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养育,是《项目化养育(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您的孩子)》作者陈中和韩丽娜创造性提出的养育方法。受美欧国家项目教学法的启发,作者潜心三年,研究了世界各地学校普遍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研读了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经典的教养理念和方法,探究了各种优秀人物的养育理念,并进行了半年多的项目化养育实践,形成和完善了项目化养育的方法论体系和操作框架。所谓项目化养育,就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让孩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养育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项目化养育(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您的孩子) |
分类 | |
作者 | 陈中//韩丽娜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项目化养育,是《项目化养育(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您的孩子)》作者陈中和韩丽娜创造性提出的养育方法。受美欧国家项目教学法的启发,作者潜心三年,研究了世界各地学校普遍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研读了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经典的教养理念和方法,探究了各种优秀人物的养育理念,并进行了半年多的项目化养育实践,形成和完善了项目化养育的方法论体系和操作框架。所谓项目化养育,就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让孩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养育方法。 内容推荐 陈中和韩丽娜编著的这本《项目化养育(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您的孩子)》所介绍的项目化养育,实践上,经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新西兰、芬兰等全球多个国家各年龄段孩子数十年实践证明有效。理论上,与多元智能、性格的力量、全脑教养、游戏力、华德福、蒙台梭利、项目教学等理论和概念本质相通。 本书主要适合未成年人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前言 项目化养育:父母最该采取的养育方式 为孩子的表现抓狂?是将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事情上 养育中,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才是关键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孩子去参加培训是无效的 别做被动反射型养育的父母 01 什么是项目化养育 大作业 项目化作业是很多国家的重要学习方式 项目化大作业可以实现养育孩子的最重要目标 什么是项目 什么是项目化养育 02 项目,建立亲子联结的最有效载体 联结的四个关键词 遇到问题时建立联结的方法 预先主动建立联结的方法 03 父母本都是项目化养育大师 案例一,教孩子学走路 案例二,教孩子学说话 为什么孩子突然不听话了 04 项目化养育的方法论框架 极强的目的性 分阶段实施 复盘 05 如何找准项目的目的 5Why方法 关键词法则 06 如何设计项目:安全感、趣味感、成就感三位一体 安全感 趣味感 成就感 07 孩子是项目执行的主体 孩子在前,父母在后 把孩子当作独立对等的个体 提供非干涉性的帮助 08 父母可以做什么 如何发起一个项目 如何给孩子提供支持 如何对孩子进行挑战 如何传播孩子的项目“成就” 09 项目化养育中的关键细节 父母内心必须真诚 最好让孩子觉得项目是自己愿意的 营造一个完成项目的氛围 慎用奖励 10 项目化养育实践 跟网络争夺孩子 假期中的时间管理 孩子想养狗,怎么办 附录1 英国孩子12岁前必须做的项目 附录2 美国孩子必须做的项目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父母内心必须真诚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父母内心都必须是真诚的,不能为了某个目的,故意去说言不由衷的话,做违心的事情。 比如,有的父母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为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都刻意夸奖孩子做得好、做得对,即使孩子很明显做得不对,也非要从中找出点什么东西来夸。 但孩子是非常敏感和聪明的,他们能够感觉到父母真实的意思,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或者是说相反的话,他们都能够感到父母内心真正的想法。因此,当父母不真诚,刻意夸奖孩子的时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惑,因为他不知道,明明父母内心认为做得不对、不好,为什么却要夸自己做得对、做得好。 比如,你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不到,但为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你还不断地跟孩子说:“你做得到,宝贝,只要努力一下,你就可以做到。”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不但困惑,而且很绝望。因为明明父母觉得自己能力做不到,为什么还不断地要求自己去做,而且做的结果是证明了自己确实做不到,这种挫败感的不断累积,会让孩子发狂。而父母因为自己所说的不是自己内心所想,孩子也总是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也很容易变得烦躁。 你本来希望孩子这样做,但是因为某种理念或者什么原因,表现出来的却是你希望孩子那样做。这就是不真诚。 不真诚的父母,让孩子感到的是虚伪。 那么,父母就应该对孩子实话实说吗? 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你别跑了,一次跑1000米对你而言太远了。”或者说:“孩子,看看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难看?”或者说:“你整理书包怎么这么慢,就不能快点吗?” 当然不必如此。 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你可以给孩子提建议,或者是给出方法,让他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然后多加练习;或者离开当时做的项目,选择那些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项目。这样,孩子通过努力,在你的帮助下,就可以完成项目。 这样,成就感会累积,能力会增强,这时候再去做以前做不好的事情,可能就轻而易举了。而你,也一直是真诚的。 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都要出自你的本心,绝对的相信,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你的这种出自本心的言行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也能够为孩子所感知到。由于你的言行和你的内心一致,孩子从你身上感受到的就是一个统一的信息,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困惑,也不会有怀疑,能够全身心地去做,完成项目的可能性也更大,获得的成就感就越多。 最好让孩子觉得项目是自己愿意的 父母在策划项目的时候,最好让孩子觉得项目是他自己想做的,而不是父母期待他做的。一旦孩子觉得项目是在替父母完成任务,他便有可能会不愿意,犯懒,不尽力,随时可能停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废寝忘食地去做,做的过程中也更加专注,遇到困难也会想尽办法克服。我们的抱怨更少,不放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觉得项目是自己想做的,最好的一个办法是先想办法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感兴趣了,他自己就会提出要求,然后父母再决定是否满足他的要求。 有个妈妈为了让孩子学钢琴,并没有直接给孩子报班,而是在一次和孩子散步的时候,装作无意地转到了教钢琴的地方。优美的琴声从教室里面传出来,妈妈和孩子都被吸引住了。等到一曲终了,妈妈顺带着问了下钢琴的价格,就带着孩子离开了。 当天晚上,孩子跟妈妈说自己想学钢琴。妈妈说,学钢琴可以,不过,必须是真正学,而不能只是尝一下鲜就放弃了。毕竟,钢琴挺贵的,钢琴班的辅导费也不便宜。妈妈让孩子再去想一想,是否下定决心要学,是不是真的能够坚持下来。 孩子经过几天的思考之后,有一天跟妈妈说,自己是真的想学,也能够坚持下来。在孩子的要求下,妈妈才最终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在接下来学琴的过程中,孩子也能够自我管理,不需要父母去督促练习。 一旦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很多时候,父母不让孩子做,都不可能。这个时候,父母还可以故意进行一些考验,以强化孩子内心真正的兴趣,让他真正感觉到,确实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父母强加的。 有个孩子想养小狗,他妈妈并没有立刻答应他,而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他上学的时候,谁来照顾小狗?小狗的窝在哪里?狗的卫生谁处理?如果养狗,可能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为了解答妈妈提出的问题,孩子去宠物医院了解了相关的情况,然后对家里的空间进行了观察,并且绘出了狗窝的位置,对照顾狗的工作进行了分工,对于狗粮的投入进行了测算,对小区里一些养狗的人进行了采访。 这么一轮下来,孩子对养狗的想法,就从感性层面进入到了理性的层面。 可以看到,不管最终是否养狗,在这个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学到了很多。 P128-131 序言 项目化养育:父母最该采取的养育方式 为孩子的表现抓狂? 是将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事情上 如果经常浏览那些家长跟亲子专家互动的页面,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父母已经被他们孩子的表现弄得抓狂了。在他们说完孩子的问题后,总是跟着“我该怎么办”“请您务必帮帮我”“求解答”“这还能改正吗”等话语。如果你也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担心抓狂,那对这些父母无助而渴望被解救的心理必定会感同身受。 孩子让父母抓狂的表现千奇百怪,我从中挑选了几个典型案例呈现在下面。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或许会感觉似曾相识。为了避免泄露他人的隐私,我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编辑整合。 案例1:男孩,平时比较胆小,有时出去玩会被其他孩子欺负,放学后或者周末碰到同学一起玩时,只是在旁边看着同学玩,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很不合群。 案例2:孩子现在爱抠字眼,甚至有点抬杠,故意跟人对着说。比如我说这是土豆,他说没有土;我说去奶奶家,他说去姥姥家等等。他话还特别多,无论什么人说话,只要他在旁边,就都喜欢插一嘴,不管关不关他的事。用我们家乡话说就是喜欢捞事。我该怎么办呢? 案例3:我儿子现在三年级,生性活泼,就是做作业粗心,总出错,虽然上一、二年级时也这样,但是频率没有这么高。常常一篇一百多字的作业会有十来处的错误,主要就是漏字,或前后反写,比如学校写成校学。这么高频率的粗心正常吗?是不是缺乏哪方面能力呢? 案例4:女儿6岁了,有自己的独立房间,但还是不愿意自己睡,说怕黑。小夜灯也买了,也按她的喜好进行了布置。因为不愿意独自睡,每天晚上她都折腾到很晚才入睡,而第二天还要早起上学,有没有什么让她独自早睡的好办法?请务必帮帮我。 案例5:7岁男孩,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没做就开始念叨“我不行,肯定不行”之类的。比如老师让念五遍课文,读到流利。还没开始做,他就一直在那里念叨:“我不行,肯定不行。”有时候我会陪着他一起完成一种任务,做完后我也会跟他说:“你看,你完成了,好棒。”当时他会觉得很骄傲,但下次又是重复说不行。 案例6: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总爱东看看西瞧瞧,很容易分心。他不喜欢配合老师,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他成绩不好,作业总是需要我敦促几次才会去做,而且也没有计划,不知道区分轻重缓急。怎么才能让他更喜欢学习呢? 如果将父母们反映的这些问题都列出来,估计这本书就不用说别的了,这些问题本身就有一本书的厚度了。 不要以为只有孩子还小的父母才对孩子的问题抓狂,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孩子大了,父母依旧只能够抓狂。媒体曾报道过,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18岁的女儿起床,竟然拿刀相逼,而女儿也报警求助。 父母们当然也看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急切地向各种专家求助,期待获得有效的办法,希望能立竿见影,甚至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事实上,很多父母也意识到,即使专家给出了办法,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但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曾经的问题再次出现。更有不少父母发现,别人的“有效”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是无效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们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事情上,只关注到孩子的问题行为。 将注意力只放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就像我们看一棵树的时候,将视线全部聚焦在树叶上一样。毫无疑问,树叶如何,是与树的根系相关的。如果不对树的根系进行培育,只是将衰败的树叶摘除,只会出现越来越多衰败的树叶,并不能得到一棵生机勃勃的树。 父母应该将注意力放在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上。 养育中,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才是关键 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抓狂,当然要想办法去解决。但是,如果只是关注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事情其实并没有真正结束,在很多时候,问题还会再次出现,甚至还会变得更严重,最后弄到上文那个妈妈拿着刀逼孩子起床然后孩子报警的程度也没什么奇怪。 首先,表现只是结果,是当时当地的情境下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在不同的情境下,孩子的表现可能会千差万别,但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却可能是相同的,都是能力的不足。 …… 4、自此以后,比利就极少忘记带午饭了。即使是偶尔忘记了,他也会想办法找到愿意分给他一些食物的同学。 5、到他上二年级时,他不仅能够记住带午饭,父母还让他自己承担起了准备午饭的责任。 (根据原文整理、编辑) 比如《游戏力》,面对着孩子不那么“好”的行为,作者强调要用游戏的方式,去和孩子建立联结,然后再去解决问题。通过“一起大笑”“和好与装傻”“置换角色”“轻推一把”“体能游戏”“幻想游戏”“讲故事”等游戏的方式,先从当前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帮助孩子培养亲密,培育自信,重返快乐。 比如《全脑教养法》,明晰了左右脑、上下脑的不同职能。当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作者强调要先通过右脑共情,等待孩子爬行动物脑停止运行,连通了哺乳动物脑之后,才能进行理性冷静的沟通。否则,只会带来更多的争吵和愤恨。 如果从问题探讨入手,可自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问题是培养能力的时机。用《全脑教养法》的说法就是将“生存式教育”变成了“发展式教育”。 这些方法当然有用,而且很有必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是,以重要紧急的二维框架来看,它们重点都是在解决重要紧急的事情,而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用力不足,因此,也就无法深入地实现让孩子的心智成长、情绪智力发展、思维培育、习惯养成、性格完善和能力提高的目的,而这些恰恰是养育孩子的关键。 那么,有没有一种普适性的方法,它不是被动地反射性地从当前重要紧急的问题出发,而是着重于养育过程中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能够让父母主动地、有目的、有规划、有步骤地培养孩子? 当然有,这就是项目化养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