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戊戌变法/中国人格读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半思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到日渐成熟的变法维新派,经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也诞生了不少著名的维新派领袖人物,而最先让时人震惊和关注的是戊戌变法的首要倡导者——康有为,以及他的《上清帝第一书》。

人们常说时势能够造英雄,正是在19世纪末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之下,致力于救亡图存的热血青年勇敢地走向历史前台,康有为即是个中翘楚,他在思想封闭的晚清社会中独开风气之先,首先提出变法维新的思想。

英雄也造时势,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政治运动中无疑起到了先驱带头作用,他集合并影响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从而被一些研究者称作晚清的“王安石”。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他从幼时起便跟着家中的叔伯们读唐诗、四书五经,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父亲去世后,11岁的康有为转而由祖父亲自教导,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古文典籍。康有为跟着祖父住在连州官舍里,由此接触到清政府分发到各地的“邸报”,逐渐了解了一些重要的朝廷大事。在同乡亲友看来,康有为从小胸怀大志,有志于圣贤之学。由于他经常开口便是“圣人”二字,乡亲们开玩笑地称呼他为“圣人学”。但康有为不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子,他对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非常厌恶,也不喜欢“两耳不闻窗外事”、埋首故纸堆的读书生活。

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他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怀疑,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让他心生不满,这些怀疑和不满暂时藏在他的心里,暗暗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要求。

1874年,16岁的康有为开始接触“西学”知识,他阅读了讲述各国史地风俗的《瀛寰志略》、《海国图志》,视野豁然不同。几年后,他到九江礼山草堂跟随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系统学习经典,接触了不少“济人经世”的实学,这对他思想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可以说,从19岁至21岁,这三年的读书经历在他的思想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在青年时代,他就十分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康有为对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难深感担忧。然而,传统中国思想中却无法找到挽救国势、重振国家的方案。他不禁问道:传统学问“究复何用”?倍感苦闷的康有为选择离师远去,选择当地名胜西樵山隐居,研究佛道之学,但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思想困境。直到1879年,一次偶遇让他在思想上发生重要转变。

这年,他在家乡西樵山与在京师任职且有新思想的张鼎华偶然相识,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张鼎华的提点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到近代的新思想,接触到“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久,他先后到香港、上海,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文化下的城市新面貌,“览西人宫室之环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要比传统落后的封建制度更有优越性。他赞叹说:“西人殖民政治之完整,属地如此,本国之更进可知”,开始思考在本国推行资本主政治制度的可能。于是,他大量购买和阅读有关西方的书籍,走上了向西方寻找真理、拯救祖国的道路。

通过对西方知识经验的学习,康有为的思想和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他指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萌生出非变革不足以救国的思想,认为中国要自强和发展,一定要向西方学习,走维新改良的道路。与此同时,他也反对束缚人民思想的旧文化和旧风俗。1883年,康有为在家乡倡导不缠足运动,制定《不裹足会草例》,并发动亲友参加,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反抗封建势力和传统陋俗。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

P15-17

后记

“壮志未酬身先死”,众多志士为之奋斗的变法维新运动悲壮地落下了帷幕。戊戌变法的结果不是偶然的,领导这场运动的维新派过于弱小,在斗争中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而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非常强大。这场运动的失败也证明了:在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却不能轻易抹杀。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批具有伟大人格的仁人志士和爱国英雄。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挺身而出,领导了这一场救国运动。“戊戌六君子”慷慨赴难,舍身求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用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启发后人,精神感人肺腑。他们的爱国精神与爱国行动,点燃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召唤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奋斗。

转眼间,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那段交织着屈辱落后与顽强斗争的峥嵘岁月也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今天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历史上这些爱国志士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我们要继承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学习他们的伟大人格精神,薪火相传,矢志不渝。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早期维新思潮兴起

第二章 从“上清帝书”到“公车上书”

第三章 从《万国公报》到《时务报》

第四章 继续上书与“保国会”的成立

第五章 光绪皇帝与一百零三天的新政

第六章 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与变法失败

后记

延伸阅读

戊戌变法大事表

序言

公元1898年6月21日,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为标志,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中目甲午战争后,古老的中国陷入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不但要割地赔款,还面临着被列强瓜分豆剖的狂潮,神州大地一片哀声。就在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他们主张变法革新,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文化教育上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时危,提升国力,改变落后挨打的现状。

维新变法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抵制,随着运动不断深入,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斗争日趋白热化。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发动政变,慈禧重新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这场运动仅持续了103天。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仍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它不但凝聚着晚清志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救国理想,也激励和鼓舞着后来的革命者为民族振兴而继续奋斗。

内容推荐

陈半思著的《戊戌变法》讲述了: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面对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掀起了变法图存的救国运动。在斗争中,他们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生死危亡之际,“戊戌六君子”慷慨赴难,舍身求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用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启发后人。他们的爱国精神与救国实践,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爱国的火炬,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觉醒,召唤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国家英勇献身。

编辑推荐

公元1898年6月21日,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仍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它不但凝聚着晚清志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救国理想,也激励和鼓舞着后来的革命者为民族振兴而继续奋斗。陈半思著的《戊戌变法》一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