,原晋城镇经黄桷寺、金山乡穿洞山、大金山到华滩河,再往舞风山前行到南充莲花池。西充县西面乡镇的邻县到南充也是如此。西充县城到蓬溪买盐买酒,必经保关场。保关场东面永清、多扶、东太等许多乡镇乡民买盐都经保关场,路途遥远的商贩及布衣们吃住于保关场,晚上场上灯火通明,住宿的人络绎不绝。保关场分为上河街、下河街。到这里来赶场也算是少年张澜的乐趣之一。出保关场沿西充河前行8华里,就到了一个绿树环绕、流水潺潺的小山村——张观沟。当地乡民们的生活习俗,口音都接近西充而异于南充。1952年9月,区域调整时,张观沟所在的观音堂村划到西充县莲池乡。
张观沟依山面水,风景如画,西阳溪蜿蜒曲折,流水潺潺,一派田园风光。发源于西充太平镇璧山垭西南的虹溪河和源于西充青狮镇西北的半角山与苦竹垭南的龙滩河在这里的西阳寺汇合,取名为西阳溪。此处海拔高度290米,为西充县海拔高度最低处。此河经嘉陵、顺庆,在南充顺庆西河桥处流入嘉陵江,在南充嘉陵、顺庆境内被称为西充河又名西河。
张观沟~带民风淳朴,百姓生活贫苦,即在丰年,“富民无尽食白米之家”,“贫者更数月不得白米一食”。西充竹枝词说:“借问平时糊口计,可怜顿顿是红薯”,又说:“红苕酸菜半年粮,一遇灾荒饿断肠”。红薯是西充人的主食,所以西充历史上曾被称为“苕国”。笔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到张观沟,拜祭张澜先生。这里的老百姓仍然住的是破旧不堪的石板房,全沟还没见到砖木结构的楼房,在西充也属较穷的地区。
张观沟最上面巍峨雄伟的雕嘴山下有一座普通农居,就是张澜故居。故居依山而建,坐西向东,粉墙黛瓦,青石院坝,掩于翠竹苍柏之中,呈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整个故居为三合院,有三间正房和两侧耳房。正中的张氏祖祠,建在高高的石台阶之上,祠堂左侧为张澜叔伯的卧室,右侧为张澜父母的居室,张澜就出生在这间屋子里。左厢房分别为张家的储藏室、蚕房,右厢房分别为张澜及兄弟们的卧室、厨房。整个建筑为穿斗结构,木梁青瓦,木楼篱墙,乃川北农村普通的瓦顶篱墙农家杂院。1872—1887张澜在此居住了15年。新中国成立后,张澜的亲戚们在此房居住至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三间正房垮了大半,90年代当地政府出资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才使屋宅保持原样。室内陈列的家具和农具,一部分是张澜亲戚保存下来的原物,一部分是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复制的。故居周围风景十分优美,房后翠竹掩映,绿树成荫。
张观沟沟口的观音堂古庙前有一广场,还有一棵参天的古黄葛树。此树很有灵气,据说,在1949年张澜出任国家副主席时,枝叶茂密,如伞如盖。1967年,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群红卫兵来到张澜故里造反,把张澜父母的墓砸了,从此古树就慢慢地枯萎了。古树、古庙曾是张观沟的标志,如今都不复存在。20世纪70~80年代,该村在观音堂原址附近修建了村小学。21世纪初,当地政府对张澜故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近年来西充县人民政府加大了对张澜故居的开发力度,目前张澜故居已建成国家4A景区。
P6-7
对于张澜先生,我是久仰其大名。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教学之余,到西充县莲池乡小学拜访同学时,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莲池乡观音堂村张观沟拜祭张澜。沿着田埂,步行数百米就到了张澜故居。3间正房已经垮了一半,早已没有人居住。其生平所知甚微,只知道他是一位民主党派人士。这就是当年我头脑中的张澜。
几年前,我有幸认识了王晓晴同志。他那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为发展中国职教事业努力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王晓晴校长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四川省张澜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德育研究机构。研究张澜教育思想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组织我们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张澜》,首次印刷1万册,发到南充张澜职业教育集团每个学生手中。
在编写校本德育教材《张澜》和收集有关张澜先生的各种资料的过程中,我阅读了数百万字的材料和历史文献,张澜先生在我脑中越来越清晰。张澜是一个“大写”的人,是思想者,是道德典范,是教育家,是民主斗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南充因孕育出张澜而光荣。张澜思想是张澜留给南充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遗憾的是,今天的南充人对其了解甚微。有一次,我到莲池乡张观沟实地考证,在张澜故居后面,我遇见一位正在放牛的老奶奶,我就问:“老人家你知道张澜的故事吗?”老奶奶很有兴趣地给我讲了张澜的几件事。当我问老人家是如何知道的,她说是从电视剧《民主之澜》中看到的。顿时我无语了。我感受到收集和整理张澜在南充的事迹和资料的紧迫性。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再不抓紧做好这件工作,也许张澜精神真的要在家乡失传了。为此,我准备编写《张澜在南充》一书,得到了南充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王晓晴先生的大力支持。
4年多来,我收集、阅读、整理了张澜在南充活动的数百万字的文字材料;多次到张澜在南充的居住地实地考察;张澜在南充从事教育活动的所有地方我都进行走访考证;张澜在南充经历的重大事件我都进行考证核实;我还对几十位张澜在南充的知情人、亲历人、亲属进行了走访。在写作和采访过程中,我被张澜精神所感动、被张澜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我以张澜精神写作《张澜在南充》。我的节假日几乎都用在走访、采访、考证、写作中。感谢民盟南充市委的贾德灿同志,他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张澜先生的大女儿张茂延老奶奶在家中听取了关于本书的写作情况的汇报,并回忆了父亲张澜在南充活动的点滴。对她的支持表示感谢。
张澜在晚年谈到自己时说,我就办了教育。出任地方行政长官、办教育、发展实业是张澜在南充时所做的几件大事。张澜有六十多年的岁月都是在南充家乡度过的,研究张澜在南充的活动是张澜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把零散的关于张澜在南充的回忆、记载,汇编整理出来,把张澜在南充的活动清晰地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同时也算是保存了相关资料。能为宣传张澜出点力,能为收集和保留张澜相关的历史文献俄电事,我很有成就感。
在纪念张澜先生诞辰143周年之际,《张澜在南充》正式出版了。编者长时间致力于张澜先生思想研究,不辞辛劳,沿着张澜先生在南充工作、活动的足迹,深入实地走访考证,多方收集资料,咨询核实,辛勤写作,几易其稿,写成《张澜在南充》一书。值此,特向作者深表谢意!
张澜先生诞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莲池镇观音堂村张观沟的一个佃农家中。在张澜先生84载春秋人生旅途中,有75年是在家乡四川度过的。南充一成都一重庆是其活动的主要轨迹,而在家乡南充的活动是张澜人生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张澜五岁参加劳动和学习,22岁考上秀才,31岁公派留学日本。回国后他领导四川保路运动,担任过国会议员,反对帝制,出任地方行政长官(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四川省长),勤政廉政,造福百姓;主持南充地方自治,抗典捐反暴敛,在家乡办教育兴实业,鼓励百姓栽桑,发展南充丝绸业,极力推动南充地方经济发展。张澜的教育实践是极为丰富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他都尝试,男生、女生他都招收,私塾、小学、中学、大学他都创办。他担任过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大学校长,是四川女子教育的第一人,是四川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从《张澜在南充》细腻而生动的追忆中,我们不难看出,张澜先生的一生是办教育的一生,是为人民大众的一生,是清贫节俭的一生,是为官清廉的一生,是爱国民主的一生。张澜先生为了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平,他刚直不阿,高风亮节,敢于同反动势力做斗争。张澜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我国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编者依据张澜先生文集、诗集、政论、手稿,部分档案馆的档案,国内公开出版的作品和纪念文章以及知情人的回忆,张澜先生亲属的讲述及实地询访,本着事必求真的原则,将张澜先生在南充六十年的活动轨迹真实地展示出来,让人们记住张澜,有感于他曾为家乡、为四川、为新中国所做的一切,以使后人仰止,励志前行,秉承其精神,实现张澜先生职教强民、民主富强的中国梦!
从伍定明编著的《张澜在南充》细腻而生动的追忆中,我们不难看出,张澜先生的一生是办教育的一生,是为人民大众的一生,是清贫节俭的一生,是为官清廉的一生,是爱国民主的一生。张澜先生为了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平,他刚直不阿,高风亮节,敢于同反动势力做斗争。张澜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我国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张澜的大半生岁月都是在南充家乡度过的,研究张澜在南充的活动是张澜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伍定明编著的《张澜在南充》把零散的关于张澜在南充的回忆记载汇编整理出来,把张澜在南充的全部活动清晰地展示出来。为研究张澜的学者提供资料,同时也是对相关资料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