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目标
1.2 研究方法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外语相关研究
1.3.2 汉语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语料来源与处理
2 语气副词的三域研究
2.1 “也”的三域义与语气义
2.1.1 引言
2.1.2 表示事态或事理类同的“也行”
2.1.3 表示主观认识类同的“也”
2.1.4 表示言语行为类同的“也”
2.1.5 几类常见的“也”否定句
2.1.6 不同概念域的交叉
2.1.7 同形歧域及其区分
2.1.8 小结
2.2 “倒”的三域义与语气义
2.2.1 引言
2.2.2 表示事态与预期不一致的“倒”
2.2.3 表示认识与预期不一致的“倒”
2.2.4 表示言语行为与预期不一致的“倒”
2.2.5 不同域的交叉与区分
2.2.6 同形歧域及其区分
2.2.7 小结
2.3 几组副词的语气义差异与三域分布
2.3.1 从表示数量范围到表示估测语气
2.3.2 从表示最终结果到表达追究语气
2.4 反问副词“可”的三域分析
2.4.1 引言
2.4.2 反问副词与“可”
2.4.3 表认识评价的“可”
2.4.4 小结
2.5 结语
3 语气词的三域研究
3.1 语气词“了”的三域研究
3.1.1 引言
3.1.2 表示“出现新言态”的“了”
3.1.3 表示“出现新知态”的“了”
3.1.4 “了”和“了”
3.1.5 不同域交叉的情形
3.1.6 同形歧域及其区分
3.1.7 结语
3.2 语气词“的”的三域研究
3.2.1 引言
3.2.2 确认现实事态或事理存在的“的”
3.2.3 确认认识或判断存在的“的”
3.2.4 确认言语行为的“的”
3.2.5 不同概念域的交叉
3.2.6 同形歧域
3.2.7 结语
3.3 语气词“吗”的三域研究
3.3.1 引言
3.3.2 询问事态真实性的“吗行”
3.3.3 询问认识正确性“吗”
3.3.1 与“吗”“吗”相关的问题
3.3.5 询问言语行为可行性的“吗”
3.3.6 行域、知域和言域的交叉和歧域
3.3.7 结语
4 其他虚词的三域研究
4.1 “X了”结构的三域研究
4.1.1 引言
4.1.2 “好了”的三域研究
4.1.3 “完了”的三域研究
4.1.4 “算了”的三域研究
4.1.5 “得了”的三域研究
4.1.6 结语
4.2 指示词“这”的三域研究
4.2.1 引言
4.2.2 以往的研究遗留的问题
4.2.3 “这”的基本功能:提高指别度
4.2.4 “这”的行域义、知域义和言域义
4.2.5 指称客观对象的“这”
4.2.6 指称认识或评价对象的“这”
4.2.7 指称言语对象的“这”
4.2.8 不同概念域的交叉
4.2.9 同形歧域
4.2.1 0关于“这”和“那”的不对称
4.2.1 1余论
5 与知域有关的“想”和与言域有关的“说”
5.1 引言
5.2 “说”、“想”与语义演变
5.2.1 关于有“说”还是没“说”
5.2.2 关于有“想”还是没“想”
5.2.3 有“说/想”还是没“说/想”与语义演变
6 结语
6.1 三域的交叉与区分
6.1.1 区分三域的形式特征
6.1.2 诱发三域交叉的典型语境
6.2 本书的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