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窟居笔记/儒生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范必萱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蒋庆先生学术助理范必萱女士十余年间在阳明精舍的见闻记录!

“阳明精舍”书院建立在道路崎岖、依山傍水的地方,远离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体现了儒家“道在深山,学在民间”的文化精神。作者在阳明精舍学习和服务多年,亲历了许多珍贵的学术场面。《月窟居笔记》是作者对自己所见所闻和许多鲜为人知故事的真实记录。

内容推荐

20世纪90年代,儒者蒋庆在贵州龙场古镇、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建立了一所儒家书院——阳明精舍。这是自1905年中国书院制消失后,中国大陆修建的第一所民间书院。

作者在阳明精舍学习和服务多年,亲历了许多珍贵的学术场面。《月窟居笔记》是作者范必萱对自己所见所闻和许多鲜为人知故事的真实记录,也是研究当代儒家的珍贵资料,读者可从中了解当代儒家书院的文化内涵和儒家文化的真精神。

目录

随笔散记篇

 走近阳明精舍

 上山的路

 鉴性湖畔的月光

 母亲不流泪

 山火

 有朋自远方来

 永久的墨香

 良知是有力量的

 “学在民间,道在山林”

——2003年“一耽”游学侧记

 龙场之会,儒门弦歌

——“龙场会讲”亲历记

 晨读晚唱 同契涵泳

——2006年阳明精舍“丙戌会讲”印象

 盘山观月

 蛇缘

 窝窝

 古驿道上的遐想

 星星点灯

 伤别月窟居

 难忘的箫声

 祭冈田武彦先生

 一篇佚文讲述的故事

 助学

 山规散记

 山居闲趣

谈学论道篇

 太和圣音

 儒士社到访

 洋儒家贝淡宁来访

 人类的价值要在具体的历史文化中落实

——蒋庆先生答邵玉书问道

 要向大众传播真正的儒家价值

——蒋庆先生答郭志刚问道

 “盘山问学录”之女性问题

后学印象篇

 周北辰

 王瑞昌

 杨汝清

 王达三

 孟晓路

 刘怀岗

 王国雄

 樊润东

 李海超

 姚舜雨

后记

试读章节

走近阳明精舍

1999年初春的一天,我随蒋先生一行来到阳明精舍。

我们坐汽车从贵阳到修文县城,在城关镇(后恢复古名龙场镇)吃午饭。县里一位领导听说蒋先生路过此地,特意赶来看望。席间,那位领导举杯对蒋先生表示敬意,说:“现在从修文到贵阳的公路修好了,王阳明纪念馆也动工了,修文的阳明文化受到上级重视,这些都是蒋老师您的功劳啊!我代表修文人民感谢您!”

蒋先生笑了笑,低声回答:“不能谢我,如果要感谢,应当感谢阳明先生,是阳明先生四百多年前来到修文龙场,在这里悟道,使阳明文化闻名于天下。这一切,是阳明文化带来的,我只不过为弘扬阳明文化做了一点自己该做的事……”

是的,龙场镇今天发生的变化,应该感谢王阳明先生。是阳明先生四百多年前的“龙场悟道”,才使世界知道了贵州的修文,知道了修文的龙场镇。

但是我也知道,这些年修文县弘扬阳明文化取得的成效,确实与蒋先生的努力分不开。近百年来,中国文化花果飘零,阳明文化也随着儒家文化的衰微而衰微。蒋先生为国际阳明文化研究及龙场阳明铜像的落成,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他的行动不仅感动了国内阳明文化学者,也感动了国际阳明学研究的权威。冈田武彦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日本当代儒家,是中国哲学专家、阳明学专家。他在1996年《龙场阳明铜像落成记》中写道:“看了蒋庆先生的祝辞,深深感到蒋先生对阳明先生的崇敬之情。……在贵阳机场同蒋庆先生道别时,看着他眼中隐含的泪水,我的心被打动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老先生与蒋先生成了忘年之交。

我们从修文县城出发,经过一段弯曲的山林小道,来到平地村。过村口小石桥后,道路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偶然与放牛的村民相遇,淳朴的村民便会吆喝自己的牛群紧靠路边,让客人的车先走。

小路四周的山崖,有的像肃立的老人,有的像静卧的雄狮,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地耸立在你面前,俨然要堵住你的去路。坐在颠簸摇晃的汽车里,我想起阳明先生当年形容这里“连峰天际兮,飞鸟不通”的诗句,想象阳明先生当年路过此地的情景,猜想蒋先生如今将阳明精舍建在这里,是不是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守护“龙场正脉”的纯正呢?

蒋先生出生于筑城贵阳,从小喜爱读书习文,待人真诚,办事认真,不惧困难。他曾经在工厂当过工人,在云南边陲当过军人,大学毕业后在南方一所大学当过教师。不论走到哪里,他总是以读书为最大乐趣,总是关注家国天下,怀抱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几年前,他从繁华的深圳来到龙场,立志要在这里建立一所儒家书院。他的想法当时无人理解,周围的朋友都劝他到交通方便的风景区选址,可是他坚持“学在民间,道在山林”,没有动摇自己的主张。之后,他身背军用水壶,怀揣干粮,手持一份当地地图,徒步走在龙场镇周边的群山峻岭之中,一处又一处地考察选址。为此,他走破了几双运动鞋。几经周折,他终于选定了这依山傍水的云盘山。

当时的云盘山很寂静,没有公路,鲜有人烟。阳明精舍破土动工时,举目四顾,荒山一片。没有水和电,蒋先生和他的几位好友就在露天搭起帐篷,以面包充饥,以矿泉水解渴。白天,他们参与施工、运料;夜里,他们用手电筒照明,看护工地……

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许多人,后来在社会各界阳明文化爱好者的支持下,在当地政府、村民和众多有识之士的热心帮助下,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97年建成了这所规模不大的书院,取名“阳明精舍”。

我一路沉思,不觉已接近阳明精舍。我们乘坐的吉普车冲上一个斜坡,隆隆的马达声戛然而止。我回过神来,向窗外望去,一泓清澈的湖水展现在眼前。湖对面便是阳明果园,阳明精舍的屋顶已隐约可见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在堤坝上停了下来。一位同行的朋友对我说:“这是鉴性湖!”鉴性湖原来是一个水库,是附近村民们灌溉和生活的水源。几年前,一位外来的养殖户在这里搞“肥水养鱼”:为了节省饲料成本,每天将大量猪粪倒入湖中,造成湖水严重污染,周围臭气熏天,不仅人畜不能饮用,就连长年栖居在这里的水鸟也不知去向。面对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蒋先生十分焦虑。他四处呼吁,筹措资金,最后倾囊而出接管了这个水库。以后,他又采取种种措施还原水质,使湖水一天天清亮起来,村民们又可以放心地使用湖水了。几个月以后,飞走的水鸟又陆陆续续飞了回来,云盘山水库四周的生态渐渐恢复了原状。后来,有人把这个水库称作“鉴性湖”。同是一泓湖水,有人为自身利益置生态环境和他人利益于不顾,有人却为保护生态环境竭尽所能。不同的选择,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清澈平静的湖水,如良知,如明镜,映照出不同的价值观。

P3-5

序言

1999年年初,我回故里探亲,偶然遇见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蒋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儒学专家,而我当时还站在儒门之外。出于好奇,我跟随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一同上云盘山,并在阳明精舍这所不大的书院小住了几天。不料此行竟成为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促使我提前离开仕途,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路走去。

阳明精舍是自1905年中国书院制度消失后,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所民间书院。它位于贵州省修文县龙场境内,距离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胜迹仅有十余里地。阳明精舍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屹立于群山环抱的深山老林之中,成长在中国文化风雨飘摇的寒冷季节里,通过山长蒋庆先生多年的坚持和守护,不仅成为海内外儒生们的精神家园,还迎来了中国文化复苏的春天……

从走进阳明精舍的那一天开始,世界为我开启了另一扇生命之门。我走近儒家文化,涵泳于儒家思想的氛围之中。在这里,我看到一群忧国忧民的儒者,感受到他们“无轩冕肆志、有家国关情”的高尚情操;在这里,我目睹了蒋庆先生和其他许多儒家学者为复兴中国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感受到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力量;在多年协助蒋先生整理文稿和管理精舍事务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一所民间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与辛劳,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他们生命信仰中蕴含的超凡意志力。在阳明精舍,我还亲临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场面,加深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在阳明精舍举办学术活动的日子里,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们一起闻素琴、听洞箫,一起观星赏月、谈学问道,充分享受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精神往来,体悟“天人合一”的和谐与愉悦……

在阳明精舍学习和服务的十余年里,我一直居住在月窟居。月窟居是精舍的一间普通居室,寓意是“月亮居住的地方”。在阳明文化中,许多学者将月亮比喻为“良知”。我素来喜欢月亮的洁净与纯美,所以也喜欢“月窟居”这个名字。在月窟居,我挑灯夜读,不知疲倦。儒家文化滋养了我,拓展了我的生命宽度。于是,我用手中笨拙的笔记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场景与感人片断,也记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所感所悟。

我将这些笔记整理出来,献给读者,献给关心和支持阳明精舍的同道,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当代的儒家书院,了解儒家书院在当代社会的真精神!

是为序。

二零一五年元月十五日范必萱序于合肥静心斋

后记

十余年前,我应蒋庆先生之邀,到阳明精舍协助工作。那时的阳明精舍还鲜为人知。在那里,我亲临了许多珍贵的学术活动和感人的场面。在寂静的山林里,我常常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于是我开始用笔记下那些感人的场景与内心的感悟。当时并没有打算给别人看,更没有打算出书,只为着记下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没想到在不经意间,为本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素材。

后来,我在“儒学联合论坛”陆续发了几篇小文章,没想到引来许多网友对蒋先生与阳明精舍的关注。其间,网友读书吹剑给予我持续的鼓励。“儒家中国网”建立后,任重总编应网友们的要求,专门为阳明精舍开辟了一个专栏,让我提供相关文章。就这样,便有了《月窟居笔记》一书的雏形。2013年11月27日,我收到任重主编的电子邮件,要我将以往发表的文章汇集起来,准备收入“儒生文丛”第三辑正式出版。于是,我对过去的笔记、资料进行整理,开始了写作。在撰写过程中,任重主编和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江宜玲编辑给予了具体指导,此书稿才得以成型。

蒋庆先生不仅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在书稿完成之际,还在百忙中对书稿进行审核,订正了不少笔误,为此付出了许多精力。

可以说,《月窟居笔记》书稿的完成,是多人合力之作。在这里,谨向蒋庆先生、任重主编、江宜玲编辑及给予支持和鼓励的同道们表示感谢!

范必萱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五日记于合肥静心斋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年前,蒋庆先生在艰难的环境中创建了阳明精舍,为中国传统书院的回归进行了有益的开拓。阳明精舍作为儒家书院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和无可替代的。《月窟居笔记》记载了这所书院相关的人和事,记载了体现儒家书院价值特征的历史活动,值得一读。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暨儒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明

《月窟居笔记》以朴素、闲适而清通的文笔记述了作者在阳明精舍所结识的人、所经历的事、所观察的物,而作者知之所至、怀之所抱、情之所寄皆可从中见之,所显示者实为当今女性儒者之典型。此书固然可称为文学之作,但更是史学之撰。当代儒学发展中的不少事件,不论是举世瞩目之超然鹄举,还是鲜为人知之雪泥鸿爪,皆可从中考见。佳作也。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王瑞昌

大儒不世出,自阳明子以来五百年间,余以为蒋先生一人而已。其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其明心见性、体用圆如,其出处语默、动静行止,世人所罕知,而读《月窟居笔记》可知且可想见其为人者也。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王达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