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人的出版史(2 1997-2002)(精)/视野书系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俞晓群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出版史(2 1997-2002)》是我国著名出版人俞晓群先生的私家出版笔记。全书以其在1997-2002年间从业出版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其丰富而生动的出版笔记,为我们描摹了该六年间的中国出版史。而其中与各种文化名人、作家的往来,也尤为可观。

本书由沈昌文、梁由之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出版史》是著名出版人俞晓群从事出版数十年的“日知录”。全书通过其丰富而生动的编辑出版笔记,为我们鲜活地展现了一位出版从业者在这个大时代中的学习、成长、生活与生命历程,也从某一个角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近三十年的中国出版史。而其中交织的“各种人物如此之多,人物的层次如此之高,文化热点如此之丰富,资料汇集如此之生动,实在太有意思了”(王充闾语)。全书另附有珍贵书信往来照片若干。本书为此系列的第二本,自1997年开始,至2002年为止。

目录

序 能量来自辛勤 沈昌文

序 梁由之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后记

试读章节

4月6日,上海陆灏在网上开了一个《万象》文稿讨论会,讨论的是查建英的文章《糖并不太甜,宝贝倒真是宝贝儿》。陆灏邮件写道:“传上查建英的文章,以及恺蒂、巴宇特的读后感。”

恺蒂:“扎西多的文章看了,我觉得她对棉棉有些太残酷,特别是关于十块钱两条短裤的评论,何必说两次?我没有看过《上海宝贝》,所以不能说什么,但是我还是觉得真情比技巧要重要,扎的文章中也说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棉棉要比卫慧可爱,也可贵。棉棉的东西可能有些粗糙,但是是激情之作,很真实。关于棉棉说卫慧抄袭一事,你以前向我提起来过,我想卫慧是抄了棉棉的题目的。棉棉一直用Shanghaibaby作她的E-mail地址,而且我一年多以前就和棉棉谈过想拍一部故事片,题目就叫上海宝贝。结果棉棉是大嘴巴,到处乱说,电影还没有影子呢,题目已经被别人给用了。我觉得题目不重要,但是棉棉很生气。小说被扎西多说得那么好,现在,我现在倒是挺想看《上海宝贝》的了。”

巴宇特:“查建英文章收到。恰好昨天晚上把棉棉的小说读完。我的感觉正一样。卫慧的小说读了一晚上,棉棉的读了两个星期。棉棉的文字不俗,文体上也更有思想,但是不舍得删,让人看得莫名其妙的。卫慧的是典型的商业小说,查建英讲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批评,只描述,我想这是对的。谁知道现在这种商业小说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商业小说怕滥,十几块钱的CK短裤变成假货,一块钱批发就没什么意思了。现在还不到那地步。我不能肯定卫慧的小说有查建英说的如此精致,我始终觉得上海的sex and shopping都还不够精致,应该更好的。大概我长时间没有在国内生活的缘故,对中国人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加上,我不大受得了上海女人特别自我迷恋的那股劲儿,前几天看到李陀说,现在文化界‘摆’得特厉害,好多人都脱光了站在镜子前夸自己脸蛋儿多漂亮,屁股多白,卫慧似乎挺适合这一描述的。不过基本上我同意。查建英英文写了这么久,中文还这样利落,令人羡慕。”

沈昌文:“陆:这是一次很成功的组稿和评审活动。希望以后多开展一些。办法是经常把新书寄给有关的评论家。特别是海外的,他们不易见到新书,而他们评大陆作品较少顾虑。先做送书服务,然后再开口组稿。这是扬之水的成功经验。(当然,扬没有我说的这些功利考虑。她只是出于对作者的诚挚的爱,于是功到自然成而已。我在这里把她的做法庸俗化了。请原谅。)恺、巴的意见,也可写文。最好是由此再引出一些话题来,如巴信后面提到的。看来,到海外去开辟我们的作者市场,将是我们的一个独到之处。应当把PANORAMA办成一个统战机构。而且,照传统提法,陆兄那里的工作原则应该是:先统战,后组稿。这就是‘讲政治’。所谓‘三联’精神,莫非在此?陆大可把这做法报告‘三联’老同志,他们保管认为孺子可教也。一个做法,可以是出于政治,也可以出于至情,更可以为了功利。鄙人只属于后者。因为我是商人。”

此时,春风文艺出版社因为出版卫慧的《上海宝贝》,已经受到处罚。所以,《万象》也没敢登查建英的这篇文章。4月9日,沈昌文为此事,给我与王之江发来邮件,他写道:“两位:此信曾抄送。但今天又想到,《上海宝贝》一书是辽宁出的,还给上面点了名,现在评一下,是否可以。查文要放头条,是否有碍。我本来赞成放头条,现在有点想缩回去,但主张发表查文。这里风声挺紧,辽宁怎样?”

补注:后来,此稿大概又转投了《读书》,网上有“未删节版”。现附此文如下:

在上海不到一周,不同场合里听到谈论棉棉、卫慧的小说。普遍的说法是这些70年代出生的“新人类”胆大,肤浅,“用身体思维,用皮肤呼吸”,写来写去都是些性交、吸毒。我想:吸吸毒,睡睡外国人,怎么也成了新鲜事儿?80年代北京沙龙圈子里这种人多啦,还有个著名的“李爽事件”。只是当年倒没人把它写成文学——那时的小说家心思在别处。

离开上海前在南京路步行街的书店里买了《糖》《上海宝贝》。有朋友得知说:“不妨带上飞机翻翻,然后就留在飞机上。”言下仍是不屑,倒弄得我越发好奇。接着便有编辑催逼着写评论。

近年中文小说读得少。无论朋友送的还是偶尔听到推荐找来读,少有读得下去的,多是半途而废,或者看了几页就丢开。有时疑惑究竟是谁出了问题:我自己?小说家?还是这个时代?这回先看《上海宝贝》,却看得飞快,连自已也好笑——难道真和在飞机上看有关?

P281-283

序言

能量来自辛勤

关于俞晓群的出版活动,我曾说过,同刘杲老人“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的主张十分契合。可以说,俞兄是刘公论说的有力实践者。但是,能做到这些,谈何容易。俞兄毕生,不说空话,贵于践行。他如何辛勤地实践这些高论,细读这本文集,方可知道。在这本书里,他逐年记下自己的重要出版活动。看得出来,一切都是当时的写实,并非事后追忆。这一点,我自愧未能做到。我写的种种,全靠事后追忆,绝少文件依据。因为我是个赖人,稍有空闲,便把时间花在吃喝上。美其名日“业务需要”,其实是天晓得!

例如,他在1997年8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我的老领导许力以:

读罢此文,我们赶紧寻觅作者,得到结论后,沈昌文与我们都大为欣慰。第一,经查实,这位“徐雨”正是中宣部出版局原局长许力以。许先生为官中规中矩,为人平静随和,做事不露锋芒却屡建大业,颇受文化界与出版界人士敬重。像他早在1989年开创的海峡两岸图书版权交易会,实在是当时的一个大胆之举、远见之为;还有他出任主编的“中华文库”(台湾称“锦绣文库”),促成三联书店与台湾锦绣的合作,也是开先河的作为。现在他出面赞扬我们,我们自然备受鼓舞。第二,文章中提到“王云五”,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表现。因为我们号称追随王云五,一直颇受“左爷”们的攻击;其实商务印书馆也是在王云五的问题上犹犹豫豫,才让我们钻了空子,抢了他们的老品牌。现在许先生如此评价王云五与他的“万有文库”,表达了一种态度,也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背景的声音。第三,文章中对沈昌文大加赞赏,虽然没有点破名字,但谁都能看明白。以许先生的身份,他这样说,也起到了为沈先生“正名”的作用。因为在去年沈昌文从三联书店退休的过程中,各种议论之声是很多的。那时,也有人从不同的渠道告诫我们,不要那样“重用老沈”,否则会惹麻烦的。实言之,我是一个书呆子,又是一个崇尚“文化至上”的人,哪里懂那么多云山雾罩的事情。说破了,现在编了好书、用了好人,也是所谓的“歪打正着”啊!

我对许老,一直崇仰,但是这个故事却早已遗忘。这里讲沈某某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描述了许公的若干业绩,特别如论王云五等事。直到前些时候我在三联书店大肆颂扬王云五时,还一点没记起这位中宣部的老领导。

俞晓群能写下这么多真实故事,并且得以保存和发表,主要出于他的辛勤。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说,这其实也是时代的功绩。我当年也不是不写日记,但是,没写多久,就全部销毁了事。那是因为我在“文革”中,为了自保,免受我的副手的攻击,投身造反派。造反派让我当了抄家文物的鉴定人,我于是亲见日记的作者如何因而受迫害。于是在我回家之后,就把自己的日记统统销毁,并发誓以后绝不再写。我很高兴,比我小几十岁的俞晓群没有这种记忆。所以,能让我们读到这些宝贵材料!

2015年5月

后记

早年,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件事情的影响。一是我的父亲,他一生不肯写文章,不在纸上留只言片语。他也一直告诫我们,不要写日记,不要搞文学创作,不要热衷政治,最好学理工科,那样生活会安稳些。父亲到了晚年,每当我们发表文章,拿回家请他看时,他总会说:“不要乱写啊!”但哥哥对我说,我们走后,父亲会将那些文章认真收好,有空暇时间,便拿出来翻看。哥哥还说,在父亲去世前几年,他吃过午饭后,喜欢躺在书架旁的沙发上小憩。此时,经常见到父亲拿起我写的小书《人书情未了》,一遍遍翻阅。

还有另一段故事,也对我颇有影响。我的岳父祖籍山东,祖辈迁居北方,世代行伍出身。他早年在家乡务农,高高大大的身材,用铁锹劈死一个日本兵,只好离开家乡,只身从军。他作战勇猛,打残了一条胳膊,职务做到营长。解放后,随王震去北大荒军垦农场当场长,当时丁玲就在那个农场劳动改造。岳父说,王震曾经去看过丁玲;还嘱咐他,要适当照顾好丁玲的生活。

可能是出于与生俱在的基因作用,我大学读完数学系后,最终还是投身于人文编辑工作。随着“文革”后社会环境的好转,我从1991年开始,打破父亲的戒律,写起了生活日记。但落笔时依然心有余悸,只记一些简单的事情,不写思想动态。就这样,一记就是二十多年。除此之外,我还为自己设立一个计划,即把日常工作中写的文章、来往信件、所见资料、审读意见和重要日记等,按照时间排序,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作为日常记事的另一条主线,期待日后有闲暇的时候,再结合自己的日记,做进一步的整理。

2003年,我离开辽教社,离开出版一线,被调到出版集团工作。日常事务不那么忙了,因此在2006年的某一天,我下决心,开始整理自己的那些资料。我按照年代排序,从1982年开始,到2002年截止,共21年。经过1年多的时间,总算理出一个眉目,汇拢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大约有50多万字。我最初称之为《我的编辑日志》,后来曾经改称为《为书二十年》,最后确定为《一个人的出版史》。

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两个问题,其一,从1982年到1986年,我从事理科编辑工作,接触到许多科学家,与他们的信件往来不少,但在一次办公室搬迁中,大部分丢掉了。那时还没有电脑,信件都是纸制品,遗失后就找不到了,所以这部分内容整理,只有靠其他资料填充。其二,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办公电脑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还有复印机、传真机等设备的出现,人们逐渐不邮寄信件了,而是大量发传真。这样做提升了办公效率,但我在整理材料时发现,传真件的留存时间极不持久,过一段时间,字迹就会自动消失。后来网络逐渐开始流行,传统信件越来越少,传真件也越来越少,它们统统被电子邮件所替代。但是与纸质书信相比,人们书写邮件,多数不大注重言辞,随手表达,说清楚事情就好,因此失去了传统书信文化的许多情趣。尤其是电子邮件容易丢失,邮箱换来换去,病毒四处流窜,邮箱容量有限,种种新问题的出现,都会改变我的资料构成。值得强调的是,电子邮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双向来往的信件,都可以存储下来。

另外有一点说明。在整理这些日志之初,我还未确定出版方式,只想将逐年文字尽量收全,以备不时之需。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料愈发难以见到,因此也愈发让我舍不得删除。更为有趣的是,这样按时间排序整理资料,许多文字翻阅起来,会让人产生一种极为独特的感觉,完全不同于通常独立文章的阅读。

在这些文字整理过程中,我曾经请几位老师和朋友翻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我许多指导和鼓励。

首先是沈昌文先生。他见到此稿时,正在应郝明义先生之邀,为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写个人回忆录《也无风雨也无晴》。我的记录之中涉及沈公晚年的事情不少,他一面翻读,一面赞不绝口,还曾经在几篇文章中,说过自己的感受。他说:“看了晓群的年代记录,深深感到回忆要趁早,写作要趁早。现在我老了,才想写,许多资料都散失了,许多事情都忘记了。”他还说:“俞晓群是有心人,工作之余做那么详细的笔记,看来他做出很多优异的事情,也不是偶然!”另外,按照惯例,本书成稿后,我要请沈公写序。他没有推脱,只是说:“稿子太长,我会读完再写,要慢些。”现在序写好了,依然非常好看。一位八十五岁的人,思想常葆青春,思维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实在让人敬佩。由此我想到半年前,沈公为我的另一部小书《精细集》作序,其中谈到一次活动,他说我在场,是记错了。我后来与上海王为松说过此事,为松说:“别改了,那是沈公的错啊!你将来写文章时,再讲一讲这段故事,不是很好么?”

其次是王充间先生。王先生一面从政,一面写作,对人生之路的认识最为深刻,让我敬佩。我在辽宁工作时,几乎每个月都要拜见王先生,请他信马由缰,谈一谈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王先生对人情世事,悟得极为深透,因此我始终将他奉为人生导师,每遇问题,总会请教。他最初对我了解,源于我的一本小书《数与数术札记》,我请他写序,他首先考问我:“你知道《易经》与《易传》的区别么?”读过此稿后,王先生说:“依你的才华,真不该去做出版。”我知道,王先生对出版的认识,类似于胡适的观点,自己能做学问,为什么要替别人做“嫁衣裳”呢?所以他几次劝我,不要陷于出版界的钩心斗角之中,到头来会得到什么呢?但是,当王先生看过我的这部《一个人的出版史》部分章节后,他恍然大悟,惊讶在这一行当中,接触各类人物如此之多,人物的层次如此之高,文化热点如此之丰富,资料汇集如此之生动,实在太有意思了!当然,王先生是站在作家的角度,看待我的编辑职业,他看出了出版的情趣,看出了文化的价值,看出了写作的噱头!

再有是柳青松。此君是我的小兄弟,大学历史系毕业,跟着我做出版有二十多年。他基础好,有思想,做事循规蹈矩,老老实实。用沈公的话说,小柳也属于好人家的孩子。当年他在辽教社,从编辑室主任、发行部主任、总编室主任,一直做到副总编辑,三十几岁已经是正高级职称。他最大的优势是审读书稿,极为认真又有水平,主持过《吕叔湘全集》《顾毓琇全集》和《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等项目的编辑工作,还担任过《万象》杂志执行主编。他看稿子我最放心,当年沈公与陆灏编《万象》,也曾经开玩笑说,首先要过小柳这一关啊。此次出版《一个人的出版史》,我虽然已经离开辽宁,还是想到让小柳帮助我看一遍,其中的许多内容,他都十分熟悉。小柳接过书稿,一看就是半年,发现很多错字,提出很多修改意见。读完书稿后,小柳也很感慨,他说自己也没想到,我们这些年的出版经历,回顾起来,竟然如此丰富,真是难得了!

促成此稿出版,首推的人物是梁由之。初识梁兄,大约是在2008年,那时他已经在网上呼风唤雨,我还只是一只菜鸟。说来还是我主动与他打招呼,约谈他在网上的文章《大汉开国谋士群》和《百年五牛图》,后来在辽宁出版了《大汉开国谋士群》;《百年五牛图》却落户广西师大出版社。此一段接触,面上是在出版往来,实则在内心中,我凭借多年的职业经验,感到此君言行举止,颇有大将风度,未来很有成就一番文化事业的潜质。《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正是我与梁兄最初结交的深意。我的《一个人的出版史》初稿,梁兄久已知道,阅到部分章节后,大为赞赏,三番五次希望早日出版。他帮助我联系出版社,确定合同,细阅书稿;还约老六(张立宪)在《读库》上发表部分章节,可谓无微不至。时至今日,我时常感叹,我与梁兄关系,起于网络萍水之间,我从文字而知其豪放,他从做事而知我宽厚。另外梁兄说,他从未给别人写过序言,此番却答应为《一个人的出版史》动笔,说来也是第一遭。拜谢!

李忠孝、吴光前和郭明追随我来京,为了这部稿子的整理出版,他们都费了不少心思。还有杨小洲、张万文、曾德明、杨云辉、商务的阿紫、刘忆斯、朱立利、于浩杰、张国际、曹振中、郝付云、慕君黎、张镛……都曾经为此稿出版、传播和修改,投放精力与关注,深致谢意。

最后要感谢周青丰。我初次认识他,是在到京工作之后。有一次,我在《万象》时的旧部董曦阳来看我,青丰与他同来,是我们第一次结识;后来知道,青丰也是梁由之的小兄弟,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梁兄的《梦想与路径》,就显示出超群的魄力和勇气。近些年他在几家大公司做事,编了许多好书,名气渐长。更兼青丰做事稳稳当当,谈话不紧不慢,满身儒雅气质,这些都是做独立出版人的本色。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靠什么?诚信,水平,能力。这些青丰都有了。因此把稿子交给他,我很放心。

谢过诸位,还有一点说明。由上述可见,此书内容,最初设定为1982年至2002年,共21年。此次周青丰接受出版,梁由之与青丰商定,希望我从2003年始,接着再写出最近十余年的事情。三十几年出版时光,分三册陆续推出,应该更好。实言之,最近十年的“编辑日志”,我确实已经有了资料,只是尚未整理出来。现在只好再努力一下,以求完成梁周二位仁兄美意。不过我想,这样一来,篇幅太大,一定会给青丰带来更多压力,让我颇感不安,在此深深致意!

2015年5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