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精)/新课标必读丛书》:一群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庄稼硬汉,一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抗日队伍。
一段真实而传奇的杀敌卫国佳话,一部战争岁月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
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铁道游击队》,是作者知侠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极具传奇色彩,甫一问世,便因其曲折惊险、险象环生、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而格外引人入胜。根据该作品拍摄的同名电影,战争题材与传奇色彩有机结合,严肃紧张与幽默诙谐的绝妙搭配,重大的历史背景与浓厚的乡土气息相辉映。影片被列入当年最受欢迎的十部影片之一。片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脍炙人口,广为传唱,成为大众最喜爱的红色经典歌曲。拍摄的同名电视剧,以黑马的姿态被各地电视台一直不间断播出。
知侠的《铁道游击队(精)/新课标必读丛书》主要内容: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出的。抗日时期,山东临城微山湖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抗战特种兵部队——《铁道游击队》。
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屡建奇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飞虎队”。他们也因此成为日本侵略军小林部队,及其特务队长冈村的心腹之患,千方百计进行围剿。大队长刘洪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得到寡妇芳林嫂的精心照料,两人逐渐产生爱情。
屡屡战败的日本侵略军发动多次围剿,却根本找不到飞虎队的踪迹。不久,日军便向飞虎队发起偷袭,而刘洪、李正指挥有方,大败冈村特务队。日军恼羞成怒,四处烧杀,肆意报复。被激怒的刘洪欲在微山湖上与日军正面对阵,幸亏李正赶来及时劝阻,飞虎队实力得以保存。可是芳林嫂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却遭敌兵逮捕。不久,抗战胜利,李正伤愈归队,率队赴临城阻遏国民党军队北上,救出了芳林嫂,并迫使小林残部投降。
第一章王强夜谈敌情
到过枣庄的人,都会感到这里的煤烟气味很重,煤矿上那几柱大烟囱,不分昼夜“咕吐、咕吐”地喷吐着黑烟,棉絮似的烟雾,在山样的煤堆上空团团乱转。附近人家的烧焦池也到处冒着烟。还有矿上的运煤车和临枣铁路的火车,不住地向天空喷着一团团的白云。这四下升起的浓烟密雾,把枣庄笼罩起来,人们很难看到晴朗的蓝天,吸到清新的空气,走到哪儿都是雾气腾腾。风从山样的煤堆上吹来,带着煤沙到处飞舞,煤沙细得打到人的脸上都不觉得。人们从街上走一遭回来,用手巾往脸上一抹,会看到白毛巾上一片黑灰。白衣服两天不洗,就成灰的了。下窑的和装卸煤车的工人,在露天劳动的脚夫,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整天在煤里滚来滚去,不仅手脸染黑了,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的。他们也不习惯时常去擦身和洗衣,因为很难洗得清爽。就这样,他们一年到头手脸黑,穿的黑,有钱人就叫他们“煤黑”。
旧社会有多少不平事!正是这些“煤黑”创造了枣庄的财富。那山样高的煤堆,是他们从深黑的矿坑里挖出来的,又是他们把煤炭装上火车,运往四方,供给工业的需要和万家住户的烧用。可是这些财富都被老财们掠夺去了,被鄙视和受苦的却是这些‘煤黑”。日本鬼子占领枣庄以后,夺去了煤矿,许多有钱的先生们,在鬼子的刺刀下为敌人服务。又正是这些”煤黑“们,扛起了枪杆,成立了游击队,打击敌人。我这部小说就是写这些“煤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怎样对敌人展开轰轰烈烈的英勇斗争,他们在敌占区的枣庄、临城、津浦干线和临枣支线铁路两侧,把鬼子闹得天翻地覆,创造了很多英雄事迹。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从头谈起:
鬼子来了以后,中央军跑了,共产党组织了一批煤矿工人,拉到北山里,和八路军游击队汇合,坚持鲁南山区的抗日战争。为了配合山里的斗争,和掌握枣庄及临枣支线敌人的情况,司令部派了两个精悍的游击队员回枣庄活动。这两个队员一个叫刘洪,一个叫王强。刘洪坚决勇敢,王强机动灵活。他们都是枣庄人,过去在煤矿上千活,由于自小生长在这里,他们对矿上和铁路上都很熟悉,还练出扒车的本领。他俩被派回枣庄后,山里的斗争就残酷起来,刚成立的八路军游击队,不仅时常遭到敌伪的袭击扫荡,而且还受到当地封建地主武装和国民党残余部队的排挤。在敌伪顽的夹击下,这支年轻的游击队经常吃不上,住不下,不得不四下分散活动。因此,有半年的时间,他们和刘洪、王强他们失掉了联系。以后,西边开来八路军一一五师两个主力团,打开了山里的局面,山里游击队才站住脚,司令部才又派人到枣庄和刘洪、王强联络。
这天傍晚,枣庄的烟雾显得更大,天黑得仿佛比别处早些。煤矿上和街上的电灯亮了。四下的烧焦池的气眼都在呼呼地蹿着火苗。远远望去,枣庄像刚开锅的蒸笼。煤矿公司大楼上和车站票房上的太阳旗,像经不起这里的烟熏火燎似的,在迎着晚风飘抖。西车站上守卫的日本鬼子的刺刀,在电灯下闪闪发光。
西车站下沿,就是枣庄的西郊了,这里有一个陈庄,百多户人家,大都是下窑的工人和车站上的脚夫,还有几家炭厂。这庄除了炭厂烧焦卖,各个住家也在烧,因为烧焦是死利钱,一百斤煤能烧七十斤焦,一斤焦能卖二斤煤钱。七十斤焦就能买一百四十斤煤,所以烧一百斤煤的焦,净赚四十斤煤。男人们下窑去了,女人们虽然忙着家务,但也会抽空在小屋旁边挖个坑,填上煤烧起来。天黑下来,这个小庄子,到处都冒着烟,地上到处都喷着火苗。因为这里和车站只隔一道小沟,车站上有鬼子,所以天一黑,街道上就没有人了。
天完全黑下来以后,从庄西进来一个人影,绕过两个焦池,来到一家 大门前。他把门推开,走进院子里。
“老王哥在家吗?”
“谁呀?,,一个浓眉方脸的人,从有灯光的西屋里走出来,他约有二十 四五岁的年纪,眨着黑黑的小眼,向院子里的来人望着。他就是王强。在黑影里,他看到是一个穿着农村服装的人。
“我!从南乡来的!”客人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说,“老王!你不认识我了么?”
王强嘴里咕哝着:“是谁呀!”把头伸到对方的面前,仔细打量着,又把他拉到灯亮处再一看,“咦!’他扬着浓浓的眉毛,咧着嘴巴狠狠地咦了一声,双手抱住了对方的臂膀,把客人拉到屋里。
“啊呀!原来是你呀!老周!你怎么不早说昵?真想不到呀!……”
显然,王强对老周的到来,感到说不出的惊喜。他忙从袋子里掏出香烟,自己用火点了两支,把一支递到老周的嘴上,看看家人正在吃饭,他便拉着老周的手说:
“走!到那边炭厂小屋里去!咱们好好拉拉,回头找到老洪,咱们痛快地喝一气!”
两人出了门,摸黑向右走了十多步,在一个栅栏门边停下。老周往里一望,这是一个四周围着短墙的小炭厂。中问有个炭堆,旁边有些筐筛铁铲等工具。院子四周靠近短墙的地方,有几个焦池在熊熊地烧着。所以这里显得烟气特别大。老王开了栅栏门,他们走进一间矮小的黑茅屋里。
王强点上了灯,说:“这里还僻静些,你先在这里坐一会儿,我去找老洪去,马上就回来!”
老周知道这老洪就是刘洪,因为在一块时候长了,叫顺嘴了,就把刘洪叫成老洪了。虽然刘洪和王强的年纪差不多,可是都叫他老洪,这里边也包含着尊重的意思。他俩被派到枣庄来以后,原是由刘洪负责,因为刘洪没有家,所以将联络点设在王强家里。P1-P3
在这个新版本中,加了一幅作者照片,并附上了一篇《(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该书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初版,至今已出版三十七个年头了。在此期间,除了十年浩劫中遭到“四人帮”的查禁外,近三十年里,这本书一直在陆续再版,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为全国畅销书。截至目前为止,国家版本图书馆对各种版本的印数统计为二百五十七万多册,加上四川、江西和贵州等地的少年版和节编本,已近三百万册了,并被翻译成英、俄、日和朝鲜等国文字。
这本书一九五六年改编为电影上演,一九八五年又改编为十二集电视连续剧播放,电影和电视剧的主题歌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正因为这本书、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有较多的读者和观众,所以到处都有人问我这部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情况,以及我是怎样写这部书的。虽然我在作品的后记中,对这些问题做了简要的交代,但是他们还是感到不满足。为此,我于一九八七年在《新文学史料》第一期上发表了《(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我在这篇创作经过中,谈了这部作品从生活到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也具体谈到了读者所关心的书中主要人物的形成、发展和命运,所以我就把它附在新版的后面,和读者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