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涛著谢柏梁、王绍军主编的《刘忠河实录/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是一部关于豫剧红生表演艺术家刘忠河的个人传记类图书。本书详细介绍了刘忠河的从艺经历和在豫剧红生表演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全书除了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外还有一些刘忠河的照片,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刘忠河的艺术人生。全书内容丰富,尤其是关于刘忠河受到戏迷们衷心热爱的描写很生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忠河实录/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方俊涛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俊涛著谢柏梁、王绍军主编的《刘忠河实录/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是一部关于豫剧红生表演艺术家刘忠河的个人传记类图书。本书详细介绍了刘忠河的从艺经历和在豫剧红生表演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全书除了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外还有一些刘忠河的照片,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刘忠河的艺术人生。全书内容丰富,尤其是关于刘忠河受到戏迷们衷心热爱的描写很生动。 内容推荐 方俊涛著谢柏梁、王绍军主编的《刘忠河实录/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内容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传、艺术人生和舞台创造等部分,也酌选精彩而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以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评传强调文献记载、口述历史与适度评述相结合,并附有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既有学术价值,又兼及阅读的愉悦感;既可作为戏曲理论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也是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演员和戏曲发展的首选之书。 目录 前言 一 收养的婴儿 二 弃婴身世 三 快乐童年 四 不幸少年 五 迷恋戏曲 六 入团学艺 七 入河南省戏校“58班” 八 毕业归团至“文革”结束 九 刘忠河与胡秀兰的婚事 十 《十五贯》的轰动 十一 名满全国 十二 坚信发展豫东调 十三 《打金枝》排演内幕 十四 巧遇京剧大家 十五 豫剧流派汇演 十六 西安巡演与《血溅乌纱》 十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刘忠河 十八 杨兰春与《三打金枝》 十九 刘忠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二十 《清风亭》挑战戏曲低谷 二十一 宝刀不老出新戏 二十二 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十三 “刘派”的形成 二十四 敬业爱岗,精益求精 二十五 平易近人,乐观开朗 二十六 扎根农村,心系观众 二十七 “绯闻”故事 二十八 呕心沥血育新人(入室弟子专版) 二十九 从艺数十载,总结大半生 三十 怀念父亲 三十一 研习书法 三十二 德艺双馨 三十三 百姓心中“红脸王” 附录一 评论 附录二 大事年表 附录三 当代红脸王刘忠河先生部分唱腔精选 后 记 试读章节 人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确是如此。刘忠河入学就读不久,操劳过度的母亲染上了一场大病。这一病五六个月,慈祥的母亲就再也没有起来。终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老人家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少年失去母爱的刘忠河悲伤不已,刘忠河哭得死去活来。一整天哭着要见妈妈,光哭有啥用呢,从此他和老父亲相依为命,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刘鸿卿老人承受着难言的丧妻之痛,带着幼小的刘忠河来到朱集(今商丘)的光复街大市场,他想在这里找到一条谋生的出路。 不久,刘鸿卿在胡家杂行里谋到了一个店员的活计,并用攒下来的钱买下了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子。在生活艰难的条件下,刘鸿卿仍然没有忘记让孩子上学,他把刘忠河送到了二完小(今回民小学)读书。 同他的以上几代人都一样,刘鸿卿没有文化,但是他头脑灵活,勤劳能干,并不甘于贫穷落后。朱集位于豫、鲁、皖三省交汇处,这里素有“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三省”之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在杂货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刘鸿卿就瞅准机会和别人合计开了一家杂货行,他精打细算,善于经营,再加上为人老实,言语和气,杂货行开张不久,生意便兴旺起来。 刘鸿卿每天早出晚归,苦心经营生意,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没有女人,便不是一个家,刘鸿卿能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照顾家里和幼小的儿子。刘鸿卿想到了续弦。不久,经热心人介绍刘鸿卿又续娶了一房。有谁知事与愿违,自从继母进门的那天起,刘忠河就彻底告别了他那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开始饱尝人生的无奈与艰辛。 刚进门的继母对小忠河看着不顺眼,百般刁难,冷眼相视。总是想着办法跟他过不去。刘鸿卿在店里忙活,继母一人在家时常不让刘忠河吃饱饭。饭做好了,继母一人在那里吃,忠河只能在一边看。只有等她吃饱饭之后,忠河才能胡乱扒几口,剩饭充饥。后来,刘鸿卿得知了此事,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孩子不受委屈,他就偷偷的每天给忠河一毛钱,让他到街上买些东西吃。从此,这一毛钱就成了刘忠河的“救命钱”。他到街上买些便宜的干巴米饭,浇上廉价的菜汤,勉强混个半饱。就匆匆上学去了。放了学回到家里他并不轻松,继母总是给他找活干,不让小忠河有玩耍的机会。她拿出用白线和蓝线织成的羊肚子手巾和腰带,搭到用竹竿制成的架子上,让饥肠辘辘的刘忠河扛着到大街上叫卖。刘忠河从光复街到火车站广场来回转悠,扛着挂满手巾和腰带的竹竿架子在人群中吆喝不停,有时好长时间卖不掉几条。这便又成了小忠河的罪过,回到家中免不了继母送来的冷言白眼。看到别的小伙伴们放学后高高兴兴回家吃到母亲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受到母亲的关怀和抚爱时,幼小的刘忠河只能偷偷的在一旁伤心抹泪。 那个时候,刘忠河已经成了继母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每看到刘忠河总是有一股说不出的厌烦。她时常阴森森的吊着脸子,说话间夹杂着斥责和谩骂。 娘亲走了没人疼, 继母不是省油的灯。 都说世上娘最好, 儿子没娘真不行。 唉,真不行…… 不知谁在唱,唱的小忠河泪流满面。晚上继母还没有入睡的时候,刘忠河常常不敢回家,生伯继母那阴森可怕的脸色和那毫无止境的活计。有时折腾到很晚,还不能休息。 出于无奈,每当放学后,刘忠河往往在外边磨蹭半天,等到半夜才敢回家.家里留给他的地方,是一张月牙般的破床,上面铺有破麻包片,再加上一条烂的像瓜秧般的被褥。一年四季就这样凑合着伴随他。 冬天,父亲外出购货不在家,刘忠河不敢向继母要铺盖,就常常蜷着身子睡觉,往往整夜都不能伸开腿。有时候,夜里实在冻得受不了,他就跑出来,在刺骨的寒风中缩着脖子,裹紧单薄的上衣,沿着灰蒙蒙的马路跑啊跑。正跑呢,见路旁边有个砖头垒的大煤火炉子,已经封火,还有一些热气。他乐了,忙蹲了下来,背靠火炉,身子抱成一团,哆哆嗦嗦地在那里取起暖来。 为了逃避继母的虐待,有时下午放学后干脆不回家,就这样露宿街头。在行里忙活一天的刘鸿卿心疼儿子,经常半夜来这里找他,把刘忠河带到他店里去睡。夜深了,刘鸿卿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噼里啪啦”地打算盘,小忠河就依偎在暖暖的被窝里陪伴他。看着慈爱的父亲古铜般的脸色和那佝偻的身躯,刘忠河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思绪良久,他渐渐地步人了香甜的梦乡。寒风“呼啦啦”地敲打着窗户,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遥远而又深沉的神话故事。 P10-12 序言 在我国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交汇的地方,是全国闻名的“华夏之都”一一河南省商丘市。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我国华夏民族闻名的发祥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不仅有巾帼英雄花木兰,而且有抗日名将彭雪枫。又有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更有绝世佳人李香君。既有华夏商业兴起的先驱者王核遗址,又有淮海战役铁流滚滚的战场。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流转,这块风水宝地留下多少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佳话。笔者现在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当代中原享有盛誉的传奇人物一一草根艺术家刘忠河。 他因《十五贯》一举成名,《打金枝》名满天下。他刚劲豪迈、奔放激昂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令无数戏迷观众如痴如醉。以至人们喜欢看、听着美、“挖”着学、哼着唱。他通过不懈努力,博采众长使豫东调红脸声腔、表演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并将地方戏曲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一一刘派。他虽年过七旬,但依然宝刀不老。长年奔波在最基层的农村、山区、工矿演出,为广大群众不断奉献上一部部精品力作,不经意间填补了当代中国戏曲界大本腔须生演员七旬高龄扮妆登台年演二百余场的空缺。他拥有各种荣誉,却淡泊名利、坦荡无私,兢兢业业演戏,端端正正做人。愿做“雪球”润大地,不做“彩球”飞上天。他以唱戏养身,挥毫自乐来永葆生命的蓬勃与朝气,永葆艺术的青春与活力。他那丰富的人生经历,豫剧唱腔艺术的特殊技巧,毫无疑问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珍階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并使之发扬光大,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原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便是笔者编辑本书的初衷。 后记 此书以《刘忠河画传》为基础,又丰富了大量新的内容,来近一步完善刘忠河老师在艺术道路上的丰硕成果。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安心创作和各方的鼎力支持,这部《刘忠河实录》终于出版问世。 我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个偏僻农村的梨园家庭。从小受父亲、叔叔的熏陶,自幼喜爱文艺。七岁时就能站在生产队搭建的舞台上清唱《红灯记》中“临行喝妈一碗酒”选段。1974年在本村正读小学四年级的我,被杞县一高文艺班录取。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在那里学到了一点皮毛的乐理知识。不久,因其他原因,文艺班解散,我又回到原校读完了初中。凭自己以前所积累掌握的音乐知识,找来一根破旧没碗子的唢呐杆,在家中练起了吹唢呐的手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一天能熟练地吹奏几十首歌曲。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忠河老师演唱的《十五贯》、《打金枝》等剧目迅速传遍中原大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十分流行。红白喜事、庆典庙会、大喇叭、小广播、收音机、电视机总能听到声腔洪亮、韵味十足的豫东调红脸唱腔。时间一长,便对这个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下路调产生了好感,便被刘忠河老师那听着得劲、唱着得嘴的嗓音和细腻洒脱的表演深深吸引住了。 自此以后,对我这个正练习吹唢呐的学员来讲,如鱼得水。买来他的磁带,连续播放。细致听、跟着练,模仿吹奏了《打金枝》中“有为王坐江山非容易”和“老皇兄”的精彩唱段,并在1984年春节参加了周口地区举办的“民间器乐”大赛,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竞赛中,展示我用唢吶演奏豫东调刘老师的唱腔之韵,得到好评,一举获得一等奖。 我有車于1986年参加商丘市豫剧团工作,担任梦想已久的豫剧名家刘忠河老师的首席唢呐、笙乐器的伴奏员,近距离目睹了他的艺术风采。在学习与工作期间,刘老师曾多次教诲于我。这时除去正常演出外,我加班加点、刻苦练习来弥补在戏曲伴奏中所缺少的技巧。继而刘忠河老师通过观察,发现我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毛头小伙能吃苦耐劳、钻研业务、急求上进,是一块可塑之才,他便加大了对我培养的力度。我与刘忠河老师共事多年,朝夕相处,无话不谈,有父子情感。在巡回演出和一些外事活动中,吃、住、行没有特殊情况二人形影不离。刘老师对我帮助很大,恩爱有佳,令我终生难忘。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是他教会了我豫东调唱腔的伴奏技巧,又是他在1998年11月寒冷的冬天脱下身上正穿的蓝色毛料大衣给我穿上,使我踏上了商丘市豫剧团的外交之路,又是他伸出温暖的关爱之手,让我这个刚从乡下迈向城市的五口之家渡过了困难时期。 作者文学底子有限,能撰写出十几万的文字,是我追随刘忠河老师跑遍了全国各地为“刘派”艺术摇旗呐喊所收集的一手资料和信息及所见所闻,感人肺腑一些小事的真实写照。 一位艺术家,令人崇敬的不仅仅是他在舞台上的光环,还有他那高尚的艺德人品。正是刘忠河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了我写作的灵感,使我于无数个日夜伏案积书、默默耕耘,终于把胸中积蓄的一片情结和刘忠河老师的酸甜苦辣都凝结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如果读者能从这本书中对刘忠河有所认识和感知,那将是笔者最大的欣慰。因时间仓促和本人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遗珠落玉之憾,请各界读者一睹指证。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刘老师与夫人胡秀兰老师及长女刘芳、女儿刘媛和商丘市豫剧团汪珂团长(刘忠河老师长婿)对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丰富本书内容。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父亲年过八旬,听说儿子要为自己崇拜多年的豫剧红脸王刘忠河编写书籍,喜出望外,非常高兴,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贤内助张春芝不顾看护孙子的繁重家务,为我写作披衣、倒茶。儿子儿媳及女儿,借工作之余,翻阅资料,电脑文字排版,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帮助,使得本书顺利出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