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奋斗不已,历经多次失败,流亡海外,但仍坚持不懈,寻找着一切机会,指挥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他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功不可没。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开创共和、出任“临时大总统”现在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是,当时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陈宁骏、欣辰编著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揭秘》叙述1912年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过程及具体细节。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场景模糊不清,本书力求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实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揭秘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奋斗不已,历经多次失败,流亡海外,但仍坚持不懈,寻找着一切机会,指挥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他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功不可没。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开创共和、出任“临时大总统”现在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是,当时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陈宁骏、欣辰编著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揭秘》叙述1912年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过程及具体细节。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场景模糊不清,本书力求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实景。 内容推荐 孙中山1911年12月25日从国外回到上海,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措建立新政权。当时的政治时局之纷乱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乱世出英雄,危局显豪杰。孙中山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判断和抉择,付诸行动之中。孙中山为了确保革命的胜利果实不旁落,以超然的远见和卓越的胆识,果断地就任临时大总统,创建民主共和。孙中山的就职典礼,不仅是结束封建王朝的催化剂,也是激起革命党人斗志的强心针。孙中山的就职典礼虽然仓促简单,但丝毫不会影响到其巨大的历史意义。 100多年过去了,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的具体细节仍有不少谜团,一些典故被抽丝剥茧、探迹寻踪,一点点挖了出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揭秘》由陈宁骏、欣辰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 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 第三章 就职典礼 第四章 参加就职典礼的那些人 第五章 与“就职典礼”密切相关的那些人 第六章 缺席典礼的要人有哪些 第七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官员 第八章 就职典礼留下的疑问 第九章 典礼简单却意义深远 后记 试读章节 六、孙中山为何急于就职 以黄兴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党人不愿意看到革命成果被袁世凯这样的非革命党人夺去,都认为只有孙中山才具有出任国家元首的威望。黃兴一边谦虚推辞,一边不断催促孙中山尽快回国。直到工2月25日,浙江都督汤寿潜等各省代表还在上海给黃兴写信,述及各省代表会议决黄兴暂摄大元帅职,并派顾忠琛等人迎接来宁。可见“领袖缺位”的窘迫势态。 孙中山在回国途中,思想也有过起伏。这一方面是因为对国內形势不能及时、完全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列强的态度。孙中山本以为会得到列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支持,在近乎一无所获之时,曾一度低迷,对于出任国家元首持消极态度。 历经磨难的孙中山在困难中依然保持超常的韧性,以博大的胸怀和高瞻的眼光对国內形势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回到国内时,他已信心十足地认为“革命精神”才是当时形势最为重要的财富。孙中山对于新政府的成立已在回国途中基本酝酿成熟。抢先组成共和政府,起码可以在政体表决前占得先机,甚至将“生米煮成熟饭”,使共和政府成为现实定论。 在各省代表会议选举临时大总统的同时,南北双方仍就“国民会议”问题在上海进行着和谈。29日,南北停战议和会议举行第三次会议,决议召开国民会议,以决定君主民主之国体问题。30日,举行第四次会议,决定国民会议组织、名额及召集办法。 12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决:“清内阁代表唐绍仪要求开国民会议一节,应由本会致电伍廷芳代表,请其答复唐代表:本月初十日(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宁开会,选举临时大总统,已足见国民多数赞成共和,毋庸再开国民会议。”但据次日的南北会议迹象,伍廷芳似乎并没有接到此通知。 12月31日,举行第五次会议,会议决定:“一、山西、陕西两政府派员会同前往申明和约;二、张勋屡次违约,且纵兵烧杀奸掠,大悖人道,唐代表允电达袁内阁查办;三、皖、鄂、山、陕各处,清军五日之内退出原驻防地方百里以外,只留巡警保卫地方,民军亦不得追袭,须由两方军队签字遵守;四、伍代表提议国民会议在上海开会,日期定十一月二十日(工月5日),唐代表允电达袁内阁,请其从速电复;五、上海通商银日前收存南京解来银约一百万元,现在两代表拟定将此拨出银二十万元,交与华洋义赈会,为各处灾区义賑之需。” 孙中山抢在“国民会议”召开前成立临时政府,对正在上海进行的南北和谈形成冲击。“国民会议”表面上是清廷和袁世凯用以解决国体问题拟召开的全国各省代表会议,南北双方达成共识尚需时日,孙中山却担心和谈会延缓对清廷的革命推翻。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虽然不是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但是由以南方为主的工7省代表,根据一定的法律性文件,经过规范程序,以每省一票方式投票产生的革命阵营领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由公正地投票选举国家最高领导人。孙中山作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首任政府首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共和政体的国家元首,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政治意义。孙中山当选首任临时大总统,奠定了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一块基石,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就法理而言,“国民会议”的权威性肯定强于“各省代表会议”。南方抢先成立“临时政府”的目的就在于与清廷分庭抗礼,而孙中山急于就任“临时大总统”,目的也在于逼迫袁世凯将其视为平等的谈判对手,以便革命党在推翻清廷后更好地参与政治权力的再分配。 正是因为这个“抢”字,才是孙中山就职典礼简单仓促的原因所在。这使袁世凯认识到革命党已非昔日可比,民国已建,名正言顺,自己真的使用武力征伐,未必能获全胜;即使是取胜,北洋军也会实力大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仓促就任临时大总统,从而加速了清帝退位的步伐。换句话说,如果孙中山不果断就职,封建王朝结束以及民主共和的创立可能还要再等不少时间,并且其间不排除有意外发生。 P21-P23 序言 1912年1月1日深夜,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开创历史新纪元。作为民国的“开国大典”,许多人认为这个典礼十分隆重,并在一些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均有所表现。其实,孙中山的就职典礼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隆重,而是简单又仓促。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氛围所决定的。 孙中山从当选到就任只有3天准备时间,为何如此仓促?孙中山的目的是什么?就任典礼为何没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典礼场景究竟如何?参加典礼的都有哪些人?缺席的重要人物有哪些?……留下诸多悬念。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是历史的焦点,也是许多人的兴趣所在,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欠缺,一些谜团难以解开。 孙中山1911年12月25曰从国外回到上海,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措建立新政权。当时的政治时局之纷乱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乱世出英雄,危局显豪杰。孙中山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判断和抉择,付诸行动之中。孙中山为了确保革命的胜利果实不旁落,以超然的远见和卓越的胆识,果断地就任临时大总统,创建民主共和。孙中山的就职典礼,不仅是结束封建王朝的催化剂,也是激起革命党人斗志的强心针。 孙中山的就职典礼虽然仓促简单,但丝毫不会影响到其巨大的历史意义。 后记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就职典礼是民国的“开国大典”,堪称“盛事”,但这个“盛事”的许多细节却很模糊,甚至是盲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这个“盛事”其实是既简单又仓促,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隆重。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的就职典礼被“隆重化”了。有些史料内容不一致,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难经推敲。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我做了大量前期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却迟迟没有动笔,主要原因是感到史料仍有欠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典礼当事人或知情者在世的越来越少,史料的征集也越加困难,因此才有动笔完稿之念。本书在讲述就职典礼方方面面的同时,还意在拋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人士参与对孙中山就职典礼的研究,以弥补民国史研究上的这一遗憾。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若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通过本人新浪微博@南黄飞鸿进行交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