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曾出版《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李吉林文集(八卷本)》《情境教育三部曲》等多部著作。其研究成果“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沦研究”被评为首届基础教育同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潺潺清泉--李吉林教育随笔》是该作品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潺潺清泉--李吉林教育随笔 |
分类 | |
作者 | 李吉林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吉林,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曾出版《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李吉林文集(八卷本)》《情境教育三部曲》等多部著作。其研究成果“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沦研究”被评为首届基础教育同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潺潺清泉--李吉林教育随笔》是该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潺潺清泉--李吉林教育随笔》精选了李吉林老师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随笔作品,反映了作者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6年来,在探索情境教育与儿童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有关教育教学的真实感受。书稿文辞质朴、情理交融,读来自然、亲切。本书按板块编排,有的侧重教育教学,有的阐发对儿童的认识,还有的侧重抒发对教育的真情……书稿结构清晰,方便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进行阅读。 目录 第一辑 我,长大的儿童 我,长大的儿童 油菜花又黄了 奔腾的涌浪 我是播种者 如诗如画 是教师,也是诗人 爱,好老师的第一素养 值得憧憬的美好事业 做快乐的小学语文教师 第二辑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 田野上的花朵 云雀之歌 美的彼岸 我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呀 彩翼 小鸟之歌 春姑娘的脚步 秋姑姑的故事 兔年寄语 第三辑 小学语文不能小看 小学语文不能小看 让教育像艺术那样吸引儿童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为儿童学习持久地下功夫 兴趣·思维·实践 由张海迪的自学想到语文的教学改革 “画龙点睛”全在于“点” 谈阅读 ——答《小学生学习报》小记者问 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 第四辑 教文,也要教做人 创造的启示 ——一次即兴教学的收获 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的特殊任务:把孩子教聪明 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以训练替代分析 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 28年蹚出一条小路 ——教育创新需要持久地下功夫 第五辑 写自己想说的话 孩子的眼睛 孩子的笔。孩子的话 秋夜看月亮 ——作文情境教学备课琐记 情境·陶冶·训练 ——三年级口头作文《校园里的花》 春天里的笔记 具体一抽象一具体 写自己想说的话 习作重在表达真情实感 第六辑 想象力:孕育创造的嫩芽 想象力:儿童的巨大财富 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航行 ——记一次想象性作文 想象习作的设计及其策略 走进童话王国 ——在2002年童话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做插翅的小主人 写给爽爽俱乐部的小伙伴 花圃边的童话 自由驰骋写有兴味 想象与情感,促进儿童智慧的表述 第七辑 倘若我们真爱孩子 学生给我上了第一课 教师的爱是神奇的 目标与执着 倘若我们真爱孩子 我心中神圣的日子 高境界的追求 日记选登 行者的温暖与快乐 第八辑 做儿童心灵的塑造者 搬掉语文园地的“两座山” 我的喜和忧 让道德成熟走在性成熟之前 给孩子“和、美、智”的家庭环境 德育工作需要法律保障 师范院校的生存价值 儿童心灵的塑造者 ——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研 讨会上的讲话 第九辑 假如我年轻30岁 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 假如我年轻30岁 珠媚园里的一片林子 我身边的一群年轻人 教育科研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摇篮 我从心底里羡慕你们 ——在国家级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开学典礼上的 讲话 追求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 ——全国情境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你们一定比我干得更出色 第十辑 我的导师:拳拳之心 引领我走向学术前沿的第一位导师 ——记比较教育著名专家、翻译家杜殿坤先生 一代宗师的拳拳之心 ——怀念华东师范大学刘佛年校长 明镜一般的心 斯霞吾师 微妙的工程 ——致恩师 忆友兰老师 忆钱闻先生 柔关的微笑 ——记著名教学论专家田本娜教授 我心目中的语文教育先师 ——记吴天石先生 第十一辑 沃野与花草 母校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母校八十华诞致辞 《教育研究》为我师 ——为《教育研究》创刊10周年而作 《教育研究》激励我研究教育 ——贺《教育研究》创刊35周年 沃野与花草 ——为《人民教育》创刊枷期而作 大报纸与小学老师 ——为庆贺《中国教育报》创刊20周年而作 春的信息 ——为《教学设计》写序 第十二辑 致未来的卓越教师 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 ——上海校长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学术活动滋养了教师 ——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让情感纽带持续地延伸 ——在小学语文国培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 扬帆启航,驶向新课改的航程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观摩活动”开幕词 像大海一样后浪赶前浪 ——庆祝全国小语会成立10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 一项具有公德意义的事业 ——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情境教育研讨会 上的讲话 致未来的卓越教师 ——在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推进会 上的讲话 运用情境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科教兴国” 座谈会上的发言 试读章节 我,长大的儿童 上了小学的孙女对我说:“奶奶,我发现你像个小孩子,我喜欢和你玩。”听罢孙女的话,我是何等的惊喜!因为儿童说我像儿童,大概我是真的有点像儿童了。这对当小学老师的我来说,我认定是一种赞誉。其实,在我的内心,自我评价便是:长大的儿童。 穷孩子也会想象 我像所有的人一样,曾经是儿童。尽管我的童年是清苦的,但我仍然享受到了作为儿童特有的幸福和快乐。 父亲早逝。小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又矮又小,石灰粉的墙壁早已灰黄。当我独个儿睡在床上时,我会呆呆地看着那斑驳的墙壁,想象着小屋里没有的世界:那是一个和尚披着袈裟向我走来,那宽大的袖子里藏着什么呢?那是一棵长果子的大树,许多小鸟正向它飞来,回到自己的家……这正像茅盾先生《天窗》中的主人公,努力地想从天窗中的一块蓝天,想象外面的世界。 在破损的墙壁上.母亲还为我买了一张西洋年画。画上是一个小女孩,骑着一匹大白马,脚上穿着一双高帮的靴子,沿着花丛正向前走。我看着冥想:她骑着马到哪儿去呢?经过花丛,前面大概就是一间精致的小屋——小屋里一定有架风琴.等着她去弹奏——自从我在幼儿园认识了风琴,它就成了儿时希冀的奢侈之物;我又想那双靴子一定挺结实,倘若我穿上了它,奶奶就不必眯着老花眼为我纳鞋底了。啊,穷孩子也会向往美好的生活。这虽然是瞬间的、虚幻的,但感觉是真切的。 小时候,我没有洋娃娃,没有布狗熊,更没有小汽车、积木。记得过年的时候,叔父给我买了个小拨浪鼓,圆圆的鼓面上画着红圈圈.两边的细绳子系着两个小鼓槌,只要转着鼓柄,就“拨浪拨浪”地响起来。那情景就像一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在跳舞给我看。春天来了,和邻居家的孩子用一张正方形的厚纸,插上两根芦苇,做成一只土制的风筝,奔到空地上,看着摇摇摆摆上天的风筝,心儿也欢跳不已。最难忘的是母亲给我买过一支万花筒,圆圆的筒子裹着蓝底红花的纸,上面有一个小圆孔.只要举起它,眯起一只眼,手一转动,啊,就会看到一幅想象不到的精彩的画,再一转,又是一幅,层出不穷。在我眼里,那简直是摘下的星空.是无数用珍珠嵌起来的矮人国宫殿,是诚实的孩子用老人给的斧子劈开的宝石山……我真是爱不释手呀!那小小的万花筒曾勾起我多少奇妙而美丽的幻想。 现在想起来,造物主是公正的,它把想象的翅膀不分贫富贵贱,同样赋予了穷孩子。 话得说回来,冷漠的现实也催逼着穷孩子快快长大。春天是野菜长势最盛的季节,放学回来,我常常提着小篮子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河边、田埂挖野菜。小小年纪,我已经知道枸杞新冒出来的头最嫩,而荠菜开出了小白花就老了;马兰头一长一大片,不必一根一根地摘,可以一把一把地采,野苋菜则要小心地一片一片地摘,要不就要被尖尖的刺划着手。太阳落到山的背后了,晚霞送着我们回家,吃晚饭的时候,端上我摘来的鲜嫩的野菜,看着母亲的微笑,心里萌生出一种能做小帮手的快乐。 童年渐渐离我远去,我一心想减轻母亲的负担,早一点给母亲带来安定的生活。女师①快毕业了,班上的同学都可以考大学,我作为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又何尝不想迈进高等学府的门槛呢。但是为了母亲。在大学与小学之间,我选择了小学。教数学的吴老校长说:“你工作了,每月工资大概是28元,你和母亲的生活也够了。”P2-3 序言 春节期间,李吉林老师打了几个电话给我。因为在京郊闭门读书写作,一直没有收到。前几天,李老师托人发来短信,说她最近要出版一本随笔集,希望我能够写一个序言。 说实话,我很惶恐。李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岂敢为她写序言呢? 但她很坚定。她说:“您是最合适的人。因为您就是我心目中的诗人。” 恭敬不如从命。与李老师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 1997年底,我担任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我知道,办好教育的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因此,我倡导开展了“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苏州讲学带徒。 当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已经在全国风生水起,她自然成为我们首选的导师。 在苏州讲学时,我曾经动了“挖墙脚”的念头,想请李老师到苏州开设一个情境教育研究所。看得出,当时她还是有点动心的。因为,她知道,我是真诚的。 但是,最后她没有来。她告诉我,是南通这方水土培养了她。她不能够离开。 2004年,第二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苏州张家港举行。李吉林老师原计划参加会议,但临时没有成行。她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刚刚起步的新教育实验高度评价,让我备受激励。更让我意外的是,她还亲自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好想到苏州来跟我读博士。 我一直以为李老师说的是场面上的客套话。直到后来几次见到她,她都重复表达了这个意思,我才逐渐了解到,在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刘佛年校长准备收她做博士生,而且走了程序,可惜未能如愿。她真诚地对我说,自己是从师范学校走出来的,理论功底不够。情境教育要真正走得远,需要理论的支撑。 其实,所有好老师都是善于学习的,李老师更是如此。她年轻时原本很喜欢打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颇为喜爱,但是因为“深知一个小学的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必须扬长补短”,就放弃了不少爱好,进行了大量阅读,“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倾心投入其中。为了有更多的阅读时间,她先后拒绝了当校长,推掉了当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她说,她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年过花甲以后,李老师“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从《学习的革命》到《建构主义丛书》,从课程理论到脑科学,她都不轻易放过。她感叹地说:“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她多次告诉我,她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因为“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只有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才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她不仅向理论学,也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她告诉我,她一直在关注着新教育实验。2010年,她为新教育年会写了一封长长的贺信。在信中她肯定了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具有深远的普遍意义,从实验与研究的进程看,无论理论框架的构建还是实验的成效都已获得累累的硕果”。每次见面,她都客气地表示,景仰永新主席,向新教育学习。 转眼间,李吉林老师已是近80岁的老人。可她依然那么热情洋溢,那么勤于学习,是一个真正的学童。她又那么仁慈宽厚,那么谦逊低调,甚至经常让我觉得无地自容,她逢年过节经常主动给我打电话拜年问好,还不时寄来一些蕴藏着深情厚谊的礼物。我一直想,正是她把自己视为学童,才有这样的境界。 李老师说过,是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她的内心世界。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她智慧。 李老师还说,她爱儿童,一辈子爱。如今她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我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儿童。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 是的,尊敬的李老师,您以育儿童为乐,也是为儿童而生,您自己就是一个儿童,一个诗意盎然的儿童,一个永远不老的学童! 2016年2月20日晚,写于北京滴石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