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著的长篇小说《大汉钱潮》分上、下两册,以汉武帝年代六次大的钱币改革为背景,讲述的是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官铸、郡国私铸与民间盗铸三方势力互相争斗的故事。小说着力展现了盗铸钱币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人物感情纠葛,而且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大汉帝国经济改革、一场场钱币战争的壮观气象。同时,抵御外族入侵,平定边疆叛乱,大汉帝国雄视天下的盛世风华,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汉钱潮(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军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军著的长篇小说《大汉钱潮》分上、下两册,以汉武帝年代六次大的钱币改革为背景,讲述的是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官铸、郡国私铸与民间盗铸三方势力互相争斗的故事。小说着力展现了盗铸钱币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人物感情纠葛,而且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大汉帝国经济改革、一场场钱币战争的壮观气象。同时,抵御外族入侵,平定边疆叛乱,大汉帝国雄视天下的盛世风华,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内容推荐 杨军著的长篇小说《大汉钱潮》讲述了: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了“七国叛乱”,吴国铜铁官英卓舍弃自己的儿子英俊,保住了吴王的幼子使君,英卓历尽艰险将使君抚养成人。汉武帝继位后,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钱币改革,期间,国家官铸、郡国私铸与民间盗铸三方势力互相争斗,使君随父亲英卓流落民间盗铸钱坊,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角斗,同时,也练就了他的高超铸币技巧与绝世钱币武功。他与其哥哥英俊、赊贷行老板无盐淡的女儿无瑕等人演绎了一场悲欢离合的情感传奇……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五珠钱,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由国家统一铸币的先河,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钱币改革取得了成功。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七诸国起兵反叛 梁武王拼死守关 第二章 吴楚王饮恨托孤 铜铁官泣血抛子 第三章 老忠臣吐露真相 侠义士义冲云天 第四章 漂泊客投奔遇险 丝绸商深宅藏秘 第五章 展奇技震惊众人 解冤案大义灭亲 第六章 肝胆士寻儿路艰 子钱家徒遭暗算 第七章 恶管家设计害主 老仆人护幼尽忠 第八章 施计策一箭双雕 多作恶奸人被除 第九章 赊贷主心事难藏 报恩客传奇当书 第十章 听天命福祸相依 两无猜兄妹情笃 第十一章 豆豉商耍尽伎俩 莽少年却结仇怨 第十二章 无端由英卓遇刺 表善心无瑕逢劫 第十三章 小树林初会对手 长安城突被查封 第十四章 弃前嫌委以重托 涌暗流祸起萧墙 第十五章 承使命勘破大案 话归来皆大欢喜 第十六章 小少年担当重任 奸猾商各怀鬼胎 第十七章 为寻亲使君入山 陷危机伍府私斗 第十八章 生变故四处离散 事无常寻亲未果 第十九章 少年帮遭逢横祸 任使君一夜成人 第二十章 小少年流落马场 大侠客王府受制 第二十一章 养马场使君脱险 秦岭山探寻师祖 第二十二章 逍遥仙隐居深山 为济世暗藏秘辛 第二十三章 奇女子出手救人 指路人道破玄机 第二十四章 长安雪望子成龙 不速客图谋不轨 第二十五章 任使君下山求药 刘户曹心生歹念 第二十六章 淮南王出手相救 落魄人虎口脱险 第二十七章 黑衣人夜潜王府 淮南王暗中筹谋 第二十八章 赊贷行故人依旧 王爷府宝物失窃 第二十九章 少年帮喋血法场 铜铁官甘心赴死 第三十章 淮南王计试使君 儿时伴王府重逢 下册 第三十一章 传世古真假难辨 负怨气悠然出走 第三十二章 借天助郭解获救 起风波无瑕失踪 第三十三章 生蹊跷无瑕还府 念师祖使君人山 第三十四章 长安雪生命垂危 传承人重任难当 第三十五章 铸珍宝使君功成 继皇位新帝主政 第三十六章 绝情面张汤断案 寻郎中使君入宫 第三十七章 惹祸端身陷囹圄 表直言冒死论法 第三十八章 生险象狱中投毒 起涟漪太子解救 第三十九章 蒙面人肆意要挟 铸套币敬献新帝 第四十章 惊天下福禄寿禧 无盐家又遭新劫 第四十一章 人战区无瑕被俘 显身手使君闯营 第四十二章 遭误会四处躲逃 历磨难终进聂府 第四十三章 聂宗义威逼使君 大管家劫走无瑕 第四十四章 危急处无瑕遇救 关键时歹人被诛 第四十五章 助道义使君出手 国家事大侠托付 第四十六章 传消息救急边关 临战事风起云涌 第四十七章 无盐淡突访聂府 老故友翻脸成仇 第四十八章 施阴谋半道遇刺 遭陷害堕入困境 第四十九章 使君难躲难中难 汉廷巧布计中计 第五十章 出奇兵闽越凯旋 刘翁主长安私会 第五十一章 入死牢使君难逃 吴叛党洛阳起事 第五十二章 劫法场奇兵天降 任使君负罪流亡 第五十三章 因喜钱生惹祸端 为救人夜奔雪山 第五十四章 展身手研铸异币 弱女子生死迷离 第五十五章 亲兄弟反目相逼 蒙哥玛倾诉身世 第五十六章 释前嫌使君救人 偶发现惊天秘密 第五十七章 边关月映照西域 大汉人誓死回归 第五十八章 任使君突兀遇害 张翼德身世大白 第五十九章 纳贤会风波骤起 淮南王变论生死 第六十章 两兄弟联手荡敌 上林官千古留风 历史钩沉: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后记 试读章节 宫外长街,一大早就开始沸腾起来,有一家店铺格外引人注目,不消半日,就再也容不下更多的客人了。 这便是长安城内的老字号招牌店——方圆赊贷行。 说起赊贷行,顾名思义就是办理货币借贷流通的场所,兴办赊贷行的老板通常被称为“子钱家”,“子钱”即本钱。而无盐淡的方圆赊贷行,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可以说长安城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因为前线战事紧迫,这些天前来向无盐淡借钱筹备军饷的列侯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寅时刚过,他们就候在了赊贷行大门前。卯时之后,数十号人满满当当挤在赊贷行大厅。大家一边互相议论着,一边焦急地等待。 跑腿的伙计钱串子正在忙前忙后地为客人们端茶递水。这些列侯们虽是有求于无盐淡,却也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赊贷行上上下下无一敢怠慢。只是无盐淡却一直未曾露面,惹来列侯们的焦急催促。 “唉,钱串子,你就别在这儿晃荡碍眼了,快去请子钱家来!” 钱串子无辜地摊了摊手:“小的已经催过了。老爷正在接待客人,马上就到,怠慢之处,侯爷们可千万要海涵。” 催促的列侯又忍不住拍了下桌子,骂道:“这刘濞真他妈的小人!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幌子发动叛乱。皇上已经杀了晁错,那狗娘养的却背信弃义,非但不退兵,还围困了梁国,竟想直取长安,取代圣上,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另一名列侯也义愤填膺地附和道:“可不是?先帝和当今皇上都待他不薄,赐以手杖,允他二十年不朝,他还不知好歹!” “看来,他还是一直对皇上年幼时错手误杀吴太子刘贤而耿耿于怀呀!”一列侯抚着胡须叹息道。 旁边一个干瘦的老者摆了摆手,说:“你们不要再提这些无用的了。事已至此,眼下最该关心的,是子钱家可否会借钱给我们。要知道,这可是一笔风险不同往日的买卖。” 最先的那个列侯皱着眉头,摇头叹气地说:“难说啊。子钱家只是靠赊贷谋生。那刘濞霸占铜山,铸造钱币,又有海盐可以贩卖,流通四海,几乎富敌当朝。此次叛乱也并非孤军作战,听说不但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还派人勾结了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单单是刘濞本人,就派遣了二十万兵力,如今伙同七国,号称有五十万人马。目前战况对我朝廷很是不利。” 立马有人接下话茬:“听说前几日血战梁国城,梁国上下损失惨重。” “这可如何是好?”老列侯拊掌叹息。“我等封地、家眷皆被吴王所掳,好不容易逃到长安,以为能稍有喘息,谁知皇上又命我们三天内筹集军饷,随大将军出兵征讨,今天已是最后期限,可我们手头紧俏,半点能挤出来的钱财都没有啊。” “我们这几日踏遍长安,可城内的子钱家都不愿意赊钱,怕汉军失败,自己的钱打了水漂,赔个血本无归。虽觉可恨,但咱们又不能对正经商人用强征讨,这可如何是好?” “苍天呀,求求你给我们一条生路吧!” 议论声渐渐变成了诸列侯的祈祷与低嚎,传人后厅的声音也渐次低了。一缕青烟在静谧的空气中盘旋着,像蛇尾巴似的往土黄色的墙壁上爬。 墙上,挂着一幅绘着放大的“青蚨”的画像,周围用一圈铜钱绑着作点缀。 无盐淡穿着一身素色衣袍,中等身材,头顶挽着发髻,横插一柄木簪子,簪子一头削尖,一头刻成了铜钱的模样。他直立在画像前,手里秉持着一炷香,虔诚地行着大礼,跪拜“钱神”。 无盐淡夫人和管家法政等人静静地立在一旁,不敢声张打扰。看到钱串子满头大汗地跑进后厅来,夫人也是悄悄地朝他使了个眼色。 钱串子立马放轻了脚步,退到一旁去。早已对这种场面习以为常的他,心知这祭拜才刚刚开始,不知道等当家的作出决定,还要多久…… 不觉已是黄昏时分。梁国城外,吴军大帐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占据着平原之地。 撑得最大的主帅帐内,刘濞对着地图正在认真研究。 丞相和谋臣田录伯一干人等分列两侧,静默不语,谁也不敢轻易打扰刘濞。 “大王,请先用膳。”一名士兵端饭进来,放在刘濞面前。 谁知刘濞勃然大怒,一把将饭菜打翻,吓得士兵连忙跪下请罪。刘濞却不看他,只是将双手撑在桌上,阴狠的目光直视着前方,口中怒斥:“小小梁国城,竟敢阻拦本王数十万人马!” 田录伯赶紧拱手上前,宽慰道:“大王,今日一战,梁国主力损失过半,再战我军必胜,请大王无需过多操心,当心气坏了身子。” 刘濞咬牙切齿,一张脸几乎扭曲变形,一字一顿地说道:“刘武,胆敢坏本王大事,一定让你尝尝本王的手段!” P5-6 序言 《大汉钱潮》的作者、内容,甚至意义和价值,都会在这本书里有它们合适的位置,白纸黑字,每一个标点都会清清楚楚,无须多言。 自从有了“钱”——权之力就不再横行天下,一尊独大了。是的,钱买不来皇帝,但皇帝不以“钱道”而行,帝国大厦就会因为“钱事”而被摧毁。帝国大厦毁了,皇帝安在? 汉武帝应该知道钱是咋回事,要不,五铢钱就不会那么坚挺,从他之前到他之后,一直挺了七百多年,为世界货币史所仅见。唐太宗、武则天也应该知道钱是咋回事,要不,大唐盛世就不会成为事实。所谓的“汉唐雄风”,不只是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不只是王昭君的“胡笳十八拍”、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还有汉赋,唐诗,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以“钱”为前提,知道钱是咋回事的人才能创造出来的辉煌。 杨军也知道钱是咋回事。也知道钱币——不管是金属铸造还是纸质印刷,其造型和图案,材质和纹理里蕴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密码,否则,他不敢用他的笔挑战历史,挑战现实,写这一部《大汉钱潮》,而且,洋洋60万言。 对钱币,杨军有专门的研究;对历史,杨军有针对性的考量;对文学,杨军有百万字以上的创作实践,并取得了不可轻视的成果。杨军还有影视剧创作的经历,更多地知道故事和人物塑造对一部长篇小说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我信任杨军,信任他精心经营的这一部《大汉钱潮》的理由。 我们睡着,历史就不会苏醒。我们醒了,历史就会睁开眼睛,就会跳进现实,显现它应有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我们麻木,钱币就没有生命。我们恢复了知觉嗅觉味觉,钱币就会参与我们的精神和情感,让我们感知与它有关的酸甜苦辣和难得一见的五彩斑斓。 我们有足够的智慧,钱币就会以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生命,变身为艺术,讲述故事,创造形象,并赋予自身以意义——钱币内在的价值,而不只是交换时的价格,流通时的数字。 《大汉钱潮》应该是厚重的,也应该是好看的。 还有——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园林里,就题材而言,它是独一份。 还有——美元、欧元、人民币,三种“钱”不正在厮杀吗?“二战”以后,以美元为基础创造的美利坚神话和帝国已经受到挑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大汉钱潮》在这个时候出版,也算是恰逢其时。我还要为它祝福,希望它能交上好运。 2015年10月6日于深圳 后记 这部小说的创作历时近十载,在我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极为难忘的记忆。由于我有多年金融从业的经历,金融题材已成为我的作品中不竭的思维源泉和精神动力,经常促使自己运用文学的思维去考量金融,以金融的视角来丰富文学创作,二者相得益彰。《大汉钱潮》便是我的作品中文学与金融相交融的典型,著一部与钱币有关的小说亦是我多年的夙愿。 关于这部小说的肇始 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激发了我筹划创作一部关于金融和货币方面的作品。期间,我由于长期为一家杂志撰写钱币收藏的文章,忽然灵感涌现,何不以钱币为切入点,构写一部长篇小说呢?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钱币史,货币是能够承载金融故事的最好载体,加之自己多年对钱币文化的研究,创作钱币题材的故事呼之欲出。 目标虽已确立,但从何入手仍是问题。浩瀚的中国钱币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书法艺术,甚至文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原始社会末期的古人就将贝壳作为货币,钱币的发展史与中华文明的兴衰及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钱系——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宋交子。秦代半两钱——统一了全国的流通货币、统一了圆形方孔的钱币形状;汉代五铢钱——世界上最早由中央政权统一货币发行权;唐代开元通宝——自此钱币不再以重量命名;宋代交子——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在研究中发现,西汉武帝年间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币制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汉朝中央政府在上林苑设“上林三官”钱局(今陕西户县大王镇),统一铸造五铢钱,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由国家统一铸币的先河。自此,五铢钱流通近八百年,是世界钱币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被称为“长寿钱”。 这即是作为故事背景的最佳选择,写一部反映古代人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小说。真正动笔写起来,才感到困难重重。在前期准备写作的两年,是最痛苦的阶段。小说的创作需要进行大量相关知识的积累,而历史知识、钱币知识却容不得草率,必须一丝不苟。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系统地研习了搜集来的钱币和历史书籍,并整理了几大本笔记。中国历史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只能片断式的截取摄入,对《史记》和《资治通鉴》等汉代历史有关的著作进行细致的钻研和探究。为了学以致用,我还经常撰写关于钱币研究、钱币文学方面的文章。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积淀,在钱币方面也算小有所成。报刊、网站以及钱币研究机构的约稿不断,甚至曾受邀进行钱币鉴定,也算是无心插柳。正是由于这些前期的积累,才能对古代钱币史有所涉猎,也为小说创作奠定了翔实的基础。 我近些年在报刊、网络发表金融钱币研究类论文和钱币文学作品50余万字,已汇集成为一部文集《说钱》。这里,应提到我所创作的一部纪录片——《大钱币》。在这部六集大型钱币文化纪录片《大钱币》中,我力图以恢宏的文化视野,通俗的笔触,纵揽五千年,对钱币这枚“社会化石”所传承的人类文化艺术内涵进行详细解读,将钱币的知识以及自己对其研究的心得体会,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传达给每一位渴望了解它的观众。该片的解说词文本,在专业杂志上连续刊载,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被国内外钱币专家、历史学家赞为是一部弘扬钱币文化的开山之作。 该作品的创作成功,进一步鼓舞我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热情,《大汉钱潮》应运而生。基于《大钱币》的创作经验,将多年积累的钱币知识灵活运用于作品之中,对我而言颇为得心应手。此外,我在本书中谈及了很多对普通读者来说较为生僻的钱币相关知识,如与钱币有关的武功、用钱币治病、钱币游戏以及古钱币真伪鉴别、钱币占卜等钱币相关的民俗。 关于古代货币的相关解读 首先应提到的是货币名称。在古代中国,“泉”和“布”是古代钱币的单位名称,“泉布”通指货币。从春秋时期开始,钱币的命名随朝代推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西周到春秋以形制命名,如圆足布、平足布、尖足布,还有刀币、铲币、圜钱等,名称即形状;二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以钱币自身重量命名,秦半两钱作为当时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重量即为半两,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废止半两钱,开始铸造发行五铢钱,钱文五铢,重如其文;三是抽象化、符号化的命名,自唐朝开启了我国钱币史上的新时代,开始铸行“开元通宝”,除了“通宝”,还有“元宝”、“重宝”等钱币单位,类似于今天的货币单位“元”,一直沿用至清代末期。 其次,古代钱币到底是如何铸造的?汉代的铸币工艺已有很高造诣,基本为后世所沿袭。钱币铸造过程大致分为六个步骤:制范(雕刻钱模)——冶铜(将铜矿石里提炼出的铜进行熔化)——浇注(将熔化的铜水浇注入钱模里)——开模(待冷却后砸开钱模)——修钱(用一根细棍子从钱中间的方孔穿过,将数十枚钱固定在一起,统一修磨)——审钱(有技术的工匠验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范这个环节,涉及“模范”,是指制造钱币时的模型。不过,模是模,范是范,他们在钱币铸造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起初铸造钱币是用泥陶制成的模具,人们先在陶片上刻画出货币形状及阴文文字,在窑中烘烤成陶范后,再用来铸造钱币。由于泥陶范薄而脆,钱币铸造基本是造一钱用一范,铸造费工费时,成本颇高。到战国末期,大量使用石头和青铜制成的范,与泥陶范相比,结实耐用,可多次反复使用,而且铸造的货币光洁度高,更为美观。汉武帝时期,铜范得到空前发展,使铸币工艺达到鼎盛时期。随着铜范的诞生,出现了专门用来制作铜范的“模”。模与范相反,模中的钱文是以阳文正书的,是专门用来翻制范的“范”。模的使用是我国古代铸币技艺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它使所铸造的钱币式样和重量趋于规范和统一。模的使用,为叠铸工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即将由模制成的范叠放在一起,一刻钱模可以铸造出几十枚钱币。 由于古代铸造钱币的材料主要是铜,铜的熔点比铁等金属都要低,所以造假者容易仿造,铸币业属于青铜业冶金业的一种。西汉时期,由于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限制,铜属于贵金属,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如同今天的黄金,符合货币一般等价物的性质,具有流通作用。当然,金、银在当时一些小范围内也有使用,但并不流行。这为钱币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汉代的郡国私铸、民间盗铸币者,正是贪图铸币所带来的丰厚利益。 他们的造假方法主要有,直接铸造与钱文重量不一致的轻钱。通过打磨或裁剪官钱,收集铜屑和边料。收集官钱,回炉重新铸造成薄轻钱。在铸造时向原料里加入铅、锡等廉价金属,减少铜料的使用。例如三铢钱虽名为三铢,而私盗铸者偷工减料,实际使用的铜料甚至不足二铢,其间利润,不言而喻。以致市场上流通的伪劣币越来越多,官铸良币越来越少。 如此一来,钱币越来越不足值,为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市场上流通的钱币数量越来越多,同样数量的钱币能买来的东西越来越少,百姓生活难以为继,饿殍遍野。由于对钱币失去信任,丝绸、金银、盐、米等交换媒介或是以物换物的形式也在市场大量存在。甚至诸多百姓弃农弃商转而盗铸,造成国家经济不能正常运转,生产力倒退,民不聊生。西汉贾谊的《新书·铸钱》提到:“夫农事不为而采铜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炉炭,奸钱日繁,正钱日亡。”《汉书》也有记载:“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政府颁布严酷法令禁止私盗铸,但由于利益驱使,私盗铸币者挺而走险,一度监狱人满为患。而且政府不断发行新币制,并强制推行,让百姓以手中的旧钱以多换少,变相掠夺百姓钱财,充实了国库,贫瘠了人民。而政府将掠夺的钱或是用于统治阶级的享乐,或是用于对外战争,百姓深受钱币之害。 关于本书的故事内容 本书是以西汉六次大的钱币改革为背景,讲述的是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官铸、郡国私铸与民间盗铸三方势力互相争斗的故事。小说着力展现了盗铸钱币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以及人物感情纠葛,而且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西汉经济改革、钱币战争的壮观气象。同时,抵御外族入侵,平定边疆叛乱,大汉帝国雄视天下的盛世风华,都在本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映现。 书中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主人公使君,朝气蓬勃、行侠仗义。其父亲英卓,忠肝义胆、表里如一。赊贷行老板无盐淡,乐善好施、德高望众。大侠郭解嫉恶如仇、义薄云天。该书所塑造的女性人物无瑕、悠然、托娅等亦是温文尔雅、蕙质兰心。英俊、伍育之、刘彻等人物风骨迥异。通过一个个精彩故事的演绎,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使君、悠然、无瑕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成为“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钱币改革取得成功。 在这部小说创作的后期,适逢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于两汉时期,将东西方文明直接联系起来,也正是“五铢钱”的时代。在商贸往来中,不仅有茶叶、丝绸、瓷器,更离不开钱币。而“五铢钱”代表着两汉时期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亦是一条“钱币之路”。 当时的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就同中国有着频繁的友好往来,波斯的萨珊银币以银质为主,圆形、无孔,钱的正背两面都有花纹。萨珊王朝银币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曾出土过萨珊王朝银币,而中国的“五铢钱”也在西亚及欧洲各国均有考古发现。这段历史在本书中也有精彩的故事呈献。蒙哥玛是一位罗马帝国(古称大秦)的王子,他的祖辈尤为向往传说中的东方青铜之国大汉,蒙哥玛成年后向东出发,寻访大汉。在罗马与波斯的战争中成了俘虏,后来波斯和匈奴打仗他再次被俘,一生都在屈辱中度过,但他矢志不渝,历尽艰辛,暮年终于来到长安,诚心拜主人公使君为师,学习到了东方先进的冶铜铸币技术。 古丝绸之路上远去的驼铃声,已融入了中国钱币文化恢宏、壮美的交响诗之中,余音悠悠,传之千秋。当铁甲金戟融透在历史的沙漏时,当异域弯刀深藏在文化的卷帘里,一挥千万年的风沙,如时光的漩涡,如历史的暗涌,珍存的是东方钱币乃至世界钱币文化的盛世繁华,封印的是人类绚烂千秋万世的文明与对话。 关于几点需要说明 这部小说的创作采用新古典主义的手法,力求在正确把握古代文化和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现代的思维和语言来处理故事情节及结构。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一是,本部作品仅以历史事件作为故事背景,故事内容属于虚构,文中除虚构人物外,其他有历史名字原型的人物也是经过艺术加工,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二是,文中有些内容没有完全按照历史时间记载,而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需要,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借用了一些史实,使故事能够更好地推进。有的事件、人物和时间不必一一对应。三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文中使用了一些在后世才出现的人物称谓、物品名称等语言。如:“摇钱树”的出现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客栈、酒楼、太监、村子、郎中、蜡烛等一些在西汉之后才出现的称呼,也在书中有提到,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四是,书中有些历史知识、钱币知识,可能参考了一些专业研究,特向提供资料的机构和作者表示感谢。 这部小说的创作,得到了来自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经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推荐,《大汉钱潮》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国内作家、文学评论家、金融学者、钱币专家、历史学家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中国首部以钱币题材为背景的传奇励志作品,笔触直接深入币制改革、制假反假、铸币技艺改进以及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银行雏形等诸多领域,彰显了古代人如何应对通货膨胀、施行金融币制改革的故事。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也特别感谢《金融时报》为此做了专题访谈。 最后,对为小说创作提供大力支持的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表示感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延艺丰先生坚持不懈地支持与鼓励。可以说没有他的大力支持,就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完成这部作品。另外,还要特别感谢著名剧作家杨争光先生为本书作序。还有许多为我创作提供资料、提供素材的同事和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2015年12月5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