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生活(大字版)》是一本由权威养生专家,京城孔伯华中医世家、孔氏传人孔令谦先生著的中医养生书。以“养生就是平凡之生活”为出发点,拨开养生迷雾,彰显中医良知。指出养生不是吃喝,不是治病,而是一种人文文化、一门人生科学,老百姓掌握中医思维比看一百本养生书都强。文字直率幽默而又不乏真理,能真正做到让读者“刷新”养生观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养生就是生活(大字版)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孔令谦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养生就是生活(大字版)》是一本由权威养生专家,京城孔伯华中医世家、孔氏传人孔令谦先生著的中医养生书。以“养生就是平凡之生活”为出发点,拨开养生迷雾,彰显中医良知。指出养生不是吃喝,不是治病,而是一种人文文化、一门人生科学,老百姓掌握中医思维比看一百本养生书都强。文字直率幽默而又不乏真理,能真正做到让读者“刷新”养生观念。 内容推荐 养生方法或学说无论再怎么多,个人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首先必须拨开迷雾,明确养生的一些基本原则、基本道理。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我们养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但身体什么缺了,什么过了,该损阴还是损阳,该补阴还是补阳,最好还是请医师来判断,这不是读几本养生书、听几个养生故事就能学到的。 外邪、饮食、精神,实际上人生病无外乎这三大原因。养生当中如果抓住了这三大类病因,从生活的细节当中做起,防患于未然,就完全可以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孔令谦著的《养生就是生活》让我们了解真正的养生。 目录 上篇 拨开迷雾话养生 第一章 养生勿离三原则 本之于自己 本之于社会 本之于经验 第二章 中医思维开启养生之门 掌握中医思维比看一百本养生书都强 五脏系统是核心 本于阴阳 循于四时之法 第三章 既养生又养性 养生首务在养心 和喜怒,安居处 第四章 真正的养生秘方 所谓养生秘方 东坡养生秘方 中篇 千古困惑病与老 第五章 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生病的三个原因 疾病所伤的路径 疾病也有气数 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衰老 肾气衰 五脏衰 阴阳失衡 下篇 养生妙在会养 第七章 四季饮防外感 史上几次重大外感疫情 外感分伤寒和温病 郁热伏气引发外感 外感会引起很多其他疾病 预防外感小验方 预防外感四季饮 第八章 痰为百病之母 什么是痰 什么人易有痰 食疗化湿有妙方 痰湿体质多运动 清热化痰黛蛤散 第九章 女性养生心经 疾病也分男女 女性之忌八个字 改良古方四白散 减肥有妙招 热水泡脚防痹症 滋肝养肾巧度更年期 孕产妇小贴士 第十章 养生妙防三大病 中风 高血压 糖尿病 预防“三高”小建议 第十一章 中老年人重养阴 肝肾阴虚症状多 缓解症状小窍门 调理肝肾小方剂 滋填肝肾食疗方 第十二章 中医食疗有讲究 药食同源说来历 升降寒热话食疗 四气五昧巧搭配 试读章节 盲目听信某一本书是很危险的 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个朋友的女儿,十七岁,高烧三个月,很多著名的大医院都去了,说怀疑她肾有问题。但医院也没检查出什么来,可就是高烧不退,然后找到我们医馆来。我问这个朋友孩子用过什么药吗,她说什么药也没用,我说那你非常幸运,遇到好的西医大夫了。西医是对抗疗法嘛,发现敌人了才会去打枪。而因为没有找到病灶,没找到任何原因,当然不该用药。但现在有很多情况却是,没有找到任何病灶,没有发现病因,上来就用药,这就叫“杀人”了。西医有这样杀人的,中医也有很多这样杀人的,因此,有一句俗话叫“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医者十之八九”。我认为这个话不为过,目前社会上因为过度治疗导致死亡,因为吃错药导致死亡,因为医师的不负责任导致死亡的现象,便是医师在给你下黑手。而如果我们在养生当中再自己给自己下黑手,再盲目地跟风,盲目听信某一本书某一个人的说法,那更是非常危险的。 病同而人异 清代有一个中医大家叫徐大椿(字灵胎),他有一篇文章叫《病同人异论》。看到文章标题就知道它的主旨了,它是在强调:疾病是相同的,而人是各异的。在这篇文章里,他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何也?”也就是说,天下有同样的一种病,治这个病人有效,治另一个病人却没效果,什么原因呢?这就好比H1N1流感,有的人传染上了,有的人没有传染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染上这个病的人,他的体内一定有致病的内因存在,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徐大椿在文章里这样说:“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接下来他又讲“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七情”指的是我们都具有的七情六欲,就是情绪致病;“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七情六欲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很公平的,每个人面对的情况都是一样的,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防病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得病,有的人没得病。 因人而养 再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曾流行过注射鸡血,结果闹出人命来了。注射鸡血可能对某些人有作用,但对某些人没有作用,还可能会有致命作用。再一个例子就是红茶菌。20世纪70年代流行养红茶菌,家家户户养,说是喝它煮的水防病,结果也喝出问题来了。又比如近一两年很盛行的天灸(借天之力的一种灸法),尤其是三伏帖。有家医院贴三伏帖,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来一个贴一个,没有诊断过程。三伏帖是针对一些虚寒体质人群的,并不是对所有人有益。比如哮喘,哮喘也分热喘和寒喘。寒喘患者一般在秋冬季病症会加重,因此就在夏天的时候借天之力——借天之阳气,再结合灸——这二阳相加来补人的不足,从而防止哮喘发生。这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是热喘,你也贴,就等于火上浇油了。艾灸也是这样,妇女痛经,拿过艾卷就灸。如果是寒痛可以灸,但如果是热痛,就该灸出问题来了。所以说不能够一哄而上,盲目地拿过一个东西来就给自己用,记住:千万别给自己下黑手! 我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不要盲目去相信任何人,适合于他的未必适合于你,因为人群是最复杂的。小时候老师就说,树上五只鸟,用枪打下一只,还有几只,我们说还有四只,老师说错了,没鸟了。为什么没了,给吓跑了,老师只解释到这儿。后来我逐渐体悟到,为什么没了,是因为有人的复杂因素加入了。你不能用纯数理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有人的思想、人的行为加进来了,情况就变了。中医里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因人而异,就是辨证施治。那么,在养生中,我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养生也应该因人而养。只有坚持因人而养的原则,才能够找到正确的养生方法。P6-8 序言 养生就是平凡之生活 一 之所以说养生就是平凡之生活,实在是事出有因。常遇到有些人问该吃什么或不该吃什么,似乎这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岂不闻有句俗话“听拉拉蛄叫,别种地了”,却是蕴涵着大道理、大学问。然当今社会,甚或有人索要生男生女之偏方,养生保健迷恋至此,却是一大祸害。中医若是如此,也就不是中医了。我以为该降降温,该去去火,不仅仅是让自己冷静下来,也让整个社会冷静下来,因为大道理就在平凡中,就在生活中。 你不要刻意去养生,如果你刻意去做就不是养生了。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张中行活了九十多岁,足可称为“人瑞”了,有人问他的养生之道,他不以为然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无独有偶,生于1911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每年都有很多人给他祝寿,有人问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养生之术,季老笑着说:“我实在没有什么授之以人的养生‘秘诀’,养生无术就是术,没有‘秘诀’就是‘秘诀’。”二老所谓“不养生”,所谓“无术”,说的其实是一种对生命顺其自然的态度,一种恬淡从容的心态。 眼下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书店里摆着大量养生书籍,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指导养生的具体方法。大众对养生的追求虽尽可理解,但因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弄巧成拙、无病添病。比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防病之道,告诉我们的是大道理、大原则,如果我们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甚至教条化,自然是不得要领,所施于自己的养生方法也就离养生大道越来越远了,读者不可不思之。 但这些还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舆论如何正确引导,在于专业医师以及专业人士是否客观说话。由此看来,“养生热”现象涉及的,简单而言是职业道德规范,往大处讲是社会风气问题。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什么是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补身体所缺,因此人体存在有病而补和无病而补。但无论是何种补法,均应该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的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这是要义。而判断阳有余还是阴有余,当如何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是医师的责任。顺便提醒一下,对于疾病的性质诊断,医师也有误诊的时候,更何况没有医学常识的普通百姓,而且临床与教学本就是两回事,教一辈子书不见得可以看好病,临床医师则在教书方面或有欠缺。 眼下不少专业人士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有些人则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为了区区一点利益,即宣称某产品对许多病有效,某保健品可以使人聪明,点某穴位可治疗某病症等,我以为这些至少是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是违背中医整体指导原则的,更会影响中医在广大民众中的形象。 我在以往的讲座中,时常引用《吕氏春秋》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倘若用白话来直译,那就是你首先要做到不要杀生,即不要对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对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养生了。我之所以这样讲,实是因为当下有不少人在对自己下黑手,更何况养生的含义绝不是仅仅几个方法而已,其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告诫我们应该如何做人——这又是养性的问题了。 二 究竟何谓养生,何谓养性,《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德性本是我们人人所共有的,德性的好坏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德性人人俱有,因此,我们要“道问学”。这里的“道”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呢?遵循问和学。到哪里去问和学?到最普遍的地方。最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说:养生就是跑步,锻炼身体;也有人认为:养生就是要疏通全身经络。我的体会是,如果要想全面了解养生学,就应该首先从文化角度去审视它。“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两本古籍上,一处见于《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处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本神”。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都学过,它出现在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养生主》是一篇专门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的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 “庖丁”是个古代的职务名称,而且是宫廷里的一个职务,按现在的话理解,就是一种专门从事牲畜屠宰的职务。丁指的是男人,古时候把男人称之为丁,把女人称之为考。庖丁是一个善于屠宰牛的男人。文章里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他高超的屠宰技术,说他的技术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官”指的是五官。庖丁说:我在屠宰这只牛的时候,我的思想或者说我的手,我想让它停下来但是停不下来。他的这种感觉,与太极拳里的“一片神行”的境界很近似,意念为先,动则神动,静则神静,等于他把屠宰牛作为了一种高超的技术,神形融为一体了。 庖丁还说,他在前三年刚刚开始屠宰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是全牛,但是三年后他就目无全牛了,他眼睛里已经看不到牛了,而是牛的身体内部结构,也就是说他的技术已经达到非常娴熟的地步了,这跟我们做外科手术很相似。我有一个同学在天坛医院,后调入航天中心医院,是脑外科大夫。他曾经跟我说,做外科手术做得多了,最后下刀那真是凭手里的感觉就能知道这个瘤子的根结在哪儿,就知道这个刀应该怎么去下。 那么,当时庖丁屠宰牛是给谁看的呢?是给战国时期一个叫梁惠王的君主表演的。在观看庖丁屠宰牛的过程中,梁惠王向庖丁提了一些问题,由此感悟到了养生的道理。到文章结束的时候,梁惠王说了一句话:“吾闻庖丁之言,知养生矣!”当然,梁惠王所说的“养生”,与我们今天谈的“养生”还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它是特指修身养性的意思,“生”指的就是人生。庄子的《养生主》,虽然字里行间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庖丁解牛其实是教我们如何去做人。庖丁到最后还跟梁惠王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他的技术虽然已经这么高超了,但是他在看到技术比他要低得多的人在宰牛的时候,并没有笑话他们,而是感觉到似乎他还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它是从一种社会文化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去对待人生,尤其人处在物质世界里的时候,应该如何从物质世界中解脱出来。 所以说,养生贵在顺其自然,贵在平淡安闲。庄子早就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强做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度才量力,淡泊名利,努力为之而不强为,对不平之事以平常心对待之,就能减少很多疾病产生的可能。 孔令谦 2011年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