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莱恩编著的儿童长篇小说《少年福尔摩斯(Ⅴ毒蛇吻)》讲述了:
福尔摩斯被绑架到一艘驶往中国上海的船上,他凭借着机敏勇敢的身手和超乎寻常的智慧大脑,意识到游历世界各地的荷兰商人雅各布斯·阿伦纽斯别有居心,他不仅跟久居上海的美国商人马尔科姆·麦肯齐先生有秘密交易,还对即将前往长江上游的一艘美国军舰莫诺卡西号设计了阴谋。在目睹船上的中国厨师吴中以及麦肯齐先生先后被毒蛇咬中身亡后,福尔摩斯顺着伤口的线索一路追查下去,发现阿伦纽斯先生妄图在中国长江上游制造国际争端事件,挑起两国战争的阴谋,他的背后甚至有著名犯罪组织帕拉多尔会团的影子。危急时刻,福尔摩斯在好友的帮助下,一举挫败了坏人的阴谋,福尔摩斯也在这趟中国之行中领略到了太极、上海话、中国古代港口贸易盛况等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
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上的中国厨子吴中,以及美国著名商人麦肯齐先生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毒蛇咬伤,毒发身亡。这是巧合还是预谋?
福尔摩斯好奇地沿着线索追究下去,发现这致命的“毒蛇之吻”早在格洛里亚·斯科特号的上海之行中就已现出端倪。荷兰商人阿伦纽斯先生不仅长年隐藏着银蓝色皮肤的秘密,还隐匿着一条“毒蛇”令人震惊的“胃口”。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灾难,福尔摩斯究竟怎样才能化险为夷?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由安德鲁·莱恩编著的《少年福尔摩斯(Ⅴ毒蛇吻)》。
夏洛克眺望着远处的海平面,那里隐隐有条黑线。天空大部分是湛蓝的,但在远方,那里的天空正渐渐变暗,呈现出病态的暗紫色,像一道陈年旧伤痕。他本以为那是陆地,但是那条线位于船的西边,而附近唯一的陆地——非洲的最南端——只可能出现在船的东边。
他不知道要不要把这幅景象告诉大副——拉奇蒙特先生。当夏洛克醒来,意识到自己身在一艘已经远离了英格兰的船上时,拉奇蒙特先生就将夏洛克收入自己的羽翼之下,让他当了一名船员。或许,他应该亲自告诉托拉维船长,可是船长不常露面,人们很少在甲板上看到这位船长。或许他应该告诉别的水手。夏洛克看了看四周,发现他们都在忙着各自的活儿,除此之外对别的都漠不关心——按理说,他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忙活自己份内的活儿:清理甲板,比如收拾连日来堆在甲板上的木材和绳子,或是把甲板上的盐渍擦掉——盐渍是溅到甲板上的海水蒸发后留下的。
他摇了摇头,回去继续清理甲板。他是这船上经验最浅的水手,轮不到他来提醒别人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他们也不会喜欢。他在水桶里蘸了蘸拖把,开始清理起甲板来。早上的时候,一名水手洒了点儿血在这片甲板上,留下了一块污渍。那人原本在拉绳索,船帆突然拉动绳子,把他的小手指头给扯掉了。船上的医生——其实是拉奇蒙特先生的那位略懂医术的助手——给水手清理了伤口,做了包扎。现在,那名水手正躺在自己的吊床上,在双份朗姆酒的帮助下止痛。这下子,甲板上的人手就出现了一个空缺,夏洛克知道,他们希望他能补上这个缺口。
夏洛克已经暗自想过上百次了——他到底是如何从住在英国汉普郡的男孩儿,变成了驶往中国的船上的水手的?原本,他是待在汉普郡法纳姆的伯父的书房里的,后来莫名昏睡过去,待到他醒来,就已身在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上了。醒来之前的那段记忆一片空白。思来想去,最有可能的解释只能是:他被人下药迷昏,绑架,然后在船出发前被扔到了船上。可是,谁会对他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
唯一答案似乎和那个犯罪组织帕拉多尔会团有关。他屡屡挑战他们,难道这次是他们的报复?
起初,有那么一瞬间,夏洛克曾计划找机会跳船潜逃,想办法踏上返程之路,但在最后,逻辑和理智最终战胜了思乡之情。格洛里亚·斯科特号是个已知量——他跟船员的关系不错,他有自己休息的吊床,有食物填饱肚子,除此之外,他还很清楚,这艘船最终会返回英国。如果趁船靠港进行补给的时候逃走,他就得独自一人待在异国他乡。那样一来,他极有可能落入罪犯们的手心里,并且不一定能再找到像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一样舒适的船回家——即使,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上远远算不上舒适。
他叹了口气,把甲板上零碎的垃圾归拢到一边。栏杆之间有缺口,他可以把垃圾从那里扫出去,让它们落入海里。在船四周盘旋的海鸟——主要是信天翁和海鸥,会迅猛地扑上来查看一番,在木头和绳子的碎屑中寻找一些能吃的东西。垃圾掉进海里时,常常溅起白色的浪花。
夏洛克再次抬起头,目光望向海平面,想再看一下那条黑线,不过水面下的动静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他的注视下,一个闪闪发光的灰色东西跳出水面。是一条鱼,可是它的个头儿似乎比他还大,跟他的导师——阿米尤斯·克罗的差不多。紧接着,他惊讶地发现,又有五条——不,十多条大鱼纷纷跃出海面。它们有着长长的吻、扁平的尾巴,眼睛又大又黑。
“在看妞儿?”他身后忽然有人喊道。
夏洛克扭头吼了回去:“其中一个说是你老婆!她说,你答应过给她一半的工钱,可从没兑现。她来找你讨债了!”
甲板上的水手们爆出一阵哄笑。夏洛克早就发现,水手们总喜欢拿个人隐私相互开玩笑。这让他想到了小狗——始终紧紧偎依,相互撕咬打闹,最后推举出领头的。摊上水手们的玩笑,如果你反唇相讥,只会让接下来的玩笑变得更严厉,更敌对。当然,如果你加入其中,跟大家一起逗乐子,可以提升自己在这伙人中的地位。自从加入水手队伍以来,夏洛克一直采取第二种策略。这样做好像很奏效。水手们接受了他,他再也不是食物链最底层捡残渣剩饭吃的人了。虽然离食物链顶层还很远,但至少,他已经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不再是个局外人。
杰克逊——其中一名水手,和夏洛克挨得最近。他弯了弯拇指,指着水里的东西说:“我打赌,你以前从没见过它们这样的。”
“没错。”夏洛克承认道,“它们是什么?能吃吗?”
杰克逊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它们是海豚。杀死海豚会触霉头的,更别说吃了。它们喜欢追着船嬉戏。有人说,要是水手掉进海里,海豚会围成一圈,把他托到水面上,它们还会赶走前来吃人的鲨鱼。”
“鲨鱼?”夏洛克问。
“海里的狼。”杰克逊说,“它们的牙齿像带锯,嘴巴只需在你胳膊上扫一下,你的胳膊就没了。”
……
P12-15
五本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围绕福尔摩斯的少年时代我能写出五本书来。但我真的做到了,而且此外还有几本要写。至少再写一本(麦克米伦童书出版公司希望我这么做),然后可能再在这个基础上写上三本。在其中一本中,我得让福尔摩斯从中国回到英国,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然后我还要想办法解决帕拉多尔会团的问题。当然,还有交代清楚弗吉尼亚的变故将如何影响福尔摩斯的性格?(凡是看过柯南·道尔原著或缩写版故事的读者自然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福尔摩斯故事的原著者亚瑟·柯南·道尔告诉我们,福尔摩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是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击剑手、拳击手、格斗家、化学家、演员,兼小提琴手。迄今为止,在我写的五本有关福尔摩斯早期生活的书中,交代了一些他的拳击、伪装、格斗功夫以及小提琴演奏方面的技巧是如何得来的。此后,我还要交代一下他从何处学的剑术,以及他对化学的热爱是如何产生的,这需要在两本书中分别加以阐述。
像往常一样,我竭力让本书尽可能准确,因此,对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不是凭臆想捏造出来的(那些臆想主要源于一部日本拍的古老的电视连续剧,好像是叫《水浒传》,配音极差,我小时候看过),而是阅读了大量书籍,力图找到正确的素材。其中有些书是现代的作品,它们回顾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的情况,而其他一些则是同时期游历过中国的人写的。
其中较为现代的书包括:
《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以及中国的形成》,朱莉娅·洛弗尔著(骑马斗牛士出版社,2011年)。
此书精彩绝伦,内容翔实,探究了英国在对待同中国的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虚伪和不光彩的两面派作风。可惜,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对于傅满洲这个虚构人物,她的评论确实不尽公允——我一直很喜欢傅满洲,当然了,我也嫌他的形象刻画太过完美。
《争夺中国:1832年到1914年间的外来侵略》,罗伯特·比克斯著(艾伦·莱恩出版社,2011年)。
这是一部有关西方与中国关系的很不错的历史书,作者具有独特的视角。
《中国人》,萨拉·劳埃德著(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87年)。
这部优秀的中国游记记录了萨拉·劳埃德在中国期间的见闻,同时也记录了她对中国人、中国历史、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五花八门的东西的所思所想,文笔清新,充满诗意。我之所以阅读此书,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很多事物,尤其是田野和村庄,与福尔摩斯时代的并无太大不同。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最有用的有关某个时期的书籍包括:
《中国海盗遭遇记》,范妮·洛维沃特著(美国国家海事博物馆,2008年)。
据说此书根据真实发生的故事所写: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从英国前往美国,再去中国,但中途被海盗抓获。然而此事的真实程度有多少,尚存争议……
信不信由你,阿伦纽斯先生所遭遇的毁容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我绝不会凭空捏造如此离奇的情形。这种情况称作“银中毒”,大家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相关描述,甚至可以看到遭受毁容的人的照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服用银来防病,所以银中毒的现象很可能是在增加。
莫诺卡西号是一艘真实存在的美国军舰,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驻扎在远东地区。它也确实曾在剧情发生的这一时段沿长江逆流而上进行测绘(当然,为了剧情需要,我可能会把具体年代调整了一两年)。这艘船建造于1864年,并一直服役到1903年,然后被出售给一个日本商人。亨利·弗朗西斯·布莱恩曾在这艘战舰上担任舰长,后来成了萨摩亚总督。
此外,还有什么呢?夏洛克在长江上冒险时所遇到的两种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分别是白鳍豚和扬子鳄。由于过度捕捞和河流污染,白鳍豚现在濒临灭绝,甚至有可能已经灭绝了。哦,还有一则消息需要告知真正的福尔摩斯粉丝——这个故事中提到的格洛里亚·斯科特号,跟柯南·道尔爵士所写的故事“格洛里亚·斯科特的探险”中的那艘并不是同一艘船。那艘船于1855年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被击沉了。这是另外一艘格洛里亚·斯科特号。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本想用柯南·道尔小说中提到的另一艘船的名称来称呼它——明德布里格斯号。可惜我记混了,然后当我注意到自己搞错了的时候,为时已晚,已经来不及改过来了。情况就这么简单(和愚蠢)。
此外,我再说说汉语的发音,以及中国人的名字。在年轻的福尔摩斯所处的时期,汉语是通过威妥玛式拼音撰写为拉丁字母的(汉语中有些发音在英语中不存在)。这套拼音体系是由英国驻中国大使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发明的。此公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本用英语写的汉语教程。该体系由赫伯特·艾伦·盖尔斯于1912年完善(所以英语中结合了两人的姓氏,称这一拼音体系为Wade-Giles)。20世纪50年代,威托玛拼音被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替代。问题是,用这两个拼音体系拼出的中国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北京”在威妥玛拼音中拼作Peking,但在汉语拼音中则成了:Beijing(虽然发音相似,但拼写并不一样)。同样,中国1949—1976间的领导人毛泽东(Mao Zedong),在威妥玛拼音中拼作Mao Tse-tung。在本书中,我主要使用威妥玛拼音而不是汉语拼音,因为福尔摩斯和卡梅伦·麦肯齐当年要是有机会,也只能了解威妥玛拼音。不过,这样一来,书中的一些中国人名就有可能走了样。所以,Wu Chung用现在的汉语拼音应该拼为Wu Zhong(吴中),Wu Fung-Yi应该拼为Wu Feng-Yi(吴峰毅)。还有,中国人的名字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对英国人来说,夏洛克·福尔摩斯是西格·福尔摩斯的儿子,他们都姓“福尔摩斯”,而对中国人来说,吴峰毅是吴中的儿子,他们都姓“吴”。此外,中国妇女在婚后也通常保留自己的娘家姓,所以吴峰毅的妈妈是“蔡云”,姓“蔡”而没有姓“吴”。大家都清楚了吧?(大家读书时可以多做尝试,看看能记住多少。)
在前面的书里,我曾经谈到了一点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钱币。在中国,清朝同治年间(本书的历史时代背景)采用的是白银和铜钱的货币体系。铜铸的硬币被人们称为“钱”或“铜钱”。而白银则分为两、钱、分和厘等单位。(大家如果有幸回到中国的清朝末年,请记住,1两=10钱=100分=1000厘,这是一套十进制系统。)
那么,接下来该发生什么了?当然,福尔摩斯是要回家的。在回家的途中,他无疑还会有各种历险(我想他可能会在日本耽延数月,也许是印度),但是这些故事可能永远不会有人讲出来——无论如何,至少不是由我来讲。我觉得下一本书(即第六本)的故事,将会等福尔摩斯回到英国发生,而且我认为将再次涉及帕拉多尔会团(或许从前的故事中的某个坏人会再次现身)。不过,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当福尔摩斯回到故国,他会长大懂事,当然内心也会有更多的忧伤。
下一本书,咱们再会。
故事情节巧妙,颇具原著风范,脉络清晰、极具说服力又精彩刺激。
——柯南·道尔产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