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陶行知传/中国人格读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锐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刘锐著的《陶行知传》里,我们能看到先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身处逆境的坚定,面对荣辱、得失、利害的节操,也能看到他对功成名就的希冀、“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敬业,以及坦诚、无欺、一诺千金的个人操守;更能在那些简洁精辟的句子里,体会他坦荡、豁达、平和、宽容的美好情操。

内容推荐

他为兴学而生,为兴学而死。一切为兴学,兴学为苦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之生是苦孩的幸福。他之死是苦孩的损失。但是死的是他的躯壳,而他的灵魂是永远活着,活在每一个苦孩的心里,在每一个为苦孩服务的人的心里,活在你的心里,活在我的心里,虽然是死了,实在是没有死啊!——他就是陶行知。

刘锐著的《陶行知传》讲述了他的故事。

目录

引言

一、追随理想的指引

二、为了民众的教育

三、到乡村生活中去

四、矢志不移赴国难

五、宣传抗日游列国

六、民主斗士载史册

后记

延伸阅读

陶行知年谱

试读章节

19世纪末,安徽歙县的黄潭源还算是风云激荡的神州大地上一处安静的乡村。这里住着一户陶姓人家,男主人叫陶位朝,妻子叫曹翠仂,还有一个女儿宝珠。陶家远祖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在黄潭源村东还曾建过一所“五柳堂”。家业传到了陶位朝的父亲陶允禄这里,人丁兴旺,村东所居都是陶姓人家,故称“陶家巷”。陶家本以酱园为祖业,但“亨达官酱园”到了陶允禄的儿辈手里,因经营不善,盘给他人,家道中落。陶位朝带着妻子和女儿宝珠,靠耕种祖传的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1891年10月18日这天,陶位朝夫妇喜得第二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儿子。按照家谱字辈,取名“世昌”。那时候为了让孩子好养活,通常会给孩子取一个出家人的法名,所谓寄名在观音菩萨座前以托其保佑,消除劫难。世昌的法名叫“和尚”。陶位朝是读过书接受过教育的人,后来还曾在南京做过中学的国文教员。虽然家境不好,但他很重视“和尚”的教育,早早就教他识字临帖。旧时代小孩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叫做“开蒙”。6岁那年,“和尚”由一位叫方庶咸的私塾老师开蒙。但因为家里穷,开蒙以后他并没有进私塾。

两年后,陶位朝幸运地得到一份文书工作,家境有所好转,“和尚”进了离外祖母家不远的一家经馆读书,大概在这时候,他有了自己的学名“文溶”。对于这得来不易的机会,文溶很珍惜,因而格外刻苦努力,学习也很出色。在经馆里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为文溶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功底,成为他以后学贯中西不可或缺的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陶位朝丢了工作,女儿宝珠又患病天折,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人在遭遇逆境的时候,倘若不能坚强地挺过去,就容易自暴自弃,寻找麻痹自我的方式。陶位朝就在此时染上了抽大烟的习惯,使得这个家庭更加衰败了。文溶作为家中长子不得不辍学务农,承担起维持家庭生计的重担。

陶位朝在苦闷中信了基督教,妻子曹翠仂因此得到了在崇一学堂做帮佣的工作。崇一学堂是歙县基督教内地会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校长是一个叫唐俊贤的英国传教士。经常来探望母亲的陶文溶给唐俊贤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在曹翠仂的请求下,唐俊贤同意文溶减免学费入读崇一学堂。

崇一学堂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开设了极为丰富的课程,主要有德行、修身、格致、国文、经学、历史(西洋史与中国史)、地理、音乐、体操、英文、代数、医药等。不但有传统国学,更有近代自然科学和外语等“西学”。这些知识大大开阔了文溶的眼界,同时让他接触到了西方人格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文溶的求知欲被大大激发,他如同回到水里的鱼儿,贪婪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觅食。除了新鲜的西方学问,他对国学也兴趣不减。他迷恋唐诗,没有书本就向同学借来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本抄写之后天天吟诵。诗歌在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了离不开的兴趣,也是他得心应手的工具,这在他求学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崇一学堂因为校长唐俊贤的回国而停办了,文溶和他的同学提前毕业。未来的路何去何从?姐姐的天折让文溶认识到疾病对人和家庭的摧残,加上崇一学堂的医术老师深得文溶的敬仰,于是他想学医。在唐俊贤的建议和帮助下,文溶投考了可以减免学费的教会大学——杭州的广济医学堂。P1-3

序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么呢?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二0一四年十月

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后记

我们为什么要读伟人的传记?

有的人想要了解他们伟大的事迹,伟人就像夜空中的明星,他们放出的光芒使黑暗的天空充满奇幻的想象。

有的人想要了解他们伟大的思想,伟人好比山冈上的高塔,站在他们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远方。

有的人想要了解他们的伟大人格,伟人如同群山里的主峰,他们的风姿、气质和品行是人性之美最集中的呈现。

而这三方面中,人格之伟大是最吸引人的。你有可能做不出轰轰烈烈的事迹,有可能形成不了深邃的思想,但你可以养成美好的品行,形成独特的气质,做一个真正的人。

纵观陶行知的一生,他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陶行知成为一个受人敬重敬仰的人,并不是因为他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陶行知在那个时代是一个特别的知识分子,他更多地将自己得目光投向了贫苦大众。陶行知之所以成为“陶行知”,是因为他忘记了自我,他把爱撒向了别人。

因为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陶行知思索积贫积弱的国家该如何走向强大,如何实现民主富强,最后他认定了“教育救国”这条道路;因为他对广大穷苦人民的爱,陶行知选择离开象牙塔离开名利场,走到他热爱的人民中去,去拥抱他们,去过他们过的生活;因为他对千万孩子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他将这种爱变成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教育,献给他们,帮助他们。

有的人会说,为别人而活不就失去了自我了吗?陶行知为了乡村孩子的教育,放弃教授不做,放弃官员不做,而去到乡野里,建立了晓庄。他没有埋怨和‘‘牛大哥”一起睡,没有觉得穿着粗布衣服很不体面,没有后悔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因为在晓庄他找到了自己的寄托、自己的价值,因此一切在常人看来不好的地方,反倒成了他最享受之处。这没有使他失去自我,而是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内心渴望的东西。

“行为知始”,这是陶行知一生的信条。陶行知相信一切智慧的来源都需要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是一个行动的巨人!他从来都不仅仅是在脑子里面想在嘴上说,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干!

晓庄师范是干出来的,自然学园是干出来的,山海工学团是干出来的,“小先生运动”是干出来的,生活教育社是干出来的,育才学校也是干出来的!陶行知作为一个重于行动的思想家,他善于去行动;行动也熔铸出了他作为一个行动家的思想。

因为是行动的巨人,所以陶行知不会拘泥于书本的条条框框,不囿于所谓的什么主义,因此也产生了行动的智慧。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很多人觉得没有条件普及教育,有的人甚至觉得等中国强大了才有能力搞好教育。但是陶行知清楚越是穷的国家就越是需要教育,穷不是放弃教育的借口。于是他从穷困的环境出发,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想尽办法搞教育,于是诞生了“平民读书处”,诞生了晓庄,诞生了“小先生”,诞生了“工学团”,这些无一不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育之路。

陶行知的教育也不仅限于学校里面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他对杜威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他在中国教育实践中摸索出的理念。作为一种理念,它是抽象的,也是没有作用的。陶行知将之运用到教育救国的实践中,因此晓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小社会,学员们不仅仅是读书学习,他们也参与农友的劳动,与农友交朋友,到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同时传播教育理念,实践陶行知所谓的“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职业的教育家,他一辈子都在为让别人活得更好的教育而奔走,但他并不以教育家的姿态而自居,他人格最有魅力之处在于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教育。他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是平等的,即使是教育者也可以从受教育者身上学习,即使是小孩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是要教会别人做什么,而是让人懂得了自我教育——这就是陶行知身上展现的人格魅力。

当我们读完陶行知的传记,当我们读完其他伟人的传记,我们都应当掩卷沉思,去体悟这个人散发的人格魅力。当我们感受到人性之美好的时候,我们的性情也受到了陶冶。我想这是读伟人传记的乐趣和益处。

书评(媒体评论)

陶先生,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事业会由朋友们,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的,你放心去吧!我们一定要争取全面的、永久的和平,并实现民主来告慰你。朋友们部得学习你的精神,尽瘁民主事业,直至最后一息。陶先生,你放心去吧!

——周恩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