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最终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对每个读者具有特别的启示作用。
《曾国藩评传(精)》并不是站在作者何贻焜个人角度去评论,而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通过丰富的史料,去拼图一个完整的曾国藩肖像,通过史料去还原更为真实和全面的曾国藩。相比一般的曾国藩传记,本书更为客观,更具有阅读和史料研究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评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何贻焜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最终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对每个读者具有特别的启示作用。 《曾国藩评传(精)》并不是站在作者何贻焜个人角度去评论,而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通过丰富的史料,去拼图一个完整的曾国藩肖像,通过史料去还原更为真实和全面的曾国藩。相比一般的曾国藩传记,本书更为客观,更具有阅读和史料研究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曾国藩评传》为“述评”体例,以“述”为主,“述评”结合。全书引用典籍、著作百余种,资料丰富考究。作者何贻焜在该书写作过程中得到黎锦熙、钱玄同等著名学者的指导,初版就获得广泛的关注。1957年,该书在台湾再版,重印七次,可谓影响巨大。 有关曾国藩的书籍并不缺乏,有关曾国藩的评价和讨论也从未停止。本书之所以历经几十载仍有重要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并不是站在个人角度去评论,而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讲究资料的广征博引,立论的客观有据。通过丰富的史料,力图还原历史中更为真实和全面的曾国藩。学者伍立杨曾评价本书:“有时代背景、早年、中年生活、晚年生活、思想体系、教育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学识、文艺批评等等……其完备如此”。 目录 一 导言 第一节 评传曾公之缘起 第二节 评传曾公之方法 第三节 评传曾公之目的 二 时代背景 第一节 人物与时代 第二节 曾公之时代背景 第三节 曾公与时代之关系 三 家世 第一节 家世与人生 第二节 曾公之家世 第三节 曾公所受之影响 四 早年生活 第一节 曾公生平之划分 第二节 私塾生活 第三节 书院生活 第四节 师友 第五节 行踪 第六节 意志 第七节 情感 第八节 习惯 第九节 经济状况 第十节 考试情形 第十一节 此期生活之特点 五 中年生活(一) 第一节 翰苑生活 第二节 自我教育 第三节 师友 第四节 行踪 第五节 意志 第六节 情感 第七节 嗜好 第八节 习惯 第九节 身体 第十节 精神 第十一节 经济状况 第十二节 政治生活 第十三节 此期生活之特点 六 中年生活(二) 第一节 军营生活 第二节 自我教育 第三节 僚友 第四节 行踪 第五节 意志 第六节 情感 第七节 嗜好 第八节 习惯 第九节 精神 第十节 文艺生活 第十一节 政治生活 第十二节 经济生活 第十三节 此期生活之特点 七 晚年生活 第一节 军营生活 第二节 政治生活 第三节 身体 第四节 精神 第五节 意志 第六节 情感 第七节 嗜好 第八节 僚友 第九节 行踪 第十节 文艺生活 第十一节 经济生活 第十二节 自我教育 第十三节 此期生活之特点 八 个性 第一节 个性之意义 第二节 个陛差异之原因 第三节 曾公之个性 第四节 曾公个性之形成及其发展 第五节 曾公个性与其生平学行事业之关系 九 思想之渊源 第一节 思想之重要 第二节 曾公思想之探讨 十 思想之转变 第一节 思想与时空之关系 第二节 曾公思想之转变 第三节 转变之原因 第四节 转变之目的 十一 思想之范畴 第一节 中国学术之领域 第二节 清代之学术思想 第三节 曾公思想之范畴 十二 思想之体系 第一节 儒家思想之体系 第二节 曾公思想之中心 第三节 曾公思想之体系 十三 哲学思想 第一节 曾公哲学思想之概说 第二节 曾公之宇宙观 第三节 曾公之人生观 第四节 曾公与孔孟之学 第五节 曾公与老庄之学 第六节 曾公与墨学 第七节 曾公与程朱之学 第八节 曾公与陆王之学 第九节 曾公与佛学 十四 伦理思想 第一节 伦理思想为儒家思想之中心 第二节 曾公之伦理思想 十五 教育思想 第一节 教育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沿革论 第三节 教育目的论 第四节 教育材料论 第五节 论教育方法 第六节 论教育环境 第七节 论治学之方法 第八节 论治学之目的 第九节 曾公与中国近代之教育 十六 政治思想 第一节 曾公对于当时政治之批评 第二节 曾公之政治思想 第三节 曾公之人才政策 第四节 曾公理想中之政治人才, 第五节 论对待绅士之道 第六节 论爱护民众之法 第七节 论政治与舆论之关系 第八节 论政治与军事之关系 第九节 论政治与财政之关系 第十节 曾公之财政政策 第十一节 曾公之外交政策 第十二节 团务论丛 十七 军事学识 第一节 曾公对于当时军事之批评 第二节 曾公治军之方法 第三节 论将才 第四节 论选将 第五节 论将将 第六节 论用人 第七节 论治事 第八节 论治兵 第九节 论兵机 第十节 论战守 第十一节 论治心 第十二节 论爱民 第十三节 论湘军之长短 第十四节 论水师之长短 第十五节 论平江勇之长短 第十六节 论太平军之优劣 第十七节 论“四眼狗”之长技 第十八节 论楚军所以耐久之故 第十九节 论军事与吏治之关系 第二十节 论军事与财政之关系 第二十一节 论军事与交通之关系 第二十二节 论军事与武器之关系 第二十三节 论军事与舆论之关系 十八 文艺批评 第一节 曾公文艺批评之概说 第二节 曾公之文学评论 第三节 曾公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第四节 曾公之艺术论丛 第五节 曾公爱好书法之原因 十九 治家之理论 第一节 论家道兴衰之原理 第二节 论家道兴衰之征象 第三节 曾公治家之方法 第四节 曾公留心家事之原因 二十 养生之方法 第一节 论养身之道 第二节 论治身与治心 第三节 论养生宜得自然之妙 第四节 论养生之方法 第五节 曾公养生之道 二十一 曾公对于时人之叙论 二十二 后人对于曾公之批评 附录 李肖聃先生来书 引用书目 试读章节 一 导言 第一节 评传曾公之缘起 居今日而探讨曾文正公之生活与思想,为作翔实之评传,似非当务之急;盖自曾公之卒以迄今兹,已六十余年,此六十余年中,世界之变迁固繁,吾国之兴革尤剧;如不惮烦难,努力探讨曾公之生活与思想,即使有所创获,亦有明日黄花之嫌,矧有否创获,尚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问耶?然则余胡为不辞劳瘁,竞就力之所及,将曾公之生活与思想,细为探讨?夷考厥因,举其著者,约有数端。 自来品衡人物,不外褒贬二字,要在得其当而已。郑板桥有言:“隔靴搔痒,赞亦可厌;入木三分,骂亦可感。”洵为通人之论。曾公一生,赞之者固多,毁之者亦复不少。吾人如以他人之毁誉为毁誉,毫无自主之见解,斯则已矣,如欲纤洪备悉,是非不谬,则于曾公之生活与思想,非有详细之探讨不可。此其一。 谚云:“时势造英雄。”又云:“英雄造时势。”盖时势与英雄,其关系至为密切,竞互为因果也。曾公之为人,以现代之眼光观之,固非非常之人,亦无非常之功;然在当时,以一在籍侍郎,卒能削平巨乱,其丰功伟烈,固有非常人之所能企及者。其所以成功,虽由时势使然,要亦由于曾公有独到之处,故能转移风气,改造时势。不然,与曾公处同一时势之下者,不知凡几,胡为类多默默无闻,竟让曾公独擅其美也?吾人考察曾公成功之原因,固应注重时势,尤宜了解曾公之生平;欲了解曾公之生平,于其生活与思想,自非有详尽之研究不可。此其二。 曾公一生,几经艰苦,频受折挫,故其生平著述,类多经验之言。近人如梁任公、蔡松坡、龙梦荪、许啸天等,以其言多可取,往往纂辑成书,寿诸梨枣,以供世好,其意良嘉;然仅见一斑,未窥全豹,片词只义,不足以概括曾公之生平。至最近胡哲敷君《曾国藩治学方法》,蒋星德君《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虽属佳著,然以不详不尽,读者犹有憾焉。余于曾公生平,极愿尽力探讨,盖由于此。此其三。 凡人之思想,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要与生活之情形,有密切之关系。即以曾公而论,少年之思想与老年之思想,固截然不同;京中之言论与军中之言论,亦皎然可分。吾人如不能了解曾公之生活,仅就其片词只义,予曾公以批评,固无是处;即就其整个之著述,加以探讨,如不能熟谙曾公之生活,亦不足阐明曾公思想之渊源及其转变。余于曾公,不独考察其思想,而且探讨其生活,盖惟能了解其生活,始能了解其思想也。此其四。 文物制度,固随时而不同;性情意志,亦因人而互异。惟至理名言,精神器宇,则往往历万古而常新,经百世而罔替。曾公一生,不无可议之处;然就其嘉言懿行而论,则亦颇多可取。吾人倘能知所别择,慎为去取,其裨益吾人心身者,良非浅鲜,固不能以明日黄花之故,视若敝屣也。余于曾公之生活与思想,不惜殚精竭虑,努力探讨,岂仅曾皙独有羊枣之嗜而已哉?盖亦深有见于此也。此其五。 旷览古今,横观中外,文化之形成与发展,既非一手一足之劳,亦非一朝一夕之故,盖由无量数人之心思才力,经悠久之岁月,继继绳绳,积聚而使然。吾人生当末世,对于文化之责任,惟在继往开来。一方继承文化之遗产,不使前人之心血,等诸虚掷;一方增益文化之质量,藉供后学之凭借,日趋光荣。不然,“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所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见蔡孑民先生《中国伦理学史序例》)。其于文化之损失为何如也!曾公生平好学,且喜宏奖士类,大有孔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之风;居常举孟子“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之言以自警,其于文化之承受与发扬,至堪注意。吾人果欲“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为文化界稍尽其应尽之责任,其途甚多;然检讨曾公之生平,为作翔实之评传,当亦其中之一。余不自量,窃欲就能力所及,为曾公作一翔实之评传,职此故耳。此其六。 记载曾公生平事实,较为详细者,首推黎庶昌之《曾文正公年谱》,其次则为王安定之《曾公大事记》,又其次则为《清史列传》中之曾公本传。然大抵偏重政治军事,所录多为清廷谕旨、曾公奏疏,其他一切,鲜有述及,读者往往未终卷而昏昏欲睡。余因深感已往之曾公传记,不能尽惬人意;而曾公因受长时间之考验,其在历史上之地位与价值,亦比较确定,远非当时人士见解之所及;故不揣冒昧,窃欲为曾公作一新评传,年来探讨曾公之生平,颇觉不遗余力,厥由于此。此其七。 自殷墟文字,次第开发,考古之风,一时大盛。盖罗振玉、王国维倡导于前,董作宾、郭沫若阐扬于后,文人学子,竞尚新奇,附会风雅,亦往往考究甲骨,研讨故实。此种好学之态度,考古之精神,就“为学问而学问”言,绝对无可非议;惟就“为人生而学问”言,与其取数千年前之龟甲兽骨而研究之,究不若取切于民生日用之事事物物而探讨之。儒家喜言伦常,惟务躬行;墨子崇尚实用,志切救世;际兹生民涂炭,礼法凌夷,欲求师法,奚暇外慕?余于课余之暇,将曾公生平,细为探讨,虽迹近考古,然考古之程度,持与研究甲骨者较,固自有别;至于曾公生平,惟务躬行,兼尚实用,大足为吾人之楷模,此则余所深信而不疑者。世道衰微,真儒真墨,吾已不得而见之矣。得仿佛儒墨如曾公者,特将其生平详为评述,亦不得已也。余之所以探讨曾公之生平,此其八。 上述种种,为余评传曾公之原因。盖无论批评人物,考察事功,浏览格言,研究思想,涵养德性,发扬文化,以及阅读传记,从事学术,凡与曾公有直接或间接之关系,而欲对曾公有深刻之认识者,均非彻底了解曾公之生平不可。惟其如此,故余不度德,不量力,不以“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为虑,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曾公作一新评传! P1-3 序言 衡阳何君贻煜,自北平师范大学,书抵长沙,寄所为《曾公国藩评传》目录,属予审正,且曰:“煜之知读公书,启自先生,愿得一言叙首。”尝考古今巨人,所以能立身济物、传声无既者,特视其志与学耳。公自幼受书,慨然有志于经国宰物之大;及官京师,有倭艮峰、吴竹如、唐镜海诸先生与之游;取友乡邦,有贺耦庚、罗罗山、左季高、刘孟容诸君子为之辅。此人皆以绝特之资,究洛闽之绪,相与修性立教,激厉徒众,以遏天下之狂流。公乃畜德而穷思,博综而广术,树德则追周、孔,自苦隐师禹、墨,持法窃用申、韩,善处功名之际,乃因黄、老。故公之学,其大者出于礼经,而百家偏胜之术,亦时取之于集事。其余宋儒,笃崇伊川、紫阳,而于象山、姚江之说,曾不曲徇世议、轻事非诋。其道大而能容,通而不迂,此公所由能定当时之难,赫然为近代英贤之宗,而上与葛、陆、范、马诸人比烈也。自公之薨,其门下士合肥李公鸿章负重当国,李公智略过公,而学术弗如本师。延及清亡,泯泯棼棼,在势者或瞢于圣道之要,受治者罔获蒙贤者之泽:甚且诬谩前修,犷悍寡伦,事始自于拘儒,祸遂中于家国,此忧时之贞士所深闵也。贻煜昔学于岳麓,予观其文词,叹为湘士之英。别六七年,多事通人,所业日进,遂能辑述故事,汇成此编,用力可谓勤矣。抑予尤望贻煜因曾之书,深求贤愚之业,蕲能出所学以康斯世,无第效今方闻土,纂述书册以自哗也。 中华民国廿六年一月一日 长沙李肖聃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