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大仁若伪,大智若妖
为什么老子喜欢反着说话
我们看《老子》的时候,会发现他特别喜欢用相反的概念来说明要达到的目的:大成若缺、大直若曲、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他还说过“曲则全”,弯曲了就能够成全。“枉则直”,弄得弯了,它反倒是一条直路。“洼则盈”比较低洼的地方反倒容易满。“敝则新”,旧的东西实际上最新。“少则得”,你占有的越少得到的就会越多。“多则惑”,多了反倒麻烦了等等。通篇里好多这一类的说法。这些说法的目的很少专门讲是做人处世,也没有这个词,这是我说的,他更多的是说治国,他说到过用兵、说到过善为、说过到取天下,他有过这些词。但是他既然讲到了这些普遍性的规律,对于我们今天做人处事能不能有一些启发、有一些帮助?
大成就必然带着遗憾
先说“大成若缺”,就是大的完美总是有缺陷的。我特别有这个体会,确实如此,历史上越是大人物,不管是秦始皇也好,凯撒大帝也好,拿破仑也好,一直到一些革命家、革命的领袖、一些大国的领导人也好,往往正因为干的事情太大了,他在完成一个东西的时候会有可能伤害另一部分人,他在某些方面的时候会忽略了另一些方面,他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会付出代价,乃至犯下严重的错误。因此对他们的批评就会非常的多。
一个事业也是这样,例如绣花,苏绣杭绣湘绣,完全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一座别墅也可以建筑得无懈可击。而一个大水利工程、军事工程,肯定会争执不休。就一个国家大剧院,一个鸟巢奥运体育场,也是一定会若缺、有缺、多缺,现在与今后都肯定会争议不休。
在文学当中也是这样,越是大家越是争议多,比如说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尤利西斯》,他写的这个书被认为有伤风化,两次被传到法庭去受审,他死后书被越捧越高,但是即使到今天为止,仍然有人说《尤利西斯》是一个乱七八糟的作品,说他实际是一个骗子。我到过都柏林,都柏林有一个纪念馆,那里卖文化衫,他说——这是詹姆斯 ·乔伊斯 的原话——他说对待这个世界我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沉默silence,第二个办法是逃避exile,第三个是耍点花招诡计:cunning。看明白了后我一愣,我以为他学过《老子》呢,因为沉默符合老子的不争不言的教导,“大音希声”,把他的声音控制住,没有什么声音。逃避exile,是自我放逐,正符合老子说的“不敢进寸”但是“敢退尺”,我勇于“不敢”。什么叫勇敢呢?就是我勇于去“不敢”,我不跟你较劲。
也可以从反面来想,比如像日本的俳句是5、5、7,它总共17个字,就这17个字,怎么要求它都可以符合要求,作到这样的能算是小成,小成则可做得完美无缺,不是若缺,而是无缺。相反的《红楼梦》就作不到如此之精致完美,不是若缺 而是干脆缺了后四十回。
为什么大直若屈大盈若冲
“大直若屈”或者“大直若曲”,这个“直”,我想在古代的文字里和道德的“德”字是相通的,所以也可以把它解释成是一条很直的路,也可以把它解释成坚持原则、坚持道德的原则。但是要真正坚持道德的原则,你就必须照顾到各个方面,不是只照顾到一面,你必然不可能让每一方面都特别的满意,所你又照顾这边,又要照顾那边,又要使它平衡,这样的话可不是看着反倒觉得你弯弯曲曲的。你怎么不能说一个很很简单、很痛快的话:好,就好死了,坏,坏给宰了!他不会这么说话,所以他说“大直若曲”,不可能都是正面,就像打仗一样,不可能都是强攻。
P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