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相继失陷后,侵略者以平津为后方,兵分三路:一路沿平汉路(即平汉铁路,相当于现在的京广铁路北京到武昌汉口段)南犯,进窥河南;一路沿津浦路(即今京沪铁路最早通车的一段,从天津到南京浦口)南下,进犯山东;一路则沿平绥路(即今北京到包头的铁路)西犯,进犯晋、察、绥,战略的重点,则是山西。
山西,古晋之地,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素有“表里河山”之美誉,又因其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更有黄河天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华北天然堡垒,拱卫陕甘西北之屏障,故又有“华北锁钥”之称。这样的战略要地,总是在战争年代成为交战双方殊死搏斗的竞技场。平津的急速沦陷使得山西仓促间被推上了决战的舞台,这也似乎预示了某种悲壮命运的到来。从战略意义上说,山西是敌我双方博弈的一枚重要棋子,在淞沪会战失利后,即将在山西开展的阻击战对于中国人来说变得尤为重要。对中国军队来说,如果能凭借险要地势,守住山西,则进可威胁华北平原之敌军,退可稳固大后方,确保战略反攻的顺利进行。反之,对于日军来说,对平津地区的占领并非高枕无忧,经营山西多年的阎锡山晋绥军虎视眈眈;再加上如果要进一步向南侵略,则必须要控制山西。双方的指挥官都清楚山西对于整个战场来说意义重大,只是西方的实力当时相距甚远,凡此种种,都决定了这场战斗将会成为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笔。
1937年10月2日夜,山西首府太原,战事日近的古城万籁俱寂。突然, “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夜的宁静,熟睡的人们从朦胧中惊醒,风雨将至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枪声并不能激起人们的好奇,但这半夜之中的枪声很容易就让人想起最近传说的日本鬼子。这肯定和日本鬼子有关,人们想着,又沉沉睡去。次日,一位临阵脱逃的将军被正法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一时间群情激奋,对这位“民族败类”的愤恨达到了定点,所有的口诛笔伐都对准了这位将军和他的败绩。作为第一个因为逃跑被枪毙的将军,李服膺的名字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懦夫之名以及种种脏水和谩骂也随之扩散开来,一时间人尽皆言可杀。时间不仅能抚平伤口,还总能涤荡蒙蔽事件的灰尘,还历史以真实。作为战败将领,李服膺或许背负了太多所不应加在他身上的罪过,若干年后甚至有人以“冤案”视之。孰是孰非,还得从李服膺的驻地,位于晋北的天镇说起。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地处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交界处。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仅是山西重地大同的门户,也是整个山西阻击目军侵犯的第一线。1937年8月27日,日军攻克张家口,进逼雁北,危及山西北大门天镇。阎锡山急电李服膺“坚持三天,拒敌西进。”接到电令后,隶属傅作义第七集团军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开始集结部队,于天镇、阳高一线布防。就在第61军进入阵地的第二天,曰军就发动了强大的火力攻势。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日军虽然占据了一定的主动,却始终没有突破李服膺的防线。三天下来,李服膺的部队伤亡惨重,渐渐露出了招架不住的迹象。正在此时,第二道电令下来了: “续守三天,掩护大同会战。”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李服膺虽然心里直犯嘀咕,按理说坚守三日的命令我们已经完成了,虽然牺牲了这么多兄弟的生命,但好歹是可以往回撤的。况且,要执行第二道命令的话,肯定是以牺牲更多兄弟为代价的。但本着服从命令的天职,他还是咬咬牙接受了军令,带领疲惫之师坚守天镇。
大同会战,是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晋绥军首领阎锡山最初的战略设想。为迎击沿平绥路西进的日军,阎锡山原本打算在大同以东的聚乐堡地区组织一次会战。然而,按照这个战略构想,晋绥军和中央军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等都需要赶赴太原集结,短时间内肯定没法完成。因此,在天镇布防的李服膺和他的第六十一军就承担了阻击西进之敌,为部队调动和集结赢取时间的重任。对于任务的重要性,李服膺当然是心知肚明,所以即使是再困难,他也要默默承受。
P6-9
战争,既泯灭人性,又最能体现人性。中国有句古话:“观人于揖让,不如观人于游戏。”在游戏中最能体现人性的真实一面,在战场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有的战争,冷兵器时代的毋庸赘言,即便是高度依赖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战争是人的战争,是人与人针锋相对的危险游戏。每一名军人,身后都是一个家庭,战场上的每一次拼杀,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在承平日久的今天,人们阅读战争已经变得无比平静,对战争的分析也更加客观深入,然而总不能缺少人文关怀。战争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哪怕是再精彩的战役,再复杂的进程,寥寥几句,就可说清楚。战争不光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杀戮与搏斗,更处处体现了人性的光芒,这些都是冰冷的战场上最温暖人心的东西。当我们再一次回顾阳明堡那场战争,想要去发现那短暂到只有不到一小时的突袭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关注的范围扩展开来,从阳明堡到忻口,从769团到八路军,从郝梦龄、赵崇德到他们的家庭,从陈锡联到那一封家书。战场上的他们,固然是英勇的,固然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往往是在战争背后的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郝梦龄那份遗嘱,我们看到了陈锡联的一封家书,看到了赵崇德的那三块钱党费,这些平凡的话语、平凡的举动,折射出的往往是最耀眼的人性光芒。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 “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 “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么呢?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张华著高占祥主编的《夜袭阳明堡/中国人格读库》从革命故事的视角解读中国五千年文化,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华著高占祥主编的《夜袭阳明堡/中国人格读库》针对青少年读者,讲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战役——夜袭阳明堡。通过作者的讲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事,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的正能量。本书按照“三个倡导”的要求,以第三个倡导的爱国为核心主题,以塑造当代青少年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